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泡沫吹到了极限,总有会破的一天。2007年5月以后,普洱茶价格突然悬崖一跳,缩水50%。与价格最高时的2006年3月相比,超过300亿的资金一夜间蒸发,而将大量资金投入茶市的散户被严重套牢!一时间,一路高涨的普洱茶“崩盘”之说四起。
——题记
普洱茶,几多年来一直默默无闻。有人指出,普洱茶本姓“普”,普通的普。然而,转瞬之间,竟黄袍加身,成了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甚至在2006年3月份,价格就翻了十倍八倍。一时间,“一两普洱一两金”,“炒茶”之市俨然形成。在众多“炒家”眼里,普洱已经不再是茶,它具有了金融属性,茶市成了股市的难兄难弟。
第一波推手:台港地区茶商
据了解,最早涉足云南普洱茶产区的是中国台湾人黄传芳,那时是1999年。目前他已出品一种名叫“传芳普洱”的茶品。据黄传芳回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香港人将自己收藏的一批老普洱茶运至台湾地区,自此引发了台湾岛的普洱茶热。当时台湾《工商时报》曾报导,全国20-50年的老茶有七成被收入台湾地区藏家之手。
知名台湾地区茶人石昆牧写道:“1999-2000年是台湾地区普洱茶的最盛期,但台湾地区普洱茶之盛是嫁接在所谓减肥与保健功效,脱离本身的品饮价值,市场畸形发展,到2001年导致台湾地区市场崩盘。”
因过度炒作而形成的普洱茶泡沫始作俑者,正是那些大多来自台港地区的茶商。
曾有记者对此进行采访,在采访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台湾茶商透露,某次成功拍卖的天价普洱茶,茶品提供者和购买者都是他本人,只是在交易中的每个环节都是委托朋友代劳而已。
接下来,普洱热就开始向大陆转移,普洱茶的特殊功能和收藏价值被大力宣传,普洱茶的价格开始一路高涨。
第二波推手:云南省政府
力推“普洱热”
2002年后,台湾茶人来到在思茅等普洱茶产区宣讲普洱茶文化,逐渐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欢迎。云南深山中的普洱茶终于摆脱“平民相”,地方政府开始将其视若珍宝。“政府搭台,经济唱戏”,是中国地方政府多年来通用手法。
2007年以来,地方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活动。
4月7日,在普洱市(原思茅市)举行思茅市更名普洱市庆典、第八届中国普洱茶节、第二届全球普洱茶嘉年华会、第二届云南省普洱茶交易会。
4月12日,首届中国普洱茶战略联盟论坛峰会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召开。
4月20日,中国临沧首届茶文化博览会、茶之源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临沧举行。
事实上,从2004年以来,此类会议在云南省内外举行了不下十余次。
2005年和2006年,先后有马帮分别前往西藏和北京行动。2007年4月,三件故宫馆藏的“百年贡茶”和“哥德堡”号沉船茶样,被高调迎回西双版纳。
第三波推手:媒体报道“能喝的古董”
媒体对于这场“炒茶”运动的报道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将普洱茶的“疯狂”以及有关它的“神话”放大到了极致。
从对马帮声势浩大的进京再现“茶马古道韵味”的报道,到关于100克“宫廷普洱茶”拍出16万天价的报道。此后,各色马帮行动和普洱茶拍卖会层出不穷,各大媒体的各色报道当然也是层出不穷。
当今年年初,被誉为“茶祖”的百年宫廷普洱荣归普洱故里,又少不了各大媒体的竞相吹捧,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无一不对此大做文章。
媒体的报道,帮助炒家让普洱茶高潮迭起。
A. 媒体炒作盘点
2007年新年伊始,“普洱热”再度掀起,包括权威的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多家媒体纷纷报道“普洱茶现象”。一时间,普洱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蔓延开来。众多媒体对于“普洱热”现象纷纷冠以“疯狂”二字来形容,普洱茶俨然被“妖魔化”了!
2007年1月8日、1月10日两天,央视二套“中国财经报导”栏目相继播出《疯狂的普洱茶》(上、下),立即在全国茶行业引起不小的震动。之后央视十套又在1月17日播出《能喝的古董》。更早的时候,在2006年10月,央视“东方时空”栏目就曾播出系列报道《普洱茶的故事》上下集。作为国内最权威的媒体,央视都报道了,其他各大媒体岂有不跟风之理?
