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思品民主课堂的构建是以“民主”为指导思想,以“尊重”为前提,以活动为主要载体,以“自然、和谐、真实”为追求,由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遵守、共同参与、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以平等、积极的心态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与合作,在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感悟人生,自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依据思品课程标准、打造精品民主课堂作为“己任”要求,并落到实处。
一、精心备课
精心备课是为师者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要精心备课、策划,把教育、教学内容从书本里、课堂中引向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气氛中掌握观点、提高认识、学会做人。
1 把握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是教师阅读和分析教材的依据。2011年国家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下称《课程标准》),教师要认真地学习领会,并结合教材进行研究,准确把握“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难点,理顺教学思路,弄清楚所教部分与前后部分的联系,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思想品德课程旨在促进中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每一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该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然后帮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具体应该怎样做(怎样解决)。
2 整合课程资源,实现教育目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树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使之为课程实施教学服务。因此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拓宽教材内容,如开发学生自身资源、联系当地实际、结合社会热点等,将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等巧妙地组合起来,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和“活力”,使学生深刻理解课程内容。如学习“合作,发展的基础”时,可以播放本校运动会接力跑比赛、广播操比赛的视频,让学生从中寻找获胜班级取得成功的原因;学习“文化多样性”时,可以结合本土文化进行渗透、融合。
3 重视学情分析,选择教学形式。教学没有定律,它需要不断地创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教师在平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是非观、学习的需求、学习的态度、学习的能力、活动的范围等,通过观察、谈话、考试等途径获得可靠的信息,也就是要为课前学情分析积累资料,然后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形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二、优化过程
《课程标准》强调: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对话、讨论、访谈、活动、情境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获得感悟,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并转化为道德行为,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1 小细合作。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
2 创设情境。《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因此,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挖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教学资源,努力去创设融思想性、知识性、生活性、艺术性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情境。
3 开展活动。杜威说:“最有效地学习的方法是自主的活动,包括脑的活动和手的活动,只要有可能,就让学生通过做而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学生的需要组织不同的活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的积极性。
三、反思教学
1 反思教师的教。每节课完成之后,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教学价值的反思、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学环境的反思。成功之处,要加以总结,便于以后继续发扬;失败之处,要加以分析,寻找弥补的办法、改进的措施。面对学生正确的建议,教师也要深刻地思考并加以采纳,与学生一起营造民主课堂的气氛,走向成功。总之要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2 反思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根据学生的表现来度量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通过学生的反应、学习效果来调控自己的教学进程和教学行为,并把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自己教学成效的反思尺度;批改学生的作业、试卷之后,要及时进行分析总结,从学生的“学”来反思教师的“教”,及时修正教学行为;发现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存在偏差,可以结合教材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思考、检查、讨论,在讨论中领会,在领会中反省,在反省中提高认识,并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责任编校:蓉莞)
一、精心备课
精心备课是为师者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要精心备课、策划,把教育、教学内容从书本里、课堂中引向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气氛中掌握观点、提高认识、学会做人。
1 把握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是教师阅读和分析教材的依据。2011年国家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下称《课程标准》),教师要认真地学习领会,并结合教材进行研究,准确把握“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难点,理顺教学思路,弄清楚所教部分与前后部分的联系,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思想品德课程旨在促进中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每一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该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然后帮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具体应该怎样做(怎样解决)。
2 整合课程资源,实现教育目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树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使之为课程实施教学服务。因此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拓宽教材内容,如开发学生自身资源、联系当地实际、结合社会热点等,将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等巧妙地组合起来,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和“活力”,使学生深刻理解课程内容。如学习“合作,发展的基础”时,可以播放本校运动会接力跑比赛、广播操比赛的视频,让学生从中寻找获胜班级取得成功的原因;学习“文化多样性”时,可以结合本土文化进行渗透、融合。
3 重视学情分析,选择教学形式。教学没有定律,它需要不断地创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教师在平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是非观、学习的需求、学习的态度、学习的能力、活动的范围等,通过观察、谈话、考试等途径获得可靠的信息,也就是要为课前学情分析积累资料,然后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形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二、优化过程
《课程标准》强调: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对话、讨论、访谈、活动、情境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获得感悟,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并转化为道德行为,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1 小细合作。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
2 创设情境。《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因此,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挖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教学资源,努力去创设融思想性、知识性、生活性、艺术性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情境。
3 开展活动。杜威说:“最有效地学习的方法是自主的活动,包括脑的活动和手的活动,只要有可能,就让学生通过做而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学生的需要组织不同的活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的积极性。
三、反思教学
1 反思教师的教。每节课完成之后,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教学价值的反思、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学环境的反思。成功之处,要加以总结,便于以后继续发扬;失败之处,要加以分析,寻找弥补的办法、改进的措施。面对学生正确的建议,教师也要深刻地思考并加以采纳,与学生一起营造民主课堂的气氛,走向成功。总之要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2 反思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根据学生的表现来度量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通过学生的反应、学习效果来调控自己的教学进程和教学行为,并把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自己教学成效的反思尺度;批改学生的作业、试卷之后,要及时进行分析总结,从学生的“学”来反思教师的“教”,及时修正教学行为;发现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存在偏差,可以结合教材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思考、检查、讨论,在讨论中领会,在领会中反省,在反省中提高认识,并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责任编校:蓉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