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命教育应该成为当今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比如教材中有大量的与生命相关的作品等,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语文教师要充满人性关怀,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意识;还要在写作实践与课外阅读中,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只有渗透生命教育的教育,才是健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生命意识;生命教育;写作实践;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对任何人来说,生命是最为珍贵的。一个不珍惜生命的人,也不可能为这个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在传统教学中,应试色彩非常浓厚,我们总是希望学生考出理想的成绩,所以就一直鼓励他们拼命学习,以此来报答家长、老师和社会。在这种制度下,我们的教学也多少缺乏一些人性化的因素,很少关注学生学习以外的东西,也很少引导学生去思考生命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因一点挫折而轻生,为一点小利而杀人。因此,加强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意识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本资源,创造性地进行生命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关注生存危机,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使学生身心能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呢?
一、紧扣文本材料,挖掘生命意识
在我们使用的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关于生命话题的作品,如《谈生命》《热爱生命》《再塑生命》《人生》《生命 生命》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受作品的生命情怀,领悟生命的可贵。《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他在返回途中被朋友所抛弃,只好独自一人跋涉在渺无人烟的荒原上,不久他就陷入到弹尽粮绝的困境中,更不幸的是他的腿脚先后受伤只能踉踉跄跄地行走在布满沼泽、丘陵与溪流,随时有野兽出没的荒原上。在极度虚弱中,他发现有一匹狼循着他的血迹紧紧跟随着他,显然是要把他作为猎物。于是,这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物”在荒原上展开了一场互相猎取对方生命的生死搏斗,最终他咬死了狼,吞咽下狼的血,让生命重新放射出光彩。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就可以在把握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基础上,认识“硬汉子”,解读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生死搏斗中所体现出来的伟大与坚强。
二、阅读与生命结合,点化生命教育
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联系,在语文中学习大量的经典作品,就是走进先哲和时贤,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所以语文学科先天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初中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课文与生命密切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讲述的就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与思考,引导你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蝉》《贝壳》《第一次真好》《春》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我们可以把语文阅读教学和生命教育融合起来,使学生和作者达到生命的交流,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走进课文中,通过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和思考来关照自己的生命。学生在生命意识被唤醒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了阅读能力,并点化与润泽了生命。
三、指导写作实践,渗透生命教育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让学生探究生命的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地生命意识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
有意识引导学生写有关“生命”的话题。初中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深刻,所以在学生的作品中经常会流忽视对生命的话题思考。所以语文教师要关注诱导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培养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情感,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时时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怀别人的生命。可以通过对话式的交流,和学生一起探讨生命的含义、规律、内涵和本质,引导学生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引发学生能对生命的思考,并能获得对自身的情感体验。
四、鼓励课外阅读,拓展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许多文学家都具有同样的生命意识与珍视生命价值的体验。我国古代的屈原、司马迁、杜甫、范仲淹……现代的鲁迅、闻一多、冰心、巴金……国外的安徒生、高尔基、海明威等等都是如此。他们的作品都是课外阅读中生命教育的典型题材。语文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适当地进行生命教育 的渗透。让学生去感悟楚国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感受唐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感受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去寻找丹麦安徒生笔下的那一颗颗善良的童心,体会这些名垂千古的人物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追求,用他们的人格精神来影响学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五、开展实践活动,体验生命成长
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这就需要扩充语文的体验渠道,变单一为复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一个概念,用多元的渠道,打开多扇窗户,达到高效学习。例如,结合学校开展的语文探究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组织各种社团,如戏剧社、诗文鉴赏组;外国文学组、对联组、书法组、朗诵组、创作组、摄影文学组等,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目觉地学会关心生命、珍惜生命和尊重生命,提高生存技能。
同时还可以抓住社会实践的契机,让学生深入社会,参观历史遗迹,了解民风人情,体味社会变迁,这些无疑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言语交往的能力。如由学生自由组合参观上海博物馆,通过对材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对活动的组织,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育是培植生命的事业。教育的价值,在于真诚地关爱每一个生命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阅读为魂,以写作为本,以实践为径实施生命教育,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实实在在地享受生命的美好、快快活活地体悟到宇宙间生命的和谐,让学生真正感受生命拔节的力量。
关键词:生命意识;生命教育;写作实践;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对任何人来说,生命是最为珍贵的。一个不珍惜生命的人,也不可能为这个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在传统教学中,应试色彩非常浓厚,我们总是希望学生考出理想的成绩,所以就一直鼓励他们拼命学习,以此来报答家长、老师和社会。在这种制度下,我们的教学也多少缺乏一些人性化的因素,很少关注学生学习以外的东西,也很少引导学生去思考生命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因一点挫折而轻生,为一点小利而杀人。因此,加强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意识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本资源,创造性地进行生命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关注生存危机,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使学生身心能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呢?
