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2-030-01
批评既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又是一种有效的沟通信号,在领导者的领导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又是很多领导者常常感到无法回避而又深为犹豫的领导手段。怎样让批评奏效呢?让我们向“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学习。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个男生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室。等到陶行知回到办公室时,发现这个男生已经在等他了。这时,陶行知掏出一块糖果给他:“这是我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果给男生:“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行知掏出第三块糖果给这个男生。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又拿出第四块糖果说:“你能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果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看了陶行知批评的艺术后,我想,我们至少会有两点感悟。第一,陶行知先生是一个重调查研究的人,他在作出对学生实施批评的决定之前,对事情的缘起,是作了一番调查的,不然,就不会有后面实施批评这种教育手段时的“有的放矢”;第二,陶行知是一个十分讲究批评艺术的人,不然,就不会有后面的出乎意料之外的批评效果,而这点尤其重要。因为批评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而陶先生之批评,之所以有这种效果,关键的一点,应是得之于富于人情味的批评。笔者以为,这隐含了他的这样一种教育理念:老师,你千万要小心,你的巴掌下有爱迪生,你的拳头下有瓦特 …… 这是一种宽容和博爱,在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指导下,才会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并以此来驱散学生心中的阴霾。
有鉴于此,笔者以为批评的艺术,便是爱的艺术。我们老师要用爱心去感召学生。当学生犯了错误,正准备接受“暴风雨”洗礼的时候,如果我们能打破常规,巧用策略,宽容以待,关爱有加,学生一定会心存感激,便会自觉地承认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还有一种批评方式,笔者认为是值得提倡的,那就是慰藉式的批评。把话题引到另一方面或是设身处地为批评者着想,这样,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就拉近了。比如说,当我们下次碰到要对学生实施批评时,我们是否可以换用这样一种方式:“既然错误已经发生了,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再去追究它已经没有什么意义。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今后怎么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笔者以为,倘能用这样的方式,批评也许会变得容易些。当然,这要与“老好人”式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负责任的纵容区别开来。最关键的一点是,批评的目的不是自身,而是促使、引导学生朝预期的方向发展。
总之,学生的性格千差万别,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灵活地采用有效地教育形式。多些“人情味”,少些“火药味”,记住乌克兰教育学家的话:“凡是出现大声斥责的地方,就有粗鲁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大声斥责表现出最原始的本能反应,每个教师的情感素养的种子都会在这种反应中丧失殆尽。”
批评既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又是一种有效的沟通信号,在领导者的领导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又是很多领导者常常感到无法回避而又深为犹豫的领导手段。怎样让批评奏效呢?让我们向“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学习。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个男生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室。等到陶行知回到办公室时,发现这个男生已经在等他了。这时,陶行知掏出一块糖果给他:“这是我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果给男生:“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行知掏出第三块糖果给这个男生。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又拿出第四块糖果说:“你能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果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看了陶行知批评的艺术后,我想,我们至少会有两点感悟。第一,陶行知先生是一个重调查研究的人,他在作出对学生实施批评的决定之前,对事情的缘起,是作了一番调查的,不然,就不会有后面实施批评这种教育手段时的“有的放矢”;第二,陶行知是一个十分讲究批评艺术的人,不然,就不会有后面的出乎意料之外的批评效果,而这点尤其重要。因为批评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而陶先生之批评,之所以有这种效果,关键的一点,应是得之于富于人情味的批评。笔者以为,这隐含了他的这样一种教育理念:老师,你千万要小心,你的巴掌下有爱迪生,你的拳头下有瓦特 …… 这是一种宽容和博爱,在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指导下,才会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并以此来驱散学生心中的阴霾。
有鉴于此,笔者以为批评的艺术,便是爱的艺术。我们老师要用爱心去感召学生。当学生犯了错误,正准备接受“暴风雨”洗礼的时候,如果我们能打破常规,巧用策略,宽容以待,关爱有加,学生一定会心存感激,便会自觉地承认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还有一种批评方式,笔者认为是值得提倡的,那就是慰藉式的批评。把话题引到另一方面或是设身处地为批评者着想,这样,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就拉近了。比如说,当我们下次碰到要对学生实施批评时,我们是否可以换用这样一种方式:“既然错误已经发生了,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再去追究它已经没有什么意义。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今后怎么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笔者以为,倘能用这样的方式,批评也许会变得容易些。当然,这要与“老好人”式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负责任的纵容区别开来。最关键的一点是,批评的目的不是自身,而是促使、引导学生朝预期的方向发展。
总之,学生的性格千差万别,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灵活地采用有效地教育形式。多些“人情味”,少些“火药味”,记住乌克兰教育学家的话:“凡是出现大声斥责的地方,就有粗鲁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大声斥责表现出最原始的本能反应,每个教师的情感素养的种子都会在这种反应中丧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