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形式上看,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西亚建筑并称为世界三大建筑系统。但是,自工业化革命以来,中国建筑和西亚建筑逐渐没落。相反,顺应了历史发展脉络的西方建筑大行其道。
当西方人用洋枪洋炮打开中国大门的时候,有先见之明的中国人就从来没有拒绝过引进,即使是人民大会堂也是西方古典风格和中国传统设计元素的结合。在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借鉴并“聪明地利用”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西方建筑师们对中国的传统元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借助现代的制造工艺和建筑材料对中国元素进行了巧妙地叠加和升华,使其建筑作品更加深入人心。在北京众多的当代建筑当中,作为国家体育场的“鸟巢”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之作。
不与传统割裂的现代主义
早前据称“鸟巢”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抽象的菱花隔断和冰花纹瓷器。实际上并非如此,曾经做过“鸟巢”设计顾问的艾未未证实说,该建筑的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并没有从中汲取设计元素。“鸟巢”设计出来以后,在评选过程中,艾未未曾以此为由,向评委们汇报。于是,“鸟巢”的设计来由也就被流传开来。但是,不管怎么说,“鸟巢”的设计的确在不经意当中契合了中国人的审美基因,因而获得了评委们的高度认可,这在当前众多的当代建筑当中是非常少见的。
“鸟巢”和所有参赛方案不同,它微微升起的地面在平缓而不易察觉中自然地形成了体育场的基础,而体育场的附属建筑则被悄然安排在4米高的体育场基础下面。这个独具匠心的设计使建筑和场地的地景结合得非常简洁,无形中节省了下挖土方所需的巨大投资。
“鸟巢”的功能和形象定位非常简洁,没有任何多余的处理,一切因其功能而产生形象,建筑形式与结构细部自然统一。这座建筑的外观就是其建筑结构,形式与结构是完全统一的。网状结构和建筑的形式完美地统一在一起,自然而纯净。
“鸟巢”的纯洁性还体现在“人群构成建筑”的构思。整座建筑的结构是匀质的,做作的形式、夸张的结构和明显的方向感均与这座建筑无关,看台的形状也是连续不均匀的球形。这种设计可以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场内的赛事上。观众从外头走进去以后,整个交通组织是沿着立面行走,你可以从立面上看到很多人的活动表达在建筑的表皮上,人成为了体育赛事的一种场景。
“鸟巢”表现出各个方向的相同性,又体现出中心的对称性,这种抽象性的表达是一种安静、内向的美学表现,和紫禁城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是一致的,契合了中国的文化传统。故宫的围墙内部是一个活跃的有机体,但是从外面来看,它却没有任何积极性的暗示,“鸟巢”同样如此,它体现了一种含蓄、内向的美学观。这是一种抽象的表达,我们从中会看到这座建筑和古老北京的沟通。“鸟巢”有两种色调:北京的灰和故宫的红。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色调也许会有所改变,但是这个抽象化的、纯粹的外形却成了北京城内一个和谐的音符。
从功能定位上看,“鸟巢”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建筑。由于体育场的看台被设计成“碗”状,上下层之间部分交错,使得观众不论坐在哪里,都和比赛场地中心点之间的视线距离一致。流体力学设计的运用,使得体育场内的观众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享有同样的自然光和自然通风,听到同样清晰的场内广播。
另外,“鸟巢”还借用建筑的手法解决了体育场建筑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一般传统的体育场有非常强烈的光影,对转播和比赛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在这座半透的体育场里,光线是漫射的,光线因此变得柔和、通透,这就解决了强烈光影给比赛和转播所带来的不便。同样,这种通透的设计也解决了温度和感受的问题。
“鸟巢”的地下停车场划分为观众、教练、运动员和医疗救护专区、消防车通道等,这些被安排在四米高的地基下面,这是一个创造性的设计,既保证了建筑的纯洁性,也体现了建筑的人文价值。除此以外,“鸟巢”采用自然通风的设计,能够让观众获得较好的自然感受。
为了完美地呈现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建设者们对进行了多项科研攻关。体育场顶部网状的结构采用了车轮辐条受力的原理,其完全独立的结构,可以抵抗水平的温度变形、风荷载和地震力。垂直压力则通过巨型钢结构和环绕在坐席环状结构周围的混凝土柱子被传递至基础。体育场的钢结构是由24挺钢桁架及次结构编织而成。“鸟巢”的跨度很大,空间成双曲线的马鞍形,东西轴长298米,南北轴长333米,建筑最高点是69米,最低点为40米。“鸟巢”的用钢量达到了4.2万吨之多,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巨大,国内外均无先例。
