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有多大的教学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h_l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无理数的教学是“实数”教学的一个难点,理解教材的意图、合理安排教学更是对老师的一个必要要求. 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值得老师们倾注精力. 在无理数的教学中,每个老师的安排及课后的感受都不尽相同,本文给出的是对无理数教学的一点新体验.
  【关键词】 无理数;理解教材;顿悟教材;体味幸福
  
  ■有多大呢?这是初二数学人教版第十三章“实数”第二课时的一个探究问题. 在学了算术平方根后马上就学习■有多大,慢慢想来,教材编排意图深远,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会有一些问题. 下面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体会.
  一、理解教材的意图
  首先,在学了算术平方根后,按照学生的思维: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也是一个数(已经能够表示了),那么这个数是多少?是我们通常的整数和小数吗?具体地,比如学生想知道2的算术平方根到底是几呢,这样教材就自然地安排■有多大的问题. 其次,学生只有先知道了■有多大,才会便于我们后面学习实数时引出无理数的概念. 另外,教材在问■有多大时,前面还有一个探究问题如下:
  怎样用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
  
  如图1,把两个小正方形沿对角线剪开,将所得的4个直角三角形拼在一起,就得到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如图2),你知道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吗?
  这样一个问题不仅问得好,而且非常必要. 它很自然地让学生想到用方程求得大正方形的边长为■,为本节课找到了主角,而且用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引导了学生解新方程——二次方程. 紧接着,教材提了一个小问: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是多少呢?这个小问设计得更妙,妙在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大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小正方形的对角线),还妙在不用勾股定理直接利用等面积法列二次方程可以求得对角线的长. 这节课并不是像许多老师说的,教材设计不合理,编排也不合理,没有多少内容可讲,只是我们还没有完全领会教材的意图.
  二、教学中的“幸福”
  在探究■有多大时,教材给出的答案如下:
  ∵ 12 =1,22 = 4,
  ∴ 1 < ■ < 2.
  ∵ 1.42 = 1.96,1.52 = 2.25,
  ∴ 1.4 < ■ < 1.5.
  ∵ 1.412 = 1.9881,1.422 = 2.0164,
  ∴ 1.41 < ■ < 1.42.
  ∵ 1.4142 = 1.999396,1.4152 = 2.002225,
  ∴ 1.414<■<1.415.
  ……
  如此进行下去,可以得到■的更精确的近似值.
  事实上,■ = 1.41421356…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我们未来的小数学家们会很疑惑地问:为什么因为12 =1,22 = 4,就有1 < ■ < 2?为什么后面省略下去就知道■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而不是无限循环小数或者有限小数呢?还有学生用计算器算出■ = 1.414213562,于是说:老师■不是无限循环小数. 如果有老师听到学生问这样的问题,那这位老师太幸运、太幸福了!因为我觉得,发问的学生太有才了,他们找到了老师的疑惑点,点出了教材编排上的遗憾.
  让人遗憾的是很多老师在这里都没有很好地解决学生的疑问. 对于学生的第一个疑问,有的说一个正数的平方越大,那么这个数的算术平方根越大,理由高中会学;有的老师可能学生没问,他“幸运”地就讲过去了;“不幸运”的老师,面对学生的疑惑也会疑惑,于是认为教材不好. 不管老师们是“幸运”还是“不幸运”,我们都应该机智地回到教材刚开始得到主角的■三个大小正方形,这样就一目了然了:正方形的面积越大,边长就越大,而且可以顺便总结出高中的知识,如A > B > 0,■ > ■ > 0. 如果这个地方明白了,那么对于平方根(和后面立方根)的比较大小,学生就相对好掌握了. 高兴的是我是一个“不幸运”的老师,但是感觉到了“幸福”!
  对于后面两个疑问,我第一个反问学生:你怎么知道■不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呢?最后大家还是不确切地清楚了■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于是我就跟他们说等后面学了无理数你就完全清楚. 但是按照教材所写学了无理数后,仍没有真正让学生明白■是一个无理数,难免有些遗憾. 学生后面的一个疑惑很好解决,这是因为计算器对于那些无限小数都进行了四舍五入. 只要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的值,他们就完全明白计算器在什么情况下显示的是近似值了!
