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并建议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信息载体的应用。相比传统课堂,翻转课堂能够促进课堂从被动教到主动学、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体的三个转变。而平板的充分应用,能使翻转课堂更加充分地开展起来。本文以《中国的地形——山脉》一课为例,探讨了如何借助平板,通过“明确目标,自学质疑”“小组合作,纠错互学”“游戏巩固,寓教于乐”“拓展延伸,情感升华”“目标自查,达标反馈”五个步骤,构建以学生为主体,高效减负的初中地理翻转课堂。
1.山脉众多,传统讲授方式不利于记忆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交错纵横。课本中提到的山脉走向有五种,涉及的主要山脉有十八条,它们错落分布在我国广阔的疆域上。本节课需要记忆这些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位置等,记忆量大。在传统课堂中,学生通过教师讲授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记忆效果并不明显。
2.机械练习,学生参与积极性不足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会采用让学生在地图上描出山脉、在空白地形图上填充山脉名称等方式来辅助记忆,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一定的激励机制,学生往往只是不加思考地将课本上的知识搬迁到题目上,参与积极性并不高。
3.盲目记忆,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差
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背诵,其能达到记忆山脉相关知识的目标,但是由于缺乏讲练结合,使得学生在解题方面无法进行有效的应用。并且在本节课中,教师往往停留于对知识的记忆,而缺乏有效的情感引导。
4.一刀切教学,无法照顾到不同学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是教学进度的指挥棒。由于学生全部统一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进度,所以教学中经常出现“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下”的困境。在这节课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记住山脉的名称、走向、分布等已不易,而优生却亟需关于山脉更多的拓展知识、高阶题目练习。
1.明确目标,翻转教学,凸显学生主体性
相较于被动接受,学生带着目标主动学习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在课堂开始,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导入引出课题,将本节课期望学生达成的目标展示出来,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任务,这能有效驱动其学习积极性。然后,教师将本节课需要讲解的内容录制成微课,再配套相应的学案,让学生借助平板自学。这样能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调整学习速度,实现分层教学。
2.口诀串联,联系记忆,讲练结合,學以致用
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的十八条主要山脉按照走向进行归类、排列,并运用口诀将其联系起来,如“东西走向有三列,天山阴山和南岭”等,并在学案中配套练习题目,落实对口诀的运用。
3.小组合作,以优带差
在学生完成自学后,可以通过组内的讨论,让优生带动差生,突破学案中的知识难点;组内无法解决的题目,还可以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进一步加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处于引导地位,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和知识点的总结。
4.寓教于乐,游戏辅助记忆
由于初中生依旧具备爱玩的天性,所以在本节课中,笔者设置了游戏挑战环节,通过“我来挑战,你来纠错”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巩固了知识点。
5.拓展延伸,激发思维
只有具备深度思考能力的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通过设置问题“为什么山脉会呈现这样的走向”来激发学生思考、讨论,并结合央视节目,引导学生对山脉背后的象征意义进行思考,实现情感态度的提升。
《中国的地形——山脉》
◇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的地形——山脉》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中的重要知识点。它对认识我国山脉构成地形骨架、地势三级阶梯分布,以及后续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地形对河流的影响等知识点有奠基性作用。本节课通过口诀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并结合翻转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学与互助,落实知识点。