“鸟巢”的外部形象能够让人联想到中国瓷器的影子。用灰色矿质般的钢网编织而成的“鸟巢”被透明的膜材料覆盖,中间包含着一个土红色的碗状体育场看台。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中镂空的手法、陶瓷的纹路、红色的灿烂与热烈和现代的钢结构设计完美地相融在一起。这座没有一根立柱的“巨大容器”,简单、干净、纯粹,体育场均匀而连续的环形增加了建筑的震撼性,赋予人们无穷的想象力。
任何一座体量庞大的建筑都不会有绝对的完美,“鸟巢”也不例外。在建筑造型优秀、结构合理的背后,必然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鸟巢”庞大的体量造成了一种空旷感。从地面直接通向天空的网状结构造就了一个没有边际的巨大“空洞”,人置于其中,会感到无比的渺小,建筑因此会缺失人性化的氛围。另外,建筑建成以后,由于体量过于庞大,因此犹如树枝织成的精巧“鸟巢”将会变得不再精巧。有建筑师建议“鸟巢”应该借鉴古罗马斗兽场的建造方式,通过廊柱来分割空间,使巨大的空间不至于空旷,降低到人能够接触的尺度。不知道这样建造起来的“鸟巢”是否还是一个纯粹的建筑。
从环保的角度讲,通透的结构设计虽然使得体育场内气流顺畅,是一个自然的环境,但是这个开敞的透明外壳,并不具备节能的功能。面对北京多风的冬季,通透的钢网会使室内温度降低,而在夏季,钢结构又会吸收大量热量,使之成为一座巨大的“火炉”。场内服务设施如果完全通过内部空调来调节,势必也会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就艺术性而言,“鸟巢”的确是一座饱含着东方含蓄美的建筑。但是形式上的优美应该建立在经济实用性、技术可行性和功能多样性的基础之上。
从功能性方面考虑,开敞、透明的外立面空间容易暴露各种功能性服务空间和空调系统,从而使建筑变成一座混乱的结构体,给人以陡然的感觉。因此建筑的新颖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因此忽略了建筑的内部功能,忽视建筑本身的实用性和功能性的话,造成的损失恐怕是难以弥补的。
毗邻而居的水立方同样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取的灵感,水立方的原始创意来自于中国文化中的“天圆地方”,在设计表达上则是现代主义的直线条的表达,简洁、朴实、环保。为了更好地兼顾功能性和形象的统一,建筑师还在这座“方盒子”上包裹了一层外皮,上面布满了酷似水分子结构的“大泡泡”,这种独特的设计使得建筑的轮廓和外观变得柔和起来,这比国家剧院的水池要经济许多。现如今,水立方成为了不少品牌走秀的场所。新车发布会、时装表演等纷纷把这个地方选为一个最好的品牌传播平台,可见这座建筑的影响力。
盘古七星:现代建筑“形而下”
但是,客观地看,建筑师在中国特有的设计元素上汲取的灵感让当代建筑充满了生命力,而这正是浮躁年代中国的建筑师所缺少的。与“鸟巢”毗邻而居的北京盘古七星酒店就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对比。
盘古大观位于亚奥核心区,距离水立方仅180米,距离鸟巢500米,被称作是千顷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惟一的地标性城市综合体。该建筑群由1幢超5A级写字楼、7幢国际公寓、一座盘古七星酒店以及全长411米的世界第一商业长廊——“龙廊”组合而成。
为了将这座建筑打造成“讲中国语言的世界级建筑”,开发商不遗余力地动用了最好的资源,聘请了“致力于在现代建筑中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的中国台湾建筑大师李祖原先生。为了确保石材的品质,开发商还聘请了十余位专家,在全国范围内经过了为期一年的考察和论证,最终选择了产自山东、有“中国白麻”美誉的白色花岗岩。为了避免石料出现色差,保证材料的纯度,他们还专门包下了一号老矿。
在这座体量庞大的建筑群中,具有国际标准的高达192米的超5A级写字楼是最为显眼的。在这座建筑的顶部,弯曲而上的部分是建筑师特意设计的“龙”的造型。也许是由于这座建筑群所处的亚奥中心的缘故,路过的人们大多会感觉到所谓的“龙”型定位是模糊不清的。体育场外,更容易让人联想到“火炬”或者“祥云”,建筑顶部的设计造型机械而木讷。我们首先应该承认,建筑师执著于“中国式建筑”,致力于在现代建筑中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的态度是令人敬佩的。但是,建筑的造型设计不是中国元素的直接拼贴和机械化的简单堆砌。无论是“鸟巢”,还是“水立方”,建筑造型设计之所以能够触动国人的神经,根本原因就在于建筑师对中国传统的设计元素进行了抽象化的升华,是符合现代美感的“把根留住”,然而,盘古大观由于太多具体,而显得过于形式化,从而失去了不够纯粹的艺术价值,不仅外国人看不懂,中国人也会感到莫名其妙。除此以外,位于85米高处的空中四合院也令人匪夷所思。将四合院建筑置于高空,失去了四合院建筑固有的地气和人脉,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博物馆中的现代古董。
