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教化:1949年前彝族香堂人的“双跳”活动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_u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云南省宁洱县德化乡荒田地区的彝族分支香堂人以“跳神”和“跳笙”仪式作为自身口传文化的主要载体。本次调查活动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了解记录了1949年前荒田地区香堂人“跳神”活动与“跳笙”活动的主要流程,并探究其功能与意义。“跳神”和“跳笙”这两个活动(后简称为“双跳”)都各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流程,“双跳”活动作为普洱地区民间口传文化的两种体现,在香堂人的历史发展和日常生活中都起到过重要作用,同时也承载了许多香堂人的习俗与观念,体现了香堂人重劳向美、博闻好学、修身行善的民族秉性,值得深入探讨。
  关键词:彝族香堂人 口传文化 民俗仪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秉性
  一、调查介绍及研究目的
  (一)香堂人简介
  彝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少数民族中人口和支系较多的一个民族。据相关考证,彝族是古羌人南下与西南土著部落融合形成的民族,史称“乌蛮”“罗罗”“倮倮”,有“诺苏泼”“倮倮泼”“香堂”“蒙化”等自称。清代的“喇鲁”是本次调查对象“香堂”支系的祖先,后分两部分南迁:一部分迁居云南省新平、峨山一带;一部分迁居云南景谷一带,此部分香堂人后因战乱由景谷经思茅、普文入西双版纳勐腊县境,定居于象明、曼腊、易武、瑶区等地。由于过去云南地区地形复杂,交通闭塞,所以即使是同属于彝族香堂分支不同地区的族人习俗也会产生差异。本次调研涉及的主要是在迁居过程中,定居于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后简称宁洱县)德化镇荒田地区的香堂人。据德化镇彝族老人所述,祖先乃由楚雄、蒙化(今巍山)迁来,一般认为这一分支为唐代及其以前的民族大迁徙中到普洱定居的彝族后裔。
  (二)宁洱县德化镇荒田地区简介
  荒田地区指今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德化镇荒田村荒田小组及其周边地区。德化荒田村地处偏僻山林,长久以来交通不便,距离镇政府大概有九公里的崎岖山路,离县城大概三十公里。笔者根据走访调查发现,当地人普遍认知的荒田地区指的是现在的荒田小组及其周边地区而并非整个荒田村。过去的“小荒田寨子”“大荒田寨子”以及“大板桥寨子”居住的大多数是香堂人,其次是汉人,还有极少数人是其他民族。这三个寨子由于地理位置相近,村民们多结姻亲而被习惯统称为荒田地区。荒田地区1949年有人口140余人,如今当地政府为了方便管理,将德化镇西北边的八个地区重新划分为八个隶属于荒田村村委会的村民小组,原本的“荒田地区”现在大部分被归进荒田小组,常住人口已有300余人。
  荒田地区的香堂人在大迁徙中渐渐被汉文化影响,放弃了自己本民族的语言,讲的是云南白话方言,流传下来的文艺内容也是用方言创作。
  (三)调查概述与研究目的
  流传在民间丰富多样的文艺形式是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人民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笔者有幸通过王家会(80岁)老人的描述了解到荒田地区居住的香堂族在1949年前有两种主要的曲艺文化:一是能够反映香堂人鬼神信仰和祖先崇拜的“跳神”活动,1949年之后随着村民们思想的解放和经过“文化大革命”后,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已经彻底在荒田地区消失;另一个是每逢婚嫁时,会在新人家中进行的“跳笙”活动,这一项活动并不是香堂族仅有的,在普洱市,甚至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等)都有弹弦子“跳笙”的习俗,所以这种民间曲艺形式现在仍在广泛流传。