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接触、认识、掌握语言文字工具和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在新问题不断出现和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的。语文是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学科。而正是它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拥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艺术性。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课堂兴趣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和新教育论思想家布鲁纳指出:“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能产生和带来兴趣的事物,确实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实践证明,对某一事物的兴趣,会转化上升为爱好,而爱好则是一种积极强大的内驱动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学首要的问题是教师要致力于把课上得生动、有趣,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如何了解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心理特点,如何认真研究培养和激发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措施和方法,就成为所有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此提出一些想法和措施,并将这些想法和措施归结为明理、生情、设境、多练、强化10个字。
一、明“理”
所谓“明理”,即以目的教育为先导,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真正懂得学习语文的重大意义和具体要求,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叶圣陶老先生曾言:“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遵照叶老的教导,我一方面从宏观上说“理”,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语文的社会意义,要求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事业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从微观上疏“理”,举出一些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例,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错误认识和行为进行疏导,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針对某些学生常写错别字,认为一个字多一笔、少一笔无关重要这个问题,我就列举一实例,象历史上的冯、阎、蒋中原会战时,电报将“沁阳”与“泌阳”混用,导致战败;再如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学数学很有兴趣,成绩也不错,可语文就差劲了。他自鸣得意地说,语文是个死东西,可以无师自通,只要数学成绩好,升学是没问题。谁知到了初中二年级学几何证明时,他怎么也理不清头绪,表达不出来。针对这一情况,我及时给予疏导,使他懂得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丢掉这一基础课,其它学科是很难学好的。由于他有亲身体会,加上老师的疏导,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学语文的兴趣也上来了。我们知道,明白了事理才有兴趣;明白为什么学,才会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趣”由“理”生,“理”“趣”交融,二者相互催化,相映成辉。
二、生“情”
所谓“生情”,即以爱生为前提,融洽师生关系,通过广泛的情感交流,来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兴趣。
初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他们不象小学生那样具有盲目的“向师性”,但却具有朦胧的“择师性”。他们学习时不但选择学习内容,而且选择师生感情。他们虽有为祖国、为人民而学的崇高理想,但也有为自己、为老师而学的局限认识。所以,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尽量抽出时间接触学生,交流思想,培植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选择”“认可”了我这个老师,同时,对我所教的语文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课后认真完成作业,故而学习成绩甚为喜人。如:我所任教的62班,每学期的期中、期末测验,语文成绩在全年级一直遥遥领先,以至升学统考取得及格率100%、优秀率98%、人平99.39分的好成绩。
三、设“境”
设“境”,即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向自己提出了“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的要求,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教学,力戒抽象、枯燥的说教和灌输。例如,我教都德的《最后一课》,走进课堂,我故意对学生说:今天我们上《最后一课》了,学生一愣,怎么是“最后一课”呢?难道……当看到我写出《最后一课》的课题时,才恍然大悟,兴趣不由得都高涨起来。抓住这种情境,我马上引入正题,引导学生看课文主人公小弗朗士原来是怎样对待学习的,现在又是怎样珍惜这“最后一课”的,有几个平时学习不认真的学生,这时都不由得惭愧地低下了头。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进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印象特别深。
在教学生划分句子成分时,由于此项内容较抽象,枯燥乏味,学生难于接受,我便采用口诀法教学:“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必在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由于口诀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又易懂,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划句子成分的方法。
四、强化
所谓“强化”,即在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之成为激发学习兴趣的积极力量。
这里所指的强化,主要指的正强化,即运用肯定、表扬、激发、鼓励等手段,充分发掘其积极因素,使其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巩固,心理能力迅速发展,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定势。在进行正强化时,我注意了下面几点:
(1)及时反馈,对学生的作业、作文总是及时批改,及时发放,从不拖延时间。
(2)以肯定为主。课堂教学中以表扬为主,很少批评指责,从不训斥。在作业、作文评语中亦是注重挖掘其积极因素,重在鼓励。
(3)尽量给予学生以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获得成功。对差生,适当降低要求,使其获得一次好分数,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总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值得大力研究的课题,我仅仅是对此作了一点尝试,其作法和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提高,切望各位高明批评指教,使我在语文教学上有所进步。
【参考文献】
[1] 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刘儒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曾文君.语文学习兴趣研究及对策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2(05).