记者在网上搜索“普洱茶”三个字,显示的相关信息有成千上万条。记者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厦门和云南等地共10家媒体,对其在2007年头7个月中关于普洱茶的报道作了一个不完全统计。
按照一位传媒资深记者对行业内潜规则的讲法,一篇500字的新闻报道通常能够收到发布方的“稿酬”300元以上。有心人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上述这些媒体的广告刊例价计算,对于普洱茶的报导所花去的版面资源超过500万元价值。
B. 媒体=炒茶者的“帮凶”?
普洱茶这个之前只是养在云南深山之中的小家碧玉,在宣传的作用下,一下子走进了大众视野,成了闪烁霓虹灯下的明星。
——《决策》杂志
据了解,在中国内地“普洱茶”的“疯狂”历程始于去年下半年。
在茶行业里流传着一个有名的故事:2004年年底,上海一位普通退休老人,花了10万元收购了约7吨的猛海普洱,仅过了两年,这些普洱茶的市值就超过了100万元,整整涨了10倍之多。于是普洱茶的“神话说”开始广为传播。其中当然少不了媒体的传播。在各大媒体纷纷跟风报道之下,“普洱热”愈演愈烈,巅峰时,常常是一天一个价,价格浮动之快令人咋舌,而这也正中炒茶者的下怀,媒体在无形之中扮演了炒茶者的“帮凶”这一角色。
媒体对于普洱茶的报道呈现了一种“羊群效应”,而领头羊之一就是最权威的央视。2007年一月央视的名为《疯狂的普洱茶》的报道,令“普洱热”再度升温。央视以其一贯的姿态和口吻,作了典型的“央视特色”的报道。这个中国第一大媒体将“普市”以“疯狂”二字来形容。然而,纵观整个报道,央视对于普市火爆场面的采访和报道仅仅停留在看客的层面,其发言也平淡无奇,谈不上什么高度和深度,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央视的参与,将普洱茶的“疯狂”进一步扩大化了,甚至于起到了一定的标杆作用。
继而,各大媒体又开始对普洱茶的“疯狂”广而告知。广州的《信息时报》刊出《存钱不如存普洱 茶叶价飙升千万大军疯炒》为题的报道;《郑州晚报》:《炒普洱茶就像炒股票》;金羊网:《普洱热潮“狂卷”大江南北》;《中国青年报》:《普洱茶价格疯长 摘茶如摘人民币》;《北京晨报》:《普洱茶缘何如此“疯狂”》、《千万大军疯炒普洱茶》……
很明显,媒体对于普洱茶的报道不约而同地突出了一个“狂”字。普洱泡沫越吹越大,一切都似乎失去了理性,于是众人惊呼“茶疯了”!
泡沫吹到了极限,总有会破的一天。2007年5月以后,普洱茶价格突然悬崖一跳,缩水50%。与价格最高时的2007年3月相比,超过300亿的资金一夜间蒸发,而将大量资金投入茶市的散户被严重套牢,顷刻间陷入倾家荡产的绝境!一时间,一路高涨的普洱茶“崩盘”之说四起。
2007年6月16日,中央电视台二套又隆重推出了《普洱茶泡沫破了》的报道。该报道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茶市受挫,茶商低迷,谣言四起,普市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质疑者有之,扼腕者有之,批评者有之,赞美者有之,有人说:“普洱茶真是让中央电视台弄得‘疯狂’了。”
真的是“茶疯了”吗?回眸历史,类似的疯狂已不是第一次,我们似乎已惯于将某个人或某件事哄抬到离谱的程度,然后看着它轰然倒地,袖手旁观。而这幕后的哄抬者之一,往往都有我们的媒体。纵观整个“炒茶”过程,媒体在资本大佬的授意之下,无疑是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茶没疯,是“人疯”了!作为社会第四种力量的媒体也“疯了”!也许是出于追求收视率和销量的目的,媒体更在乎的是夺人眼球,“注意力经济”是媒体从业者们最关心的。媒体和炒茶者默契地达成了共识,配合得恰到好处,于是,“普洱狂潮”阵阵迭起。有着无冕之王称号的记者们在资本大佬面前一时失去了理智,为普洱茶市场作起了软文宣传。
在利益驱使下,许多媒体就不惜浪费宝贵的社会资源,为普洱之疯发表软文。而这些版面资源的灭失的最终承担者是谁呢?答案很清楚:广大的民众。
如此百般炒作之下,普洱茶早已不是简简单单的茶了,它已经不再是能让人静心净气的茶饮,而沦为了利益驱动之下的金融工具。
——题记
