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传承铁军文化的主流阵地

来源 :铁军·纪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ye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军文化亦即新四军文化,是诞生于红军游击队时期,伴随着新四军的组建、发展、壮大,在抗日战争中逐渐形成并发展成熟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开辟创建并依托根据地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因而新四军文化具备新四军和根据地两大要素。
  新四军文化具有内容丰富和精神深邃的特质,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特定的物质载体和丰富的精神指向,体现在人物、事件、物件和精神诸方面。人物是指抗战时期在新四军和根据地中出现的英雄模范,特殊战线上做出特殊贡献的人和抗日斗争中牺牲的烈士;事件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的重要活动、对日伪军及顽固派进行的重要战役战斗、发生在新四军和根据地中的重要历史大事;物件是指抗日英烈生前所用之物,新四军老同志保留或珍藏之物和他们工作、战斗过的革命旧址、遗址、遗迹,当年构建和以后兴建的纪念地、纪念馆等,以及抗战时期形成的文献、文物、文学作品;精神是指新四军在抗日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抗战风貌和铁军精神。前三者作为新四军文化的实物体现,是新四军文化活动方式的载体;后者是新四军文化的深层观念形态和精神指向,是新四军文化的精髓。
  传承新四军文化是新四军研究与宣传部门责无旁贷的主课。铁军杂志社是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开展宣传的窗口,《铁军·纪实》理所当然应该成为传承新四军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
  传承新四军文化是要将新四军历史和铁军精神融入中华民族文化的血液之中,成为今天人们的创造动力和精神源泉之一。传承新四军文化不能靠简单说教和强制灌输,而要依靠具象感染和文化熏陶,需要与新型媒体共同合作。
  《铁军·纪实》希冀得到更多真正能够感动人的纪实作品。大量的来稿最不缺的是史实的真实,最缺的是催人泪下地描绘、绘声绘色地讲述。提升作品感染力的途径,无非是在掌握材料的基础上,尽量使用通俗化的语言,采用大众化的视角,投入情感化的创作,采用文学的表达方式,注重细节的真实刻画,或许就能打造出富有表现力和吸引力的好作品。
  本刊希冀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介共同整合资源,打造新四军文化传播的立体传播体系。作为传统媒体,本刊要以多种形式策划、开发丰富的新四军文化作品,更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图书馆,开办特色化的新四军文化传播栏目,还可以通过兄弟报刊开辟专门版面,进行新四军文化深度报道等等。本刊希望不同媒体联系合作,亦将主动谋求与不同媒体的合作。
  本刊期待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合作,利用自身优势,把新四军文化传播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中。
  本刊希冀得到各地党委宣传部门、共青团组织的支持帮助,得到大专院校党委、共青团委、学生会和有关科系的支持与合作,共同开展新四军知识竞赛、新四军故事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新四军文化传播活动。
  传承新四军文化既是我们的主课,更是我们的职责。
其他文献
陈毅在丹北地区视察时,特别留意团结争取各界人士投身抗日斗争。一天,管文蔚向他谈起了管“半仙”的情况。  管“半仙”真名叫管有为,1900年生于丹阳建山一农家。父贫寒忠厚不识字,常被人欺,便要儿子好好读书。管有为不负所望,学业大进,21岁当了教师。23岁认识一位算命先生,学了年把,出去一试,生意蛮好。后来就到上海城隍庙算命,名气日增,被誉为管“半仙”。为适应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算命,他先是聘请翻译,后
期刊
20世纪30年代,日军铁骑践踏华夏山河。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淞沪会战失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华中大部沦为敌后。国土残缺,救亡烽火燃遍九州。组建于抗战全面爆发后不久的新四军,长期浴血于华中敌后,除肩负沙场鏖战的历史责任外,还承载着开辟抗日根据地和建立新政权的使命。  在艰难险恶的持久斗争中,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创造了一整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的制度,锻造了一大批治党、治军、
