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灯火辉煌,歌舞升平,始终是人们对于理想世界的代名词。人们害怕黑暗,便说它象征着昏暗和苦难。
直到现在科学家才发现,原来“灯火辉煌”竟然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过强的人工光不仅会改变禽类动物的基本生物节律,甚至会导致人体激素的严重失调。
科学家警告说:“这个世纪,我们正处于失去整个夜空的危险之中。”
我们恐怕都忘了,本色夜空也可以是道亮丽的风景。128年前,当人类第一次照亮这个世界的时候,深邃美丽的夜空便渐行渐远。
准确地说,那是1880年3月31日,在美国的印第安那州的瓦巴士镇。那时蒸汽机已经出现,并且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瓦巴士镇的人们总想把眼前的夜空照得通明,使人感觉不到黑暗的存在。这一天,他们在镇法院的穹顶安装了一只3000标准烛光的碳弧光灯。他们发动脱谷机的蒸汽引擎用来发电,在晚上8点整,合闸点灯。霎时间,光芒四射,亮如白昼。惊喜、惊慌、惊恐让人们拥抱在一起,有人手舞足蹈,大声惊叫;有人呆若木鸡,不知所措;有人双膝跪倒,不停地祷告,祈求上帝保佑……
从此,人类在享受灯火辉煌的同时,距离大自然最原始的夜色越来越远。
冥冥之中,我们内心不断发出这样的拷问,除了满足人类摆脱黑暗的心愿之外,这眩目的明亮,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自然界的杀手
意大利天文学家皮尔安东尼·辛撒诺多年来依靠高清晰度的人造卫星图片,监控着全球的人工光的分布和增长速度。我们的地球在太空中就像游乐园一样,光点密集,尤其是欧洲和美国的夜空,人工光的亮度正以每年5%~10%的比率增长。受此影响的首先是天文学家与天文爱好者,地球上有近2/3的人再也看不到繁星遍布的银河。在晴朗的夜晚,在远离光污染的天空,人的肉眼能看到大约2500颗星星。而身居纽约郊区的人们最多能看到200颗左右,曼哈顿的居民要是能看到15颗星星就是很走运了。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过度接触人工光可以改变动物的生物节律,影响食物链彼此依存的正常关系,甚至引发人体严重的激素失调。
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许多生物依靠星辰和月亮的微光辨别方向,而人工光的泛滥对它们形成的误导常常对其造成致命的伤害。据多伦多“人工光危害研究中心”的创办人迈克·苏伦估计,每年有近一亿只禽类撞在北美洲的有光建筑上。费城的一位内科医生、鳞翅目昆虫学家肯尼特·佛朗格也曾表示由于灯光的误导,蚕蛾经常错过交配的机会,有时还会飞进趋光动物的嘴中。明亮的灯光还会干扰它们的迁徙路线,使大批蚕蛾无端被困在黑暗的孤岛上,坐以待毙。不仅如此,“人工白昼”还致使许多昆虫被强光源周围的高温烧死,在饰有华灯的华盛顿纪念碑下,一个半小时内就能找到500多只鸟的尸骸,不少动物保护者称,耀眼的光源是杀害鸟类和昆虫的罪魁祸首。
受影响的还有一种甲壳纲动物和轮虫,它们在夜间游到水面吃水藻,白天则在水下休息并躲避猎食者。街灯的强光折射到水面上,使这些微小生物一直停留在水面下。后果是,蜉蝣生物被剥夺了营养来源,以此为生的鱼虾大量减少;幸存的水藻却快速疯长,破坏了其他水生物的生长环境,使清澈的水质受到污染。
有人可能认为,这简直微不足道,绝不能因为要给微生物改善环境,人类就得重回黑暗。然而针对这一问题,大量的研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日前,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发表了两项研究结果,该研究揭示了夜间光接触和乳腺癌几率之间的联系,而且联系之密切令人吃惊。西雅图市佛莱德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采访了1606名妇女,他们发现,夜间工作的妇女比非夜间工作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几率高出60%上夜班的年头越多,夜班时间越长,接触的光线强度越高,患病的可能性就越大。波士顿布里汉姆所的研究人员和妇科医院的专家查阅了78562位护士的健康史,发现她们患乳腺癌的比率较低,但是发病率与她们夜间工作也有密切的关系。上夜班1~29年的护士的情况表明,乳腺癌发病率年平均增长8%。上夜班30年或更长时间的护士,乳腺癌发病率年平均增长36%。
