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以诗显,诗以人显,人以德显。范成大的书法、诗歌、品德足可成其大,在中国书法史上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范成大的书法与诗有着怎样的关系,他的『诗味』书法性格是如何养成的?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年)晚年归隐田园时在苏州石湖写下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诗中的一首,描绘了隐居田园的生活乐趣。当时范成大久病初愈,回到石湖隐居,每日野外闲游则写七绝即事一首,到年底集成六十首,书成《四时田园杂兴诗卷》,诗书互映,体现出其晚年恬淡静谧、消散自然的田园境界。《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最后的名作,也是其田园诗的绝响之作。后人评之“不惟词语脍炙人口,而笔墨标韵,步骤苏、黄之下,使人健羡,名不虚传”。
书香伴墨香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范成大出生于吴县(今江苏苏州)。他的曾祖父曾任太子少保,祖父任太子少傅,父親为宣和五年(1123年)进士,其家称得上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他的母亲蔡夫人是北宋书法家蔡襄的孙女。蔡夫人遗传了其爷爷的书法基因,写字当然不会差,她也把这基因传递给了儿子。在蔡夫人的教导下,范成大自幼便与书法结缘,蔡氏书风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记,其书法性格的养成与母亲的早期教育息息相关。
幼年殷实的家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为范成大提供了丰富的书法营养。范成大是伴着书香和墨香长大的,书法亦是伴着诗文一起成长,在诗文创作中养成的。他幼学聪慧、博闻强识,在祖辈的熏陶下,十二岁便遍读经史,十四岁开始创作诗文,书法也崭露头角。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宋高宗生母韦氏(显仁皇后)从金国回朝,十六岁的范成大应试献赋颂,名列前茅,得高宗嘉赏。此后,绍兴十四年(1144年)始,范成大在昆山荐严资福禅寺苦读十年,十年间以青灯古佛为伴,孜孜不倦,刻苦研学,不曾出寺门一步,并取唐人“只在此山中”句,自号“此山居士”。
十年之功没有白费,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高中进士,自此步入仕途,先后在安徽、浙江、广西、四川等地任职。范成大为官清正,颇有官名。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还朝后拜为中书舍人,后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加资政殿大学士。
在范成大十九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两个妹妹远嫁,家道从此中落。他因此经历了一段困苦的日子,深刻体会到民间百姓的疾苦,并把自己的体会融入诗歌,一生写下了大量反映底层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的田园诗歌。后来,他在四川做官的时候遇见了陆游,二人同有忧国情怀,常以诗文互动,遂成至交。相传他们在酒肆饮酒吟诗,把诗题写在素屏团扇上,酒还尚温,墨尚未燥,便已被传入乐府谱成曲子,万人传颂,可见其诗的感染力和普及度,可惜这些墨迹都未传下来。
范陆二人同列南宋书法四家,在书法上也多有交流。与陆游不同,范成大没有陆游对书法表现力的自觉意识,而是顺其自然,书法以致用为尚,因而书风更加内敛。或许是无意以书法名世,范成大把书法作为一种为诗文创作服务的书写模式,那些书法线条随着文字的流淌自然生发,字里行间书卷气浓郁,独具艺术内涵。
近世能书称
有人认为南宋书法四家中范成大的书法功底最弱,其实是不准确的。南宋时期,范成大盛有书名,“近世以能书称”,为朝野所赞赏,并不比其他几家逊色。从范成大传世作品来看,他的传统功底相当深厚,足可与陆游、朱熹等人比肩,堪当继往开来的优秀书法家。
范成大的书法受母亲影响,宗于北宋书法家蔡襄,而蔡书上溯晋唐,属于“二王”一脉,尤其受颜真卿影响较深。这些也对范成大产生了潜在的影响,从其行楷书作品中可以看出颜书和王书的影子。他的书法兼有“行、真、草书之妙,人争藏之”,并深受宋孝宗喜爱,孝宗皇帝还经常和他探讨古今翰墨技法。
