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篇:古代庐山别墅
1921年出版的阿尔伯特·斯通的《庐山牯岭史话》中指出:“早在外国人到这座神圣的群山落脚牯岭之前,丰富的神话传说、悠久的人文历史,已经让庐山名声显赫。”由王羲之、陶渊明、李白、白居易等许多古代文人的营造实践,以及庐山山民的民居建设活动,庐山古代别墅及其园林已取得了辉煌艺术成就,是别墅和文人园林的杰出范例。这些别墅同自然、生活、诗歌融合在一起,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绝唱。这些丰富的古代别墅文化遗产,也是构成庐山近代别墅规划建设指导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
庐山第一幢别墅
公元340年(东晋),王羲之被任命为江州(即九江市)剌史,他经常到江州南部的庐山游览。当他看到山南金轮峰下玉帘泉,奇峰异谷,流云飞瀑,他便决定在峰下筑室居住,还在别墅附近筑起了为后人称道的“墨池”和“鹅池”
这个别墅环境优美,意境高雅飘逸,富有文人色彩。342年王羲之辞官后,将这栋住宅捐给佛寺,成为庐山归宗寺的前身。朱熹有诗记载王羲之舍宅为寺的故事:
金轮紫宵上,宝盖鸾溪前。
往昔王内史,焚香有余烟。
千年今一归,景物还依然。
王羲之别墅是庐山有史记载的第一幢别墅。
陶渊明的“园田居”
陶渊明在辞去彭泽县令后,回到了家乡,在庐山南麓归隐,一边劳动,一边吟诗,建起了“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开荒南野际,守拙居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丸间。
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在山边的土地上开出田园,依山建造房舍,按照“守拙”原则,让朴素的房舍与窈窕的丘壑、涓涓泉流相互映照,简朴自然,野趣天咸。园田居前园以花木为主,春桃秋菊,后院以树木为主,“林竹翳如,”松树盘桓,崎岖经邱,宛若一幅悠闲自得清新怡然的山水画。园田居大约是中国“文人园林”的早期代表,平淡简约、浑然天成,高雅而又宁静,幽旷而又疏朗……
李白的“太白草堂”
庐山屏风叠下有一溪山泉,人称“相辞涧”,据说是李白送别妻子宗氏修道隐居的地方李白有诗《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
君寻腾空去,应到碧仙家。
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
若恋幽谷好,相邀弄紫霞。
据考证,李白大约在公元756年6月与妻子同上庐山,但他并未马上离开,而是在此地卜筑隐居,直到这年初冬。他隐居的地方是屏风叠下溪边自建的草屋,现在被称为太白草堂。草堂笼罩在青霭紫霞之中,可以听到水碓溪流春打的声音,闻到风中的石楠花散发的清香。就是在这里,李白道出了庐山五老峰最真切的生命内蕴——雄浑奇伟: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白居易草堂
公元815年,白居易任江州司马。司马是闲官,白居易遍访庐山名胜,纵情山水诗酒间。817年春天,他在东林寺附近一处“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的地方,“爱不能舍,因置草堂”,他写道:
五架三间新草堂,石阶桂柱竹编墙。
南沿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月凉。
洒砌飞泉才有点,拂窗斜竹不成行。
来春更茸东厢屋,纸阁芦窗著孟光。
白居易用当地赣北民居常见的穿斗式木架结构,建设了朴素,实用和内部有宽敞空间的草堂。钟情自然的选址,诗情画意的环境布局。粗旷原始的室内装饰,自然率真的草杆木材,经白居易点染,有了仙风道骨,一派乡土之风。
白居易草堂是唐代文人园林的典范。不但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还使用了许多园林设计手法,配置了园林小品。如借景:香炉峰、遗爱寺;理石:草堂附近有白石,园浑古拙;理水:“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小品:莲池、平台等。他的《革堂记》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名篇。白居易不仅是一位著名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文人造园家。
