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塘未烬

来源 :湘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ma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漂泊在外,家乡的很多人事都疏离了,后来就更不想靠近,宁愿放在记忆里。比如,春节拜年这个事,常为去哪家纠结半天。
   春节的头几天,我下决心对弟弟说,我们该去一趟二姨家了。我们兄弟在二姨和姨夫去世后已多年未去那里了,表哥们却未在意过,每年春节都来看望我父母,如今只剩下母亲这个小姨,大姨也已去世了。弟弟说,是的是的,应该要去,明天就去吧!
   到二姨家只有三十来分钟的车程,沿着一条清澈的河流蜿蜒而上,山景幽美,令人舒畅。过去走路,要三、四个小时,我们都不觉得远。这些年条件好了,却很少去了,总觉得姨夫和二姨去世后,没有了动力。遇到来我们这里的表哥,就解释工作忙、时间紧,下次一定去。表哥们都是憨憨一笑,说没关系的,你们事情重要,有空就来。到下次,我们又是这么一句冠冕堂皇的话。
   我在有点摇晃的车上回忆起,迈开的这一步距离上一次整整八年了。这八年里,二姨他们那个村子有什么变化,没有了二姨的家庭不知又是什么样子?我平时也常想这个事儿,姨夫先去世,过了十来年,六十多的二姨也走了,家里少许的温暖,是不是也带走了?
   我从小就去在二姨家玩,每年要住上个把月,我觉得二姨比母亲好,母亲老训我是个人坯子,而在二姨家再顽皮捣蛋都不会挨骂。我对那份温暖体验太深,这些年不来,也是怕失落太大。童年的温存对我太重要了,我时刻觉得寒冷,我宁愿呆在那份完整的记忆里!
  
   得知我们兄弟带着妻小来,两个嫁到外村的表姊也赶了回来。家里的人多了起来,大家烤着火喝着茶说着话,打着很响的喷嚏,交流着各自的香烟,融和闹热,忘记了寒冷。坐了很久,我起身到外面走动,侧屋的瓦檐下扯落了一地鸡毛,地上洒了一片鸡血,怕是杀了几只鸡。
   二姨家有两座房子,木质的老屋,还有后来新建的红砖屋。随着姨夫和二姨的离去,新屋也成了旧屋,家里得修房,有新房子才能有新面貌。大表哥在长沙行医很少回来,三表哥小,分得了曾是新屋的砖房,二表哥就在木屋地基上翻修了三层的楼房,暂时还在三表哥的房子里做饭。我看到楼房已经封顶,老屋拆除后只剩下那间厨房,孤独地窝在楼房下面,像极了一个颜容褪去的老人。
   我熟悉这间厨房的气息,不由得兀自走了进去。厨房里面有些灰暗,蜘蛛拉上了一道道网线,多年不用的餐柜立在墙角边,饭桌还是那个饭桌。厨房的窗户是木条镶的,透进一束白光,照在长长的火灶边,灶上放着一个舀水的竹勺。灶是耳朵形状的长灶,摆着烧水、煮饭、炒菜等几口功能各异、大小不等的铁锅子,并非那种几个人围拢来烤火的方灶。灶的内弧一边是火塘,里面有一条坐了几十年的长条矮板凳,凳面上泛着久远的光泽,它好像等着我回来。我知道那是很多屁股磨光的,其中就有我的小屁股的痕迹,因为我的屁股很尖。我走过去,慢慢坐到长板凳上,感觉板凳与我肥大的屁股不太协调了,也许板凳也老了,没有力气了。
   我捡了一根树枝,朝灶膛里面捅了几下,一股火苗好像燃了起来,热气直往我脸上扑,一下进入了一幅久远的烟火图——