  三、顿悟教材的遗憾
  上完这节课后,学生让我发现了教材的这节课其实还是有些小遗憾. 一是在排版上没有将三个大小正方形和■有多大放在一个版面,可能导致我们的老师“幸运”或“不幸运”,都没有体味幸福的滋味;二是它没有做到让学生无疑问地明白■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当然,就初中的教材是不可能完全解决未来的小数学家的疑问和老师的疑惑的. 另外,教材88页“阅读与思考”:为什么说■是一个无理数?反过来对我们理解■有多大毫无疑问是有帮助的. 但是,教材上没有发现任何地方告诉未来的小数学家们有理数可以写成分数,就直接用到它去证明■是一个无理数了. 由此可见,教材不是万能的,也没有万能的教材.
  这节课下来,我收获多多,体会多多,但更多的是我体味到了一个“不幸运”老师的幸福!
其他文献
【摘要】对数函数,特别是对数复合函数的定义域以及值域,由于它牵涉的知识点比较多,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笔者根据平时教学经验的积累,总结了一些关于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问题,与同行切磋。  【关键词】定义域;值域;对数函数    一、简单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实用判别法则  设y=logax(a>0,a≠1)为简单对数函数,则有如下判别法则:  (1)当a>1,函数y=logax在
期刊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别差异是教育的依据,只有研究和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小学生年龄小,小学数学教学更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实施个性化教学,使每名学生都获得发展,让每名学生充满信心,正如陶行知所说:“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  一、活化思维,是个性化教学的基石  活化思维,要注意两点:第一要看到学生思维的差异性,第二,找准思维训练的支撑点.  小学生
期刊
【摘要】作业是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 本文主要探讨高中作业布置要遵循的几大原则和常见的作业布置的形式,并对作业的修改与讲评提出几点建议,旨在提高教师布置数学作业的质量。  【关键词】数学作业;作业形式;修改;讲评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方式方法,也是检验教师授课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科学、合理的作业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化和巩
期刊
对一堂新课而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上好一堂数学课,导入环节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好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引发学生积极进入思维状态,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的动机.那么,怎样导入新课呢?下面本文结合个人的体会和实践,介绍六种导入新课的方法,供同行们参考.
期刊
【摘要】 认真阅读数学,仔细分析理解题意,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阅读就是看并领会其内容.  【关键词】 阅读数学;习惯;培养;兴趣  阅读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含了对文字、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公式、定理、性质、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识、思考、理解、记忆、抽象、概括等的心理活动. 所以学生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程度、思维转换程度、接受再现程度的
期刊
【摘要】类比是一种重要的非逻辑方法,通过类比可以实现思维的再创造,其过程中存在着必然的心智活动,这种心智活动能导致人们作出新的判断和预见,从而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本文主要论述类比与数学命题的发现及其过程中的心智活动。  【关键词】类比;非逻辑方法;发现;数学命题;心智活动    数学命题的不断发现是数学的生命力。正如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所说:“数学的真正组成部分是问题与解。
期刊
我们一再强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在数学领域内,所有的思维活动都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也必须从各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去推理解题.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综合概括,让学生有效完整地认识和较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以便能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素质教育之下,我们也更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内在联系的把握,让学生从“题海”中解放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一节公开课的教学案例,谈谈在教学中如何以错误促进学生的思考,以教师的启发来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始终处于被肯定、被激励的状态中,时时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 平行线;错误;思考;启发;思维  一节公开课的教学内容是沪教版 “13.5(5)平行线的性质”,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说理的分析
期刊
【摘要】 对于课本中的例题、习题选择照本宣科还是选择完全放弃而大量引用课外习题呢?我个人觉得这两者都走了极端,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深入挖掘例题的内涵和外延,适当“包装”,发挥例题的最佳功能,并引发学生对课本例题、习题产生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课本例题;习题;包装;教学效果
期刊
教学内容要情境化,以情激趣,以趣促学. 情境创设,特别是引入新知阶段,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新趋势,它使数学知识更贴近生活与儿童的实际,可变枯燥、抽象的教学状况为生动活泼的零距离数学对话. 好的情境铺设服务教学,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用心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体验数学的魅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