除以上几处著名的古迹草堂之外,还有晋代谢灵运的石门精舍等,《庐山志》亦有许多名士隐居庐山建设草堂的记载。
1744年,九江关监督唐英在庐山著名景点马尾水建荼山草堂,置田数十亩,并建清俸桥,这是庐山山上建居住建筑的肇始。直到1861年清政府设立九江海关,海关中的西藉职员才开始到庐山,据《庐山志》记载,“西人未辟牯牛岭时(指1862—1890年代)即有九江常关西藉职员在此购地,建屋避暑,其地均购之当地寺僧。”由此可见,在庐山山上建屋避暑之地,捷足先登的不是西方传教士,而是中国人。
下篇:近代别墅的兴起
1838年,法国天主教士在建九江教区(即江西教区)时,较早地注意到了九江附近庐山北麓莲花洞风景秀丽、凉爽宜人的特点,并于1863年前后在莲花洞附近龙潭河畔避暑建房。当时建的别墅用石块砌筑,至今墙基和部分石墙仍在,这大概是当时西方人进入庐山的第幢建筑。
现在仍然保存完好的第一幢庐山近代别墅是莲花洞的“波黎公馆”,1891年由九江海关的法国职员波氏所建,波氏为天主教徒,娶当地彭泽女子黎氏为妻,故称“波黎公馆”。1894年晚清诗人易顺鼎曾邀著名诗人陈三立到此游览,他写道: 倚石扪萝路欲迷,红桥碧涧跨晴霓, 雾阁玲珑皆蔽岫,云窗窈窕复临溪。
步法国传教士后尘的是俄国传教士尼娑,他在1884年来到庐山九峰寺,强行租赁寺庙土地,建设洋房避暑休闲。到光绪年间,在庐山九峰寺的山谷中已经形成中西建筑比肩相望的风景,九峰寺的介石山房有一幅门联:
前蛇后虎,神其无慑;
左耶右佛,道亦不孤。
耶为耶稣,指代欧洲宗教建筑,佛为如来,指代中国佛教寺庙。
1886年,英国基督教士李德立(Edward Selby Little)来到中国。这年冬天,他由中国传教士带路登上庐山山顶,他发现,山上的风景美不胜收,东谷(长冲河)一带地势平坦、溪水潺潺。联想到外国传教士夏天在中国活动时的感受,“夏季的炎威实在可怕”,他觉得牯岭长冲一带是最适宜避暑的好地方。他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这里由他建造一个东方的伊甸园。开发避暑胜地庐山的活动就这样开始了。
李德立经过十年坚持不懈地交涉,他终于在1895年11月16日,租得了长冲河谷一带的土地,以建屋避暑。无人居住的牯岭忽然变得热闹起来,清凉世界从此开始了一个新时代。
1895年开始,李德立开始庐山牯岭地区的建设规划,规划由李德立和英国工程师波赫尔(AHudson Broomhall)主持,这是庐山近代史上第一个规划,称为波赫尔规划。规划于1899年完成,制订了庐山牯岭规划图。庐山之后大规模的建设都是按这一规划渐次展开的。
这一规划使二十二个国家不同风格的房屋共处在一条山谷之中,丰富多彩,互补相容,是富有创意的“世界村”,既有欧洲建筑特色,又有陶渊明式“桃花源”建筑风韵,堪称中国近代世界别墅博物馆。按照规划,房屋分布在河岸两旁的山坡上,掩映在森林中,别墅在平面分布上的离散性与大自然的随机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好像别墅是大自然不经意洒落在大地上的五彩石子。规划还将林赛公园布置在长冲河谷平地上,位于中心地段,河流曲曲弯弯,道路在树林中蜿蜒,保持和提高了自然美的价值。离散性的房屋、自然式庭院、花园般的环境、网格式的道路和方块式的土地范围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有乡村自然景色的近代城镇格局。
据研究波赫尔规划大约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英国十九世纪画境式园林思想,主张城镇建设吸收乡村的各种优点和形式,以自然景观为设计灵感的源泉,它是二十世纪初“花园城市”的先声;另一方面是著名的风景建筑师奥姆斯特德,他在十九世纪中期确立了以优美的自然景色为准则的原则,他在设计纽约中央公园时以大片的森林和草坪为主,着意突出大面积的自然环境,使之成为城市中心一个理想化的田园景观,帮助人们抵御城市化环境产生的有害影响。
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叶,许多国家的学者进行“花园城市”的探索,创建国家公园的进程中,庐山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先例,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
一百多年过去了,庐山牯岭依然生机勃勃,花木繁盛,百鸟飞翔,房屋道路衬托着自然山林,乡村般气息弥漫着现代化的繁华,仿佛是异国他乡,又好像是“桃花源”。乡村与城市的交融,文化与自然的结合,正是走向未来的一种模式,一种渗透着中华民族精神的理想家园。