范成大大字小字皆善,其摩崖石刻或碑文多以正楷书写,清隽秀雅,有蔡襄风范。宋地理学家杨甲在其《縻枣堰记》里曾记述范成大在蜀地为官修缮縻枣堰的事迹:淳熙三年(1176年),范成大重修縻枣堰并在堰下筑亭,以榜书题匾悬挂,其字“道劲绝尘”,得古人笔意,即便不加任何装饰,“而胜亦奇矣”。由此可见范成大榜书功力。
淳熙八年(1181年),范成大自明州(今浙江宁波)转任金陵(今江苏南京),临行前游览阿育王山,拜会佛照禅师,并书赠诗四首,后铭石为记,这就是《明州赠佛照禅师诗碑》。此碑刻保留了范成大的书法特征,笔势飞动,如飘云舒卷、海浪逐风,法度森严,气势雄迈,神采斐然。可惜此碑早佚,现有宋拓本藏于日本京都东福寺,不逊于真迹。
虽然范成大的楷书作品鲜有传世,但是从其一些行楷书当中可以窥见其楷书源头,悟其面貌。例如他题写的《跋北齐校书图》虽然只有六行,但字里行间显现出蔡襄的楷书神韵,结字灵活,笔画挺健,别有风致。岳飞的后人岳珂在其《宝真斋法书赞》中评:“近世能书,惟范(成大)、张(孝祥)相望,笔劲体遒,可广可狭,如公亦足以名家矣。”可见南宋时期,范成大的书法是得到世人推崇与认可的。
书能成其大
范成大的传世墨迹多为尺牍书札和诗卷。书札多为草书,古雅恬淡,迹近杨凝式,如《中流一壶帖》《尊妗帖》《向蒙垂诲帖》《雪晴帖》等;诗卷多为行草书,受苏轼、黄庭坚、米芾三家影响较深,遒劲圆熟,宛转灵动,如《西塞渔舍图跋》。
《向蒙垂诲帖》是范成大在淳熙四年(1177年)写给住在吴兴(今浙江湖州)友人的一封信,信中向友人说明他因身体不好,无法帮友人书写碑志,想请他人代为书写的相关事宜。这封信札共十六行,以小草书写成,线条劲健而具有弹性,运笔连绵而流畅,字势紧密相连,用笔圆转自然,变化丰富,在短促的笔画里体现出多种提按转折变化。章法上字距结密,行距疏空,意态自然,张弛有度,像音符一样跳跃,极富节奏和韵律。范成大从不刻意求工,只是让笔墨顺着自己的思路自然流淌,与唐孙过庭、怀素等人的小草作品相比,这看似不经意的墨迹中呈现一种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笔者以为,单就草书功底来说,范成大或许在陆游、朱熹之上。 《西塞渔舍圖跋》是范成大为数不多的长卷作品,也是其传世代表作。淳熙十二年(1185年),毗陵(今江苏常州)太守、画家李结作《西塞渔舍图》,请好友范成大、周必大等题跋。范成大欣然命笔,在画后题写了二百九十七字的长跋。西塞山为湖州胜景,唐代诗人张志和曾垂钓于此,并写下《渔父词》一首:“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因此而闻名于世,成为文人墨客雅聚之地,也为诗人画家提供了创作素材。
范成大在《西塞渔舍图跋》中备述西塞山胜景及与李结的情谊,中有“候桃花水生,扁舟西塞,烦主人买鱼沽酒,倚棹歌之”等语,饱含深意,书文共美。此跋共三十二行,行楷兼备,行距宽疏,字距紧凑,笔力洞达,神态俊逸。通篇行气连贯,一气呵成,可见其非凡的文思及书法功力。跋文恭肃中隐含一丝粗放,古雅中又有几分疏狂,行文结体深得米、黄之神,特别是最后几行,情绪高昂,字势开张,颇有几分米芾的颠狂姿态。
从范成大的作品整体来判断,其书法源头虽然在苏、黄、米、蔡四家,但取法颇高。他主张学习书法必须观摹真迹,这样才能看清楚笔画中所蕴含的书法奥妙,然后加以提炼,为己所用,自然水到渠成,无须刻意去追求技法技巧。同时,他不拘泥于对学习对象的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加以变化,融入自己的诗人情怀和文人思想。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谓范成大“字宗黄庭坚、米芾,虽韵胜不逮,而遒劲可观”。王世贞在《弇州山人稿》中言范成大:“书法出入眉山(苏轼)、豫章(黄庭坚),间有米颠(米芾)笔,圆熟遒丽,生意郁然,真是二绝。”正因如此,我们看他的作品有法度,也有变化,即便个性不是十分明显,却有一种诗人独有的艺术品质。
此外,范成大的品德修养也在其书法及诗作中有所体现,人们热爱他的诗,喜欢他的书法,同时也是对他人格的推崇。他对后世的影响不独诗歌,还有书法和人品。一直到清代人们对他的诗歌田园和书法境界还津津乐道,敬佩有加。书以诗显,诗以人显,人以德显。范成大的书法、诗歌、品德足可成其大,在中国书法史上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逝世于石湖,累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以彰其“慈惠爱民,布德执义”,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这位“石湖老人”把一生的情怀寄放于诗中,终老林下,与世无争,功名利禄都化作尘土,唯有诗在书法的掩映下愈加灿烂,光照后人。