每一个中国人都愿意看到真正能够体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建筑出现,而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移植。希望中国建筑师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与民族性格的人性化作品来,但是当我们发现北京地标性的建筑都是“洋人”设计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缺乏能够创造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世界级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经说过:“以我国艺术背景的丰富,当然有更多可以发展的方面。新中国建筑及城市设计不但可能产生,且当有惊人的成绩。”他认为,中国古代建筑与现代主义建筑在本质上有诸多相同之处,比如都是骨架结构、因功能而产生形式、结构坦率表现、按模数法预制构件以适应大规模快速生产等。如果思考“我们自己艺术藏库中的遗宝”并“加以聪明的应用”,就可创造出中国的现代主义建筑。但是,遗憾的讲,梁思成先生的这个愿望直到今天还没有实现。不要说对外来的东西,我们盲目应对,就是对中国本民族的东西我们都缺乏研究,民族风格的创造不是简单的文化符号的堆砌和表现,而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现代审美取向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做不到这一点就很难做到艺术的创新,更不要谈在更高层面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发扬。
事实上,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品都是对本民族艺术藏库中的遗产加以运用,并借助现代的工艺手段来实现的。现代性是中国建筑绕不过去的一个“结”,我们必须借助现代的工具解决建筑审美的情感归宿。
我们从来都没有拒绝过“外来的和尚”,但是要有根植于心的作品。中国现代建筑的落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落后并不可怕,要知道承认落后才是真正强大的开始。
好建筑的制度思考
回想奥运,中国各界似乎都把与奥林匹克相关的行业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高压线”。奥运会各主要体育场馆的设计招标工作因此在公开、公正、公平的背景下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受北京市人民政府和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授权,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面向全球征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的概念设计方案。在这场被称为国际建筑界的“奥林匹克运动”上,包括世界建筑设计最高奖“普利茨克奖”得主在内的全球最具实力的设计团队和最有才华的设计师都参加了进来。这些建筑大师们似乎都把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当做他们一试身手的绝佳机会,他们摆脱了不必要的包袱,渴望着把当今最优秀的规划设计思想嫁接到中国。
按照规则,国家体育场建筑概念设计竞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资格预审;第二阶段为正式竞赛。2002年11月,经过严格的资格预审,最终确定了国内外14家设计单位进入正式的方案竞赛。次年3月,最终参与竞赛的全球13家著名建筑设计公司及设计联合体,将他们设计的中国国家体育场的建筑概念设计方案送抵北京。其中包括2个境内方案、8个境外方案和3个中外合作方案。
国家体育场方案评审委员会由13名委员组成,其中国外6人,国内7人。他们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干峙,中国工程院院士关肇邺,中国工程院院士江欢成,中国体育建筑设计专家梅季魁,北京奥运会组委会体育主任楼大鹏,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工程部部长平乐泉,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黄艳,荷兰著名建筑师库哈斯,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法国著名建筑师卢威尔,西班牙著名建筑师泰格利亚布,法国著名建筑师佩拉特,西班牙著名建筑师马第尔。显然,评审委员会的委员都是国内外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建筑评论家、体育专家、结构专家、奥运会组织运行专家以及北京市政府和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的代表。