“跳笙”活动虽然并不是荒田香堂人所独有的,但是每个区域,每个民族传下来的流程和唱词都有不同的讲究。笔者通过参照民间文学常用的调研方式——田野调查,到荒田地区进行了深入的走访与信息采集,并联系到世代居住在此,对“双跳”活动较为了解的香堂族老人王家友(79岁)作为受访人,对这两种既是民间曲艺风俗同时也是香堂人口传文化载体的活动进行了记录与研究。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较为完整地整理出荒田地区香堂人“跳神”和“跳笙”这两个口传文化载体的形式和初步归纳出这两个活动在香堂人生活中存在的价值,进而能够深入讨论“双跳”活动在民族精神层面留给当今社会的启迪与思考。“跳神”活动现在已经断流,“跳笙”活动也渐渐失去其原有的流程与意义而逐渐变成一种普罗大众的娱乐方式。近几年,国家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但是由于诸多因素,并不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够进入官方的保护名录中成为保护对象,这并不代表这种“非遗”不值得被保护,反而应该引起广大文艺工作者、研究者的警觉——对于濒临消亡的“非遗”,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尽己之力为其留下珍贵的资料素材,不能放任其无声无迹地逝去。笔者希望能够通过这次调研,记录下荒田地区香堂人“双跳”活动的流程和部分具有一定意义的口传文学内容,让它们“有迹可循”的同时,对香堂人在“双跳”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民族秉性进行探讨。
  二、1949年前荒田地区“双跳”活动的流程与内容
  (一) 1949年前荒田地区“跳神”活动的流程与讲究
  “跳神”,香堂人俗称“跳大神”是荒田地区香堂人主要的文艺形式之一,也是其口传文化的载体之一。彝族为多神教者,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对“天神”“地神”“龙神”“寨神”“家神”(祖先)要定期祭祀。1949年之前,有供养条件的荒田地区香堂人家主要供奉的是各家先祖以及“马头神”a,也称“老虎神”或“大头神”。由于过去社会的生产力低下,农村里很少使用纸张作画,所以荒田地区香堂人家中供奉的神像大多是请神像画师用炭灰画在供奉人家中堂屋墙上的。
  根据王家友老人所述,荒田地區供养神灵的人家每三年或者家里有老人六十大寿时,会举行一次“跳神”活动。“跳神”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平安顺遂、四方进财、五谷丰收、六畜兴旺。
  “跳神”仪式分为开台、背神、杀羊吃夜饭、娱神和安神五个环节。其中背神可再细分为请神、附身和问神三个部分;娱神环节作为整个活动中耗时最长的环节,也可根据环节中吟唱内容的变化而分成许多部分。   人人说是腊梅早,迎得春风一起开。
  这首排曲讲述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以“某月里来什么花开”的句式起兴,将流传于民间的数个典故、习俗串联而成。“桃园三结义”“苏琼做官”“周公桃花女”“魏征梦斩龙王”等现在为人熟知的典故都包含其中,除此之外还有“六月石榴不能摘”“金凤花包指甲”等民间习俗也在此排曲中出现,作为一首流传在深山老林之地的曲调,其内容之丰富,视野之广阔,令人惊叹。另一组和民间传说有关的排曲《祝英台唱段》比《典故排曲》更为纯粹,它通篇句式整齐,叙事明了,从祝英台的角度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
  正月好唱祝英台,鸟为食来人为财;
  蜜蜂只为采花死,梁山伯為祝英台。
  二月好唱祝英台,双双学生上学来;
  白日读书同砚台,晚上自习共灯台。
  三月好唱祝英台,双双洋雀催通来;
  一来催通梁山伯,二来催通祝英台。
  四月好唱祝英台,秧在田中发嫩台;
