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主任找学生谈话,仍然是新时期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班主任老师如果不将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而是居高临下以训斥的口气与之谈话,则难以取得理想的谈话效果。一个合格的班主任老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更应该是学生的“益友”。只有如此,才能很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作为班主任,若能多一点关怀,多一份理解,多一些引导,及时地找他们谈心,就能温暖一个人的心,甚至在他人生道路上留下一块闪光的里程碑。但是,现实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通过和班主任的谈话,解开了思想疙瘩,焕发了青春热情;有的学生却因谈话更加重了思想包袱,甚至产生"顶撞"现象。这说明,谈话不仅要有思想性和哲理性,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艺术技巧。
一、 与学生谈话时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我们知道,事物的内容决定着事物的外在形式,但内容必须通过外在形式加以反映和深化。美国心理学家萨默的实验表明,两个人能进行轻松谈话的最佳距离不超过5.5英尺。这个距离用在教师和学生的谈话中,也很有实际意义,不少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不注意双方所处的距离。如教师坐在讲台上,学生站在讲台下,好似学生在受审,这种“盛气凌人”的做法,会增大学生获取教师爱生之情信息的难度,客观上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双方难以长谈、深谈,甚至会造成学生的自卑感和抵触情绪。因此,师生谈话时应坐得近一点,促膝交谈,平起平坐,这样自觉不自觉地缩短了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近,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二、 与学生谈话时要面对面而坐
实践证明,在两个人的接触中,如果相互正视,则意味着彼此有作深谈的兴趣。有些班主任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要么歪靠椅子,边抽烟边谈话,要么边看书,边写字,边听学生谈话。教师的这些行为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觉得老师看不起自己,老师不重视自己,因而产生心理封锁,不愿意继续谈下去。这样一来,学生容易产生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玻因此,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要举止得体、彬彬有礼、落落大方、姿势正确、动作协调、质朴开朗;要与学生面对面而坐,认真倾听学生的谈话,始终表现出对学生谈话很感兴趣。这样一来,会使学生觉得老师平易近人,谈话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尤其是和小学生谈话,不要让他们感到害怕,而要让他们感到老师是朋友,愿意说出自己心里的秘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
三、 与学生谈话时要注意面部表情
有些班主任老师和学生谈话时不苟言笑、语气强硬,命令和训斥较多。经常是这不行,那不准,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只有自己说了算,绝对没有商量的余地,这不利于与学生的沟通。一位读小学的孩子一日回家,一反常态显得很高兴,家长问其缘故,孩子神秘兮兮地说:“今天班主任老师和我谈话时笑了。她一笑,小眯眯眼一挤显得可亲啦。”班主任的一笑,居然让孩子非常高兴,久久不能忘怀,可见,和蔼可亲的老师,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教师缺少了笑,就好比花园失去了阳光和雨露。由此可见,和学生谈话是一门艺术,谈话中教师的笑容是这门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添加剂。对于那些经常迟到、旷课、不认真听课、作业不能完成、打架、闹事的后进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及时纠正,千万不能板起面孔,当众讽刺、挖苦,揭他们的底儿。在谈话的过程中,始终让他们感到老师是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渴望能在充满爱和信任的环境中成长,而爱和信任是在和学生自然、平等、和谐的相处过程中一一石慢慢“垒”起来的。