1921年出版的阿尔伯特·斯通的《庐山牯岭史话》中指出:“早在外国人到这座神圣的群山落脚牯岭之前,丰富的神话传说、悠久的人文历史,已经让庐山名声显赫。”由王羲之、陶渊明、李白、白居易等许多古代文人的营造实践,以及庐山山民的民居建设活动,庐山古代别墅及其园林已取得了辉煌艺术成就,是别墅和文人园林的杰出范例。这些别墅同自然、生活、诗歌融合在一起,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绝唱。这些丰富的古代别墅文化遗产,也是构成庐山近代别墅规划建设指导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
庐山第一幢别墅
公元340年(东晋),王羲之被任命为江州(即九江市)剌史,他经常到江州南部的庐山游览。当他看到山南金轮峰下玉帘泉,奇峰异谷,流云飞瀑,他便决定在峰下筑室居住,还在别墅附近筑起了为后人称道的“墨池”和“鹅池”
这个别墅环境优美,意境高雅飘逸,富有文人色彩。342年王羲之辞官后,将这栋住宅捐给佛寺,成为庐山归宗寺的前身。朱熹有诗记载王羲之舍宅为寺的故事:
金轮紫宵上,宝盖鸾溪前。
往昔王内史,焚香有余烟。
千年今一归,景物还依然。
王羲之别墅是庐山有史记载的第一幢别墅。
陶渊明的“园田居”
陶渊明在辞去彭泽县令后,回到了家乡,在庐山南麓归隐,一边劳动,一边吟诗,建起了“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开荒南野际,守拙居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丸间。
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在山边的土地上开出田园,依山建造房舍,按照“守拙”原则,让朴素的房舍与窈窕的丘壑、涓涓泉流相互映照,简朴自然,野趣天咸。园田居前园以花木为主,春桃秋菊,后院以树木为主,“林竹翳如,”松树盘桓,崎岖经邱,宛若一幅悠闲自得清新怡然的山水画。园田居大约是中国“文人园林”的早期代表,平淡简约、浑然天成,高雅而又宁静,幽旷而又疏朗……
李白的“太白草堂”
庐山屏风叠下有一溪山泉,人称“相辞涧”,据说是李白送别妻子宗氏修道隐居的地方李白有诗《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
君寻腾空去,应到碧仙家。
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
若恋幽谷好,相邀弄紫霞。
据考证,李白大约在公元756年6月与妻子同上庐山,但他并未马上离开,而是在此地卜筑隐居,直到这年初冬。他隐居的地方是屏风叠下溪边自建的草屋,现在被称为太白草堂。草堂笼罩在青霭紫霞之中,可以听到水碓溪流春打的声音,闻到风中的石楠花散发的清香。就是在这里,李白道出了庐山五老峰最真切的生命内蕴——雄浑奇伟: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白居易草堂
公元815年,白居易任江州司马。司马是闲官,白居易遍访庐山名胜,纵情山水诗酒间。817年春天,他在东林寺附近一处“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的地方,“爱不能舍,因置草堂”,他写道:
五架三间新草堂,石阶桂柱竹编墙。
南沿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月凉。
洒砌飞泉才有点,拂窗斜竹不成行。
来春更茸东厢屋,纸阁芦窗著孟光。
白居易用当地赣北民居常见的穿斗式木架结构,建设了朴素,实用和内部有宽敞空间的草堂。钟情自然的选址,诗情画意的环境布局。粗旷原始的室内装饰,自然率真的草杆木材,经白居易点染,有了仙风道骨,一派乡土之风。
白居易草堂是唐代文人园林的典范。不但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还使用了许多园林设计手法,配置了园林小品。如借景:香炉峰、遗爱寺;理石:草堂附近有白石,园浑古拙;理水:“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小品:莲池、平台等。他的《革堂记》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名篇。白居易不仅是一位著名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文人造园家。
除以上几处著名的古迹草堂之外,还有晋代谢灵运的石门精舍等,《庐山志》亦有许多名士隐居庐山建设草堂的记载。