  一卖胭脂二卖粉,陪伴祝英下田来。
  五月好唱祝英台,大船漂漂小船来;
  大船漂漂梁山伯,小船漂漂祝英台。
  六月好唱祝英台,一对花伞罩下来;
  大伞罩着梁山伯,小伞罩着祝英台。
  七月好唱祝英台,七朵莲花开通来;
  一来开通梁山伯,二来开通祝英台。
  八月好唱祝英台,八月十五月团来;
  桂花园中石榴熟,手指单边打下来。
  九月好唱祝英台,月亮公公送书来;
  左手拿书双眼看,眼泪汪汪流下来。
  十月好唱祝英台,孟孔梁山病起来;
  药物吃了千和万,不见英台好起来。
  冬月好唱祝英台,梁山去世无地埋;
  请个先生来瞧地,马家西山路边埋。
  腊月好唱祝英台,祝英不应马家抬;
  山伯坟前求结拜,化成白鹤h飞起来。
  通过以上两组排曲我们可以发现“跳笙”排曲是具有一定格律的:句式以七言为一句,多以月份为线索,每两个短句合为一个自然句想表达的意思,每两个短句后押一尾韵。与“跳笙”排曲相比,“跳神”活动中的吟唱内容是根据娱神环节的“主题”来进行编排的,没有规范的格律,但是仍然有关于民间传说的唱词,例如,在“造桥”这一主题下就出现了以下吟唱内容:
  鼓咚咚来锣哐哐/一攒i攒到十冬腊月下桥桩/只有冷处奔热处/哪有雪上又加霜/蔡公要造洛阳桥/各路神仙到齐了/桥身全长八百米/桥面宽度有七米/南北交通大动脉/意义重大民喜欢/南北交通很自由/人们都说献福桥……
  这段吟唱所讲述的正是“造洛阳桥”的民间传说。洛阳桥远在福建泉州,但是关于它的传说却传到了云南山林里的荒田地区。王家友老人回忆到,关于造洛阳桥的传说他还记得有一个部分讲的是:
  神仙派蔡家花女到洛阳桥船上坐着,并出了一个告示说谁要是能用银两砸到蔡家花女,蔡女就嫁给谁。蔡家花女坐在洛阳桥下的船里,大财主们就让家丁挑上银两,甚至还用牛马驮着银两来砸蔡家花女。实际上这位蔡家花女就是南海观音,人用钱银是砸不到她的,她用这个办法为蔡公筹得了一大笔用来造桥的银子。
  笔者后期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王家友老人叙述的造桥传说与泉州地区流传的造桥传说虽然并不完全一样,但大体却是相似的。可见“跳神”活动中的吟唱内容不仅流传的时间久远,流传的范围也是极为广泛的。
  “跳神”活动中的吟唱内容除了对民间传说的完整“转述”,讲述者还会根据需要对于传说的内容进行取舍和加工,例如在“招兵买马”这一主题下,有人唱道:
  正月招兵桃花开/十字街前出招牌/当兵保国又保家/保家保国靠大家/一人当兵全家好/先有国来后有家/二月招兵招得齐/教好兵马出战役/保住江山得幸福/人民团结好平安/三月招兵天气暖/平贵应征把兵当/战功赫赫为西主/共同欢乐在一堂……
  这一段吟唱内容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薛平贵当兵”的民间传说来说明了当兵的好处和军人的担当。与其他地方流传的“薛平贵与王宝钏”传说不同,这里提及此传说的侧重点并不是薛平贵与王宝钏两个人的离奇经历,而是重点渲染了薛平贵参军后通过自己的努力立下赫赫战功后来还成了西凉的主人的经历,为了让吟唱内容更贴合主题,这段吟唱内容中薛平贵与王宝钏最后的结局也未提及西凉公主,而是强调了一家人圆满的结局,讲述者对原本的传说故事进行了删减加工,使这一段唱词更加贴合了“招兵买马”的主题。
  除了民间传说的分享,“跳神”活动涉及见闻交流类吟唱内容还包涵一部分社会见闻的分享。例如,同样是在“招兵买马”这一专题下,就有人吟唱道:
  招兵要招十字街前歪戴帽子斜插花的一个/阿个j是当兵吃粮人/招兵不要招抬着皮挑扁担的一个/阿个是干柴只卖湿柴价/命中只是往苦处来。
  这一段就是借“招兵”这件事来讲明“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这一观点,与《理想国》中腓尼基传说想表达的“每个人在被创造是都被加入了不同的金属(天赋和特性)”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就从上面的唱词来看,“十字街前歪戴帽子斜插花的一个”说的其实就是不干实事,四处游荡的小混混,这样的人就应该送去当兵,一是让他学学规矩吃吃苦,改改性子磨磨脾气;二是这样的人四处游荡容易造成事端,所以招兵就要把这种人招走,让他有一个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而“抬着皮挑扁担的一个”指的是把农副产品带到街上去买卖的人,社会上需要这样能干农活的生产力,所以这类人不能招去当兵,而且“干柴只卖湿柴价”说的是这个卖柴的人不善经营之道,不懂得物有所值的道理,把自己的东西卖得太过廉价。这同时也给了族人一个警醒的作用,提醒大家不要让自己的劳动成果白费,做生意就要实事求是,值多少钱就应该卖多少钱。
