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塔:从宗教走向世俗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xiaomi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塔作为中国传统古建筑之一,如一颗颗明珠般点缀在九州大地上,尽管历经沧桑流变,也依然昂然屹立,记录、传播并继续书写着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
  现如今,人们已经习惯将分布在中国各地域的古塔看作当地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古塔也逐渐成了中华文化中一种独特的符号。但古塔并非土生土长于中国的建筑形式,实际上是一种舶来品,是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的。
  公元前1世纪前后,佛教渐入中国,佛教艺术也随之在中国兴盛起来,“塔”作为佛教建筑艺术中的重要形式,也在中国大地一同生根发芽,并随着历史长河不断衍生出新的面貌和风格。为什么说“塔”在佛教中具有特殊的含义呢?这要追溯到佛塔的功用。每种宗教都有其独特的教会建筑物,比如基督教的教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道教的道观。对于佛教来说,其教会建筑就是佛塔,印度将其称为“窣堵波”或“塔婆”,中文译为“墓冢”。佛塔在印度是贮藏佛骨舍利、经卷和法器的佛教建筑,因此,塔作为佛教的象征显然毋庸置疑。
  走入人文世俗中的古塔
  佛塔随佛教传入后,在儒家文化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影响下,渐渐与中华文化有机结合,佛教色彩逐渐消退,变为更具有世俗性的中国古塔。虽然在造型和饰纹等方面依旧保留了塔的佛性特征,但随着中华文化对古塔建筑的不断浸染,以及历代人民审美和需求的不同,塔从信徒专属逐渐走入普通大众的生活,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渐渐地衍生出楼阁式的塔,说明塔已经不仅仅供信徒礼拜,满足信徒们的精神需求,而且还满足了大众登高观赏、调节风水等世俗方面的需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塔要能够供游人们登高远眺,观赏景物。因此,与传统佛塔相比,中国古塔增添了一丝生活化的气息,削弱了一些佛性意味。此外一些塔装饰有塔灯,于是在生活中,人们就利用这类塔为航船指引方向,因此这类塔的饰纹并不一定与佛教题材相关。
  塔不单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需求,还可进一步用作军事防御设施。古代利用高耸的佛塔来观察敌情,或在双方交战时用其作为防御之所,比如河北定州的开元寺塔、陕西榆林的凌霄塔、甘肃兰州的白塔山白塔等。
  塔作为一方的地标性建筑,也更能彰显出一地的文化风貌。河北正定广惠寺花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山西应县木塔和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等,或雄壮,或秀美,都已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旅游景点。显然,塔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口中的“佛塔”已经并不只以礼拜为目的,还能满足人们的实际生活需求。
  中国历代古塔之风貌
  从东汉时期中国第一座佛塔白马寺塔在洛阳落地开始,到清王朝结束为止,在这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塔的演变与发展不断受到朝代更迭的影响。在每个阶段都呈现出符合当时文化特征的建筑风格,比如汉魏古塔雄浑豪放,隋唐古塔质朴无华,宋代古塔清秀典雅,辽金古塔华丽端庄,明清古塔富丽华美。纵观历代古塔的形式和构造,真可称得上繁复多姿、琳琅满目。
  汉魏时期是中国古塔的萌芽期,当时的塔多以木质为主,如我国第一座塔洛阳白马寺塔。北齐魏收在《魏书》卷一一四的《释老志》中,描绘了当时白马寺塔的样式与构造:“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虽然这座木塔今已不复存在,但我们依然能从这段文字中复原当时白马寺塔的精美。由于东汉至魏晋时期佛教盛行,因此各地也兴建了不少佛塔。各种样式的佛塔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为塔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至南北朝时期,佛教盛极一时,古塔建造数量增多。北魏时期古塔林立,较为著名的有洛阳永宁寺塔。《洛阳伽蓝记》卷一记载了永宁寺的精美构造,书中介绍永宁寺是北魏熙平元年(516年)灵太后胡氏主持修建的,高约一千尺,在京师百里外都能看到高耸的永宁寺。塔身以宝瓶、金盘、金铎、铁索等装饰,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二十铎。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由此可见永宁寺塔构造之精妙壮观。此外还有留存至今的天安元年(466年)建造的小石塔、正光元年(520年)建造的河南嵩山嵩岳寺塔和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内的祖师塔等。
