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文教育提振高中学生文化自信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sio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当前高中学生对传统文化“妄自菲薄”的现象较为普遍,部分学生甚至萌生了“文化虚无主义”的文化心态,因而,探讨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以符合教育规律的策略实现“提振文化自信”的课程目标,是新时代对高中语文教育的要求,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文以华南师大附中传统文化教育为例,从高中语文学科和教育规律两个向度探讨这一问题。

一、遵循学科教育规律,“文化自信”渗之于文


  从“新课标”来看,“增强文化自信”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而非外加任务。那么,如何实现这一课程理念?“新课标”给出了答案:“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此论断有两层涵义:一是“增强文化自信”不应该采用空洞说教的方式,也不能把语文上成“政史地”那样的文化通识课,而必须结合课程特征,渗透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在听说读写活动中;二是“增强文化自信”本质上属于价值观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既有知识学习规律,也有社会价值观内化为个体价值观的复杂过程,也是主体自觉形成价值观的过程,所以,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增强文化自信”教育,必须符合价值观教育的规律。
  在此就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语文特征,增强中国语文自信,进而“增强文化自信”的策略概述一二。正如学者石毓智所指出的,“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自信首先来自对自己母语的自信。语言不仅仅是交际工具,也远不限于记录一个民族文明史的载体,它是该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又是民族认同感的基础。”为此,我们在教学上有几件事应常抓不懈:一是抓好中文书写规范。我们安排有每周一篇钢笔字书写练习、每周两节的书法选修课、每学期的中文书写等级认证、每学年的书法比赛、每届文化节的“汉字听写大会”,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充分感悟到中国文字本身既有表达交流之用,又有形式、结构和意象之美,进而以写中文用中文爱中文而自豪。二是指导学生做好“语文知识归纳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积累中国语文知识,探究中国语文运用规律,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三是扎实抓好中国语文经典篇目教学。千百年来语文教材历经变革,但有些篇目经岁月淘洗代代相传,这些作品无论是写景、叙事、抒情、言志,还是议论、说理、格物、致知都最能代表古今中文的特征,无论教材怎么变,我们都强调要把这些篇目教深教透教好,熟读成诵,在表达交流中充分体现中文丰富生动、韵律优美、简明便利、精练准确等特点,以纠正近百年来对中国语文的偏见。

二、课堂教学文道契合,“文化自信”相机而教


  “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是主要的语文教学活动,“增强文化自信”的教育也必须借助课堂教学活动得以实现。从心理机制上来说,“阅读与鉴赏”是从语言到思想,从形式到内容,从外部到内部,从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而“表达与交流”则是从思想到语言,从内容到形式,从内部到外部,从整体到部分的心理过程。“增强文化自信”既要在“阅读与鉴赏”的基础上积累和思考,又要通过“表达与交流”尤其是写作的方式来梳理积累,深化思考,表达思想。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既积累古今中外有关“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命题的论述,也须诉诸笔端表达对“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思考;读《寡人之于国也》就会认识到生态平衡是中华民族的原生文化而非“舶来品”,再结合当下绿色发展理念来表达自己对现代生态文明的思考。教了“唐诗宋词”单元,我们继而开展“珠联璧合觅佳趣——古诗创作”活动,让学生用古诗词的方式表现当代社会生活境况。尤其是通过短视频、公众号、美篇、微博、简书等方式进行表达交流,学生更能深刻体会汉语言文化的传承性,面对瞬息万变时代无以伦比的适应性,亲自感受到汉语言文化的勃勃生机。如此这般,教师在课堂上或伺机点拨、或趁热打铁、或巧妙预设找准契合时机,化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表达其感想和见解,由量变到质变,“文化自信”就能得以建立并增强。

三、构建系列文化课程,“文化自信”晓之于理


  华南师大附中自上世纪九十年秉承“以完整的现代教育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的办学宗旨,在原校长吴颖民领导下开展课程改革,构建起了包括自然科学类、人文科学类、体育艺术类、社会实践类四大模块共80多门课程的校本课程体系。在强化国家基础性课程教学的同时,我们结合校情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构建起了“中华传统文化”系列课程,使“增强文化自信”落实到学科教育上。该课程包括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两大模块。
  (一)增设“传统文化”拓展性必修课程。我们在高一高二年级增设了传统文化必修课。课程以“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为宗旨,以《中华传统文化基础教程》(中华书局出版)为教材,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成长为具有“仁义礼智信”传统美德,具备“修齐治平”领袖才能,兼备文化自信与全球眼光的高素质时代新人。此课程以必修课形式落实到课程表,体现在测验考试等教学评价里。教师每两周用一个课时来导读或分享,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积累与梳理”等活动和评价促进学生的课外研读学习。
  (二)構建“传统文化”拓展性选修课程。我们根据学情和师资情况,整合了分散在多个版本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课程内容,构建了“传统文化名著导读”“先秦诸子十二家”“唐诗宋词地图”“《易经》解读”“千古文人剑客梦——金庸小说研读”“篆刻与书法艺术”“古文字与古代经典研读”等选修课程。
  上述两类课程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广泛拓展,深入挖掘,目的是引导学生“晓之于理”,对传统文化有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理性审视的意识,要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长处与优势,也要了解其某些不适应时代的内容,还要理解其他文化,学会处理中外文化关系(这是我们构建“欧洲文学巡礼”“欧洲文学夏令营”课程的初衷)。不可否认,依靠简单粗暴的灌输,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作为“高素质的时代新人”的高中学生,只有具备了“文化自觉”的理性认识,其“文化自信”才能建立进而增强。