其他的研究结果还表明,照在视网膜上的灯光,即使在睡眠期间,也会减少褪黑激素的生成,而褪黑激素能帮助调节昼夜节律,还具有抗氧化的功能。有证据表明,这种激素在一些哺乳动物身上对雌二醇激素起抑制作用,而雌二醇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褪黑激素防病功能的得克萨斯健康科学中心的神经内分泌学家鲁塞尔·雷特说:“灯光是一种毒品。滥用灯光,就是在危害健康。”另一位研究人员建议父母不要让孩子亮着灯睡觉,因为夜晚灯光和儿童患白血病存在着潜在的联系,尽管这种说法并未得到证实。20世纪后半叶,5岁以下儿童白血病的发病率增长了50%,许多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我们日益依赖人造光的结果。
人工光即使有同样的亮度,也并不产生同样的光学和生物效应。荧光灯、金属卤化灯、高压水银灯通常用于场馆照明,射出许多不易察觉的紫外线,对照明不起任何作用,但却会对天文台的观测工作构成干扰。传统的白炽灯却放射许多红外线,使灯泡易热,照明效果也差。以上这些种类的灯,还有越来越普及的用作街灯的高压钠灯,光谱都很宽。这就使灯光看上去很像自然光,蚕蛾、鸟类以及其他动物能看见这些光,并受到吸引。相比之下,目前在一些街头使用的光照好的低压钠灯只放射窄范围的黄色光。由于生物不会把低钠灯的灯光当作是自然光,因而对生态的人为干扰最低。
不值当的“夜景光团”
国际夜空协会副主任伊丽莎白·阿尔瓦勒兹就是环保用灯的积极倡导者。她常拿着一些装有明亮街灯的照片,向周围人做宣传。照片上灯光投下阴影,而阴影处则可能是坏人伺机作案之地,中国人称这种现象为“灯下黑”
其实仅凭亮度并不能达到高能见度,太多的灯光反而让人什么都看不见!同时,夜间照明也可以使城市中心区域气温上升,形成气云和“温室效应”。这种人工白昼使很多人的睡眠质量得不到保障,这种昼夜不分的生活环境,也会对人的心理造成损害。因此,阿尔瓦勒兹和研究光污染的科学家们一致认为,社会应该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光污染的程度,让灯光照向需要照射的地方,同时应降低大多数照明灯的功率,并坚决取消不必要的照明灯。
选自《生命世界》
直到现在科学家才发现,原来“灯火辉煌”竟然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过强的人工光不仅会改变禽类动物的基本生物节律,甚至会导致人体激素的严重失调。
科学家警告说:“这个世纪,我们正处于失去整个夜空的危险之中。”
我们恐怕都忘了,本色夜空也可以是道亮丽的风景。128年前,当人类第一次照亮这个世界的时候,深邃美丽的夜空便渐行渐远。
准确地说,那是1880年3月31日,在美国的印第安那州的瓦巴士镇。那时蒸汽机已经出现,并且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瓦巴士镇的人们总想把眼前的夜空照得通明,使人感觉不到黑暗的存在。这一天,他们在镇法院的穹顶安装了一只3000标准烛光的碳弧光灯。他们发动脱谷机的蒸汽引擎用来发电,在晚上8点整,合闸点灯。霎时间,光芒四射,亮如白昼。惊喜、惊慌、惊恐让人们拥抱在一起,有人手舞足蹈,大声惊叫;有人呆若木鸡,不知所措;有人双膝跪倒,不停地祷告,祈求上帝保佑……
从此,人类在享受灯火辉煌的同时,距离大自然最原始的夜色越来越远。
冥冥之中,我们内心不断发出这样的拷问,除了满足人类摆脱黑暗的心愿之外,这眩目的明亮,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自然界的杀手
意大利天文学家皮尔安东尼·辛撒诺多年来依靠高清晰度的人造卫星图片,监控着全球的人工光的分布和增长速度。我们的地球在太空中就像游乐园一样,光点密集,尤其是欧洲和美国的夜空,人工光的亮度正以每年5%~10%的比率增长。受此影响的首先是天文学家与天文爱好者,地球上有近2/3的人再也看不到繁星遍布的银河。在晴朗的夜晚,在远离光污染的天空,人的肉眼能看到大约2500颗星星。而身居纽约郊区的人们最多能看到200颗左右,曼哈顿的居民要是能看到15颗星星就是很走运了。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过度接触人工光可以改变动物的生物节律,影响食物链彼此依存的正常关系,甚至引发人体严重的激素失调。