  上述社会见闻的分享主要侧重的是社会经验方面,“跳神”活动中涉及的社会见闻有时还会结合着时事格局,例如,在“招兵买马”这一专题中还有人唱道:   正是由于“双跳”活动承载了大部分香堂人历代积淀下来的教育内容,所以“双跳”活动除了原本的功能(祭祀鬼神/庆祝婚嫁)之外,增加了教化众人的功能。再加上香堂人逐渐意识到“双跳”活动教化众人这一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改善族人在闭塞环境下形成的封建、被动的思维模式,所以“双跳”活动一直被传承延续到1949年前。1949年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生产力的提高,荒田地区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双跳”活动教化众人的这一功能在现代科学文明的冲击下逐渐衰竭,同时,“跳神”活动体现的鬼神信仰不再是主流信仰,在历史的冲刷下“跳神”活动走向了断流。“跳笙”活动如今虽然还在流传,但其主要职能已经从“庆祝婚嫁”慢慢演变成了“具有娱乐性的民族歌舞”,其中的规矩讲究已经被慢慢淡化,只留下了舞步和调子供人们娱乐,缺少了原本的仪式感。
  五、香堂人渗透在“双跳”活动中的民族秉性
  由于当地人的文化水平低下,如今能够采集到的“双跳”活动的研究资料较为有限。作为荒田地区香堂人发展历程中最受重视的文艺活动和口传文学载体,“双跳”活动在发展与传承过程中与香堂人推崇的优良民族秉性进行了很好的融合。这些民族秉性依附于“双跳”活动成为香堂人教化族人的内容与目标,“双跳”活动也因为这些民族秉性的融入而成为能够影响到香堂人思想观念和行为导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论地区,不论民族,只要是有益于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优秀精神文明都是值得被重视和讨论的。笔者通过整理分析现有的“双跳”活动资料,归纳出“重劳向美”“博闻好学”“修身行善”这三个在香堂人民族秉性中较为核心的要素进行深入探讨。
  (一)重劳向美——认真生活观念的体现
  “重劳向美”即“重视劳动,向往美好”,这里的“美”并不是指视觉上的美丽,而是代指“美好的生活”。“跳神”活动并不是香堂人所独有的,东北地区的萨满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跳神”仪式,萨满文化中的“跳神”仪式在形式上与香堂人“跳神”活动的背神环节较为类似,但是两者在“跳神”意义认知上却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萨满文化中,“跳神”的主要意义是“祛病消灾”,一般只有在家人生病或者家里遇上人力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才会请人来“跳大神”,希望在超自然力量的帮助下可以渡过难关。在香堂文化中,“跳神”活动或三年或五年是固定时间举办的,香堂人举办“跳神”活动的意义更像是想要通过自身力所能及的付出来换取一个幸福美好的生活。香堂人希望通过按时祭祀的行为能够让安抚“神灵”,使其不要对人间发难,让人间的生活越过越好。
  “跳神”活动中“背神人”有一段念词道:
  要和天下人多交朋友,明人能走天边路,贵人能帮好家庭。要知道穷汉无牛百起早,生意无本百去跑,弟兄团结家富贵,妯娌活计好上好。
