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重建小学数学课堂的“思维可视化”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y1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教育的关键诉求。然而,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面对"大脑"这一思维最深不可测的“黑匣子”,我们的数学教学如何借助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思维“可视化",成为数学教师,学习同伴可以观察、把握、触摸的对象,我们的数学课堂需要重建。依我所知,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吧。
  一、讓思维真正发生
  数学是思维的产物,但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对象时,它的存在却不一定能引发儿童的思维。因此,对数学文本进行数学意义上的再加工,以问题引领儿童展开真正的数学思维,在对话过程中引导思维向纵深推进,这是数学教学引发思维的基本要义。
  1.精准加工:唤醒文本中的所有思维可能
  好的数学文本一定具有引发思维的可能性。但可能性如何转化为现实,引发学生的有效思维,我们需要对文本进行适切儿童心理规律和年龄特点的精准加工。
  2.问题驱动:激活思维的内在动力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好的数学问题,应尽可能来自学生,具有更大的思维空间,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进而在认知平衡与失衡之间激活思维的内在动力。
  3.深度对话:引领思维的纵深发展
  没有碰撞就没有思维的推进,没有对话就没有思想的砥砺。当学生经由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后,如何引导他们在分享、对话、质疑,辨析中求同存异、谋求共识、建构意义,是推动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的重要路径。
  二、创新教学路径——让数学思维“看得见”
  要让思维“看得见”,我们得借助可视化的数学思维,让我们能透过头脑,发现学生数学思维的本来模样,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引导,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路径,那就是需要调动学生的多重感观,参与到思维的发生、发展、表达过程中来,用直观的图形表征抽象的思维,在动手操作与实践中展现思维的过程,在语言表达中外化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品质。
  1.“画”下来:让思维触手可及
  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高级认识活动,是对新输入信息与脑内储存知识经验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过程外显化,画图是简洁、易行的方法之一,是学生表征思维、教师“观察”学生思维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如,《认识负数》一课,教师引导学生用直观图表示出对“-3层”“-4度”“-88米”的理解。结果,不同的学生呈现出不同的表征方式。以“-4度”为例,有些学生画冬天下雪的画面并配以-4度字样;有学生画了温度计,但温度计上只有-4度这一个温度;有学生同样画了温度计,但在温度计上不仅有-4度,还有0度甚至+4度的字样;更有学生只画了抽象的一条竖线,并在竖线上标上0度、-4度和+4度等。显然,第一类学生对负数的理解还停留在感觉的层面,未能从数学的角度对-4度作出阐述;第二类学生则有了一定的直观思考与定量表达,但他们对负数的意义、负数与0的关系、相反意义的量等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相比较而言,第三类学生对负数的理解已经相对清晰,对负数与0及正数的关系有了比较准确的把握;而第四类学生,在前一类学生的认识水平之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并提升到相对抽象和概括的水平。小小的示意图,外化并折射出学生不同的思维线索、路径和水平。这给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现状,对学生的数学思维作出有针对性的引导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2.动手“做”:让思维有迹可循
  数学思维不是孤立的,它往往伴随着具体的数学活动而展开。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做”数学,在操作、演示、实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机会“观察”学生的思维路径、方向与状态,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以更好地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比如,《10以内的认识》一课,如何用小棒准确表征出学生对10以内的数的认识,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在操作过程中探寻学生思维的轨迹。比如,对于“画图表示10”这一学习任务,有些学生会零散地画出10根小棒表示10以内的认识;有些学生则会用10个▲表示10;有学生会直接画出简单的计数器,在上面用10颗珠子表示出10这个数;更有学生用尺子画一条数轴并在数轴上表示出1到10这十个数字。不同的画法,折射出的恰是学生不同的思维水平。有些学生的思维还处在前结构化水平,他们对于10以内的数还没有清晰的认识;有些学生则在这方面相对要前进很多;至于能够创造性地用尺子画一条数轴并在数轴上表示出1到10这十个数字,他们的思维显然已超越了一年级学生的应有水平,对于整数也有了初步的感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在沟通、对比中寻找最好的表达方式,并在相互借鉴、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理解、认识与思维水平。
  可见,如果没有引导学生动手去“画一画”“圈一圈”,他们的思维过程就难得外化,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引导与提升也很难有的放矢。
  3.“说”出来:让思维动态展现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借助语言,我们可以将思维外化出来。语言,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水平、方向和动态的最好载体。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克制自己“教”的欲望,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达时间和空间,自主表达、自由表达、充分表达,并在相互对话、沟通、质疑、答辩的过程中,展现、发展和提升自己的思维。