  古塔在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前代不同的是,隋唐两代的木塔数量逐渐减少,砖塔数量增多。从外形上看,可将其分为楼阁式砖塔、密檐塔和亭阁式单层塔三种。隋代佛教盛行,还兴建了很多舍利塔,但遗留至今的仅有山东历城四门塔,该塔为供奉隋文帝敕赐齐州神通寺的舍利而建,建成于隋大业七年(611年)。这座舍利塔全部由石块砌成,风格简洁朴素、浑厚大方,是单层塔的典范,被譽为“中国第一石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单层亭阁式石塔。隋唐古塔的这种雄健端庄的风格能够反映出隋唐时期包容、大气的时代风貌。
  古塔至宋代逐渐走向成熟,中国古代建筑学开山之作《营造法式》的问世就是古塔建筑成熟的标志。北宋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对官方建筑的用材、结构、技术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标准,使得两宋建筑逐渐走向标准化和定型化,推动着中国古塔建造及建筑技术走向黄金时代。宋代古塔造型与唐代古塔的端庄雄健相比,总体呈现出一种飘逸雅致的风格。在古塔构造上,宋塔大多不做台基或基座,而是塔身直出地面,建筑平面以六角形、八角形和十边形为多。代表性的宋塔便是苏州报恩寺塔,该塔建造于南宋绍兴年间,共九层,由砖木合成,平面呈八角形,造型优美,与挺拔秀丽的江南建筑浑然一体。与此相似的还有苏州罗汉院的双塔、杭州的六和塔等。
  辽金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皇帝都崇信佛教,因此辽金佛塔的建造在中国古塔的历史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辽代古塔在构造和饰纹上与唐宋两代的古塔不同,辽塔大多具有基座,第一层塔身占全塔的五分之一,此处的装饰也最为集中。另外,辽金时期古塔的佛性更为显著,其功用主要在于朝拜,所以这一时期的古塔多数是实心结构,不能登临。在饰纹上,辽金古塔呈现出繁缛富丽的风格。人们会在塔身上雕刻出佛龛、佛像、飞天等佛性色彩浓厚的饰纹,体现出辽塔的宗教特征,如辽宁朝阳黄花滩塔、绥中塔子沟双塔等。与此同时,辽金时期的花塔也走向成熟。之所以称为花塔,是因为花塔的装饰相对更为繁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建造于金的河北正定的广惠寺花塔。
  自北宋《营造法式》问世后,继之而成的还有清代工部颁发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这部书对官方建筑的规定更为明确和清晰。从古塔造型和结构上看,明清时期的古塔多继承宋辽金元的造型风格,但不同的是,明清古塔的建造更加注重细节,主要表现在古塔的浮雕和绘饰上。明清古塔的基座多雕刻有与佛教相关的故事、形象等,塔身多绘有浮雕,各种花纹十分精美,装饰繁缛,整体上给人一种华贵富丽的感觉。明清时期还涌现出大量的楼阁式琉璃塔,比较著名的有北京香山宗镜大昭琉璃塔、北京颐和园花承阁多宝琉璃塔、山西太原晋祠奉圣寺塔院中的舍利生生塔等,此外还有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等多种类型。
  中国古塔记录着中华文明与异域文明的交融,同时也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诉说着每个时代独有的文化气息与时代风貌。一座座古塔坐落在中国的大江南北,不仅能让人们登高远眺,为航船指引方向,更可以重现历史,展现建筑艺术的精妙与魅力。
  田清,宁夏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
其他文献
神话是早期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现象的理解,人类常常采用原始想象的方式来观察世界、理解世界和参与世界。从人类文明史来看,神话体现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形成之初对宇宙运行、社会秩序和自身生活的认知,是一个民族原初而本真的文化基因。  神话是人类童年的想象  神话之“神”,是早期人类相信自然界存在异己的力量,决定着天地万物的运行法则;社会也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可以通过协作解决现实中
期刊