评审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了严格评审、反复比较和认真筛选后,经过两轮无记名投票,选举出3个优秀方案,分别是由瑞士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设计公司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组成的联合体设计完成的“鸟巢”方案、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独立设计的“浮空开启屋面”方案和由日本株式会社佐藤综合计画与中国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设计的“天空体育场”方案。在此基础上,评审委员会又以压倒多数票推选“鸟巢”方案为重点推荐实施方案。在讨论“鸟巢”方案时,共有8票赞成、2票反对、2票弃权、1票作废。在国际建筑竞赛中,一个方案能获得如此多的共识,实属少见。
为征求公众意见,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又将全部13个设计方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公开展出。展出历时6天,征得观众投票6000余张。其中被中外评委重点推荐的“鸟巢”方案获票最多,为3506张;“浮空开启屋面”获票3472张,名列第二;“天空体育场”获票3454张,排名第三位。
经决策部门认真研究后,“鸟巢”方案最终被确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中国国家体育场的最终实施方案。经历了全球征集,专家评审,以及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后的“鸟巢”应该说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方案。
从中可以看出,评委们的评选结果得到了公众的认可,这在北京是不多见的。看来奥运会的举行不仅圆了中国人的奥运梦想,更是一场“洗脑”运动,给以后中国的公益建设项目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当然,仅仅依靠一场体育赛事的举办就能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是绝无可能的,如果没有自身制度的建设,恐怕还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和国外相比,中国在制度建设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当西方人用洋枪洋炮打开中国大门的时候,有先见之明的中国人就从来没有拒绝过引进,即使是人民大会堂也是西方古典风格和中国传统设计元素的结合。在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借鉴并“聪明地利用”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西方建筑师们对中国的传统元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借助现代的制造工艺和建筑材料对中国元素进行了巧妙地叠加和升华,使其建筑作品更加深入人心。在北京众多的当代建筑当中,作为国家体育场的“鸟巢”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之作。
不与传统割裂的现代主义
早前据称“鸟巢”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抽象的菱花隔断和冰花纹瓷器。实际上并非如此,曾经做过“鸟巢”设计顾问的艾未未证实说,该建筑的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并没有从中汲取设计元素。“鸟巢”设计出来以后,在评选过程中,艾未未曾以此为由,向评委们汇报。于是,“鸟巢”的设计来由也就被流传开来。但是,不管怎么说,“鸟巢”的设计的确在不经意当中契合了中国人的审美基因,因而获得了评委们的高度认可,这在当前众多的当代建筑当中是非常少见的。
“鸟巢”和所有参赛方案不同,它微微升起的地面在平缓而不易察觉中自然地形成了体育场的基础,而体育场的附属建筑则被悄然安排在4米高的体育场基础下面。这个独具匠心的设计使建筑和场地的地景结合得非常简洁,无形中节省了下挖土方所需的巨大投资。
“鸟巢”的功能和形象定位非常简洁,没有任何多余的处理,一切因其功能而产生形象,建筑形式与结构细部自然统一。这座建筑的外观就是其建筑结构,形式与结构是完全统一的。网状结构和建筑的形式完美地统一在一起,自然而纯净。
“鸟巢”的纯洁性还体现在“人群构成建筑”的构思。整座建筑的结构是匀质的,做作的形式、夸张的结构和明显的方向感均与这座建筑无关,看台的形状也是连续不均匀的球形。这种设计可以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场内的赛事上。观众从外头走进去以后,整个交通组织是沿着立面行走,你可以从立面上看到很多人的活动表达在建筑的表皮上,人成为了体育赛事的一种场景。