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许多生物依靠星辰和月亮的微光辨别方向,而人工光的泛滥对它们形成的误导常常对其造成致命的伤害。据多伦多“人工光危害研究中心”的创办人迈克·苏伦估计,每年有近一亿只禽类撞在北美洲的有光建筑上。费城的一位内科医生、鳞翅目昆虫学家肯尼特·佛朗格也曾表示由于灯光的误导,蚕蛾经常错过交配的机会,有时还会飞进趋光动物的嘴中。明亮的灯光还会干扰它们的迁徙路线,使大批蚕蛾无端被困在黑暗的孤岛上,坐以待毙。不仅如此,“人工白昼”还致使许多昆虫被强光源周围的高温烧死,在饰有华灯的华盛顿纪念碑下,一个半小时内就能找到500多只鸟的尸骸,不少动物保护者称,耀眼的光源是杀害鸟类和昆虫的罪魁祸首。
受影响的还有一种甲壳纲动物和轮虫,它们在夜间游到水面吃水藻,白天则在水下休息并躲避猎食者。街灯的强光折射到水面上,使这些微小生物一直停留在水面下。后果是,蜉蝣生物被剥夺了营养来源,以此为生的鱼虾大量减少;幸存的水藻却快速疯长,破坏了其他水生物的生长环境,使清澈的水质受到污染。
有人可能认为,这简直微不足道,绝不能因为要给微生物改善环境,人类就得重回黑暗。然而针对这一问题,大量的研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日前,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发表了两项研究结果,该研究揭示了夜间光接触和乳腺癌几率之间的联系,而且联系之密切令人吃惊。西雅图市佛莱德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采访了1606名妇女,他们发现,夜间工作的妇女比非夜间工作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几率高出60%上夜班的年头越多,夜班时间越长,接触的光线强度越高,患病的可能性就越大。波士顿布里汉姆所的研究人员和妇科医院的专家查阅了78562位护士的健康史,发现她们患乳腺癌的比率较低,但是发病率与她们夜间工作也有密切的关系。上夜班1~29年的护士的情况表明,乳腺癌发病率年平均增长8%。上夜班30年或更长时间的护士,乳腺癌发病率年平均增长36%。
其他的研究结果还表明,照在视网膜上的灯光,即使在睡眠期间,也会减少褪黑激素的生成,而褪黑激素能帮助调节昼夜节律,还具有抗氧化的功能。有证据表明,这种激素在一些哺乳动物身上对雌二醇激素起抑制作用,而雌二醇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褪黑激素防病功能的得克萨斯健康科学中心的神经内分泌学家鲁塞尔·雷特说:“灯光是一种毒品。滥用灯光,就是在危害健康。”另一位研究人员建议父母不要让孩子亮着灯睡觉,因为夜晚灯光和儿童患白血病存在着潜在的联系,尽管这种说法并未得到证实。20世纪后半叶,5岁以下儿童白血病的发病率增长了50%,许多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我们日益依赖人造光的结果。
人工光即使有同样的亮度,也并不产生同样的光学和生物效应。荧光灯、金属卤化灯、高压水银灯通常用于场馆照明,射出许多不易察觉的紫外线,对照明不起任何作用,但却会对天文台的观测工作构成干扰。传统的白炽灯却放射许多红外线,使灯泡易热,照明效果也差。以上这些种类的灯,还有越来越普及的用作街灯的高压钠灯,光谱都很宽。这就使灯光看上去很像自然光,蚕蛾、鸟类以及其他动物能看见这些光,并受到吸引。相比之下,目前在一些街头使用的光照好的低压钠灯只放射窄范围的黄色光。由于生物不会把低钠灯的灯光当作是自然光,因而对生态的人为干扰最低。
不值当的“夜景光团”
国际夜空协会副主任伊丽莎白·阿尔瓦勒兹就是环保用灯的积极倡导者。她常拿着一些装有明亮街灯的照片,向周围人做宣传。照片上灯光投下阴影,而阴影处则可能是坏人伺机作案之地,中国人称这种现象为“灯下黑”
其实仅凭亮度并不能达到高能见度,太多的灯光反而让人什么都看不见!同时,夜间照明也可以使城市中心区域气温上升,形成气云和“温室效应”。这种人工白昼使很多人的睡眠质量得不到保障,这种昼夜不分的生活环境,也会对人的心理造成损害。因此,阿尔瓦勒兹和研究光污染的科学家们一致认为,社会应该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光污染的程度,让灯光照向需要照射的地方,同时应降低大多数照明灯的功率,并坚决取消不必要的照明灯。
选自《生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