  当然,学生的语言背后,也存在着一些思维的漏洞与盲区,如果教师能够顺利捕捉,进而在追问中引导学生深入展开思考,学生的思维就有可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可以说,语言给了学生展现思维的机会,也给了教师把握学生思维的机会,更给了教师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零散走向结构、从肤浅走向深刻的机会。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语言,并透过语言“看到”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的思维发展。
其他文献
一、引言  国外对“文学圈”教学模式的研究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文学圈也已经广泛地运用到实践之中。作为一种具有无限生成性的阅读教学方法,“文学圈”以阅读为中心,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将听说读写有效地整合起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我、提升自信,最终形成终生受益的综合能力和品质,被许多国家的各级学校、团体成功采用,也为我国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借鉴(刘 淼、金艳峰,2006;吕旭红;2013)。  然而,
期刊
同伴之间的合作,对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如果儿童在幼儿阶段更懂得合作,那么其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就有可能更好地适应,并且取得一定的社会成就:而不懂得合作的儿童,则更有可能在社会交往中遇到麻烦,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进而影响其个人成就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合作行为的发展不仅能够影响到儿童当前的心理活动,而且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性发展有重要的预测性作用。大班幼儿的合作能力比小、中
期刊
一、为什么开展自主游戏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寓教育于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自主性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游戏之一,也是幼儿主要的游戏。在自主活动中,孩子们往往会有很多让我们成人意想不到的游戏活动,不得不让我们佩服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作
期刊
摘要:陈洪绶是在思潮多变、政治腐败的时代中出现的画家,对后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陈洪绶的画风独特,其作品奇崛奔放、高雅秀逸,他的人物画造型怪异迂拙、成就卓越,其画作极高的艺术境界对中国画写意精神进行了诠释,含蓄、隽永,韵味悠长。作品不落入凡尘,在寻奇、寻新,寻变中流露着他独特地特征,在微妙的变化中寻找着大局的统一,在统一中神奇的渲染着惊奇的变化。后人崇拜他的绘画手法、美学概念,并在创作过程中吸纳了他
期刊
人类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潜能,它在于提高一个人的发现吸收新的信息,发现、提出和解决的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剪纸活动作为一项既要动手,又要动脑的活动,在陶冶幼儿的情操、给幼儿带来美感和愉悦的同时,还可以开启幼儿的智力、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目前开展剪纸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多以传授技能为主,忽视了幼儿自主的
期刊
园本教研是在幼儿园开展的,以幼儿园为本位,以教师自己或同伴的教育实践行为为研究目标的教研活动。园本教研作为一种新理念与新模式,倍受关注与重视。教师在实施《指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根据本园的实际和幼儿的特点自己解决,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得靠教师自己的不断学习与实践。而要做到这些,必须进行园本教研。华师大教授李季湄老师曾提出:“在开展园本教研中,必须注意的是,研究的内容是教师真正需要的。幼儿园有多少教师
期刊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是促进幼儿获得最佳发展的一种途径。《纲要》和《指南》和《课程游戏化》是一致的,是相互融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已提出了“游戏是基本活动”的问题。所谓基本活动,意味着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幼儿的游戏化课堂是以幼儿为主体,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引导幼儿参与到游戏中,以自我体验和实践总结为核心的教育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认知,巩固,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游戏能
期刊
幼儿在建构游戏中需要互相协商、合作、交换材料等,尤其是大型建构游戏中更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幼儿一起完成,所以建构游戏非常能体现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  但对于大班幼儿来说,面对游戏兴趣增强、内容多样化、水平提高等优势,他们在合作和分享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虽然大班的孩子会邀请同伴一起合作完成,但由于幼儿与他人合作交往的经验、机会比较少,所以在建构游戏中仍然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交往问题,因此以建构游戏为平
期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指出,课程需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主张多元化评价和综合考察。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关注学生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
期刊
教育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认识全来源于活动。”活动是少年儿童学习的初始。只有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感悟,才能提高学习者的道德素养。  少先队体验活动是依据少先队组织引导少先队员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少先队员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把少先队教育目的内化为少年儿童的自身品质的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