普洱茶,几多年来一直默默无闻。有人指出,普洱茶本姓“普”,普通的普。然而,转瞬之间,竟黄袍加身,成了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甚至在2006年3月份,价格就翻了十倍八倍。一时间,“一两普洱一两金”,“炒茶”之市俨然形成。在众多“炒家”眼里,普洱已经不再是茶,它具有了金融属性,茶市成了股市的难兄难弟。
第一波推手:台港地区茶商
据了解,最早涉足云南普洱茶产区的是中国台湾人黄传芳,那时是1999年。目前他已出品一种名叫“传芳普洱”的茶品。据黄传芳回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香港人将自己收藏的一批老普洱茶运至台湾地区,自此引发了台湾岛的普洱茶热。当时台湾《工商时报》曾报导,全国20-50年的老茶有七成被收入台湾地区藏家之手。
知名台湾地区茶人石昆牧写道:“1999-2000年是台湾地区普洱茶的最盛期,但台湾地区普洱茶之盛是嫁接在所谓减肥与保健功效,脱离本身的品饮价值,市场畸形发展,到2001年导致台湾地区市场崩盘。”
因过度炒作而形成的普洱茶泡沫始作俑者,正是那些大多来自台港地区的茶商。
曾有记者对此进行采访,在采访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台湾茶商透露,某次成功拍卖的天价普洱茶,茶品提供者和购买者都是他本人,只是在交易中的每个环节都是委托朋友代劳而已。
接下来,普洱热就开始向大陆转移,普洱茶的特殊功能和收藏价值被大力宣传,普洱茶的价格开始一路高涨。
第二波推手:云南省政府
力推“普洱热”
2002年后,台湾茶人来到在思茅等普洱茶产区宣讲普洱茶文化,逐渐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欢迎。云南深山中的普洱茶终于摆脱“平民相”,地方政府开始将其视若珍宝。“政府搭台,经济唱戏”,是中国地方政府多年来通用手法。
2007年以来,地方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活动。
4月7日,在普洱市(原思茅市)举行思茅市更名普洱市庆典、第八届中国普洱茶节、第二届全球普洱茶嘉年华会、第二届云南省普洱茶交易会。
4月12日,首届中国普洱茶战略联盟论坛峰会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召开。
4月20日,中国临沧首届茶文化博览会、茶之源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临沧举行。
事实上,从2004年以来,此类会议在云南省内外举行了不下十余次。
2005年和2006年,先后有马帮分别前往西藏和北京行动。2007年4月,三件故宫馆藏的“百年贡茶”和“哥德堡”号沉船茶样,被高调迎回西双版纳。
第三波推手:媒体报道“能喝的古董”
媒体对于这场“炒茶”运动的报道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将普洱茶的“疯狂”以及有关它的“神话”放大到了极致。
从对马帮声势浩大的进京再现“茶马古道韵味”的报道,到关于100克“宫廷普洱茶”拍出16万天价的报道。此后,各色马帮行动和普洱茶拍卖会层出不穷,各大媒体的各色报道当然也是层出不穷。
当今年年初,被誉为“茶祖”的百年宫廷普洱荣归普洱故里,又少不了各大媒体的竞相吹捧,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无一不对此大做文章。
媒体的报道,帮助炒家让普洱茶高潮迭起。
A. 媒体炒作盘点
2007年新年伊始,“普洱热”再度掀起,包括权威的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多家媒体纷纷报道“普洱茶现象”。一时间,普洱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蔓延开来。众多媒体对于“普洱热”现象纷纷冠以“疯狂”二字来形容,普洱茶俨然被“妖魔化”了!
2007年1月8日、1月10日两天,央视二套“中国财经报导”栏目相继播出《疯狂的普洱茶》(上、下),立即在全国茶行业引起不小的震动。之后央视十套又在1月17日播出《能喝的古董》。更早的时候,在2006年10月,央视“东方时空”栏目就曾播出系列报道《普洱茶的故事》上下集。作为国内最权威的媒体,央视都报道了,其他各大媒体岂有不跟风之理?