1744年,九江关监督唐英在庐山著名景点马尾水建荼山草堂,置田数十亩,并建清俸桥,这是庐山山上建居住建筑的肇始。直到1861年清政府设立九江海关,海关中的西藉职员才开始到庐山,据《庐山志》记载,“西人未辟牯牛岭时(指1862—1890年代)即有九江常关西藉职员在此购地,建屋避暑,其地均购之当地寺僧。”由此可见,在庐山山上建屋避暑之地,捷足先登的不是西方传教士,而是中国人。
下篇:近代别墅的兴起
1838年,法国天主教士在建九江教区(即江西教区)时,较早地注意到了九江附近庐山北麓莲花洞风景秀丽、凉爽宜人的特点,并于1863年前后在莲花洞附近龙潭河畔避暑建房。当时建的别墅用石块砌筑,至今墙基和部分石墙仍在,这大概是当时西方人进入庐山的第幢建筑。
现在仍然保存完好的第一幢庐山近代别墅是莲花洞的“波黎公馆”,1891年由九江海关的法国职员波氏所建,波氏为天主教徒,娶当地彭泽女子黎氏为妻,故称“波黎公馆”。1894年晚清诗人易顺鼎曾邀著名诗人陈三立到此游览,他写道: 倚石扪萝路欲迷,红桥碧涧跨晴霓, 雾阁玲珑皆蔽岫,云窗窈窕复临溪。
步法国传教士后尘的是俄国传教士尼娑,他在1884年来到庐山九峰寺,强行租赁寺庙土地,建设洋房避暑休闲。到光绪年间,在庐山九峰寺的山谷中已经形成中西建筑比肩相望的风景,九峰寺的介石山房有一幅门联:
前蛇后虎,神其无慑;
左耶右佛,道亦不孤。
耶为耶稣,指代欧洲宗教建筑,佛为如来,指代中国佛教寺庙。
1886年,英国基督教士李德立(Edward Selby Little)来到中国。这年冬天,他由中国传教士带路登上庐山山顶,他发现,山上的风景美不胜收,东谷(长冲河)一带地势平坦、溪水潺潺。联想到外国传教士夏天在中国活动时的感受,“夏季的炎威实在可怕”,他觉得牯岭长冲一带是最适宜避暑的好地方。他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这里由他建造一个东方的伊甸园。开发避暑胜地庐山的活动就这样开始了。
李德立经过十年坚持不懈地交涉,他终于在1895年11月16日,租得了长冲河谷一带的土地,以建屋避暑。无人居住的牯岭忽然变得热闹起来,清凉世界从此开始了一个新时代。
1895年开始,李德立开始庐山牯岭地区的建设规划,规划由李德立和英国工程师波赫尔(AHudson Broomhall)主持,这是庐山近代史上第一个规划,称为波赫尔规划。规划于1899年完成,制订了庐山牯岭规划图。庐山之后大规模的建设都是按这一规划渐次展开的。
这一规划使二十二个国家不同风格的房屋共处在一条山谷之中,丰富多彩,互补相容,是富有创意的“世界村”,既有欧洲建筑特色,又有陶渊明式“桃花源”建筑风韵,堪称中国近代世界别墅博物馆。按照规划,房屋分布在河岸两旁的山坡上,掩映在森林中,别墅在平面分布上的离散性与大自然的随机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好像别墅是大自然不经意洒落在大地上的五彩石子。规划还将林赛公园布置在长冲河谷平地上,位于中心地段,河流曲曲弯弯,道路在树林中蜿蜒,保持和提高了自然美的价值。离散性的房屋、自然式庭院、花园般的环境、网格式的道路和方块式的土地范围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有乡村自然景色的近代城镇格局。
据研究波赫尔规划大约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英国十九世纪画境式园林思想,主张城镇建设吸收乡村的各种优点和形式,以自然景观为设计灵感的源泉,它是二十世纪初“花园城市”的先声;另一方面是著名的风景建筑师奥姆斯特德,他在十九世纪中期确立了以优美的自然景色为准则的原则,他在设计纽约中央公园时以大片的森林和草坪为主,着意突出大面积的自然环境,使之成为城市中心一个理想化的田园景观,帮助人们抵御城市化环境产生的有害影响。
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叶,许多国家的学者进行“花园城市”的探索,创建国家公园的进程中,庐山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先例,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
一百多年过去了,庐山牯岭依然生机勃勃,花木繁盛,百鸟飞翔,房屋道路衬托着自然山林,乡村般气息弥漫着现代化的繁华,仿佛是异国他乡,又好像是“桃花源”。乡村与城市的交融,文化与自然的结合,正是走向未来的一种模式,一种渗透着中华民族精神的理想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