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聚英杰,时危护金瓯

来源 :铁军·纪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hz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30年代,日军铁骑践踏华夏山河。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淞沪会战失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华中大部沦为敌后。国土残缺,救亡烽火燃遍九州。组建于抗战全面爆发后不久的新四军,长期浴血于华中敌后,除肩负沙场鏖战的历史责任外,还承载着开辟抗日根据地和建立新政权的使命。
  在艰难险恶的持久斗争中,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创造了一整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的制度,锻造了一大批治党、治军、治国的人才,不仅为华中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新中国的成立积累了宝贵经验,预备了优秀干部。除此之外,在广袤的根据地上,还矗立着座座教育机构与干部学校,如新四军教导总队、抗大分校、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雪枫大学等,它们是培养后来人、延续中华文化血脉的个个摇篮。
  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是革命的熔炉,汇集了华中乃至全国的各类英才。他们是抗击日伪的华夏先锋,用热血和生命演绎了慷慨激越的御敌活剧。
  他们之中,有新四军杰出的军事将领。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他们效命疆场,经历了难以想象的风雪饥寒,千辛万苦的千里转战,动人心魄的沙场鏖战。新中国成立后授上将衔的有15位:王震、刘震、傅秋涛、叶飞、张爱萍、韦国清、洪学智、陈士榘、钟期光、赖传珠、宋时轮、李克农、贺炳炎、唐亮和张震。
  他们之中,有优秀的党政系统负责人。为了根据地的巩固发展,他们呕心沥血,宵衣旰食,凭借远见卓识与丰富经验为中国革命与抗日战争史书写了光辉的一页。在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八块根据地的行政公署主任为:苏中的管文蔚,淮南的方毅,苏北的李一氓,淮北的刘瑞龙,豫鄂边的许子威,苏南的江渭清,皖江的吕惠生,浙东的连柏生。
  然而,抗战时期涌现出了太多让人民铭记的姓名,他们是各个战线上的精英,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义无反顾,舍生忘死—
  财经战线中的先知:骆耕漠、孙冶方、薛暮桥、范醒之、张劲夫、朱毅、陈国栋、陆慕云、李健模、苏唤青、蔡辉……他们是国内知名的经济学家,用智慧和才具保证军民的战时供给,以艰苦奋斗的作风建立了一系列金融制度;
  文化战线中的俊彦:朱克靖、夏征农、范长江、邹韬奋、贺绿汀、何士德、沈西蒙、阿英、丘东平、李增援……他们以如椽大笔为武器,唤醒民众团结一致,驱逐外虏,收拾旧河山;
  隐蔽战线中的勇士:潘汉年、扬帆、刘贯一、冯少白……他们战斗在敌人的心脏,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持续着刀尖上的舞蹈,屡建奇勋;
  医疗战线中的精英:沈其震、戴济民、宫乃泉、崔义田、李振湘、齐仲桓、粟秀真……他们奋不顾身地辗转在前线与后方,在血雨腥风的斗争环境中谱写了一曲曲杏林春暖。
  他们的名字家喻户晓,汇聚成浩瀚的英杰录,是新四军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中坚力量,是中国革命史上灿然耀目的星斗;
  他们的故事不曾褪色,凝结为恢宏的抗争史,永远奔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延续着民族之魂千百年的呼唤……(魏冉执笔)
其他文献
核心阅读  提起郁达夫和他的文章,人们往往想到颓废、忧郁、感伤等形容词。其实,他还有着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他有着严肃的生活态度和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感,无惧艰难险恶的斗争环境且视死如归。日军侵华时期,投笔从戎的作家很多,但只有郁达夫一人在日本投降之后牺牲在异国他乡。或如其言,他不是一个战士,只是一个作家,但他无愧乎一个时代的英雄。  “I am not a fighter, but only a wri
期刊
