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
秦晖 金雁 著 语文出版社 2010.1
本书是秦晖的成名作,初版于1996年。
七十年前,毛泽东与梁漱溟之间,有过一次关于中国社会是否存在阶级对立问题的争论,作者以此为契机,从分析旧中国“关中模式”入手,在掌握大量社会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西方社会学科学的分析方法,重新审视封建社会三要素(即自然经济、宗法共同体与依附人格)在中国的社会表征,指出权贵与平民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进而对社会构成主体——农民(农民人格、农民心态、农民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纵观中国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的成功与失败,深刻分析农民的“双重性”,揭示中国社会长期固守“农业文明”之根源;横向结合苏联集体农庄和美国式农业发展道路,对农民及农民社会进行共时态的逻辑分析,从源头上探寻农业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此次再版,尽管经历了十几年的社会变革,但作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分析与认识依旧令人信服:中国是一个农民的国度。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归根结底还是农民社会的改造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要变农业人口为城市人口,更重要的是改造农民文化、农民心态与农民人格,让农民“从田园诗式的农业文明中走出来,以发达的自由个性谱写出中国现代化的狂想曲。”
《宋教仁传》
吴相湘 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0.1
本书是吴相湘有关中华民国史研究的第一本著作,初版于1964年。
宋教仁是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又是民初国民党的创始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书以详实的史料,对宋教仁的历史活动做了充分的考察,澄清了以往的误传和错误,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结论,可谓海内外有关宋教仁研究的奠基之作。他的某些判断与结论(诸如北京兵变的内情),已经为后来的史料所验证,这也证实了他观察的细密和运用史料的能力。本书出版后,一直广受好评,至今仍是研究宋教仁与民国史的必读书。
《夜来临:
吴国桢见证的国共争斗》
吴国桢 著,吴修垣 译 ,马军 校订、注释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9.4
曾任国民党中宣部长、上海市长及台湾省主席的前国民党高官吴国桢,亲身经历了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五四运动、国共内战,以至两蒋台湾政权等。《夜来临——吴国桢见证的国共争斗》(Night Cometh)是他撰写于1955年的英文回忆录,原稿藏于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珍稀文献室,从未刊发。在上海社科院历史所马军研究员的主持下,历经十年的艰难曲折,中文译注本终于出版。
《中央乐团史(1956-1996)》
周光蓁 著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9.12
中央乐团曾出访欧美,与世界一流指挥卡拉扬、小泽征尔、斯维特兰诺夫,及独奏巨擘奥依斯拉赫、史顿、曼纽轩等合作,并为数以百万计的工农兵演出,熬过多次运动的争议与起跌,一度贵为全国艳羡的样板团,最终却因市场经济下的改革浪潮而解散。
本书引用了大量的乐师回忆以及文件;但李德伦的女儿李鹿指出,作者“站在了错误的立场上,为那些对改革有意见的人鸣冤叫屈”,“不仅对我父亲李德伦,对其他坚持改革开放的音乐界同仁都进行了抹黑。”
《十年中越战争》
倪创辉 著
天行健出版社 2009.9
30年前,一场持续十年、近百万军人参与的中越战争,给中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带来重大的影响。作为这场战争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作者从中越历史恩怨、战争起因、兵力部署、组织指挥及参战的团以上单位的战场实况,从参战官兵生动真实的战斗过程记述,从战争走向和平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从战例启示等方面秉笔直书,全书70多万字,系首部全面介绍这场战争的著述。
《革命年代》
高华 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0.1
这本集子所收的是高华最近二十年所写的部分文章,最早的一篇写于1988年,最近的一篇写于2008年11月。文章所论及的,无论是近代转型、孙科、还是延安的新话语、建国初50-60年代的社会变迁等等,都发生在一种叫做“革命”的大背景下,虽然每一次的“革命”的内容、目标不一;而文章的内容则涵盖国民革命、共产主义革命、“继续革命”,故以《革命年代》为书名。
作者自述,这本集子既不是对革命的呐喊,也不是对革命的批驳与诘难,而是对生活其中的那个已经远去的革命年代的一份思索和纪念。
《革命与反革命:
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
王奇生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1