“鸟巢”表现出各个方向的相同性,又体现出中心的对称性,这种抽象性的表达是一种安静、内向的美学表现,和紫禁城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是一致的,契合了中国的文化传统。故宫的围墙内部是一个活跃的有机体,但是从外面来看,它却没有任何积极性的暗示,“鸟巢”同样如此,它体现了一种含蓄、内向的美学观。这是一种抽象的表达,我们从中会看到这座建筑和古老北京的沟通。“鸟巢”有两种色调:北京的灰和故宫的红。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色调也许会有所改变,但是这个抽象化的、纯粹的外形却成了北京城内一个和谐的音符。
从功能定位上看,“鸟巢”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建筑。由于体育场的看台被设计成“碗”状,上下层之间部分交错,使得观众不论坐在哪里,都和比赛场地中心点之间的视线距离一致。流体力学设计的运用,使得体育场内的观众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享有同样的自然光和自然通风,听到同样清晰的场内广播。
另外,“鸟巢”还借用建筑的手法解决了体育场建筑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一般传统的体育场有非常强烈的光影,对转播和比赛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在这座半透的体育场里,光线是漫射的,光线因此变得柔和、通透,这就解决了强烈光影给比赛和转播所带来的不便。同样,这种通透的设计也解决了温度和感受的问题。
“鸟巢”的地下停车场划分为观众、教练、运动员和医疗救护专区、消防车通道等,这些被安排在四米高的地基下面,这是一个创造性的设计,既保证了建筑的纯洁性,也体现了建筑的人文价值。除此以外,“鸟巢”采用自然通风的设计,能够让观众获得较好的自然感受。
为了完美地呈现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建设者们对进行了多项科研攻关。体育场顶部网状的结构采用了车轮辐条受力的原理,其完全独立的结构,可以抵抗水平的温度变形、风荷载和地震力。垂直压力则通过巨型钢结构和环绕在坐席环状结构周围的混凝土柱子被传递至基础。体育场的钢结构是由24挺钢桁架及次结构编织而成。“鸟巢”的跨度很大,空间成双曲线的马鞍形,东西轴长298米,南北轴长333米,建筑最高点是69米,最低点为40米。“鸟巢”的用钢量达到了4.2万吨之多,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巨大,国内外均无先例。
“鸟巢”的外部形象能够让人联想到中国瓷器的影子。用灰色矿质般的钢网编织而成的“鸟巢”被透明的膜材料覆盖,中间包含着一个土红色的碗状体育场看台。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中镂空的手法、陶瓷的纹路、红色的灿烂与热烈和现代的钢结构设计完美地相融在一起。这座没有一根立柱的“巨大容器”,简单、干净、纯粹,体育场均匀而连续的环形增加了建筑的震撼性,赋予人们无穷的想象力。
任何一座体量庞大的建筑都不会有绝对的完美,“鸟巢”也不例外。在建筑造型优秀、结构合理的背后,必然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鸟巢”庞大的体量造成了一种空旷感。从地面直接通向天空的网状结构造就了一个没有边际的巨大“空洞”,人置于其中,会感到无比的渺小,建筑因此会缺失人性化的氛围。另外,建筑建成以后,由于体量过于庞大,因此犹如树枝织成的精巧“鸟巢”将会变得不再精巧。有建筑师建议“鸟巢”应该借鉴古罗马斗兽场的建造方式,通过廊柱来分割空间,使巨大的空间不至于空旷,降低到人能够接触的尺度。不知道这样建造起来的“鸟巢”是否还是一个纯粹的建筑。
从环保的角度讲,通透的结构设计虽然使得体育场内气流顺畅,是一个自然的环境,但是这个开敞的透明外壳,并不具备节能的功能。面对北京多风的冬季,通透的钢网会使室内温度降低,而在夏季,钢结构又会吸收大量热量,使之成为一座巨大的“火炉”。场内服务设施如果完全通过内部空调来调节,势必也会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就艺术性而言,“鸟巢”的确是一座饱含着东方含蓄美的建筑。但是形式上的优美应该建立在经济实用性、技术可行性和功能多样性的基础之上。
从功能性方面考虑,开敞、透明的外立面空间容易暴露各种功能性服务空间和空调系统,从而使建筑变成一座混乱的结构体,给人以陡然的感觉。因此建筑的新颖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因此忽略了建筑的内部功能,忽视建筑本身的实用性和功能性的话,造成的损失恐怕是难以弥补的。
毗邻而居的水立方同样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取的灵感,水立方的原始创意来自于中国文化中的“天圆地方”,在设计表达上则是现代主义的直线条的表达,简洁、朴实、环保。为了更好地兼顾功能性和形象的统一,建筑师还在这座“方盒子”上包裹了一层外皮,上面布满了酷似水分子结构的“大泡泡”,这种独特的设计使得建筑的轮廓和外观变得柔和起来,这比国家剧院的水池要经济许多。现如今,水立方成为了不少品牌走秀的场所。新车发布会、时装表演等纷纷把这个地方选为一个最好的品牌传播平台,可见这座建筑的影响力。