◇教学目标
通过自学质疑,学会判断山脉的走向,了解山脉口诀的含义;通过合作纠错、游戏巩固,能正确使用地图和口诀,对山脉的走向、分布进行判断和记忆(教学重难点);通过拓展延伸,能对身边的问题进行思考,培养善思好问的学习态度。
◇教学准备
配套学案,配套微课,配套检测练习,课中教学PPT,师生平板互动端。
◇教学流程图(如右图)
◇教学过程
步骤一:明确目标,自学质疑
(1)明确目标
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详细列出,目标中的要求要具体,做到可达成、可测量。通过全班朗读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对自己要达成的任务有清晰的认识。
设计意图:带着目的进行学习,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针对性,也便于其在课堂的最后进行自我检测。
(2)自学质疑
根据学案上的指示,结合微课完成相关任务。优生完成基础学案后,可以进一步完成挑战题目。导学案与目标相对应,涵盖每个知识点,其中微课主要用于重难点的讲解。在本节课中,山脉的走向与分布是重难点,所以微课可以利用山脉口诀,将山脉走向与分布串联起来,帮助学生记忆。
设计意图:由于地理课中有不少知识点与生活紧密相关,学生本身就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通过微课、课本的辅助,完全有能力自学大部分内容。由于微课可以快进、后退、重复播放,满足不同学情的需要,所以学生可以自己掌握进度。 (平板使用:①教师发布微课。②学生观看微课。③教师通过平台,了解全班学习进度。)
步骤二:小组合作,纠错互学
(1)组内纠错互学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定小组角色,包括主持人(组织开展讨论)、纪律员(维持小组纪律)、记录员(记录主要讨论内容)、参与者(参与小组讨论)。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学生先对学案的基本完成情况进行互查,并对不同意见的题目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实现互学。
(2)组间纠错互学
在小组内完成学案讨论后,进行小组汇报,请个别小组分享他们关于题目的解题思路,并询问其他小组是否有不同的意见。在本节课中,有一个小组在判断喜马拉雅山脉的走向时,全组都认为是东西走向。于是,教师进行引导,组织组间互助。具体过程如下:
师:同学们对这个题目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1:我们小组认为喜马拉雅山脉应该是弧形山脉。
师:那你能不能陈述一下判断理由?
生1:我们可以在地图上将喜马拉雅山脉描出来,将它和东西走向的天山山脉进行对比,由此发现喜马拉雅山脉的弯曲弧度非常大,并不是东西走向,而是弯曲的,所以它应该是弧形山脉。
师:还有没有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生2:我们小组在课本第32页找到了对喜马拉雅山脉的具体描述,它应该是弧形山脉。同时,微课也告诉了我们判断山脉走向的方式,再次说明喜马拉雅山脉是弧形山脉。
师:在微课中,我们学习了一则口诀,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结合口诀来解决这道题目?
生3:口诀中最后一句说到,“弧形喜马拉雅山,印尼等国在南坡,珠穆朗玛世最高,八八四四点四三”,由此可知喜马拉雅山脉是弧形山脉。
师:非常好,同学们从各个维度、用多种办法解决了这道题目。这也告诉我们,学习时要注意落实课本,充分运用工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能将学生未掌握的知识薄弱点暴露出来;通过争论,能让他们对该知识点有更深入的认识。教师通过巡堂,记录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难题,然后在小组汇报中有意识地引导进行组间互助,能实现重难点的突破。
步骤三:游戏巩固,寓教于乐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点,我们设计了三个游戏。游戏一:请一位学生根据PPT提示用肢体比划出山脉走向,由另一位学生来猜。(意图:巩固山脉走向的判断。)游戏二:出示山脉口诀,请学生在平板上画出对应的山脉,教师通过后台了解全班完成情况。(意图:巩固对山脉口诀的运用。)游戏三:教师在空白的中国地图上,画出任一主要山脉,请学生判断它的名称、走向。(意图:巩固山脉的名称、走向、分布。)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环节,每位学生都变成了纠错队员,在紧张和欢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巩固。
(平板使用:教师通过平台能看到全班绘制山脉的情况。)
步驟四:拓展延伸,促进思考
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内容设计思考题目:中国的山脉交错纵横,走向各异,是什么力量让它们呈现出今天这样的走向呢?请小组合作讨论,并将小组讨论结果通过平板进行反馈。
师:下面请第八小组的参与者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1:我们小组通过讨论认为,这应该和板块构造有关。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导致山脉呈现出这样的走向(用两本书模拟板块挤压导致山脉隆起)。