   我四、五岁的时候就来二姨家玩了。我父母那时忙,对我们兄妹管不过来,他们家人多,可以照看我。二姨家有三个表哥,一个表姐和一个比我小一岁的表妹,大家打打闹闹,欢笑不尽。表哥们常带我到屋后的高山上捡柴,山里有大片竹林,他们能用竹子制作椅子、凳子和玩具,让我好奇极了。后来大一点,我就自己走路来,天天跟表哥们浪山浪水,寻找柴火和食物。晚上上床后,听他们讲山里的故事,一夜可以不睡觉。
   二姨家的人多,那时姨家的爷爷奶奶还健在,每餐有十来个人吃饭,桌子坐不下,三三两两坐到了火塘里的长条板凳上。我们把几个灶膛里未烬的炭火拨出来,暖身子,烤玉米,烤红薯,冬天还可以烤糍粑。后来成了习惯,大家都往火塘挤,最多时可以坐六、七个人,饭后也喜欢坐到这里扯话,甚至夏天里也是这样,没人怕热。读书勤奋的大表哥搬个凳子,在灶边就着弱光学习,后来考上了医科大学,不坐火塘边了。
   山里地少,收稻谷不多,红薯高粱都是口粮,还要酿酒喂猪,但二姨家好像也未见饿过肚子。每餐饭基本上只有一个菜,装在两个碗里,两个月才称一次肉吃,抓到老鼠青蛙和野物,也能打个牙祭。喂的鸡和鸡蛋都拿到集市上换了生活用品,但二姨会三两天给我煎一个蛋,等表哥们出去了才拿出来吃。家里喂了猪,但舍不得吃肉,大都卖了换钱,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只留一点做腊肉过年。那种灶膛挂满火熏的腊肉,吃一个对年不会坏的说法,其实是没有的,谁家有这么富足?
   有一次,我在灶膛的木灰里埋了一个红薯,等着烤熟了吃,却被三表哥偷吃了大半。我气得跟他打了起来,却没打赢,哭着要回家,二姨竟拿出五角钱哄我。我不闹了,破涕为笑,但是第二天二姨又将钱要了回去,说等我走的时候给我到镇上买包子吃。后来一直未吃到,但二姨那句话也让我兴奋了好久,味触神经都变化了,往后吃什么包子,都没我吃空包子那种心旌摇曳的感觉了。
   这种紧巴的日子,也没看见二姨家有人翘嘴巴、说嫌饭菜不好吃,都过得快快乐乐的。那时谁家都一样,没有攀比,要说不一样,就是二姨家有个好火塘。
   我们山外生活条件要好一些,春节里却喜欢到二姨家来。二姨的公公婆婆十分好客,陪着喝酒、吃肉、聊天,寒冷的天气里,大家感到暖心,都要多住两天。大人们讲客气,两碗腊肉只动一点点,下餐热一下,接着喝酒聊天。吃饱喝足,就坐做到火塘里吃烟烤火,拉东说西。有时大家直接搬到火塘里喝酒,几分醉意后,顺势躺到在火塘里,脸都碰到了柴灰中,家里至今还说着一个堂舅喝酒烧伤耳朵的笑话。
   孩子们是不准上桌吃饭的,另炒点小菜,挤在火塘里吃饭,大人吃完了,二姨才给每人夹一块肉。剩下的肉放在餐柜里,二表哥曾偷吃了兩块,被他爷爷发现,狠狠打了一顿。二姨看到表哥挨了打,久久地坐在火塘边。后来村里有了传言,说二姨娘家的人来了,肉好大一碗地上,婆家的亲戚来了,都是肉里放盐菜。事情确实是这样,都是二姨的公公婆婆安排的,老人总把我们高看一眼,二姨就觉得不自在。    二姨很少坐到火塘边来,她总是吃在后面,饭后还有很多家务事,她管五个孩子,但伺候鸡鸭和猪牛好像更重要。偶尔看到二姨坐到火塘边,不声不响的,总是有什么心事。有一次,二姨正在添柴烧火,她喊我过去,坐到一起。她摸着我的头说,过两天你就要回去了,二姨给你买了一包糖,怕被哥哥们发现,藏到了不太用的大锅灶膛里,结果奶奶今天烧洗澡水,把糖全烧了,二姨没糖了,送你一篮鸡蛋好不好。听着听着,我眼里竟有了泪花。那时已有十岁了,嘴里说着没事,不要你送什么。二姨走开后,我还是不死心,用火钳直往大灶膛里捣鼓,果然闻到一股烧焦的香甜味,久久不愿离开。那一晚上,我都想着灶膛里的糖果,总觉得会有什么意外!