  实际上,“穷汉无牛百起早,生意无本百去跑”这句话就是香堂人推崇“通过自己劳动来换取美好生活”观念的最好体现——如果你很贫穷,买不起牛帮忙犁地,那你就付出百倍的努力早起勞作;如果你没有做生意的本钱,那你就付出百倍的努力去跑动商户间的关系为自己谋一个好前程。香堂文化中虽然存在对“鬼神”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但是香堂人从来不认为自己不付出努力也能得到鬼神的眷顾,他们更加相信“付出劳动才能得到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除此之外,这段话中体现的“广结良缘,家庭和睦”也是为香堂人所推崇的生活方式。总的来说,香堂人对于认真生活的态度和“重劳向美”的生活追求是值得学习的一种优秀的民族秉性。
  (二)博闻好学——能说会道个性的升华
  荒田地区的香堂人在民族大迁徙中逐渐被汉化,放弃了彝族的语言文字而是使用方言和汉字,但是由于族人文化水平低能够识字的不多,所以香堂文化中大部分信息的记录与传递都是依靠说和听,这使得香堂人普遍热衷于交谈。每逢年关,每户香堂人都会杀一只猪宴请亲友和乡邻,当地人俗称“杀猪饭”。“杀猪饭”与“双跳”活动一样都是聚集众人的群体活动,被邀请吃“杀猪饭”的客人只需要带一份伴手礼就可以邀约三五好友共同到主人家赴宴,所以“杀猪饭”与普通的请客吃饭不同,到场的人数往往是超出预期的。但是主人家并不会怪罪,反而喜欢人多热闹的场面,从四面八方来的客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香堂人能说会道的个性就在这些时有发生的群体活动中形成了。
  相较于饭桌上的能说会道,“双跳”活动中的吟唱内容显得更为正式和严肃,丰富多样的见闻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扩宽了香堂人的视野,香堂人能说会道的个性在“双跳”活动中就被塑造成了“乐于交流、善于倾听”的美好品质。随着这种品质的流传,再加上香堂人对于“双跳”活动教化作用的认识,“博闻好学”也渐渐成为香堂人所推崇的民族秉性。随着香堂人“博闻好学”秉性的推崇,“双跳”活动的吟唱内容也在逐渐增加,所以香堂人“博闻好学”秉性与“双跳”活动是相互促进、共同传承的。
  (三)修身行善——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向
  “双跳”活动中的大部分唱词都具有一定的规范言行、引导思想的作用,例如,娱神环节时吟唱的“讲恩恩”就是在引导族人要时刻感怀亲人的恩情;还有“背神”环节香通师傅昏迷时的念词是在要求族人要教导后辈传承祭祀习俗。这些对于香堂人来说类似“道德准绳”的口传文化,对香堂人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积极引导作用,同时也让“修身行善”成为香堂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终指向。
  香堂人将教化众人“修身行善”的具体要求融合进了“双跳”活动的吟唱内容中。“善”不仅仅指“善良”而是指“善事”。俗话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中的“行好事”就与香堂人秉性中的“行善”是类似的。例如,在《典故排曲》中有一句唱词为“十月里来山茶开,破柴压柴去上街;人家湿柴街前卖,我们干柴绕背街”。这句词实际上是在讲“湿柴”比“干柴”重,能够多买一些钱却不好燃,但是有人就不讲究诚信,把这样的柴拿到行人最多的正街上去买。面对这样的情况,香堂先辈在留给后辈的唱词中写得教诲是“我们干柴绕背街”——我们一定要讲诚信卖干的柴,做生意也不要急功近利,既然柴是好柴即使是在偏僻一点的街道上也能买得出去。正是如此淡薄的名利观和朴实的教导,暗藏在香堂人流传已久的群体活动中孜孜不倦地教化着一代又一代香堂人。   正如“双跳”活动向我们展现的这样,良好的道德品质都是在“记于心、践于行”的过程中慢慢养成的,先认识到道德的准绳在哪儿才能更好地去规范自己的言行,所以从“思想教育”的角度来看,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是广泛地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里,在潜移默化中就达到了教化人心的作用。
  六、结语