盘古七星:现代建筑“形而下”
但是,客观地看,建筑师在中国特有的设计元素上汲取的灵感让当代建筑充满了生命力,而这正是浮躁年代中国的建筑师所缺少的。与“鸟巢”毗邻而居的北京盘古七星酒店就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对比。
盘古大观位于亚奥核心区,距离水立方仅180米,距离鸟巢500米,被称作是千顷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惟一的地标性城市综合体。该建筑群由1幢超5A级写字楼、7幢国际公寓、一座盘古七星酒店以及全长411米的世界第一商业长廊——“龙廊”组合而成。
为了将这座建筑打造成“讲中国语言的世界级建筑”,开发商不遗余力地动用了最好的资源,聘请了“致力于在现代建筑中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的中国台湾建筑大师李祖原先生。为了确保石材的品质,开发商还聘请了十余位专家,在全国范围内经过了为期一年的考察和论证,最终选择了产自山东、有“中国白麻”美誉的白色花岗岩。为了避免石料出现色差,保证材料的纯度,他们还专门包下了一号老矿。
在这座体量庞大的建筑群中,具有国际标准的高达192米的超5A级写字楼是最为显眼的。在这座建筑的顶部,弯曲而上的部分是建筑师特意设计的“龙”的造型。也许是由于这座建筑群所处的亚奥中心的缘故,路过的人们大多会感觉到所谓的“龙”型定位是模糊不清的。体育场外,更容易让人联想到“火炬”或者“祥云”,建筑顶部的设计造型机械而木讷。我们首先应该承认,建筑师执著于“中国式建筑”,致力于在现代建筑中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的态度是令人敬佩的。但是,建筑的造型设计不是中国元素的直接拼贴和机械化的简单堆砌。无论是“鸟巢”,还是“水立方”,建筑造型设计之所以能够触动国人的神经,根本原因就在于建筑师对中国传统的设计元素进行了抽象化的升华,是符合现代美感的“把根留住”,然而,盘古大观由于太多具体,而显得过于形式化,从而失去了不够纯粹的艺术价值,不仅外国人看不懂,中国人也会感到莫名其妙。除此以外,位于85米高处的空中四合院也令人匪夷所思。将四合院建筑置于高空,失去了四合院建筑固有的地气和人脉,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博物馆中的现代古董。
每一个中国人都愿意看到真正能够体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建筑出现,而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移植。希望中国建筑师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与民族性格的人性化作品来,但是当我们发现北京地标性的建筑都是“洋人”设计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缺乏能够创造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世界级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经说过:“以我国艺术背景的丰富,当然有更多可以发展的方面。新中国建筑及城市设计不但可能产生,且当有惊人的成绩。”他认为,中国古代建筑与现代主义建筑在本质上有诸多相同之处,比如都是骨架结构、因功能而产生形式、结构坦率表现、按模数法预制构件以适应大规模快速生产等。如果思考“我们自己艺术藏库中的遗宝”并“加以聪明的应用”,就可创造出中国的现代主义建筑。但是,遗憾的讲,梁思成先生的这个愿望直到今天还没有实现。不要说对外来的东西,我们盲目应对,就是对中国本民族的东西我们都缺乏研究,民族风格的创造不是简单的文化符号的堆砌和表现,而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现代审美取向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做不到这一点就很难做到艺术的创新,更不要谈在更高层面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发扬。
事实上,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品都是对本民族艺术藏库中的遗产加以运用,并借助现代的工艺手段来实现的。现代性是中国建筑绕不过去的一个“结”,我们必须借助现代的工具解决建筑审美的情感归宿。
我们从来都没有拒绝过“外来的和尚”,但是要有根植于心的作品。中国现代建筑的落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落后并不可怕,要知道承认落后才是真正强大的开始。
好建筑的制度思考
