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金与政治:锡矿大王西蒙•伊特瑞•帕蒂尼奥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蒙•伊特瑞•帕蒂尼奥(Don Simon Iturbi Patino)让世界见识了玻利维亚的富有,见识了黑金与政治的完美结合。
  
  一夜暴富,人们来到奥鲁罗大多抱着这个目的。1605年的奥鲁罗(Oruro)是银矿开采的中心,西班牙人的“新世界”。银矿枯竭后,人们陆续离开。
  不过,这片光秃秃的大地,到底还蕴藏着什么?对于想要来着寻宝的人来说,锡纯粹是废渣。和银相比,无用的锡确实谈不上值钱。但帕蒂尼奥却靠,“一文不值”的锡,从一个穷光蛋变成二战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五人之一。
  
  奥鲁罗的黄金梦
  
  这个时代,谁掌握了资源,谁就能控制世界。帕蒂尼奥的世界,最初缔造于奥鲁罗。
  “奥鲁罗可是又大有漂亮!”“那里的人可有钱了,他们根本看不上钞票,用的都是金子。”在酒馆里七嘴八舌关于奥鲁罗的讨论与音乐声中,帕蒂尼奥不知不觉睡着了,梦见自己到了奥鲁罗,满眼都是大块大块的金子……
  年青帕蒂尼奥的日子并不好过。西蒙•伊特瑞•帕蒂尼奥1862年6月1日出生于玻利维亚的中西部城市科恰班巴,作为私生子,他随了母亲玛丽•帕蒂尼奥的姓。母亲死后,由于父亲早已另外成家,帕蒂尼奥就和当神父的叔叔生活在一起。这时候的帕蒂尼奥还算守规矩,唯一的收入就是偶尔从叔叔的小金库里偷一点银币。叔叔死后,被伯父收留的帕蒂尼奥除了偶尔丢只骡子之外也并无太大作为。
  奥鲁罗,并不如帕蒂尼奥在科恰班巴听到的传说那样到处是黄金。绵延的荒原上,一棵树都没有。路上的人们都半蒙着脸,露出的眼睛都在迎风流泪。不过,这里有着庞大数量的有着黄金梦的找矿者,其中也偶尔有成功案例。受到鼓舞的人们雄心勃勃,指望能找到些什么,然后成为百万富翁。他们获得许可,即动身去山里找寻矿藏。
  银矿基本都早已关闭,在此前的三个世纪里,西班牙人把这里的银几乎掏了个干净。现在,人们只得寻找其他的金属矿。帕蒂尼奥在杂货店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奥鲁罗定了下来。他开始学会用专家的眼光分辨出红银、乌银、粗银,并根据混合物的形状辨认出锡。这些棕黑色、深红色、白色的矿石,都是含有锡的矿石。
  1894年,帕蒂尼奥的平稳日子被打破了。一个探矿者说服帕蒂尼奥答,用一块土地的开矿特许权,抵偿了自己欠杂货店的250美元的债务。结果老板发现这块地几乎一钱不值,要求帕蒂尼奥自己买下这块地后,解雇了他。帕蒂尼奥欠下债,丢了工作,只剩这块地。
  背上背包,帕蒂尼奥朝矿山走去。
  