  通过本次田野调查和资料收集,笔者较为深入地了解了荒田地区香堂人两个较为重要的民俗活动——“跳神”活动和“跳笙”活动。遗憾的是,由于当地人“非遗”保护意识的薄弱以及文化水平的限制,关于两个活动的历史源头已经不可考证了。但值得庆幸的是,本次调研通过整理访问王家友、王家会两位老人的详细记录和走访调查荒田地区采集到的资料较为完整地还原了两个活动在1949年前的风貌,也对“双跳”活动的吟唱内容、功能意义和香堂人的民族秉性进行了探讨。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许多珍贵的民俗文化也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断流或渐渐消亡。笔者始终坚信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原因。近几年,有很多民俗文化在“非遗保护”的热潮下重新得到了关注和保护,但不可避免地,仍然有民俗因为不够重视而被遗忘。很多民俗文化不应该就此消亡,更不应该被放弃,通过记录和研究这些文化,我们能够了解人类在发展的历程中都经历过什么,同时,也能在这些文化中重新汲取到推动社会前进的能量。
  a 荒田地区供养的“马头神”是一群骑着高头大马手握长枪的武将,具体身份不详,但是由于香堂人也把老虎当作代表族人的图腾,故“马头神”也称“老虎神”。又因為马匹的头颅较大,所以也称“大头神”。
  b 背神人,即跳神活动的主导者,也是背神环节被鬼神附身的人,荒田地区俗称“香通师傅”。
  c 掌神人是在背神人“昏迷”期间负责掌控局面并且扶住背神人的帮手。如果到稍微远一点的地方“跳神”,香通师傅会自己带三到四个人充当掌神人。如果就在寨子附近,一般主人家都会提前找好帮手充当掌神人。
  d农村里用来碾碎谷物的工具。
  e 普洱地区哈尼族和彝族常用的一种打击乐器,类似于锣。
  f 端金米即“关龙笙”,最后把盛满一斤米的斤让有资历会唱笙调的人从厦荫端进堂屋的环节。因为“斤”与“金”同音,此环节意为给主人家送“金米”,代表对主人家财源广进的祝愿。现在“斤”这种容器已经不再使用,所以改为用花盆放在口缸里来代替盛一斤米。这个环节要求端金米的人要把容器端平,走路要稳,金米不能洒出来,否则主人家就会漏财。
  g 荒田地区的农村住房进了大门都有一个宽敞的院子称作“门清”,然后房屋屋檐要长于门槛,用柱子作为支撑,从门槛到房檐下这个地方称作“厦荫”,一般“厦荫”部分会比“门清”部分高一个到三个台阶。“关龙笙”结束的时候要从厦荫开唱,跨过门槛唱进主人家的堂屋才能结束。
  h 笔者几经确认发现流传在荒田地区的“梁祝”爱情故事中,确实两人最后是变成白鹤,而非现在被广泛认可的“化蝶说”,这里笔者想尊重当地认知,保留“变白鹤”的说法。
  i 荒田地区方言“攒”就是“移动”的意思,“一攒攒到十冬腊月”的意思是一推迟就推迟到十冬腊月。
  j 荒田地区的方言“阿个”就是“那个”的意思,在这里代指前面提到的那个人。
  参考文献:
  [1] 郑欣.田野调查与现场进入——当代中国研究实证方法探讨[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3).
  [2] 马翀炜,张帆.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理论反思[J].思想战线,2005(3).
  [3] 朱崇先,杨丽琼.彝族社会历史与传统文化及其学术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25(5).
  [4] 李顺昌.彝族香堂人的民间曲艺[J].中州今古,2002(1).
  [5] 黄龙光. 民间仪式、艺术展演与民俗传承[D].中央民族大学,2009.
  [6] 张唯一. 云南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环境保护[J]. 法制与社会, 2011, 卷缺失(6).
  [7] 于皓. 当代东北民间“跳大神”的田野调查及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 卷缺失(12).
  [8] 何燕霞. 论云南少数民族自然崇拜与生态文明建设[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4(4).