一、紧扣文本材料,挖掘生命意识
在我们使用的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关于生命话题的作品,如《谈生命》《热爱生命》《再塑生命》《人生》《生命 生命》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受作品的生命情怀,领悟生命的可贵。《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他在返回途中被朋友所抛弃,只好独自一人跋涉在渺无人烟的荒原上,不久他就陷入到弹尽粮绝的困境中,更不幸的是他的腿脚先后受伤只能踉踉跄跄地行走在布满沼泽、丘陵与溪流,随时有野兽出没的荒原上。在极度虚弱中,他发现有一匹狼循着他的血迹紧紧跟随着他,显然是要把他作为猎物。于是,这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物”在荒原上展开了一场互相猎取对方生命的生死搏斗,最终他咬死了狼,吞咽下狼的血,让生命重新放射出光彩。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就可以在把握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基础上,认识“硬汉子”,解读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生死搏斗中所体现出来的伟大与坚强。
二、阅读与生命结合,点化生命教育
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联系,在语文中学习大量的经典作品,就是走进先哲和时贤,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所以语文学科先天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初中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课文与生命密切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讲述的就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与思考,引导你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蝉》《贝壳》《第一次真好》《春》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我们可以把语文阅读教学和生命教育融合起来,使学生和作者达到生命的交流,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走进课文中,通过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和思考来关照自己的生命。学生在生命意识被唤醒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了阅读能力,并点化与润泽了生命。
三、指导写作实践,渗透生命教育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让学生探究生命的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地生命意识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
有意识引导学生写有关“生命”的话题。初中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深刻,所以在学生的作品中经常会流忽视对生命的话题思考。所以语文教师要关注诱导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培养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情感,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时时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怀别人的生命。可以通过对话式的交流,和学生一起探讨生命的含义、规律、内涵和本质,引导学生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引发学生能对生命的思考,并能获得对自身的情感体验。
四、鼓励课外阅读,拓展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许多文学家都具有同样的生命意识与珍视生命价值的体验。我国古代的屈原、司马迁、杜甫、范仲淹……现代的鲁迅、闻一多、冰心、巴金……国外的安徒生、高尔基、海明威等等都是如此。他们的作品都是课外阅读中生命教育的典型题材。语文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适当地进行生命教育 的渗透。让学生去感悟楚国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感受唐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感受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去寻找丹麦安徒生笔下的那一颗颗善良的童心,体会这些名垂千古的人物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追求,用他们的人格精神来影响学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五、开展实践活动,体验生命成长
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这就需要扩充语文的体验渠道,变单一为复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一个概念,用多元的渠道,打开多扇窗户,达到高效学习。例如,结合学校开展的语文探究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组织各种社团,如戏剧社、诗文鉴赏组;外国文学组、对联组、书法组、朗诵组、创作组、摄影文学组等,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目觉地学会关心生命、珍惜生命和尊重生命,提高生存技能。
同时还可以抓住社会实践的契机,让学生深入社会,参观历史遗迹,了解民风人情,体味社会变迁,这些无疑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言语交往的能力。如由学生自由组合参观上海博物馆,通过对材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对活动的组织,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育是培植生命的事业。教育的价值,在于真诚地关爱每一个生命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阅读为魂,以写作为本,以实践为径实施生命教育,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实实在在地享受生命的美好、快快活活地体悟到宇宙间生命的和谐,让学生真正感受生命拔节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