1949年以后的数十年间,国内史学界有关中国近代历史的书写,基本上等同于中国革命史的书写。在业已“告别革命”的今天,我们不能仅仅简单地放弃、淡忘或者否定那些曾经长期沉迷的观念,而有必要追问,那些早已成为我们思想价值观念的革命话语和革命政治文化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又是如何演变的?由于近代中国革命离我们太近,我们常常因置身其中而对习以为常的问题缺乏敏感性。适度拉开一点距离,以一种“去熟悉化”的眼光来重新检视,或能引发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本书的思考即就此而展开。
本书作者王奇生可谓当今治民国史中青年学者中之翘楚,其成名作是《党员、党权与党争》。本书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考察民国政治,其突出特点在于“去熟悉化”,即对民国史的一些传统观点提出挑战,譬如关于民国县长和保长的政治、生活情境、关于国民党在西南联合大学的活动、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发展等等,都有新的诠释,也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小玩意——玩具与美国人童年世界的变迁》
(美)克罗斯 著 ,郭圣莉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1
本书系加里•克罗斯撰写的一部商业人类学研究的重要作品,也是学科交叉研究的出色之作。作品通过近百年来美国玩具业的发展史,论述小儿的玩意儿在塑造幼儿的童年生活,培养他们兴趣,尤其在培养他们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体现的意义,并从商业人类学的角度,分析和阐明如何选择特定玩具和玩具模式,无疑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曲人鸿爪》
张充和 口述,孙康宜 撰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
张充和(Ch’ung-ho Chang Frankel),祖籍合肥,1913年生于上海。“合肥四姊妹”之小妹。十岁时师从朱谟钦学古文及书法。十六岁从沈传芷、张传芳、李荣忻等学昆曲。1934年考入北大中文系。抗战爆发,转往重庆,研究古乐及曲谱,并从沈尹默习书法。胜利后,于北大讲授昆曲及书法。1948年结缡傅汉思(Hans H. Frankel)。1949年移居美国,在耶鲁大学教授书法二十多载,并于家中传薪昆曲。
《跨海之战》
刘统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1
金门以解放军完全失利告终;海南则吸取了金门的教训,在没有海空军的情况下,取得了胜利;一江山岛战役则陆海空协同作战,迫使国民党彻底退出江浙沿海岛屿。作者利用国共双方的战争档案、电报、总结、将领回忆录等第一手资料,以三次战争为线索,展现国共双方在战略方针的较量和转变,中苏关系、中美关系对战局的影响,结合地理、经济等因素,全面再现国共海上斗争的实力转换过程。
秦晖 金雁 著 语文出版社 2010.1
本书是秦晖的成名作,初版于1996年。
七十年前,毛泽东与梁漱溟之间,有过一次关于中国社会是否存在阶级对立问题的争论,作者以此为契机,从分析旧中国“关中模式”入手,在掌握大量社会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西方社会学科学的分析方法,重新审视封建社会三要素(即自然经济、宗法共同体与依附人格)在中国的社会表征,指出权贵与平民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进而对社会构成主体——农民(农民人格、农民心态、农民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纵观中国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的成功与失败,深刻分析农民的“双重性”,揭示中国社会长期固守“农业文明”之根源;横向结合苏联集体农庄和美国式农业发展道路,对农民及农民社会进行共时态的逻辑分析,从源头上探寻农业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此次再版,尽管经历了十几年的社会变革,但作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分析与认识依旧令人信服:中国是一个农民的国度。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归根结底还是农民社会的改造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要变农业人口为城市人口,更重要的是改造农民文化、农民心态与农民人格,让农民“从田园诗式的农业文明中走出来,以发达的自由个性谱写出中国现代化的狂想曲。”
《宋教仁传》
吴相湘 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0.1
本书是吴相湘有关中华民国史研究的第一本著作,初版于1964年。
宋教仁是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又是民初国民党的创始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书以详实的史料,对宋教仁的历史活动做了充分的考察,澄清了以往的误传和错误,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结论,可谓海内外有关宋教仁研究的奠基之作。他的某些判断与结论(诸如北京兵变的内情),已经为后来的史料所验证,这也证实了他观察的细密和运用史料的能力。本书出版后,一直广受好评,至今仍是研究宋教仁与民国史的必读书。
《夜来临:
吴国桢见证的国共争斗》
吴国桢 著,吴修垣 译 ,马军 校订、注释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9.4