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谈话,学生就会解除对教师的戒备心理,与教师建立“不设防”的和谐关系,教师的教育意图才会被学生心情舒畅地领会和接受。
四、根据需要,选择谈话的方式。
有一位从事多年的老班主任在总结教育经验时,这样说道:“谈话要注意自己的对象,点明问题也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因此,找学生谈话时,我都会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对于性情豪爽的学生,我就开门见山,直陈主题;对于自尊心、羞涩感较强的学生,我就采取委婉含蓄的技巧,让人思而得之;对于班干部,我就要求他"你是班干部,应该时时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对于后进生,我先表扬他的近期进步,给他带些"高帽子",让他觉得自己并不是不可救药的"差生",从而較愉快地接受老师对他的批评和要求。我认为现在的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若是初犯错误,本人又有悔改之意,多采用委婉谈话较好。正如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说:"交谈时的含蓄和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曾有一位学生只讲究自己干净,而不顾他人的卫生,造成同学对他意见很大。我找他谈话时,采用的是讲同班另一位同学处处帮助他人,同学们也十分乐意帮助他的事例来引导他。同时,也表扬了他爱清洁的好习惯,希望他能带动大家将集体的卫生搞好,从头至尾,没有一句责备他的话。后来,他主动帮助别人打扫卫生,赢得了大家好评。
在谈话的语言技巧上,班主任还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要清晰明确,通俗质朴,简洁精当。若说话词不达意,吞吞吐吐,模棱两可,会使学生失去对你的信任感,增加谈话的难度。
1、优化环境,创设谈话的氛围。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谈话的地点不同,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对于那些严重违反校规,班纪的同学,就应该叫到办公室里谈话,进行批评教育,让它无形中觉得事情的严重性,从而有助于他认识错误。如果办主任想接近学生,向知道学生的心理,想掏出学生的真心话,那么在办公室里交谈显然就太不合适,学生总会感受到一定压力和一定程度的束缚,心理得不到放松。如果选择在校园里散步,在家里与学生"聊天"时,那么学生就没有在办公室里所感受到的紧张和拘束,心口一致,忧愁与欢乐溢于言表。
美国心理学家萨默的实验表明,两个人能进行轻松谈话的最佳距离不超过5。5英尺。这个距离用在教师和学生的谈话中,也很有实际意义。如果教师坐在讲台上,学生站在讲台下,好似学生在受审,这种"盛气凌人"的做法,会增大学生获取教师爱生之情信息的难度,客观上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双方难以长谈,深谈,甚至会造成学生的自卑感和抵触情绪。因此,师生谈话时应坐得近一点,促膝交谈,认真倾听学生的谈话,始终表现出对学生谈话很感兴趣。这样一来,会使学生觉得老师平易近人,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谈话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尤其是和小学生谈话,不要让他们感到害怕,而要让他们感到老师是朋友,愿意说出自己心里的秘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
2、角色的扮演。
人在不同的场合,总是扮演不同的角色,言行举止都受着其角色心理的支配。班主然要保证谈话的顺利进行,必须把谈话双方纳入到特定的角色"轨道"中去。被谈话的学生一般都会先将情况向班主任诉说。这时,班主任应是学生最专注的知音。在听学生说话时,绝不可心不在焉,东张西望,或看看手腕上的表,或用手指在桌上漫不经心地敲打。而要全神贯注,身体稍稍向于说话人,这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关心,也愿意将心里话告诉老师,有的学生是急性子,即使有伤害你的言词,也要耐心地听完,然后再说明你的看法。有的学生是慢性子,半天提不到正事,也不能着急发火,应点拨引导,适时地追问和插话,引导他尽快表述正题。在听对方倾诉时,班主任不要急于下结论,若刚听一两句话就感情冲动,轻率下结论,往往搞错,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班主任需要冷静与理智的态度,在听的过程中进行分析判断,抓住真实的,本质的东西。
五、讲究技巧,提高谈话的质量。
1、开启说话通道。