夏圭以简淡的笔触、淋漓的墨韵勾勒『半邊』山水,于空阔旷远、烟水微茫之中表达深邃的意境。临流抚琴,对雪邀风,他在如诗的画境中聆听山水清音,感受自然的艺术之美。  “马一角”与“夏半边”  关于南宋绘画大师夏圭的生平,史料记载非常简略,我们只知道他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与另一位大师马远同时代,南宋宁宗(1195—1224年)时为画院待诏,并获得金腰带奖励。夏圭与马远既是同事又是师兄弟,都师从于李唐,
期刊
茫茫宇宙,浩瀚而神秘。它是怎样诞生的?又是谁创造了世界万物?创世神话体现了远古先民的自然观和宇宙观,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与创造精神也成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创世神话承载了来自远古时代的集体记忆,综合了原始先民的意识形态,是人类探索世界和生命起源之原初形态的文化体现。与西方宗教色彩浓厚的神创论有极大的不同,中国创世神话倾向于现实化和人性化,更多地体现远古先民与自然界斗争的进取精神和生存智慧
期刊
书以诗显,诗以人显,人以德显。范成大的书法、诗歌、品德足可成其大,在中国书法史上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范成大的书法与诗有着怎样的关系,他的『诗味』书法性格是如何养成的?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年)晚年归隐田园时在苏州石湖写下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诗中的一首,描绘了
期刊
胸中有丘壑,刀下有乾坤,玉人杨曦沉浸于他的琢玉世界,用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极具时代感的创作,引领着苏州玉雕行业坚定前行。  杨曦,号南石,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作为当今苏作玉雕代表人物,其在继承传统工艺技法的同时,结合传统绘画技巧和现代设计理念,开创了“虚实结合”的玉雕新技法,使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现
期刊
《锁麟囊》是前辈大师留给后世宝贵的艺术财富,是程砚秋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其最喜欢、最看重的剧目之一。它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在唱腔上以传统技法为基础,创造性发挥旦角的演唱技艺,广收博取,向世人展示了别具一格的『程腔』。  2020年,是程(砚秋)派名剧《锁麟囊》诞生八十周年。“四大名旦”之一、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的这部代表作,自1940年首演于上海黄金戏院以来,受到一代又一代观众的推崇与喜
期刊
秋月明辉,塔影孤悬。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塔以孤高的气势、涌动的姿态跃向天际,或矗立于幽山之上,于青山云雾间静穆独立;或静居于城市之间,于繁华喧闹中敦然自处;或荟萃着精湛的木作技艺,古朴精巧;或垒砌着厚重的砖石体量,敦重巍峨。其缤纷的身姿遍布大江南北,共同装点了中国的建筑世界。  塔随佛教传入中国。恰如佛教的本土化一样,塔在中国也经历了本土化的过程。自汉魏至明清,印度圆润的窣堵波在中国逐渐向隽瘦转变,
期刊
这首唐诗曾风靡一时,盛况无前,堪与白居易之《长恨歌》相比肩,其披露现实的深刻性也丝毫不亚于杜甫的『三吏三别』,却为何失传千年?它又是如何重现人间的?  国学大师发现失传唐诗  20世纪初,国学大师王国维在翻阅某期刊杂志时,无意中看到一张照片。照片内容是一份密密麻麻、布满汉字的文献,其中一行写着:“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王国维读之甚觉熟悉。  王国维所看到的照片出自日本学者狩野直喜之手。
期刊
什么是美?在中国文化中,美在儒家倡导的道德情操、礼仪教化中;美在道家空灵自然、天人合一的艺术中;美在中国化佛教—禅宗万法唯心、时时反观自照的智慧中。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家、道家和佛教在冲突和融合中不断发展起来的。由于佛教是在东汉时期才传入我国,因此在早期中国,影响中国人审美倾向的主要是儒家和道家思想。佛教中国化后最杰出的代表—禅宗在初唐出现之后,逐渐与儒、道合流,共同塑造了中国式审美。  儒家美
期刊
塔从印度进入中国,与中国文化传统和建筑元素相结合,呈现出具有中国式审美与人文精神的古塔形態。与印度窣堵波纯粹的宗教性不同,中国塔的造型、结构、装饰、内涵都带有浓重的世俗特性和人情韵味,蕴含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的精华,具有重要的建筑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