师:非常棒,我觉得你们具备了地理学家的头脑。课后,大家可以沿着这个思路,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渠道查阅资料,进行论证。说不定下一个科学家就是你!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很少涉及“为什么”。通过引发学生思考,能带给他们不一样的知识体验,帮助他们形成善思好问的学习态度,特别是当他们通过自己分析得到一个结论时,内心是无比欢喜和自豪的。
(平板使用:①教师发布讨论题目。②学生提交小组讨论结果。③教师从各个小组提交的作业中随机挑选一份进行展示。)
步骤五:目标自查,达标反馈
(1)目标自查
请学生对照学案上的学习目标,反问自己是否已经达标,已经达标的请在目标后打“√”,还未达标的请打“○”。
(2)达标反馈
教师向学生的平板推送四道针对本节课知识点的选择题,让学生完成后立即提交。平板后台数据实时反馈正答率,教师通过题目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自我检查,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回顾和反思。其中“○”的内容就是学生课后复习的重点。教师通过检测题目的实时完成情况,能快速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达成情况,从而更好地布置课后作业,以及安排后续复习。
(平板使用:①教师发布练习题。②学生完成并提交。③后台一键批改并形成正答率柱状图。)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不断探索思考,挖掘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真正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正因为传统教学中的课堂效率低、学生主动性差、教学反馈不及时等问题,笔者开始进行翻转课堂尝试。此时也恰逢笔者所在学校推行平板教学,于是笔者将两者进行融合,通过“明确目标,自学质疑”“小组合作,纠错互学”“游戏巩固,寓教于乐”“拓展延伸,促进思考”“目标自查,达标反馈”五个步骤,逐步推进地理翻转课堂的实施,在有序、活跃的气氛中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相较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式课堂,本节课具有如下几个优势:
第一,课堂纪律明显改进。随着基于平板的课内翻转课堂的推进,学生上课开小差、趴台等现象明显减少。在自学环节中,每位学生都专注于自己的学习内容,互不打扰。
第二,学生互助明显。在小组讨论中,由主持人组织、纪律员维持纪律,这使得小组讨论能够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优生带动差生。
第三,重点突出。学生在自学和小组互助后,已能自己掌握基本的知识。在小组汇报中,教师结合学生存在的疑问来突破重难点,大大提高了效率。
第四,信息化实现时间、空间局限突破。信息终端实现了在同一个班级内同一节课上的分层教学。并且通过后台数据的实时反馈,教师能够实时了解全班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及时地进行评价和反馈。
● 《中国的地形——山脉》一课原有教学存在的问题
1.山脉众多,传统讲授方式不利于记忆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交错纵横。课本中提到的山脉走向有五种,涉及的主要山脉有十八条,它们错落分布在我国广阔的疆域上。本节课需要记忆这些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位置等,记忆量大。在传统课堂中,学生通过教师讲授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记忆效果并不明显。
2.机械练习,学生参与积极性不足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会采用让学生在地图上描出山脉、在空白地形图上填充山脉名称等方式来辅助记忆,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一定的激励机制,学生往往只是不加思考地将课本上的知识搬迁到题目上,参与积极性并不高。
3.盲目记忆,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差
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背诵,其能达到记忆山脉相关知识的目标,但是由于缺乏讲练结合,使得学生在解题方面无法进行有效的应用。并且在本节课中,教师往往停留于对知识的记忆,而缺乏有效的情感引导。
4.一刀切教学,无法照顾到不同学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是教学进度的指挥棒。由于学生全部统一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进度,所以教学中经常出现“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下”的困境。在这节课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记住山脉的名称、走向、分布等已不易,而优生却亟需关于山脉更多的拓展知识、高阶题目练习。
●《中国的地形——山脉》一课翻转课堂解决方案
1.明确目标,翻转教学,凸显学生主体性
相较于被动接受,学生带着目标主动学习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在课堂开始,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导入引出课题,将本节课期望学生达成的目标展示出来,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任务,这能有效驱动其学习积极性。然后,教师将本节课需要讲解的内容录制成微课,再配套相应的学案,让学生借助平板自学。这样能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调整学习速度,实现分层教学。