期刊
刘金山是电影《铁道游击队》大队长“刘洪”的原型之一,1996年8月去世。近日,笔者走进江苏省苏州军分区桃花坞第二干休所,采访了刘金山的老伴徐惠华,从徐老的往事追忆里,一位根植于人民之中的“铁道英雄”的形象浮现在眼前。  穷苦娃参加铁道游击队,化装潜入敌营击毙日军特务头子  1915年10月,刘金山出生于山东省枣庄市蔡庄村的一个矿工家庭。祖父刘凤祥早年死于矿井下。父亲刘济美也是煤矿工人,全家仅靠父亲
期刊
1942年6月17日,国民党顽固派将关押在江西上饶集中营的共产党员、新四军指战员和爱国志士武装押解转往闽北,途径崇安县赤石镇时,第六中队的80多名“囚犯”举行暴动。这次成功暴动有20多位同志英勇牺牲在国民党顽固派的屠刀下,有一位青年英烈未满20岁,名叫杨华年。他的大姐杨瑞年在暴动后惨遭国民党当局枪杀,二姐杨青年则在解放战争的一次突围转移途中牺牲。他们便是镇江革命史上著名的“杨门三烈”。  1937
期刊
朱理治,江苏南通人,1907年生,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初期,他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正确路线,开创和发展了以豫鄂边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敌后游击战争,为奠定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在豫鄂边区乃至中原的战略地位,尤其是为创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做出了卓越贡献,奠定了新四军迅速发展的基础。  恢复和重建河南中共组织  1937年5月中下旬,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白区工作会议,出席30余人。接着,6月
期刊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侵略,数不清的热血青年冲杀在枪林弹雨、血雨腥风的抗日战场上,英雄团长殷逸便是其中一位。  投笔从戎,参加管文蔚创建的抗日自卫团;自办农场,卖地买枪,解决抗日部队军需  殷逸原名殷朝法,江苏丹阳县访仙乡东卯塘里人,1919年1月29日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他6岁丧父,从小在叔父家长大。殷逸天资聪明,思想活跃,读书刻苦,成绩优良。16岁那年
期刊
开国大将黄克诚,一生战事频仍, 从参加北伐、湘南起义,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抗日战争到辽沈战役,骁勇善战,功勋卓著。作者应《铁军·纪实》之约,特将黄克诚率新四军三师健儿与苏北根据地军民,喋血抗日之片断,特写如下。  从1940年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至抗战胜利的5年中,黄克诚率领新四军第三师与日、伪、顽大小战斗4700余次,歼灭对手6万余人,部队由2万余人发展至7万余人,本身伤亡1万余人。开辟了拥有4
期刊
阅读提示  汪道涵之名闻遐迩,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源于著名的汪辜会谈。其实,70多年前在新四军淮南抗日根据地,青年时代的汪道涵已是一位优秀的党政领导干部。汪道涵的一生,多姿多彩,在每个革命阶段,都有过重大贡献,特别到晚年又当重任,谱写了最华彩的篇章。  “汪道涵先生”,是1993年4月下旬首次“汪辜会谈”,共同签署《汪辜会谈共同协议》等项协议之后,海内外人士对汪道涵的尊称。“汪辜会谈”举世瞩
期刊
保田大队故弄玄虚,新四军以静制动寻找战机  1942年中秋节前,新四军一师三旅第七团,回到了苏中四分区二窎附近。部队刚刚打了胜仗,准备把祝捷和过节合起来庆祝一番。各连排练节目,教新歌、杀猪、买月饼,搞得热热闹闹。谁想,中秋节一早刚起床,情况传来:日军保田中佐亲率五十二大队(保田大队)一部和一帮“黑老鸦”(伪军),昨夜占了白龙庙,现在正直奔北新桥。  接着,旅首长来了指示:保田要钻我们的空子,他认为
期刊
他坚定而又有些蹒跚地穿行于历史的史诗之中,那一漫长的穿行,凝重中又不失飘逸。在上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化运动中,他甘为鲁迅麾下,酣畅淋漓地挥洒出中国知识分子追求世间真谛的人格力量。作为鲁迅的学生,他始终立身沧桑,以笔投枪。他与茅盾、巴金等文学巨匠一直挽手并肩,合力而行。那是一种跋涉的脚步,而跋涉又是一种境界。一次采访行动竟然成为一生的重要转折,并由此成为新四军中的文化人。黄源,不仅是一个名字,还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