   我在二姨家第一次有了失落,心里空荡了好几天。
   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呆在二姨家,喜欢挤到火塘边吃饭,好像饭菜要好吃一些。我们都以抢占长板凳为乐,甚至不愿去夹菜,生怕被人抢了位置。后来我明白,其实是桌上的菜不够吃,大人才让孩子们经常坐火塘的,慢慢地成了一种习惯。
   现在,我有时跟我的孩子讲起这些事,他不爱听,也不喜欢坐到饭桌边,要坐到电脑前,要不饭就吃不下,多唠叨几句,他就说,你去坐你的火塘吧!我常想,为什么现在吃喝无忧,却少了味道,吃什么都不心动了?我常常怀念二姨家的火塘,为什么越是清苦,大家越是吃得香甜,越是觉得愉快!两种对比,好像也不是物稀还珍能说通的,现在的人缺少温情,却也不珍惜细水微光呢。
   有次,我读到贾平凹先生文章里的一句话,他说:真正的快乐在苦难中,真正的苦难在乡下。我似有所悟。后来在不停的奔波中,我多了回顾,我想寻找一处二姨家那样的火塘,实在不行就端着碗到那个火塘边去吃饭,可是却再未能靠近一步。
   似乎,温暖的火塘随着慢慢富足的日子,已经渐行渐远了。
  
   想不到,这一刻我回到了梦中的老火塘边。我用一根小棍子往灶膛里拨弄着,好像能扒出什么一样,糖果,红薯,包谷,糍粑。我闻到了一种久远的气息,让我想起了很多很多。
   二姨,一个身子不到一米五、体重不过百、只读过一年书的瘦小女人,经年累月地在这种火塘边的日子里,把孩子们一个个养育成人,婚嫁新娶,分家立户。最后,剩下她一个人呆在老屋里,陪伴她的只有这个无声的火塘。
   后面几年,二姨检查出肠癌,去了长沙就医,跟着大表哥生活。最后病得严重,匆匆送回来,不久离世,安葬在屋后的地里,回到了火塘不远的地方。我没有去送二姨,不是没有时间,因为我在一个多月前赶到长沙的医院里看望了她。二姨瘦得不像样子,只有几十斤了,躺在床上没力气支撑身体,不一会就从床背上滑下来,然后又扎挣着靠上去,还不要我扶。那天夜里很晚了,她却还有旺盛的精神要跟我说话,眼睛放光,记忆清晰,似乎要把经历的人和事都要说一遍,谁也不能拉下。我明白,我跟二姨就此告别了!这是我一直感到庆幸的,二姨最后把我带回到了火塘边、两个人悄悄说话的情境里……
   我原以为,姨夫二姨都走了,把过去的种种气息也带走了,比如年事的热闹气氛。记忆里,每年初二这天,姨夫带着五个孩子,挑着箩筐,浩浩荡荡地出山拜年。外公、舅舅、大姨等亲戚都在山外,他们家家都要走到,送上用汗水换来的一份礼物,一般是一包糖、一瓶酒。最后一站是我家,要住上一晚,然后我们姨、舅几家,跟着他们浩浩荡荡地进山回拜,跟送亲一样热闹。
   在我们山乡,父母不在了,表亲一辈的人就开始疏远,不大走动。二姨家的几个表哥,却年年带着媳妇和孩子过来拜年,连堂亲戚都不落下。他们过去是这样的,现在还是这样,我觉得姨夫和二姨并未远去。表兄、嫂们都是农民,有的在广东打工,年前回来、过几天离去,他们没说过时间紧、事情多,倒是我们读过书的、就近工作的,包括舅舅家的表兄弟,都很少去二姨家,一个个忙得打脚后跟。他们为什么能坚持下来呢?我想还是姨夫二姨的影响,那种渗入因子的温热,化成了他们立世的本能。