  [9] 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基金项目: 本文由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910065002),指导教师:李丽丹
  作 者: 李孟珈,天津师范大学四年级本科生。
  编 辑:赵红玉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西川面对南疆景物,在仰视与俯视、历史观照与现实观照、直觉观照与理性观照中,因其壮丽与虚无、伟大与野蛮、五彩与贫穷、神秘与平庸而震撼、敬畏,从而获得解脱感。  关键词:西川 南疆笔记 群山  西川《南疆笔记》的写作时间在文后标示为2004年8月到10月。时间下面标示的写作地点为塔什库尔干—北京—额尔古纳—柏林—香港。a  在《西川创作活动年表》2004年条目下有这样四条记载:“8月在中国诗歌
摘 要: 《伤逝》与《人生》两部作品均以爱情为主线,并以男主人公的视角来展开故事。通过对比这两部来自不同时期的具有相似的爱情书写模式且都是以爱情悲剧结尾的作品,进而探析作品的人物性格、爱情关系、书写模式以及传统文化的观念这四个方面如何影响到他们和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在爱情上的悲剧。  关键词:《伤逝》 《人生》 涓生 高加林 爱情选择  《伤逝》和《人生》分别讲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悲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人只有在努力地灌溉之后,才能享受到劳动的果实。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阳光把高山分成了两份,一边明亮,一边昏暗。从努力到享受的过程,其实就是从昏暗到明亮的过程。   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起初是浙江的一名普通大学生。其相貌丑陋,非常不招人待见。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到外国出差,看到国外的科技、网络那么先进,“所以动心忍性”,毅然决然地创建公司。刚开始时
摘 要:马一浮是现代新儒家早期思想的代表之一,作为一位学者兼诗人,他的诗学成就甚高。虽然生于乱世之中,但他始终保持一颗积极乐观之心,以“逍遥”之心处世,这种心态处处体现在他的诗词创作之中。本文以马一浮的《即事》为例,阐述他的“逍遥”之境,分析他能够在乱世之中求得自身的安然闲适并最终找到自我安身立命之所的原因。以此为观照,冀求对当代人的生命追求有所启发。  关键词:马一浮 《即事》 逍遥  作为“一
摘要:具有美籍阿富汗裔身份的第二代移民文学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对21世纪美国文坛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其创作的《灿烂干阳》《追风筝的人》等作品将故国的文化传统与通行于西方社会的英文表述熔于一炉,获得了西方主流文坛的广泛认可。《灿烂干阳》一书中的“太阳”则是最能反映其故国文化传统的核心意象。  关键词:移民文学 胡塞尼 《灿烂千阳》 太阳意象 波斯文学  一、卡勒德·胡塞尼身份考辨  移民文学(Dia
摘 要:多丽斯·莱辛在《伦敦见闻录:速写与故事》中继承了伍尔夫的都市写作姿态,用她敏锐的目光和敏感的心灵展现了都市生活的勃勃生机和平凡琐事下掩藏的激情和活力,表现了作者的达观精神和对伦敦的挚爱,更揭示了作者借助对伦敦日常生活的描摹,型塑民族情感,追求身份认同和构建。漫游者的叙事策略和短篇小说的形式是莱辛捕捉生活中瞬息即逝的场景的完美结合。作者借助都市是“剧院”的比喻,将观察的视线投向社会各阶层。她
摘要: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在新世纪前后的乡村发生了巨变,周大新的《湖光山色》是以社会转型为背景的重要作品。面对着金钱和权力的旷开田逐渐沦陷,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其人性一点点的沦落与异化,又塑造了楚暖暖“人性救赎者”的形象,指明了人对真善美本性的探寻。《湖光山色》展现了在势不可挡的城市化进程面前,乡村的社会主体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深幽性,作品寄托了周大新对于人性的探讨和反思,呼吁人们在
俄罗斯电影艺术,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解冻”时期的俄罗斯电影艺术,曾是世界电影艺术中独树一帜、自成学派的卓越的电影流派,它曾以鲜明的思想性、精湛的艺术性和深受观众欢迎的观赏性,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电影艺术曾一度迷失方向,否认传统,但在俄罗斯电影人苦苦挣扎中逐渐找到了向前发展的方向。  作者张焰的这两篇有关俄罗斯电影的评介,通过对俄罗斯电影艺术大师丘赫莱依
摘 要: 新世纪以来,文化界兴起了一股“阳明热”,其表征之一就是先后创排了多部“阳明戏”。这些“阳明戏”在艺术阐释王阳明精神思想的同时,也形象展现了王阳明艰辛的成长之路。新世纪“阳明戏”中的成长叙事一是聚焦了王阳明的“内圣”之路,二是聚焦了王阳明的“外王”之路,“内圣”与“外王”的相互交织,从而将王阳明“成圣”的艰难历程和人生传奇进行了艺术化展现。  关键词:“阳明戏” 王阳明 成圣 内圣 外王 
摘 要:长篇科幻小说《三体》中的黑暗森林理论是以以下四个强行设定的大前提为基础的:第一,光速不可超越;第二,部分文明拥有光粒和二向箔等毁天灭地的超级武器;第三,猜疑链和技术大爆炸;第四,在不同生存环境下产生发展的文明都会殊途同归地走向毁灭其他文明以保全自身文明的道路。本文尝试对这四个大前提进行逐个否定,最终证明黑暗森林理论并不成立。即便这一理论可能被证伪,也丝毫不影响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本身的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