  神话的开端
  
  几年中,帕蒂尼奥在矿山中转了个遍,除了靠偷矿石挣些钱,并没有什么进展。颧骨和鼻子倒是被晒得乌黑,完全一副矿工的模样。他唯一的希望,是块被遗弃的矿坑:“从老矿坑开始朝北挖,或许能挖到矿脉……只要能弄到特许权……带上印第安人、骡子和炸药……”帕蒂尼奥满脑子都是这些。
  赤红色的山峰上,长着着姿态万千的黑色怪石,在这片单调的大地上,只有风在永不停息地拍打着岩壁。帕蒂尼奥带了5个印第安人、十字镐、木柴、炸药、油灯、烟、面粉、烟酒等基本工具、用品和食品,终于来到这片他看好的土地——后来被称为萨尔瓦多拉(Salvadora)矿的锡矿脉所在地。印第安人做了个简单的仪式祭奠神灵后,才从这个荒废了几个世纪的矿坑的巷道中往外清理碎石。摸着碎石,估算着锡的含量得有百分之十几。
  日子一天天过,印第安人用炸药把巷道又炸出了20多米,品相还是一样的低,开支却在增大。还出现了陌生人,在矿附近晃悠,恐吓说,这个矿早已为他人所有。到了1906年,工人走了两个,炸药只剩三包,大儿子天花刚好,刚出生的小女儿总不肯吃奶,还有来路不明的人总是在周围晃悠……事情还会更糟吗?帕蒂尼奥对着远处的群山,沉默不语。
  “我们会因为萨尔瓦多拉一起破产,”妻子大叫道,“或者,你会成为锡矿大王!”听了这话,帕蒂尼奥拒绝了一个美国公司想买下他的矿的要求,一言不发地骑上骡子,回到了他的矿上去。
  某天,帕蒂尼奥在百无聊赖地翻捡着那些品位不好的矿石,突然听到一声巨响。“出事了!”帕蒂尼奥立马跑向巷道——只剩最后一点炸药,没经过他的允许,工人可不敢随便浪费掉最后的希望——除非是出了事故。烟尘散开后,帕蒂尼奥看见一个工人正在检查炸出的矿石。他也拣出一些,拿到阳光下,几乎窒息——一块块乌黑的矿石上闪着不同寻常的光泽——他找到了这个世界上最富的锡矿。
  风声传开了:百分之七十五。矿石的锡含量极高,开采出来,就可以直接装到麻袋里运走。在主矿脉里,甚至不需要选矿,只破碎一下,就有百分之五十左右,矿脉也非常之宽。消息传得很快:矿上需要更多的工人、更多的麻袋、更多的设备。而最紧急的,就是要弄到枪,要守住矿,帕蒂尼奥非常清楚这一点。
  为了守护自己的世界,帕蒂尼奥指挥工人们将子弹、酒瓶在疯狂得砸向一切试图抢夺他财富的人。百分之七十五的锡矿石在不断地流出来。
  
  与权力联手
  
  资源,会成为战争的导火索,也会成为战争成败的关键。二战时,由于英国的贸易管制,德国不能直接从玻利维亚得到锡,只得用潜艇去美国购买(却并不长久),而不得不收集钟表、管风琴、空罐头盒。
  帕蒂尼奥要做的,就是把锡送去英国和美国,换回金子,进入自己的腰包。锡价涨到了400英镑每吨。刨去极低的生产成本,帕蒂尼奥大赚特赚。不过,在他看来,为了应付这个世界对锡需求的剧增,他也付出了许多:他不得不从瑞士找来工程师,并在本地招了大量的挖掘工、搬运工、选矿工,其中还包括不少女工和童工,于是需要更多的律师、管理人员来负责诉讼和招工,以让产量跟上需求,这都是不小的开销。
  同时,还有很多不识相的人需要打发。他们就像苍蝇,妄图给帕蒂尼奥的添些麻烦。有人试图从他这弄走廉价的印第安工人,为此还专门开了个酒馆以便宜酒诱惑他的工人。在跑了四个印第安人后,他不得不派人炸掉酒馆,还得应付随之可能到来的官司。每次这种事情都会需要疏通的钱财,为了避免那些贪婪政府官员无止境的需求,帕蒂尼奥认真考虑,应该在政府安插进自己人,或者,把政府官员变成自己的人。这样比较划算,也比较省心,能确保没人能从他这占便宜。他就可以考虑更重要的事情了——在自己第三个孩子受洗礼的当天,是不是该用尿盆一盆盆地撒钱呢——孩子的教父可是总统,洗礼现场的排场可得足够大才行。玻利维亚的银行,早已存不下帕蒂尼奥的金子了。他成了巴黎、伦敦银行的贵宾。
  他的钱,除了在巴黎、伦敦等地买下几座大厦,打发打发贪婪的政府官员,还在玻利维亚修建铁路,买下矿场,他还买下了冶炼厂、马来西亚和东印度群岛的锡矿山。帕蒂尼奥的公司控制着这两个地区锡矿的开采、投资、运输、冶炼等各个环节。矿挖出后,运输费归他——铁路是他造、轮船为他有;冶炼费归他——冶炼厂是他所有;卖出的钱也归他——锡也是他的。他的余钱投入了德国的药厂,英国、法国、西班牙的银行、及许多国家的地产。
  