曾任国民党中宣部长、上海市长及台湾省主席的前国民党高官吴国桢,亲身经历了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五四运动、国共内战,以至两蒋台湾政权等。《夜来临——吴国桢见证的国共争斗》(Night Cometh)是他撰写于1955年的英文回忆录,原稿藏于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珍稀文献室,从未刊发。在上海社科院历史所马军研究员的主持下,历经十年的艰难曲折,中文译注本终于出版。
《中央乐团史(1956-1996)》
周光蓁 著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9.12
中央乐团曾出访欧美,与世界一流指挥卡拉扬、小泽征尔、斯维特兰诺夫,及独奏巨擘奥依斯拉赫、史顿、曼纽轩等合作,并为数以百万计的工农兵演出,熬过多次运动的争议与起跌,一度贵为全国艳羡的样板团,最终却因市场经济下的改革浪潮而解散。
本书引用了大量的乐师回忆以及文件;但李德伦的女儿李鹿指出,作者“站在了错误的立场上,为那些对改革有意见的人鸣冤叫屈”,“不仅对我父亲李德伦,对其他坚持改革开放的音乐界同仁都进行了抹黑。”
《十年中越战争》
倪创辉 著
天行健出版社 2009.9
30年前,一场持续十年、近百万军人参与的中越战争,给中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带来重大的影响。作为这场战争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作者从中越历史恩怨、战争起因、兵力部署、组织指挥及参战的团以上单位的战场实况,从参战官兵生动真实的战斗过程记述,从战争走向和平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从战例启示等方面秉笔直书,全书70多万字,系首部全面介绍这场战争的著述。
《革命年代》
高华 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0.1
这本集子所收的是高华最近二十年所写的部分文章,最早的一篇写于1988年,最近的一篇写于2008年11月。文章所论及的,无论是近代转型、孙科、还是延安的新话语、建国初50-60年代的社会变迁等等,都发生在一种叫做“革命”的大背景下,虽然每一次的“革命”的内容、目标不一;而文章的内容则涵盖国民革命、共产主义革命、“继续革命”,故以《革命年代》为书名。
作者自述,这本集子既不是对革命的呐喊,也不是对革命的批驳与诘难,而是对生活其中的那个已经远去的革命年代的一份思索和纪念。
《革命与反革命:
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
王奇生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1
1949年以后的数十年间,国内史学界有关中国近代历史的书写,基本上等同于中国革命史的书写。在业已“告别革命”的今天,我们不能仅仅简单地放弃、淡忘或者否定那些曾经长期沉迷的观念,而有必要追问,那些早已成为我们思想价值观念的革命话语和革命政治文化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又是如何演变的?由于近代中国革命离我们太近,我们常常因置身其中而对习以为常的问题缺乏敏感性。适度拉开一点距离,以一种“去熟悉化”的眼光来重新检视,或能引发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本书的思考即就此而展开。
本书作者王奇生可谓当今治民国史中青年学者中之翘楚,其成名作是《党员、党权与党争》。本书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考察民国政治,其突出特点在于“去熟悉化”,即对民国史的一些传统观点提出挑战,譬如关于民国县长和保长的政治、生活情境、关于国民党在西南联合大学的活动、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发展等等,都有新的诠释,也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小玩意——玩具与美国人童年世界的变迁》
(美)克罗斯 著 ,郭圣莉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1
本书系加里•克罗斯撰写的一部商业人类学研究的重要作品,也是学科交叉研究的出色之作。作品通过近百年来美国玩具业的发展史,论述小儿的玩意儿在塑造幼儿的童年生活,培养他们兴趣,尤其在培养他们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体现的意义,并从商业人类学的角度,分析和阐明如何选择特定玩具和玩具模式,无疑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曲人鸿爪》
张充和 口述,孙康宜 撰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
张充和(Ch’ung-ho Chang Frankel),祖籍合肥,1913年生于上海。“合肥四姊妹”之小妹。十岁时师从朱谟钦学古文及书法。十六岁从沈传芷、张传芳、李荣忻等学昆曲。1934年考入北大中文系。抗战爆发,转往重庆,研究古乐及曲谱,并从沈尹默习书法。胜利后,于北大讲授昆曲及书法。1948年结缡傅汉思(Hans H. Frankel)。1949年移居美国,在耶鲁大学教授书法二十多载,并于家中传薪昆曲。
《跨海之战》
刘统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1
金门以解放军完全失利告终;海南则吸取了金门的教训,在没有海空军的情况下,取得了胜利;一江山岛战役则陆海空协同作战,迫使国民党彻底退出江浙沿海岛屿。作者利用国共双方的战争档案、电报、总结、将领回忆录等第一手资料,以三次战争为线索,展现国共双方在战略方针的较量和转变,中苏关系、中美关系对战局的影响,结合地理、经济等因素,全面再现国共海上斗争的实力转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