有些班主任找学生谈话,往往是唱"独角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听"的地位,尽管班主任不断提醒学生讲话,但学生始终一言不发,最多只是"嗯","啊"的应付,缺乏师生间的交流。这样的谈话时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谈话刚开始,气氛较沉闷,学生也缺乏心理准备,不知道班主任为什么要找他谈话,谈什么,会不会对自己批评,顾虑很多。这是班主任要设法解除学生的心理顾虑,以和蔼可亲的态度,细腻丰富的情感,亲切友好的语气,恰到好处的分寸,来形成良好的谈话情境。比如谈话时可以采用"老师很愿意听你的意见","听了你的意见对老师一定有帮助","老师是你的知心朋友"之类和善的话来诱发,鼓励学生说话的欲望;或先与学生寒暄一番;或先表扬学生近来的进步。切忌一见面就给学生一个"下马威",把学生说话的"闸门"关得死死的。
谈话过程中,班主任还应特别留心学生的情绪变化。如果发现学生欲言又止,不妨把话停下来,给机会让学生先讲。如果学生中断了说话,或要发表意见了,不要急躁地催促其开口,应设法打消学生的顾虑,并允许学生稍作思考,给他思考的时间。同时,在谈话中,班主任微微地一笑,赞同地点一下头,一个充满热情的"对"字,都是对学生的有力鼓励。学生有了说话的欲望,谈话工作就成功了一半。
2、达理还需通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云:"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唯有炽热的感情,真挚的语言,才能使被谈话者感到可亲。切忌在谈话时,表露出不耐烦神情。老师皱一皱眉头,学生有时都会敏锐地产生一种被轻视的感觉,从而引起对立情绪。因此,班主任在谈话时要有一点"人情味",这样容易很快和学生沟通感情。晓之以理,就是摆事实,讲道理。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两个学生因一点小事争执,打架 ,被任课老师"训"了十几分钟,双方拒不认错,还是互相指责,"仇气"难消。于是我把他们请到办公室,打水给他们洗脸,一边拿药棉给他们擦去脸上的血,一边和蔼地询问事情的经过,委婉而又深情地责备说:"同学好比亲兄弟,有什么事不能商量,偏要打架 真叫人心疼。以后毕业分手了,想见面还不容易呢。"一席话说得良个学生低头不语。接着又因势利导的讲述了老山前线中战士用生命掩护战友的动人故事,两个学生听后争着认错。其中一个学生主动承认这次打架是为了报复对方向班主任告他的"状"的真实原因,当即向对方赔礼道歉,两人重归于好。由此可见,说服学生,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有时要动之以情,有时要晓之以理,情理交融,方能奏效。
总之,教育学生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能否与学生成功对话,是班主任教師的一项基本功。我们应该认真研究谈话艺术,让谈话如涓涓细流流入学生心田,成为沟通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心灵火化的重要教育手段。
作为班主任,若能多一点关怀,多一份理解,多一些引导,及时地找他们谈心,就能温暖一个人的心,甚至在他人生道路上留下一块闪光的里程碑。但是,现实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通过和班主任的谈话,解开了思想疙瘩,焕发了青春热情;有的学生却因谈话更加重了思想包袱,甚至产生"顶撞"现象。这说明,谈话不仅要有思想性和哲理性,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艺术技巧。
一、 与学生谈话时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我们知道,事物的内容决定着事物的外在形式,但内容必须通过外在形式加以反映和深化。美国心理学家萨默的实验表明,两个人能进行轻松谈话的最佳距离不超过5.5英尺。这个距离用在教师和学生的谈话中,也很有实际意义,不少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不注意双方所处的距离。如教师坐在讲台上,学生站在讲台下,好似学生在受审,这种“盛气凌人”的做法,会增大学生获取教师爱生之情信息的难度,客观上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双方难以长谈、深谈,甚至会造成学生的自卑感和抵触情绪。因此,师生谈话时应坐得近一点,促膝交谈,平起平坐,这样自觉不自觉地缩短了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近,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二、 与学生谈话时要面对面而坐