2.口诀串联,联系记忆,讲练结合,學以致用
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的十八条主要山脉按照走向进行归类、排列,并运用口诀将其联系起来,如“东西走向有三列,天山阴山和南岭”等,并在学案中配套练习题目,落实对口诀的运用。
3.小组合作,以优带差
在学生完成自学后,可以通过组内的讨论,让优生带动差生,突破学案中的知识难点;组内无法解决的题目,还可以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进一步加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处于引导地位,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和知识点的总结。
4.寓教于乐,游戏辅助记忆
由于初中生依旧具备爱玩的天性,所以在本节课中,笔者设置了游戏挑战环节,通过“我来挑战,你来纠错”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巩固了知识点。
5.拓展延伸,激发思维
只有具备深度思考能力的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通过设置问题“为什么山脉会呈现这样的走向”来激发学生思考、讨论,并结合央视节目,引导学生对山脉背后的象征意义进行思考,实现情感态度的提升。
案例设计
《中国的地形——山脉》
◇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的地形——山脉》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中的重要知识点。它对认识我国山脉构成地形骨架、地势三级阶梯分布,以及后续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地形对河流的影响等知识点有奠基性作用。本节课通过口诀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并结合翻转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学与互助,落实知识点。
◇教学目标
通过自学质疑,学会判断山脉的走向,了解山脉口诀的含义;通过合作纠错、游戏巩固,能正确使用地图和口诀,对山脉的走向、分布进行判断和记忆(教学重难点);通过拓展延伸,能对身边的问题进行思考,培养善思好问的学习态度。
◇教学准备
配套学案,配套微课,配套检测练习,课中教学PPT,师生平板互动端。
◇教学流程图(如右图)
◇教学过程
步骤一:明确目标,自学质疑
(1)明确目标
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详细列出,目标中的要求要具体,做到可达成、可测量。通过全班朗读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对自己要达成的任务有清晰的认识。
设计意图:带着目的进行学习,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针对性,也便于其在课堂的最后进行自我检测。
(2)自学质疑
根据学案上的指示,结合微课完成相关任务。优生完成基础学案后,可以进一步完成挑战题目。导学案与目标相对应,涵盖每个知识点,其中微课主要用于重难点的讲解。在本节课中,山脉的走向与分布是重难点,所以微课可以利用山脉口诀,将山脉走向与分布串联起来,帮助学生记忆。
设计意图:由于地理课中有不少知识点与生活紧密相关,学生本身就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通过微课、课本的辅助,完全有能力自学大部分内容。由于微课可以快进、后退、重复播放,满足不同学情的需要,所以学生可以自己掌握进度。 (平板使用:①教师发布微课。②学生观看微课。③教师通过平台,了解全班学习进度。)
步骤二:小组合作,纠错互学
(1)组内纠错互学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定小组角色,包括主持人(组织开展讨论)、纪律员(维持小组纪律)、记录员(记录主要讨论内容)、参与者(参与小组讨论)。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学生先对学案的基本完成情况进行互查,并对不同意见的题目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实现互学。
(2)组间纠错互学
在小组内完成学案讨论后,进行小组汇报,请个别小组分享他们关于题目的解题思路,并询问其他小组是否有不同的意见。在本节课中,有一个小组在判断喜马拉雅山脉的走向时,全组都认为是东西走向。于是,教师进行引导,组织组间互助。具体过程如下:
师:同学们对这个题目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1:我们小组认为喜马拉雅山脉应该是弧形山脉。
师:那你能不能陈述一下判断理由?
生1:我们可以在地图上将喜马拉雅山脉描出来,将它和东西走向的天山山脉进行对比,由此发现喜马拉雅山脉的弯曲弧度非常大,并不是东西走向,而是弯曲的,所以它应该是弧形山脉。
师:还有没有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生2:我们小组在课本第32页找到了对喜马拉雅山脉的具体描述,它应该是弧形山脉。同时,微课也告诉了我们判断山脉走向的方式,再次说明喜马拉雅山脉是弧形山脉。
师:在微课中,我们学习了一则口诀,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结合口诀来解决这道题目?