梁炳超,北京外国语大学工会副主席。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年)晚年归隐田园时在苏州石湖写下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诗中的一首,描绘了隐居田园的生活乐趣。当时范成大久病初愈,回到石湖隐居,每日野外闲游则写七绝即事一首,到年底集成六十首,书成《四时田园杂兴诗卷》,诗书互映,体现出其晚年恬淡静谧、消散自然的田园境界。《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最后的名作,也是其田园诗的绝响之作。后人评之“不惟词语脍炙人口,而笔墨标韵,步骤苏、黄之下,使人健羡,名不虚传”。
书香伴墨香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范成大出生于吴县(今江苏苏州)。他的曾祖父曾任太子少保,祖父任太子少傅,父親为宣和五年(1123年)进士,其家称得上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他的母亲蔡夫人是北宋书法家蔡襄的孙女。蔡夫人遗传了其爷爷的书法基因,写字当然不会差,她也把这基因传递给了儿子。在蔡夫人的教导下,范成大自幼便与书法结缘,蔡氏书风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记,其书法性格的养成与母亲的早期教育息息相关。
幼年殷实的家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为范成大提供了丰富的书法营养。范成大是伴着书香和墨香长大的,书法亦是伴着诗文一起成长,在诗文创作中养成的。他幼学聪慧、博闻强识,在祖辈的熏陶下,十二岁便遍读经史,十四岁开始创作诗文,书法也崭露头角。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宋高宗生母韦氏(显仁皇后)从金国回朝,十六岁的范成大应试献赋颂,名列前茅,得高宗嘉赏。此后,绍兴十四年(1144年)始,范成大在昆山荐严资福禅寺苦读十年,十年间以青灯古佛为伴,孜孜不倦,刻苦研学,不曾出寺门一步,并取唐人“只在此山中”句,自号“此山居士”。
十年之功没有白费,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高中进士,自此步入仕途,先后在安徽、浙江、广西、四川等地任职。范成大为官清正,颇有官名。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还朝后拜为中书舍人,后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加资政殿大学士。
在范成大十九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两个妹妹远嫁,家道从此中落。他因此经历了一段困苦的日子,深刻体会到民间百姓的疾苦,并把自己的体会融入诗歌,一生写下了大量反映底层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的田园诗歌。后来,他在四川做官的时候遇见了陆游,二人同有忧国情怀,常以诗文互动,遂成至交。相传他们在酒肆饮酒吟诗,把诗题写在素屏团扇上,酒还尚温,墨尚未燥,便已被传入乐府谱成曲子,万人传颂,可见其诗的感染力和普及度,可惜这些墨迹都未传下来。
范陆二人同列南宋书法四家,在书法上也多有交流。与陆游不同,范成大没有陆游对书法表现力的自觉意识,而是顺其自然,书法以致用为尚,因而书风更加内敛。或许是无意以书法名世,范成大把书法作为一种为诗文创作服务的书写模式,那些书法线条随着文字的流淌自然生发,字里行间书卷气浓郁,独具艺术内涵。
近世能书称
有人认为南宋书法四家中范成大的书法功底最弱,其实是不准确的。南宋时期,范成大盛有书名,“近世以能书称”,为朝野所赞赏,并不比其他几家逊色。从范成大传世作品来看,他的传统功底相当深厚,足可与陆游、朱熹等人比肩,堪当继往开来的优秀书法家。
范成大的书法受母亲影响,宗于北宋书法家蔡襄,而蔡书上溯晋唐,属于“二王”一脉,尤其受颜真卿影响较深。这些也对范成大产生了潜在的影响,从其行楷书作品中可以看出颜书和王书的影子。他的书法兼有“行、真、草书之妙,人争藏之”,并深受宋孝宗喜爱,孝宗皇帝还经常和他探讨古今翰墨技法。
范成大大字小字皆善,其摩崖石刻或碑文多以正楷书写,清隽秀雅,有蔡襄风范。宋地理学家杨甲在其《縻枣堰记》里曾记述范成大在蜀地为官修缮縻枣堰的事迹:淳熙三年(1176年),范成大重修縻枣堰并在堰下筑亭,以榜书题匾悬挂,其字“道劲绝尘”,得古人笔意,即便不加任何装饰,“而胜亦奇矣”。由此可见范成大榜书功力。