实践证明,在两个人的接触中,如果相互正视,则意味着彼此有作深谈的兴趣。有些班主任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要么歪靠椅子,边抽烟边谈话,要么边看书,边写字,边听学生谈话。教师的这些行为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觉得老师看不起自己,老师不重视自己,因而产生心理封锁,不愿意继续谈下去。这样一来,学生容易产生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玻因此,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要举止得体、彬彬有礼、落落大方、姿势正确、动作协调、质朴开朗;要与学生面对面而坐,认真倾听学生的谈话,始终表现出对学生谈话很感兴趣。这样一来,会使学生觉得老师平易近人,谈话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尤其是和小学生谈话,不要让他们感到害怕,而要让他们感到老师是朋友,愿意说出自己心里的秘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
三、 与学生谈话时要注意面部表情
有些班主任老师和学生谈话时不苟言笑、语气强硬,命令和训斥较多。经常是这不行,那不准,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只有自己说了算,绝对没有商量的余地,这不利于与学生的沟通。一位读小学的孩子一日回家,一反常态显得很高兴,家长问其缘故,孩子神秘兮兮地说:“今天班主任老师和我谈话时笑了。她一笑,小眯眯眼一挤显得可亲啦。”班主任的一笑,居然让孩子非常高兴,久久不能忘怀,可见,和蔼可亲的老师,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教师缺少了笑,就好比花园失去了阳光和雨露。由此可见,和学生谈话是一门艺术,谈话中教师的笑容是这门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添加剂。对于那些经常迟到、旷课、不认真听课、作业不能完成、打架、闹事的后进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及时纠正,千万不能板起面孔,当众讽刺、挖苦,揭他们的底儿。在谈话的过程中,始终让他们感到老师是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渴望能在充满爱和信任的环境中成长,而爱和信任是在和学生自然、平等、和谐的相处过程中一一石慢慢“垒”起来的。
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谈话,学生就会解除对教师的戒备心理,与教师建立“不设防”的和谐关系,教师的教育意图才会被学生心情舒畅地领会和接受。
四、根据需要,选择谈话的方式。
有一位从事多年的老班主任在总结教育经验时,这样说道:“谈话要注意自己的对象,点明问题也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因此,找学生谈话时,我都会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对于性情豪爽的学生,我就开门见山,直陈主题;对于自尊心、羞涩感较强的学生,我就采取委婉含蓄的技巧,让人思而得之;对于班干部,我就要求他"你是班干部,应该时时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对于后进生,我先表扬他的近期进步,给他带些"高帽子",让他觉得自己并不是不可救药的"差生",从而較愉快地接受老师对他的批评和要求。我认为现在的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若是初犯错误,本人又有悔改之意,多采用委婉谈话较好。正如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说:"交谈时的含蓄和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曾有一位学生只讲究自己干净,而不顾他人的卫生,造成同学对他意见很大。我找他谈话时,采用的是讲同班另一位同学处处帮助他人,同学们也十分乐意帮助他的事例来引导他。同时,也表扬了他爱清洁的好习惯,希望他能带动大家将集体的卫生搞好,从头至尾,没有一句责备他的话。后来,他主动帮助别人打扫卫生,赢得了大家好评。
在谈话的语言技巧上,班主任还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要清晰明确,通俗质朴,简洁精当。若说话词不达意,吞吞吐吐,模棱两可,会使学生失去对你的信任感,增加谈话的难度。
1、优化环境,创设谈话的氛围。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谈话的地点不同,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对于那些严重违反校规,班纪的同学,就应该叫到办公室里谈话,进行批评教育,让它无形中觉得事情的严重性,从而有助于他认识错误。如果办主任想接近学生,向知道学生的心理,想掏出学生的真心话,那么在办公室里交谈显然就太不合适,学生总会感受到一定压力和一定程度的束缚,心理得不到放松。如果选择在校园里散步,在家里与学生"聊天"时,那么学生就没有在办公室里所感受到的紧张和拘束,心口一致,忧愁与欢乐溢于言表。