生3:口诀中最后一句说到,“弧形喜马拉雅山,印尼等国在南坡,珠穆朗玛世最高,八八四四点四三”,由此可知喜马拉雅山脉是弧形山脉。
师:非常好,同学们从各个维度、用多种办法解决了这道题目。这也告诉我们,学习时要注意落实课本,充分运用工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能将学生未掌握的知识薄弱点暴露出来;通过争论,能让他们对该知识点有更深入的认识。教师通过巡堂,记录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难题,然后在小组汇报中有意识地引导进行组间互助,能实现重难点的突破。
步骤三:游戏巩固,寓教于乐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点,我们设计了三个游戏。游戏一:请一位学生根据PPT提示用肢体比划出山脉走向,由另一位学生来猜。(意图:巩固山脉走向的判断。)游戏二:出示山脉口诀,请学生在平板上画出对应的山脉,教师通过后台了解全班完成情况。(意图:巩固对山脉口诀的运用。)游戏三:教师在空白的中国地图上,画出任一主要山脉,请学生判断它的名称、走向。(意图:巩固山脉的名称、走向、分布。)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环节,每位学生都变成了纠错队员,在紧张和欢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巩固。
(平板使用:教师通过平台能看到全班绘制山脉的情况。)
步驟四:拓展延伸,促进思考
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内容设计思考题目:中国的山脉交错纵横,走向各异,是什么力量让它们呈现出今天这样的走向呢?请小组合作讨论,并将小组讨论结果通过平板进行反馈。
师:下面请第八小组的参与者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1:我们小组通过讨论认为,这应该和板块构造有关。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导致山脉呈现出这样的走向(用两本书模拟板块挤压导致山脉隆起)。
师:非常棒,我觉得你们具备了地理学家的头脑。课后,大家可以沿着这个思路,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渠道查阅资料,进行论证。说不定下一个科学家就是你!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很少涉及“为什么”。通过引发学生思考,能带给他们不一样的知识体验,帮助他们形成善思好问的学习态度,特别是当他们通过自己分析得到一个结论时,内心是无比欢喜和自豪的。
(平板使用:①教师发布讨论题目。②学生提交小组讨论结果。③教师从各个小组提交的作业中随机挑选一份进行展示。)
步骤五:目标自查,达标反馈
(1)目标自查
请学生对照学案上的学习目标,反问自己是否已经达标,已经达标的请在目标后打“√”,还未达标的请打“○”。
(2)达标反馈
教师向学生的平板推送四道针对本节课知识点的选择题,让学生完成后立即提交。平板后台数据实时反馈正答率,教师通过题目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自我检查,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回顾和反思。其中“○”的内容就是学生课后复习的重点。教师通过检测题目的实时完成情况,能快速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达成情况,从而更好地布置课后作业,以及安排后续复习。
(平板使用:①教师发布练习题。②学生完成并提交。③后台一键批改并形成正答率柱状图。)
智慧反思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不断探索思考,挖掘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真正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正因为传统教学中的课堂效率低、学生主动性差、教学反馈不及时等问题,笔者开始进行翻转课堂尝试。此时也恰逢笔者所在学校推行平板教学,于是笔者将两者进行融合,通过“明确目标,自学质疑”“小组合作,纠错互学”“游戏巩固,寓教于乐”“拓展延伸,促进思考”“目标自查,达标反馈”五个步骤,逐步推进地理翻转课堂的实施,在有序、活跃的气氛中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相较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式课堂,本节课具有如下几个优势:
第一,课堂纪律明显改进。随着基于平板的课内翻转课堂的推进,学生上课开小差、趴台等现象明显减少。在自学环节中,每位学生都专注于自己的学习内容,互不打扰。
第二,学生互助明显。在小组讨论中,由主持人组织、纪律员维持纪律,这使得小组讨论能够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优生带动差生。
第三,重点突出。学生在自学和小组互助后,已能自己掌握基本的知识。在小组汇报中,教师结合学生存在的疑问来突破重难点,大大提高了效率。
第四,信息化实现时间、空间局限突破。信息终端实现了在同一个班级内同一节课上的分层教学。并且通过后台数据的实时反馈,教师能够实时了解全班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及时地进行评价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