[3] 李荣婧.兴趣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激发[D].南京师范大学,2008(10).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课堂兴趣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和新教育论思想家布鲁纳指出:“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能产生和带来兴趣的事物,确实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实践证明,对某一事物的兴趣,会转化上升为爱好,而爱好则是一种积极强大的内驱动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学首要的问题是教师要致力于把课上得生动、有趣,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如何了解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心理特点,如何认真研究培养和激发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措施和方法,就成为所有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此提出一些想法和措施,并将这些想法和措施归结为明理、生情、设境、多练、强化10个字。
一、明“理”
所谓“明理”,即以目的教育为先导,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真正懂得学习语文的重大意义和具体要求,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叶圣陶老先生曾言:“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遵照叶老的教导,我一方面从宏观上说“理”,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语文的社会意义,要求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事业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从微观上疏“理”,举出一些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例,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错误认识和行为进行疏导,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針对某些学生常写错别字,认为一个字多一笔、少一笔无关重要这个问题,我就列举一实例,象历史上的冯、阎、蒋中原会战时,电报将“沁阳”与“泌阳”混用,导致战败;再如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学数学很有兴趣,成绩也不错,可语文就差劲了。他自鸣得意地说,语文是个死东西,可以无师自通,只要数学成绩好,升学是没问题。谁知到了初中二年级学几何证明时,他怎么也理不清头绪,表达不出来。针对这一情况,我及时给予疏导,使他懂得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丢掉这一基础课,其它学科是很难学好的。由于他有亲身体会,加上老师的疏导,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学语文的兴趣也上来了。我们知道,明白了事理才有兴趣;明白为什么学,才会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趣”由“理”生,“理”“趣”交融,二者相互催化,相映成辉。
二、生“情”
所谓“生情”,即以爱生为前提,融洽师生关系,通过广泛的情感交流,来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兴趣。
初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他们不象小学生那样具有盲目的“向师性”,但却具有朦胧的“择师性”。他们学习时不但选择学习内容,而且选择师生感情。他们虽有为祖国、为人民而学的崇高理想,但也有为自己、为老师而学的局限认识。所以,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尽量抽出时间接触学生,交流思想,培植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选择”“认可”了我这个老师,同时,对我所教的语文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课后认真完成作业,故而学习成绩甚为喜人。如:我所任教的62班,每学期的期中、期末测验,语文成绩在全年级一直遥遥领先,以至升学统考取得及格率100%、优秀率98%、人平99.39分的好成绩。
三、设“境”
设“境”,即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向自己提出了“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的要求,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教学,力戒抽象、枯燥的说教和灌输。例如,我教都德的《最后一课》,走进课堂,我故意对学生说:今天我们上《最后一课》了,学生一愣,怎么是“最后一课”呢?难道……当看到我写出《最后一课》的课题时,才恍然大悟,兴趣不由得都高涨起来。抓住这种情境,我马上引入正题,引导学生看课文主人公小弗朗士原来是怎样对待学习的,现在又是怎样珍惜这“最后一课”的,有几个平时学习不认真的学生,这时都不由得惭愧地低下了头。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进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印象特别深。
在教学生划分句子成分时,由于此项内容较抽象,枯燥乏味,学生难于接受,我便采用口诀法教学:“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必在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由于口诀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又易懂,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划句子成分的方法。
四、强化
所谓“强化”,即在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之成为激发学习兴趣的积极力量。
这里所指的强化,主要指的正强化,即运用肯定、表扬、激发、鼓励等手段,充分发掘其积极因素,使其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巩固,心理能力迅速发展,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定势。在进行正强化时,我注意了下面几点:
(1)及时反馈,对学生的作业、作文总是及时批改,及时发放,从不拖延时间。
(2)以肯定为主。课堂教学中以表扬为主,很少批评指责,从不训斥。在作业、作文评语中亦是注重挖掘其积极因素,重在鼓励。
(3)尽量给予学生以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获得成功。对差生,适当降低要求,使其获得一次好分数,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总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值得大力研究的课题,我仅仅是对此作了一点尝试,其作法和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提高,切望各位高明批评指教,使我在语文教学上有所进步。
【参考文献】
[1] 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刘儒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曾文君.语文学习兴趣研究及对策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2(05).
[3] 李荣婧.兴趣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激发[D].南京师范大学,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