四、游艺载道寓教于乐,“文化自信”内化于心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我们以上述两类拓展课程为前置课程,延伸构建了系列传统文化游艺活动和研学旅行活动,以这两类活动为载体,把“文化自信”内化于心。
  我们把“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自2007年起每年都举办为期一个月的“中华传统文化节”,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游艺活动,如“经典咏流传晚会”“规范字书法大赛”“古诗文诵读默写大赛”“汉字听写大赛”“成语典故听写大赛” “传统文化电影展播”“汉服表演”“传统文化游园会”“京剧公开课”等。趣味盎然的游艺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动之以情,寓教于乐,使“文化自信”内化于心。
  研学旅行则继承发扬中国古代“游学”教育传统。我们一直坚持不懈,近年来更以“增强文化自信”为宗旨,不断优化,如以“传统文化名著导读”“先秦诸子十二家”“国学大课堂”“古文字与古代经典研读”等为前置课程,构建了“两岸四地国学夏令营”“台湾文化体验夏令营”等研学旅行活动;以“唐诗宋词地图”为前置课程,构建了“且行且吟——唐诗宋词地图(巴蜀行)”等“某某行”系列研学旅行活动。研学旅行活动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思万古情、写万言书”为教学内容,引领学生带着书卷出行带着思考行走,直观感受锦绣壮丽的祖国河山,感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并以游记、随笔、论文写作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深情,“文化自信”言之于表,内化于心。
  要破除中学生文化上的“妄自菲薄”“民族虚无主义”的迷障,需要从语文教育的角度,让学生深刻认识民族文化的基因,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相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必有所成。
  参考文献:
  1. 石毓智. 汉语自信的理据[J]. 中国外语. 2018(1):16-23.
  2. 李广龙著. 当代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其他文献
吴硕贤,1947年5月生,漳州诏安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技术科学专家,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所长。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1981年和1984年分获清华大学硕士、博士学位。  诏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风炽盛,不仅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书画名家,在科学界也有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那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我国建筑界与声学界第 一位博士。吴硕贤出生于
对于婚姻关系,过往的研究多偏向于婚姻满意度变量,即认为婚姻关系是一个主观、单一维度的关系。但婚姻关系不仅有主观感知,还包括客观维度的描述,即关注婚姻的调适。婚姻调适包括婚姻资源调适与婚姻特质调适。婚姻资源在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不对等,婚姻特质在生理、心理、价值取向的不契合将导致婚姻稳定性差和婚姻质量下降。因此,想要改善夫妻间的婚姻关系,有必要在主观感知之外也注重客观描述,从婚姻调适入手,按照社会
一开始,我们用竞价排名为搜索结果排序,不影响用户查找所需信息,技术公司也能获得收益。接着,无良医院占据了搜索首位,一位少年因此而死。我们尝试着以用户作为节点,分享大家喜爱的电影或音乐。接着,无授权的作品传遍网络,唱片业甚至因此一蹶不振。  我甚至担心:创造者从一开始就知晓灰色地带的存在,并决心利用。这个时代最诱人的词汇是“免费”,很多交易都在它掩盖下发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我们用承受公共用地维护
进军中国的世界名校  代表着教育开放试水的上海纽约大学,计划在今年招收151名中国籍学生,其首批招生总数(含外籍学生)在300人左右。越来越多的“世界名校”正计划从中国的经济繁荣中分一杯羹,第一站都选了上海。  从前年3月宣布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合作以来,这个将成为中国教育界改革开放后第一所中美合作大学的上海纽约大学(NYU Shanghai),在近日公布了中国大陆学生招生录取程序。师资方面,上海纽
2018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十五个年头。岁月如梭,过得很快,但入职时的情景却又仿如昨日。有时候,時间的长度看似待人客观,实则因人而异,能否活出有质量、有厚度的生命,才是衡量时间长短的标尺。因此,我努力让自己始终开足马力,奋斗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让自己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奋斗,活出精彩、活出自信、活出知性,感受幸福的味道。  比起高校里的专业老师,辅导员似乎并不是主流,但却有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她和
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中国诗词大会》之后,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见《新京报》)  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赋予了新的内涵,教育的作用和地位得到进一步凸显,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更为明确。作为一名基层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我倍感振奋,也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在心,责任在肩,从北京回来后,我不断思考的是两件事:如何将十九大精神以及自己参加十九大会场内外的感受传达出去?以及如何在未来工作中更好地落实贯彻会议精神?
乡村学校的教育投入不足,乡村教育日渐衰落:校舍条件破旧,教学仪器设备差或不足,师资缺编缺科现象突出,留守学生成为学生主体,且生源逐年递减,小规模学校增多,办学较为困难,教师队伍难以稳定,教育教学质量令人堪忧,办学特色不明,学校没有生机活力……这一系列问题长期困扰着不少乡村学校的仁人志士。乡村学校的出路在哪?笔者曾经也思索过、追问过、探寻过……在百思不得其解之际,近日,笔者深入到四川省阆中市考察了乡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失去家校之间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学校都开设了不同形式的家长课程来引导家长的家庭教育。但由于课程内容、授课形式、家长配合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家长课程的作用并不明显,家校协作的效果并不理想,以致于最终影响了孩子的终身发展。我校将美国“正面管教”这一全新的家庭教育理念植入本校的家长课程体系中,取得了较
红日又一次升起。  一间间古老残破的木屋染上朝阳特有的红金颜色,蚕食着古木的白蚁的影子映在缠绕着木头的不知名的青翠藤叶上格外清晰。阳光也在唤着那土地上的儿女们晨起劳作。那正是黄河所孕育的千千生命中的一小支——夸父族的人们,从一夜安眠中醒来,迎接崭新的一天。  翻涌的黄河边照旧几乎聚集了全村的人——年轻的少女用手指沾了河水梳理着自己那惹人怜爱的漆黑秀发,娇嫩红润的脸上的笑容灿烂得令人想起三月的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