记者在网上搜索“普洱茶”三个字,显示的相关信息有成千上万条。记者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厦门和云南等地共10家媒体,对其在2007年头7个月中关于普洱茶的报道作了一个不完全统计。
按照一位传媒资深记者对行业内潜规则的讲法,一篇500字的新闻报道通常能够收到发布方的“稿酬”300元以上。有心人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上述这些媒体的广告刊例价计算,对于普洱茶的报导所花去的版面资源超过500万元价值。
B. 媒体=炒茶者的“帮凶”?
普洱茶这个之前只是养在云南深山之中的小家碧玉,在宣传的作用下,一下子走进了大众视野,成了闪烁霓虹灯下的明星。
——《决策》杂志
据了解,在中国内地“普洱茶”的“疯狂”历程始于去年下半年。
在茶行业里流传着一个有名的故事:2004年年底,上海一位普通退休老人,花了10万元收购了约7吨的猛海普洱,仅过了两年,这些普洱茶的市值就超过了100万元,整整涨了10倍之多。于是普洱茶的“神话说”开始广为传播。其中当然少不了媒体的传播。在各大媒体纷纷跟风报道之下,“普洱热”愈演愈烈,巅峰时,常常是一天一个价,价格浮动之快令人咋舌,而这也正中炒茶者的下怀,媒体在无形之中扮演了炒茶者的“帮凶”这一角色。
媒体对于普洱茶的报道呈现了一种“羊群效应”,而领头羊之一就是最权威的央视。2007年一月央视的名为《疯狂的普洱茶》的报道,令“普洱热”再度升温。央视以其一贯的姿态和口吻,作了典型的“央视特色”的报道。这个中国第一大媒体将“普市”以“疯狂”二字来形容。然而,纵观整个报道,央视对于普市火爆场面的采访和报道仅仅停留在看客的层面,其发言也平淡无奇,谈不上什么高度和深度,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央视的参与,将普洱茶的“疯狂”进一步扩大化了,甚至于起到了一定的标杆作用。
继而,各大媒体又开始对普洱茶的“疯狂”广而告知。广州的《信息时报》刊出《存钱不如存普洱 茶叶价飙升千万大军疯炒》为题的报道;《郑州晚报》:《炒普洱茶就像炒股票》;金羊网:《普洱热潮“狂卷”大江南北》;《中国青年报》:《普洱茶价格疯长 摘茶如摘人民币》;《北京晨报》:《普洱茶缘何如此“疯狂”》、《千万大军疯炒普洱茶》……
很明显,媒体对于普洱茶的报道不约而同地突出了一个“狂”字。普洱泡沫越吹越大,一切都似乎失去了理性,于是众人惊呼“茶疯了”!
泡沫吹到了极限,总有会破的一天。2007年5月以后,普洱茶价格突然悬崖一跳,缩水50%。与价格最高时的2007年3月相比,超过300亿的资金一夜间蒸发,而将大量资金投入茶市的散户被严重套牢,顷刻间陷入倾家荡产的绝境!一时间,一路高涨的普洱茶“崩盘”之说四起。
2007年6月16日,中央电视台二套又隆重推出了《普洱茶泡沫破了》的报道。该报道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茶市受挫,茶商低迷,谣言四起,普市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质疑者有之,扼腕者有之,批评者有之,赞美者有之,有人说:“普洱茶真是让中央电视台弄得‘疯狂’了。”
真的是“茶疯了”吗?回眸历史,类似的疯狂已不是第一次,我们似乎已惯于将某个人或某件事哄抬到离谱的程度,然后看着它轰然倒地,袖手旁观。而这幕后的哄抬者之一,往往都有我们的媒体。纵观整个“炒茶”过程,媒体在资本大佬的授意之下,无疑是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茶没疯,是“人疯”了!作为社会第四种力量的媒体也“疯了”!也许是出于追求收视率和销量的目的,媒体更在乎的是夺人眼球,“注意力经济”是媒体从业者们最关心的。媒体和炒茶者默契地达成了共识,配合得恰到好处,于是,“普洱狂潮”阵阵迭起。有着无冕之王称号的记者们在资本大佬面前一时失去了理智,为普洱茶市场作起了软文宣传。
在利益驱使下,许多媒体就不惜浪费宝贵的社会资源,为普洱之疯发表软文。而这些版面资源的灭失的最终承担者是谁呢?答案很清楚:广大的民众。
如此百般炒作之下,普洱茶早已不是简简单单的茶了,它已经不再是能让人静心净气的茶饮,而沦为了利益驱动之下的金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