  锡矿大王,空前绝后
  
  锡矿大王送出锡,得到金子。矿山得到的,则是贫穷、疾病与死亡。
  矿山总是会有各种意外:爆炸、塌方……与被送入墓地的尸体相比,早已同碎石混到一起、区分不开的破碎肢体数量更多。稍幸运一些的,是被送往医疗站的人。不出意外,一领到微薄的工资,工人们就立刻把钱用在了酒馆花在了酒精、古柯叶和姑娘身上,来麻痹自己。矿工中一半的人都患有梅毒,大多死于肺结核、吸入过多粉尘而引起的石末沉着病和劳累。大多数矿工活不过10年,而能活着离开矿山的工人,都患上了矿山病,哪里都不会要。
  随着锡的产量在增加——每月都出口数千吨,到1944年,为了满足战时需要,产量到达最高水平——工人的队伍也在扩大,不过国家和人们的经济状况并没有改善。他们的工资极低,没有加班费,如果死了,连补偿都得不到了。
  “为什么要为那些印第安人自己的疏忽、不讲卫生和懒惰付账!”,“开采费用也那么大!为什么要给加班费?!”帕蒂尼奥吼道,“我付工资,成千上万,几十万地付,你们却连政府都管不住!我在巴黎都不得不考虑这事!”
  政府被管住了。从矿业企业制定出来的法案,由政府向全国推行。如有矿工罢工,军队迅速镇压,矿场上血流成河,消息甚至传到了纽约。而由于帕蒂尼奥的50万,报纸上仅会出现简短的信息:“玻利维亚政府为了保护国家,阻止了一起纳粹主义的煽动的工人罢工,死亡三十人。”
  教皇授予帕蒂尼奥格利高里奥七世勋章,并赦他十万日无罪——花了那么多钱,“才给这么点”,他不满。政府也像无底洞,拿了钱也不认真做事——玻利维亚民族主义革命爆发时,帕蒂尼奥暴跳如雷,因为听说新政府将不会把他的公司拟出的法令推及全国贯彻执行。
  到了20世纪40年代,帕蒂尼奥控制了国际锡交易市场,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也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1952年玻利维亚的一场声势浩大的起义后,锡矿收归国有,自此,玻利维亚再也没有重现过帕蒂尼奥在时的辉煌。 ■
  
  西蒙•伊特瑞•帕蒂尼奥Don Simon Iturbi Patino(1860-1947)
  职业:开矿
  财富来源:锡矿
  资产:豪宅,现金
  
  腓力二世Philip II(1527-1598)
  职业:西班牙国王
  财富来源:投机倒把
  资产:现金
  
  腓力二世是有作为的伟大君主,他统治时期的西班牙国力昌盛。但是,他的雄心壮志是建立在无视国家整体经济环境的前提之下的。为保障无休止的军事行动,西班牙支出了巨额的军费;腓力二世不得不多次增税,尽管有美洲殖民地的强力支撑,他仍未能解决军费造成的财政危机,以至腓力二世3次宣布国家破产。
  
