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920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道德生活和情感体验的主阵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已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
  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呢?
  
  一、创设情境、设计活动、搭建平台,在知识形成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皮亚杰的研究表明:个体思维发展是一系列不同水平的活动内化的结果;活动包括个体发展过程中一切外显的的言行和内隐的思维两个方面,在学生思维和认识发展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由此可见,活动是人类创造历史和发展自己的有机一体,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途径是精心设计和科学组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在知识形成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教学手段不断优化,除了传统的实物、图表、小黑板、收录机等,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可以极大地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丰富生动的生活表象,而且可以将复杂深奥的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它可以充分刺激视觉、听觉及其他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同时也为学生进行有关的活动创设了情境,宣染了气氛。
  2、要根据所创设情境,精心设计和科学组织语文教学活动,在活动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使其成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主要有:
  第一,阅读。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学生能看懂的,尽量引导学生看,包括教材文字叙述、各种图表等;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领略大师风采,与名家对话。在阅读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调动学生的眼、口、耳、脑多种感官,更多地获取和掌握有效信息。甚至在阅读中学生能形成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情感因素,实现情感体验和培养。
  第二,思考。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让学生多想想,学会思考,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和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语文教学中学生应该如何思考呢?(1)是想想一些社会现象、背景。一部的作品,离不开一定的生活。要读懂作品必须了解当时的社会现象、社会背景。(2)是想想“为什么”,以“知其所以然”。初中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能透过一些社会现象看清其本质。(3)是想想“怎么办”,分析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在认清问题,看透其本质后,应能为解决问题提出其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也是“学会学习”的要求和重要途径。
  第三,表述。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一堂课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能被动的听、记、背,学生没有说的机会或说的机会很少,特别是表达真实感受的机会更少。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说,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让学生敢说、想说、会说。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呢?(1)针对教学内容教师要善于设问,让学生思考回答;(2)设计讨论主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或辨论,并在全班发言;(3)对一些有争议的话题,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并引导他们分析理由;(4)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只不出现大的错误,不必拘泥于观点是否一致。
  第四,实践。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教学不能完全依赖课本,更不能像其它课程一样过多地进行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陷入一些概念、理论的沼泽中。因此,语文课要“学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耳闻目睹,亲手实践,在亲身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课堂,要能够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作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语文教育的实效。
  