淳熙八年(1181年),范成大自明州(今浙江宁波)转任金陵(今江苏南京),临行前游览阿育王山,拜会佛照禅师,并书赠诗四首,后铭石为记,这就是《明州赠佛照禅师诗碑》。此碑刻保留了范成大的书法特征,笔势飞动,如飘云舒卷、海浪逐风,法度森严,气势雄迈,神采斐然。可惜此碑早佚,现有宋拓本藏于日本京都东福寺,不逊于真迹。
虽然范成大的楷书作品鲜有传世,但是从其一些行楷书当中可以窥见其楷书源头,悟其面貌。例如他题写的《跋北齐校书图》虽然只有六行,但字里行间显现出蔡襄的楷书神韵,结字灵活,笔画挺健,别有风致。岳飞的后人岳珂在其《宝真斋法书赞》中评:“近世能书,惟范(成大)、张(孝祥)相望,笔劲体遒,可广可狭,如公亦足以名家矣。”可见南宋时期,范成大的书法是得到世人推崇与认可的。
书能成其大
范成大的传世墨迹多为尺牍书札和诗卷。书札多为草书,古雅恬淡,迹近杨凝式,如《中流一壶帖》《尊妗帖》《向蒙垂诲帖》《雪晴帖》等;诗卷多为行草书,受苏轼、黄庭坚、米芾三家影响较深,遒劲圆熟,宛转灵动,如《西塞渔舍图跋》。
《向蒙垂诲帖》是范成大在淳熙四年(1177年)写给住在吴兴(今浙江湖州)友人的一封信,信中向友人说明他因身体不好,无法帮友人书写碑志,想请他人代为书写的相关事宜。这封信札共十六行,以小草书写成,线条劲健而具有弹性,运笔连绵而流畅,字势紧密相连,用笔圆转自然,变化丰富,在短促的笔画里体现出多种提按转折变化。章法上字距结密,行距疏空,意态自然,张弛有度,像音符一样跳跃,极富节奏和韵律。范成大从不刻意求工,只是让笔墨顺着自己的思路自然流淌,与唐孙过庭、怀素等人的小草作品相比,这看似不经意的墨迹中呈现一种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笔者以为,单就草书功底来说,范成大或许在陆游、朱熹之上。 《西塞渔舍圖跋》是范成大为数不多的长卷作品,也是其传世代表作。淳熙十二年(1185年),毗陵(今江苏常州)太守、画家李结作《西塞渔舍图》,请好友范成大、周必大等题跋。范成大欣然命笔,在画后题写了二百九十七字的长跋。西塞山为湖州胜景,唐代诗人张志和曾垂钓于此,并写下《渔父词》一首:“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因此而闻名于世,成为文人墨客雅聚之地,也为诗人画家提供了创作素材。
范成大在《西塞渔舍图跋》中备述西塞山胜景及与李结的情谊,中有“候桃花水生,扁舟西塞,烦主人买鱼沽酒,倚棹歌之”等语,饱含深意,书文共美。此跋共三十二行,行楷兼备,行距宽疏,字距紧凑,笔力洞达,神态俊逸。通篇行气连贯,一气呵成,可见其非凡的文思及书法功力。跋文恭肃中隐含一丝粗放,古雅中又有几分疏狂,行文结体深得米、黄之神,特别是最后几行,情绪高昂,字势开张,颇有几分米芾的颠狂姿态。
从范成大的作品整体来判断,其书法源头虽然在苏、黄、米、蔡四家,但取法颇高。他主张学习书法必须观摹真迹,这样才能看清楚笔画中所蕴含的书法奥妙,然后加以提炼,为己所用,自然水到渠成,无须刻意去追求技法技巧。同时,他不拘泥于对学习对象的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加以变化,融入自己的诗人情怀和文人思想。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谓范成大“字宗黄庭坚、米芾,虽韵胜不逮,而遒劲可观”。王世贞在《弇州山人稿》中言范成大:“书法出入眉山(苏轼)、豫章(黄庭坚),间有米颠(米芾)笔,圆熟遒丽,生意郁然,真是二绝。”正因如此,我们看他的作品有法度,也有变化,即便个性不是十分明显,却有一种诗人独有的艺术品质。
此外,范成大的品德修养也在其书法及诗作中有所体现,人们热爱他的诗,喜欢他的书法,同时也是对他人格的推崇。他对后世的影响不独诗歌,还有书法和人品。一直到清代人们对他的诗歌田园和书法境界还津津乐道,敬佩有加。书以诗显,诗以人显,人以德显。范成大的书法、诗歌、品德足可成其大,在中国书法史上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逝世于石湖,累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以彰其“慈惠爱民,布德执义”,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这位“石湖老人”把一生的情怀寄放于诗中,终老林下,与世无争,功名利禄都化作尘土,唯有诗在书法的掩映下愈加灿烂,光照后人。
梁炳超,北京外国语大学工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