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应知品德好,在乎点滴积”。要通过说服教育,使小学生社会主义品德不断提高,必须注意运用点滴积累这条规律,才能把工作做的更好更踏实。
“点滴”者,时间之谓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早发明创用以壶盛水点滴计时。东汉时代著名科学家张衡用漏壶原理创造了“瑞轮蓂荚”,它以五虬吐漏水入两壶,左为夜,右为昼。这是世界科学史上头一件带有机械性的计时“钟”。从此以后,人们就用水之点滴,形容时间短暂。小学生品德素质的成长,也有个时间上的过程。这是个不断积累,潜移默化的过程。由此看来,我们教育工作者也不能好高骛远,贪大求全,想在一个早晨就把自己的教育对象变成品德高尚的人,变成有作为的英才,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注意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住机会一点一滴地,扎扎实实地去做持久细微的工作。
应该理解到得是,“点滴”虽微,不可小瞧。涓涓细流,能成江河。我国历史上的圣人,思想家孟子曾说过:“源泉混混,不会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意思是说,泉水慢慢地流着,日夜不停地流着,等到水坝盈满了,再向前流去,终于会达到四海。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与此同理,如果不象泉水那样,按照一定过程逐步去做,抓住点滴不断积累,动不动就想一步登天,那将会处于欲速则不达的境地。
我国古代教育理论家荀子,在谈到个体生长过程的性格,品德在教育的影响下的发展变化时,对“积”做了生动而又独到的阐述。他在其《儒效篇》中说:“故积土而成山,积水而为之海,日暮积,谓之岁”。又说:“涂之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故圣人者,人之所积也”。在这里荀子认为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必须做到旦夕不息,日积月累,方可把一般人变成圣人,也就是说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为有用之材,可见积累的重要了。
古人实施教育的目标是要人成为圣人,我们面对的是多元化的社会主义的未来,我们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培养的是品德优秀,高素质的建设人材,历史时期不同,对个人成长的要求也就不一样,但是在点滴积累的道理上都是一样的。这个“点滴积累”反映出的道理是科学的,它是符合人的认识过程,符合一个人的品德成长规律的。科学发展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人的道德品质的变化也不例外。正如列宁所说的:“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应当了解为不是‘僵化’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
矛盾的产生和解决,对于个体思想的成长来说,就是一个提高和增值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品德素质不断积累的过程。这里可以说“积累”是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恒定过程。
从教学活动中更可看出这一实际道理。以小学生体育课来说,就不能急于求成,总是要有个过程的。例如,在训练学生“跑”的能力时,其速度,其耐性,需要经过长时间训练。做到坚持不懈,天天如是,日日皆然,学生“跑”的速度和耐性自然会提高。这就是个积的过程。再以小学生体育课中纪律的表现来说。也有同样道理,开始上课时的纪律不一定好,经过一两次说教和实际操作,可能好些,又经过一段训练和要求,又有了变化和提高,教师坚持不断在做这项工作,在不断实践中学生的纪律性就会不断变化,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逐渐提高。那么,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更明显,使他们感觉到必须这样做,自觉地表现,使他感到课堂上秩序井然是个令人惬意的事情。
从以上道理和事实不难知道,一个崭新人才的培养,一个英雄人物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表现大智大勇,决不是一时的冲动,其品德素质的体现是平时不断积累的结果。英雄人物雷锋曾经说过:“多做一些日常的,细小的,平凡的工作,少说漂亮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干一行爱一行,刻苦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就这样,在平常,在大量平凡小事中逐渐锻炼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当然雷锋是个成年人,但他的事迹足以说明积累的道理。小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是个染黄则黄,燃苍则苍的时期,在他们的脑袋中很少有成人想的那些事情,一张白纸能画出最好的画,为此,我们教育工作要非常重视这个时期的品德教育,引导他们向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的方向发展。好的品质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个时期的孩子要时时明白他们的心态和需要,进行健康品德教育。试想,一个少年儿童在平常的日子里,不知道怎么要求自己,不愿积极地学习知识,没有团结互助的精神,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大脑里没有科学发展观的因素,待到成人时期怎么会能为别人,为国家,为人类奉献一切。
由此看来,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时时刻刻得抓,一点一滴的抓,坚持再坚持,也就是说对他们的品德教育要经常化,这也是一个慢的过程,急是不行的,没有一个“积累”的观念,是脱离实际的,是不科学的。
在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过程中,有着方方面面的见解,但是有一条是明确的,那也是就是说点滴积累是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恒定规律。
参考文献:
[1]《孟子·离娄篇》
[2]《列宁全集》第38卷,第208页
“点滴”者,时间之谓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早发明创用以壶盛水点滴计时。东汉时代著名科学家张衡用漏壶原理创造了“瑞轮蓂荚”,它以五虬吐漏水入两壶,左为夜,右为昼。这是世界科学史上头一件带有机械性的计时“钟”。从此以后,人们就用水之点滴,形容时间短暂。小学生品德素质的成长,也有个时间上的过程。这是个不断积累,潜移默化的过程。由此看来,我们教育工作者也不能好高骛远,贪大求全,想在一个早晨就把自己的教育对象变成品德高尚的人,变成有作为的英才,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注意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住机会一点一滴地,扎扎实实地去做持久细微的工作。
应该理解到得是,“点滴”虽微,不可小瞧。涓涓细流,能成江河。我国历史上的圣人,思想家孟子曾说过:“源泉混混,不会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意思是说,泉水慢慢地流着,日夜不停地流着,等到水坝盈满了,再向前流去,终于会达到四海。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与此同理,如果不象泉水那样,按照一定过程逐步去做,抓住点滴不断积累,动不动就想一步登天,那将会处于欲速则不达的境地。
我国古代教育理论家荀子,在谈到个体生长过程的性格,品德在教育的影响下的发展变化时,对“积”做了生动而又独到的阐述。他在其《儒效篇》中说:“故积土而成山,积水而为之海,日暮积,谓之岁”。又说:“涂之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故圣人者,人之所积也”。在这里荀子认为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必须做到旦夕不息,日积月累,方可把一般人变成圣人,也就是说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为有用之材,可见积累的重要了。
古人实施教育的目标是要人成为圣人,我们面对的是多元化的社会主义的未来,我们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培养的是品德优秀,高素质的建设人材,历史时期不同,对个人成长的要求也就不一样,但是在点滴积累的道理上都是一样的。这个“点滴积累”反映出的道理是科学的,它是符合人的认识过程,符合一个人的品德成长规律的。科学发展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人的道德品质的变化也不例外。正如列宁所说的:“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应当了解为不是‘僵化’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
矛盾的产生和解决,对于个体思想的成长来说,就是一个提高和增值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品德素质不断积累的过程。这里可以说“积累”是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恒定过程。
从教学活动中更可看出这一实际道理。以小学生体育课来说,就不能急于求成,总是要有个过程的。例如,在训练学生“跑”的能力时,其速度,其耐性,需要经过长时间训练。做到坚持不懈,天天如是,日日皆然,学生“跑”的速度和耐性自然会提高。这就是个积的过程。再以小学生体育课中纪律的表现来说。也有同样道理,开始上课时的纪律不一定好,经过一两次说教和实际操作,可能好些,又经过一段训练和要求,又有了变化和提高,教师坚持不断在做这项工作,在不断实践中学生的纪律性就会不断变化,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逐渐提高。那么,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更明显,使他们感觉到必须这样做,自觉地表现,使他感到课堂上秩序井然是个令人惬意的事情。
从以上道理和事实不难知道,一个崭新人才的培养,一个英雄人物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表现大智大勇,决不是一时的冲动,其品德素质的体现是平时不断积累的结果。英雄人物雷锋曾经说过:“多做一些日常的,细小的,平凡的工作,少说漂亮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干一行爱一行,刻苦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就这样,在平常,在大量平凡小事中逐渐锻炼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当然雷锋是个成年人,但他的事迹足以说明积累的道理。小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是个染黄则黄,燃苍则苍的时期,在他们的脑袋中很少有成人想的那些事情,一张白纸能画出最好的画,为此,我们教育工作要非常重视这个时期的品德教育,引导他们向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的方向发展。好的品质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个时期的孩子要时时明白他们的心态和需要,进行健康品德教育。试想,一个少年儿童在平常的日子里,不知道怎么要求自己,不愿积极地学习知识,没有团结互助的精神,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大脑里没有科学发展观的因素,待到成人时期怎么会能为别人,为国家,为人类奉献一切。
由此看来,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时时刻刻得抓,一点一滴的抓,坚持再坚持,也就是说对他们的品德教育要经常化,这也是一个慢的过程,急是不行的,没有一个“积累”的观念,是脱离实际的,是不科学的。
在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过程中,有着方方面面的见解,但是有一条是明确的,那也是就是说点滴积累是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恒定规律。
参考文献:
[1]《孟子·离娄篇》
[2]《列宁全集》第38卷,第2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