美国心理学家萨默的实验表明,两个人能进行轻松谈话的最佳距离不超过5。5英尺。这个距离用在教师和学生的谈话中,也很有实际意义。如果教师坐在讲台上,学生站在讲台下,好似学生在受审,这种"盛气凌人"的做法,会增大学生获取教师爱生之情信息的难度,客观上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双方难以长谈,深谈,甚至会造成学生的自卑感和抵触情绪。因此,师生谈话时应坐得近一点,促膝交谈,认真倾听学生的谈话,始终表现出对学生谈话很感兴趣。这样一来,会使学生觉得老师平易近人,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谈话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尤其是和小学生谈话,不要让他们感到害怕,而要让他们感到老师是朋友,愿意说出自己心里的秘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
2、角色的扮演。
人在不同的场合,总是扮演不同的角色,言行举止都受着其角色心理的支配。班主然要保证谈话的顺利进行,必须把谈话双方纳入到特定的角色"轨道"中去。被谈话的学生一般都会先将情况向班主任诉说。这时,班主任应是学生最专注的知音。在听学生说话时,绝不可心不在焉,东张西望,或看看手腕上的表,或用手指在桌上漫不经心地敲打。而要全神贯注,身体稍稍向于说话人,这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关心,也愿意将心里话告诉老师,有的学生是急性子,即使有伤害你的言词,也要耐心地听完,然后再说明你的看法。有的学生是慢性子,半天提不到正事,也不能着急发火,应点拨引导,适时地追问和插话,引导他尽快表述正题。在听对方倾诉时,班主任不要急于下结论,若刚听一两句话就感情冲动,轻率下结论,往往搞错,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班主任需要冷静与理智的态度,在听的过程中进行分析判断,抓住真实的,本质的东西。
五、讲究技巧,提高谈话的质量。
1、开启说话通道。
有些班主任找学生谈话,往往是唱"独角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听"的地位,尽管班主任不断提醒学生讲话,但学生始终一言不发,最多只是"嗯","啊"的应付,缺乏师生间的交流。这样的谈话时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谈话刚开始,气氛较沉闷,学生也缺乏心理准备,不知道班主任为什么要找他谈话,谈什么,会不会对自己批评,顾虑很多。这是班主任要设法解除学生的心理顾虑,以和蔼可亲的态度,细腻丰富的情感,亲切友好的语气,恰到好处的分寸,来形成良好的谈话情境。比如谈话时可以采用"老师很愿意听你的意见","听了你的意见对老师一定有帮助","老师是你的知心朋友"之类和善的话来诱发,鼓励学生说话的欲望;或先与学生寒暄一番;或先表扬学生近来的进步。切忌一见面就给学生一个"下马威",把学生说话的"闸门"关得死死的。
谈话过程中,班主任还应特别留心学生的情绪变化。如果发现学生欲言又止,不妨把话停下来,给机会让学生先讲。如果学生中断了说话,或要发表意见了,不要急躁地催促其开口,应设法打消学生的顾虑,并允许学生稍作思考,给他思考的时间。同时,在谈话中,班主任微微地一笑,赞同地点一下头,一个充满热情的"对"字,都是对学生的有力鼓励。学生有了说话的欲望,谈话工作就成功了一半。
2、达理还需通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云:"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唯有炽热的感情,真挚的语言,才能使被谈话者感到可亲。切忌在谈话时,表露出不耐烦神情。老师皱一皱眉头,学生有时都会敏锐地产生一种被轻视的感觉,从而引起对立情绪。因此,班主任在谈话时要有一点"人情味",这样容易很快和学生沟通感情。晓之以理,就是摆事实,讲道理。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两个学生因一点小事争执,打架 ,被任课老师"训"了十几分钟,双方拒不认错,还是互相指责,"仇气"难消。于是我把他们请到办公室,打水给他们洗脸,一边拿药棉给他们擦去脸上的血,一边和蔼地询问事情的经过,委婉而又深情地责备说:"同学好比亲兄弟,有什么事不能商量,偏要打架 真叫人心疼。以后毕业分手了,想见面还不容易呢。"一席话说得良个学生低头不语。接着又因势利导的讲述了老山前线中战士用生命掩护战友的动人故事,两个学生听后争着认错。其中一个学生主动承认这次打架是为了报复对方向班主任告他的"状"的真实原因,当即向对方赔礼道歉,两人重归于好。由此可见,说服学生,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有时要动之以情,有时要晓之以理,情理交融,方能奏效。
总之,教育学生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能否与学生成功对话,是班主任教師的一项基本功。我们应该认真研究谈话艺术,让谈话如涓涓细流流入学生心田,成为沟通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心灵火化的重要教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