迎接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入闽  1929年2月,邓子恢和郭滴人等一起,在龙岩县中甲的一个山村里召开了中共龙岩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会议根据党的“六大”决议,确定了“争取群众,准备武装暴动,推翻陈国辉反动统治,实现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的方针。  3月14日晚上,驻防龙岩的陈国辉旅突然在全城戒严,出动大批部队开往农民斗争比较激烈的白土等一带村庄驻防。原来,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的红军第四军从井冈山
期刊
在中国,对于上了点年纪的人来说,张恨水这个名字几乎是无人不知,《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作品也几乎是无人不晓。据说,出现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那批“张恨水迷”们一点也不亚于当今的“粉丝”,就连堂堂的“少帅”张学良,也为了一睹大师的风采,亲自摸到了张恨水的寓所,做了一名“不速之客”。  张恨水除了著作等身之外,还有“三绝”,着实叫人不可等闲视之。—其一,能够同时撰写多部小说,最高纪录是七部长篇同时着笔
期刊
新四军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战部队,是坚持华中敌后抗战的主力军。它的组建、发展与壮大,经历了艰难困苦、曲折复杂的过程。新四军这支威名远扬的部队,令日伪闻风丧胆,与百姓鱼水情深,曾经诞生了上百位闻名遐迩的战将,发生过成百上千次惨烈的战斗,而那些不为人知的征战英烈、沙场秘闻更是不计其数。这些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铭记与缅怀。  新四军组建初期的四个支队是分布在南方八省的十四支红军游
期刊
1949年—1978年,中共党内在经济发展领域有过几次重大分歧。1949年—1953年,分歧集中在是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果还是加速向苏式社会主义转化;1955年—1959年,分歧集中在农村合作化领域;l959年—1962年,分歧集中在计划平衡的跃进与“反冒进”之间;1962年—1978年,分歧已转移到以阶级斗争为纲还是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每次重大分歧中,都有华东的经济代表人物站在主流派的对立面。这可
期刊
·早年生涯·  天资聪颖“陈刷板” 弱冠赴法工读生  陈毅自幼天资聪慧,尤其在言语、文字方面有秉赋。5岁时读私塾,因读书认真,入塾几个月,从未挨过老先生毛崇芝的板子。毛崇芝学问渊博,以管教学生极严而闻名乡里,他常让学生“背书程”,他念课文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学生就得接着背下去,三次接不下去便要挨戒尺。陈毅后来回忆道:“小时候,我记忆力很好,读书三遍就能背诵。”  9岁时,陈毅和胞兄陈孟熙到成都锦官
期刊
熏染南昌硝烟,丈量长征艰险,他留下一串革命者的红色足迹。左翼文坛,携声挟雷,他挥洒笔中豪气,肩担文章道义。文武之道,张弛自如,儒将之风,扑面而至。他以一“氓”自谦,以敦厚之貌示人,实为大家风范。他大节凛然,小节不拘,虽时遭非议,却置之泰然。他学识渊博,诗才敏捷,但从不自炫。他在新四军抗日根据地中主政一方,文化之风盛行蔚然。他就是李一氓,新四军重要领导人与文化大家。  李富春说:“中央决定由你担任新
期刊
初识“草鞋司令”  1939年深秋的一个早晨。江南茅山南麓的一条羊肠小道上,行进着一支不足百人的队伍。只见他们中间约莫有十几人身着灰色的新四军军服,其余人的着装皆是袖臂上印有“鲁苏皖”字样的灰黄色军装。打头的是一位40岁上下、中等身材的敦实汉子。此人腰板挺直,足蹬草鞋,腰揣一支盒子枪,黑油闪亮的脸上透着一股豪气。这些人满面征尘,嘴唇干裂着,显然他们经过了长途跋涉。  中午,这支队伍来到了溧水河畔。
期刊
青春都是美好的,它是一个人生命含苞待放的时期,青春易逝,所以显得弥足珍贵。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真正的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和信心。”《青春之歌》曾牵动过亿万青年的心!《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当代著名女作家。白杨(1920—1997)原名杨成芳,杨沫的妹妹,是老一辈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出演过《十字街头》《中华儿女》《一江春水向东
期刊
陈毅在丹北地区视察时,特别留意团结争取各界人士投身抗日斗争。一天,管文蔚向他谈起了管“半仙”的情况。  管“半仙”真名叫管有为,1900年生于丹阳建山一农家。父贫寒忠厚不识字,常被人欺,便要儿子好好读书。管有为不负所望,学业大进,21岁当了教师。23岁认识一位算命先生,学了年把,出去一试,生意蛮好。后来就到上海城隍庙算命,名气日增,被誉为管“半仙”。为适应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算命,他先是聘请翻译,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