   今天来时,我们兄弟给他们每家拿了一个红包,他们没要,还添了点回给了我们的孩子和媳妇。我不高兴了,二表嫂说,媳妇孩子第一次来,这是规矩,家里一直是这样做的。这好像是二姨在说话,旧气息依然萦绕在屋里。为了接待我们,他们怕是做了一夜的准备,让我们先吃了甜酒,腊菜跟二姨做的很像,软和香美,咸辣相宜。等下吃正餐,用那个老锡壶温了米酒,怕有五斤多,酒香丝丝入鼻,我都有几分醉意了。
   思绪飘忽中,听见二表嫂在呼唤吃饭,喊的是我的乳名,中间拖得很长。这是多么熟悉的声音,要把我从外面快点唤回来,那温婉的声音里传递出,今天的饭菜有情况!
   我恍恍惚惚,醉得很深了,快要摔倒在火塘边了。我不由得用手去捂耳朵,却没有捂住眼睛……
  
   鄧跃东,湖南洞口县人,1974年出生。在《天涯》《散文》《美文》《北京文学》《读者》《人民日报》《文汇报》等刊发散文习作若干。
  
  责任编辑 袁姣素
其他文献
一   花是看不到的了,不仅花看不见,其余的都看不见。这样暗的夜,山岗、丘壑、沟沟坎坎、荆棘路径啥都看不见。生产队开会,这样的夜,每个人都会手持一个火把,把黑夜燃烧出一条蛇状的图案,火把烛照迤逦前行。而她不要说火把,连根火柴都不敢用,她只能逃犯一般仓皇而行。尽管路径是熟的,但浓稠的夜使她偏离了那些熟悉的路,以为是平坦的,却是一条沟坎;以为是空阔的,确是一丛荆棘。跌了那些次,手和膝盖嵌进了沙子,破
期刊
“通过失去,我们联系在一起。”   聂小云写在本子上、现在看来仍充满悖论又富有哲理的这句话,对于十二岁在读小学四年级的我,无疑是太过深奥。而写下这样莫名其妙的话的她,却比我还小半岁。直到那个特殊的日子到来,这句话又恰好用来比喻她与我之间的那份纯洁、短暂又深远的友谊。那是我人生收获的第一份友谊。是在我痛苦不堪的情况下得以确认的。   刚开始,我并不承认她是我朋友。后来有点像地下党,电影里演的,叛
期刊
这次出差,要去的城市是哈尔滨。她在南方生活惯了,正值冬天,想起天寒地冻的北方冰城,脏器似灌入一股冷风,腿肚子忍不住打哆嗦。她收拾行李时,他坐在床沿默语不言,看她一件一件往黑色拉杆箱塞东西,面霜、牙具、洗面乳、充电器和换洗的衣物。行李箱塞满了,她拉紧银色金属拉链,心还悬着,总觉得少带了什么。她默念清单,该带的似乎都带了。   半个月前,她就开始准备出差的各类物品,加长加厚的羽绒服、棉裤、长筒靴、毛
期刊
二月兰  “二月兰是开在黑墨油浸的泥土上的。”  写出成名作《二月兰》前,谢璞已是一个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但他仍坚持每年至少有半年在家乡体验生活。他说他忘不了他的恩师周立波,忘不了恩师的严格要求,忘不了恩师的良苦用心。那时,省文联的所有作家都被周立波主席一挥手,“赶到”农村去了。举家搬迁,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的与农民打成一片。手拉手,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许多年后,他说起那时的生活,仍然是无限的