回想奥运,中国各界似乎都把与奥林匹克相关的行业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高压线”。奥运会各主要体育场馆的设计招标工作因此在公开、公正、公平的背景下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受北京市人民政府和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授权,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面向全球征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的概念设计方案。在这场被称为国际建筑界的“奥林匹克运动”上,包括世界建筑设计最高奖“普利茨克奖”得主在内的全球最具实力的设计团队和最有才华的设计师都参加了进来。这些建筑大师们似乎都把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当做他们一试身手的绝佳机会,他们摆脱了不必要的包袱,渴望着把当今最优秀的规划设计思想嫁接到中国。
按照规则,国家体育场建筑概念设计竞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资格预审;第二阶段为正式竞赛。2002年11月,经过严格的资格预审,最终确定了国内外14家设计单位进入正式的方案竞赛。次年3月,最终参与竞赛的全球13家著名建筑设计公司及设计联合体,将他们设计的中国国家体育场的建筑概念设计方案送抵北京。其中包括2个境内方案、8个境外方案和3个中外合作方案。
国家体育场方案评审委员会由13名委员组成,其中国外6人,国内7人。他们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干峙,中国工程院院士关肇邺,中国工程院院士江欢成,中国体育建筑设计专家梅季魁,北京奥运会组委会体育主任楼大鹏,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工程部部长平乐泉,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黄艳,荷兰著名建筑师库哈斯,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法国著名建筑师卢威尔,西班牙著名建筑师泰格利亚布,法国著名建筑师佩拉特,西班牙著名建筑师马第尔。显然,评审委员会的委员都是国内外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建筑评论家、体育专家、结构专家、奥运会组织运行专家以及北京市政府和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的代表。
评审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了严格评审、反复比较和认真筛选后,经过两轮无记名投票,选举出3个优秀方案,分别是由瑞士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设计公司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组成的联合体设计完成的“鸟巢”方案、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独立设计的“浮空开启屋面”方案和由日本株式会社佐藤综合计画与中国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设计的“天空体育场”方案。在此基础上,评审委员会又以压倒多数票推选“鸟巢”方案为重点推荐实施方案。在讨论“鸟巢”方案时,共有8票赞成、2票反对、2票弃权、1票作废。在国际建筑竞赛中,一个方案能获得如此多的共识,实属少见。
为征求公众意见,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又将全部13个设计方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公开展出。展出历时6天,征得观众投票6000余张。其中被中外评委重点推荐的“鸟巢”方案获票最多,为3506张;“浮空开启屋面”获票3472张,名列第二;“天空体育场”获票3454张,排名第三位。
经决策部门认真研究后,“鸟巢”方案最终被确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中国国家体育场的最终实施方案。经历了全球征集,专家评审,以及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后的“鸟巢”应该说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方案。
从中可以看出,评委们的评选结果得到了公众的认可,这在北京是不多见的。看来奥运会的举行不仅圆了中国人的奥运梦想,更是一场“洗脑”运动,给以后中国的公益建设项目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当然,仅仅依靠一场体育赛事的举办就能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是绝无可能的,如果没有自身制度的建设,恐怕还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和国外相比,中国在制度建设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