  二、发挥学科优势,注重学生的心理和人格教育,培养健康而独立的个体。
  
  有研究显示,智力因素对全体发展的影响仅占百分之二十左右,而情绪意志等种非理性因素则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通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这是语文这门课程的重要功能,也是语文课的一大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发挥德育优势,加强学生的心理和人格教育,培养健康而独立的个体,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来塑造高尚的灵魂,使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劳动观,这既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的基础,也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的根本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无论是情境的设置,还是活动主题的确定,必须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
  1、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来塑造高尚的灵魂,使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做人”。
  语文教学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做一个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首先要能够严于律已,即遵纪守法、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做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最终能达到“慎独”。
  其次要有爱心,即关心他人,关爱集体,先人后已,舍已为人。如我国传统道德中就要求:“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第三要有责任心。语文教学中要大力弘扬“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注重思想感情的培养,健全学生的人格。
  生活的本身充满了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学生有“七情六欲”,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应注重利用教材,充分挖掘情感因素,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创造学生的道德生活和情感体验平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向的兴趣、爱好、情感、需要以及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
  3、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社会生活复杂多样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初中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控制能力较弱,不能抵制一些不良诱惑。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教材,依据课程标准,在创设情境和活动设计中,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积极引导学生提高明辨是非曲直、美丑善恶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提高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成为一个有高雅生活情趣的人。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沟通与交流,更谈不上情感交流、思潮涌动。如果在教学活动中缺少主体的参与,即使有一时的热情又能持续多久呢?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开放的教学氛围,从多方面多角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语文教学成为学生敞开心灵,思潮翻涌,体验内化的过程。
其他文献
摘要新的世纪需要全方位的人才,学校美育以其独特的内容和方式,在素质教育中日益显示出重要的地位,而语文课本里面包含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典范作品即是进行美育的极好教材。本文试从识丑、辨丑、审美三个方面分析如何把握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丑角”形象。充分挖掘教材中文学作品的“丑角”形象所具有的艺术美,充分发挥其审美功用,以达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之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材 “丑角”形象 识丑 辨丑 审美    新
期刊
内容提要:让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就是要让课堂为学生提供一种“家”的感觉。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一片自由安全的天空,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徜徉,使他们的心灵自在地舒展,生命自由地生长。  关 键 词:自由安全 个性 放飞 自我的心灵  所谓“家”,是我们累了、倦了时的一个避风港,是包容我们所有喜怒哀乐的温暖的小巢,更是我们不断上进的动力源泉。曾记得匈牙利的作家阿格妮丝 赫勒在《日常生活》一书中这样表述
期刊
内容提要:班主任工作虽千头万绪,但仍有规律可循,如果我们能整体优化班集体,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优化一个班级呢?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设定目标管理,是优化班集体的前提;二、让学生成为班集体的主人,是优化班集体的关键;三、“爱”“帮带转差”是实现整体优化的保证。  关键词: 优化、 班集体、凝聚力 、荣誉感、团结和谐、奋发上进     虽说教了十几年的书也当过多年的班主任,可在职高当班主任,
期刊
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手段,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科本身很抽象,有时甚至很枯燥,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可以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的思维节奏,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的双向交流。   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对比、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下面从课堂提问中常出现的一
期刊
打开QQ,看到一个学生的留言:  “老师,当你看到一个女孩子拿着刀子,想划向手腕,你会想到这会是一个曾经多么活泼可爱开朗的阳光女孩做的吗?没错,这就是现在的我﹋﹋我真的不知道到底为什么,心中的希望不再燃起,心灵黑暗一片,任何人或事都无法让我心中再灿烂起来。不知道为什么,身为借读生的我是那么恐惧学校,害怕老师和同学﹋﹋为什么?是什么让我可以不惜一切的寻求死亡,思索怎样才能平静的死去?现在我讨厌别人的
期刊
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它不是一种随意的、随机的行为,对教学进行设计确实是保证有计划、有步骤地上好课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教学又应该是开放的、富有生命气息的。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富有生命气息的课堂,肯定会有许多预设以外的东西,过于严谨的执行程序化的教学环节,往往会损害教学的互动,扼杀学生的天性。学生的自由思维使得课堂中意外生成的资源非常充足,但是,这些资源又是稍纵即逝的,要靠教师及时把握
期刊
摘要:语文内隐学习是内隐学习理论基于汉语文的特点在语文学科领域的应用,它是指学生在复杂的语文环境中不知不觉地获得语文知识并发展、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本文从内隐学习理论的特征出发,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着重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实施语文内隐学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策略:构建学习环境,扩展阅读视野,落实语感培养,注重人文熏陶。  关键词:内隐学习;语文素养;语文教学     内隐学习这一概念最早
期刊
摘要:力量是指人体肌肉克服阻力的能力。力量素质是竞技运动中的首要素质,是许多运动项目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运动实践证明,正确的力量训练是运动员取得良好成绩的前提和保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逻辑分析法和数据统计法,针对不同成绩的运动员应该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尤其是运动成绩达到一定水平的运动员,更要注意个人的专项力量素质训练,从而使身体各方面的条件都具备与运动成绩相符的身体条件。  关键词: 铅球
期刊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在本章和整个必修地理教学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知识点的延伸,人口增长影响了人口的时空分布,而人口迁移改变了这种时空分布导致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合理性,同时也促使多种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人口迁移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又是产业活动的重要区位条件。所以
期刊
摘要:实验题是每年高考生物试题中的重头戏,尤其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能力更加重要。  关键词:假说 实验设计 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    纵观历年来的浙江理综试题,实验占的分值很大。比如05年达到48分,06年22分,07年15分。因此在高考复习中对实验部分内容除了熟悉、掌握教材中呈出的实验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下面就本人在教学中想到的几方面能力加以分析,希望能对大家实验复习带来帮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