期刊
1 祖父   弥留之际,祖父回首一生,一辈子干过的大事像马儿般在他意识里闪回。他疲惫的脑袋枕在艾草枕上,苦艾的气息弥漫到暮色中。面前现出一个向下的缓坡,黄昏辽阔,往日就这么一匹马接一匹马跑过去,清晰又遥远。   首先走来的是一头黄牛,祖父认出那是福高家的牛,黄牛被福高用扁担打了屁股,愤而离家出走,六天五夜,福高一家遍寻不着,祖父掐指算出牛在西北角山上,傍一棵大树。接着出现一面着了火的板壁,祖父
期刊
我去张掖,并非受之于丹霞地貌绮丽风光的蛊惑,而是受之于史永平对葫芦画的和葫芦园的大肆渲染的引诱。在他的不断提及中,我突然就萌生出前往现场一探究竟的念头。丹霞地貌,远非稀缺之物,天南地北并不鲜见,只是有的蹲坐于水边,有的高耸于风口,经长年累月风霜雪雨的作用,相貌与气质略显不同罢了。张掖地处与西域的接壤地带,其丹霞地貌的形成,无疑是风的功劳。它不但以辽阔博大著称,而且像杂色布一样,呈现出纵横交错的五种
期刊
雨刮器  挡风玻璃上的溪流  淹没了世界,雨刮器开合着  发出轻微的摩擦声  在黑暗无边的原野上或山林里  氙气大灯劈出道路,又被暴雨覆盖  雨声浩大,它多么微小  不能拨开黑暗犹如一只蜜蜂  不能进入透明:它在窗玻璃上嗡鸣  因而听起来更像哀恸  可它如此强力的节奏,甚于  西绪福斯的循环,从反复的遮蔽中  顽强拨出一片片视野  烟鬼  对你的爱,像吸烟上了瘾  戒不了了也不想戒  一想戒就会有
期刊
三个月,她要请三个月假,年后开始。  汪美霖在赵总办公室,把核磁共振成像的片子摊在桌上,颈椎一节节灰黑相间如云梯,一级级崎岖而下。那片子暴露了汪美霖皮肉包裹的内在,比赤裸更赤裸,是那种直面肉身必死的一无遮掩。看到了对方的骨架,不能不想到眼前人将会是一堆白骨。汪美霖让赵总看这片子,真的是豁出去了,因为作为一个即将半百的女人,她最不愿意的就是提醒眼前的男人,在她温暖丰腴的肉身里,藏着这么一副森森白骨,
期刊
春日葬礼  作为花事,它或许死亡  梵音藏于深山大庙  在山门口,负氧离子随水车断裂  水车随潮汐轮回  所谓道法自然,已布谷鸟般苏醒  前奏已经拉开序幕  年轻的牛精神抖擞,头戴大红花  像新郎倌埋头耕耘着  留下那些不知所云的图案  初醒的田  奋不顾身投入了绿茵茵的花海  杀公鸡烧纸钱焚香  燃放鞭炮  斗笠蓑衣表演着农耕文明  禾花鱼是梯田之子  禾花鱼米与冷水情同手足  长翅膀的速度  
期刊
草垛  送走金黄的稻穗  草垛  仍忠诚地守护脚下的土地  她梦见  自己变成了丰茂的蘑菇  像伞  撑起乡村的寂寞  农家孩子  在她的世界嬉闹  做家家  捉迷藏  ……  累了  倚着她  望着蓝蓝的天  谁是谁的门面  高楼衬托她的气质  车辆渲染她的妩媚  攒动的人头  是她心中不老的期盼  门面托举世界  世界拥抱门面  证件是通行的门面  衣服是身体的门面  阳光是大地的门面  我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