  淀屋辰五郎Yodoya Tatsugoro(?-1705)
  职业:商人
  财富来源:丝绸、大米贸易
  资产:农场、黄金、奢侈品
  
  淀屋家族是富裕的丝绸商、大米代理商,在德川时代靠贸易和放贷起家。淀屋辰五郎是这个家庭的第五代成员,曾非常富裕,但1705年,幕府没收了他的家产,借口就是他的财富与社会地位不符。事实是,很多政府官员拖欠达他郎钱。他在当时被没收财产包括250个农场和农田,超过146,000磅的黄金货币,583000英镑的银币以及地毯,水晶和其他奢侈品的仓库。
其他文献
1759年,一本新书《范妮希尔回忆录》出现在欧洲的书店,这是妓女范妮小姐的回忆录,由英国小说家约翰克莱兰代笔。  这位范妮小姐是风流圈里的知名人物,曾经是叛乱者约翰威尔克斯的情人,约翰在他的诗歌《女人论》中专门写过《醒醒,我的范妮》一节。范妮在回忆录里添油加醋地记录了她与约翰威尔克斯等这些在伦敦政治舞台上闪闪发光的名人之间的趣闻。  《范妮希尔回忆录》最初出版时,并未受到太多人的关注,当范妮在次年
期刊
或许人们已经渐渐熟悉了英国石油公司(BP)的新Logo:一朵绿色基调的太阳花。经过一系列公关运动,Beyond Petroleum(“超越石油”)也取代British Petroleum(“英国石油”),成为人们对“BP”的第一印象。的确,BP对可替代能源、清洁生产、碳捕获等技术的密切关注,使它成为行业内的环保先锋。  可就在十多年前,BP还是“全球气候同盟”(Global Climate Coa
期刊
“古本江基金会”因为其资金相当于葡萄牙每年投入到文化科技教育领域中的一半,被世人称为葡萄牙“第二财政部”,古本江用自己的财富,打造了一个城市的软实力。    1955年7月20日,一位普通的86岁老人在葡萄牙里斯本去世。一年之后,以老人名字命名的“古本江基金会”正式成立,这是老人在1953年立下的遗嘱中最重要的一条。  半个世纪之后,这个基金会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基金会之一,其资金相当于葡萄牙每年投
期刊
翻开法国汉学家潘鸣啸先生所著的《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第一章的首个小标题,一下子就刺痛了我:“培养革命接班人”。  我与知青本不是一代人,也没有什么交叉点。在我的生活世界中,那个群体是那么的陌生,那个时代是那么的遥远,那种激情是那么的荒唐。但是这个标题刺痛了我,无论具体的形式有多么的不同,我们都是在“培养革命接班人”这同一个总名之下,被直至今日未曾改变过的、拥有着这
期刊
《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  秦晖 金雁 著 语文出版社 2010.1    本书是秦晖的成名作,初版于1996年。  七十年前,毛泽东与梁漱溟之间,有过一次关于中国社会是否存在阶级对立问题的争论,作者以此为契机,从分析旧中国“关中模式”入手,在掌握大量社会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西方社会学科学的分析方法,重新审视封建社会三要素(即自然经济、宗法共同体与依附人格)在中国的社会
期刊
原为梵语Pormatman或Mahatman的意译。意指远离“我执”、“我见”,而达到自由自在境界的最高“我”。近现代革命时期,这个词语屡现,用来指群体、集体和国家,与“小我”相对。  革命者在处理个人与组织、集体的关系时,要无条件把后者摆在第一位。按李泽厚的分析,也就是救亡的任务、钢铁的纪律、统一的意志、集体的力量,压倒了自由民主、个体尊严的启蒙要求。  1949年之后,仍然延续了这样的价值观,
期刊
麦客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生活在甘肃陇东、宁夏西海固和陕西西北部,这里处于黄土高原腹地,到处是荒山秃岭干沟裸石,不宜农耕的土地面积很大,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粮食产量低而且不稳定。四五月时,大多数农民家里余粮告馨,青黄不接,有了上顿没下顿。而关中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雨量适宜,小麦成熟期比甘肃、宁夏早一个来月。收麦如救火,麦客就是农民给农民打工,在收割机还很稀罕的
期刊
归根结底,史蒂芬吉拉德只是一个商人,一个公民。他是早期美国的公民品质和资本精神的代表。他征服了财富,也抵抗住了财富的进攻。    他富可敌国,却勤俭节约,过着清苦的生活;他吝啬、苛刻,从不施舍,却在死后把巨额财富捐给慈善事业;他自称“启蒙时代的儿子”,笃信理性,认为“宗教在我心中没有任何位置”,却酷似马克斯韦伯所谓的典型的清教徒,以工作是为灵魂,相信“劳动就是生活、幸福及一切”;他谨慎,自私,却在
期刊
《圣经》上说,那门是窄的,那路是长的。华西坝为成都打开了一扇狭窄的门,在时光演进的漫长旅途中,传递着新的思想,用以照亮这片沃野千里的平原,曲折但却坚定地向前。    “过万里桥,左转,前行,即是当年全国校地之大,校园之美,无出其右者的著名的华西坝。”这是川籍史学家唐振常先生在离开华西坝几十年之后所做的表述。彼时,他正于因避战祸内迁至华西坝的燕京大学内求学。  1937年10月,中央大学医学院迁至成
期刊
今年5月,《读卖新闻》论说委员滨本良一和我谈起《读卖新闻》总裁兼总主笔渡边恒雄:为什么他在2005年突然反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了呢?《读卖新闻》是日本第一大报,和排名第二的左翼媒体《朝日新闻》比起来,更趋保守。自2001年小泉前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以来,《读卖新闻》的社论一直持肯定态度,但2005年却突然转向,认为“首相不应参拜合祀了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呼吁尽快建立另外的国立追悼设施。  滨本良一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