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作文训练的“三种境界”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ermei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从“目的”的角度去观照语文教学的作文训练,我们认为有“三种境界”可谈。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
  写作如同做人,要学生求“真”乃为第一要务!
  其一,态度要真诚。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开头便指出:“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曹丕则把写作提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之高度。写作,从本质上讲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需求,心浮气躁、草率孟浪、急功近利要不得,不可有“为写作而写作,视写作为文字游戏的态度”(张志公语)。这点首先须让学生务必铭记。
  其二,文字要真切。日本教育家小砂丘先生在谈到为文之“真切”时,把其界定为两层含义,即内在的真实(作者自身的想法、感情等)和外在的真实(自然、社会的定义、规律等),并且指出,每个人的作文应是他的修身、他的历史、他的“个我”的发现。我们说,现实的真切也好,艺术的真切(即并非完全是客观的真人真事,但须是主观的真情实意)亦罢,培养学生能讲自己“个我”的话、能抒自己“个我”的情,就作文训练而言,是个智育问题,而就学生人格发展而言,更是个德育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文之“真”的丢失,假话、空话、套话的充斥,是当今学生写作存在的一个可悲现实,其缘由多半是“无米下锅”所致。如何解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必须找到这“源头”。笔者以为,源头有三:“读”、“思”、“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猎取众多素材,还可习得写作技艺。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写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必须要“硬性”规定学生每学期的阅读数量。这里需指出的是,不能光是让学生“死”读书,还要促使他们勤于思考,即不仅要求他们做一般形式的读书摘记,还应要求他们做较为深入的读书札记。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原始素材能有选择的被纳入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能动加工,这些“死”的原始素材方能变“活”,融入学生自己的观点、态度、情感等后,才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我”素材。“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走进生活、观察世界是让学生向自然、社会、人生直接汲取活生生的第一手资料的极佳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就把其确认为作文训练的核心因素。但就当下中学生实际情况而言,压根儿就“无心”观察、缺乏观察的意识,因此,培养学生观察的心向、兴趣及习惯,乃为关键之举、迫切之举。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求“善”
  张志公先生曾指出:“凡是有价值的作品,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科学著作,都是为了解决一定的问题,写给一定的对象的,也就是说写作从来是有实用目的。”这便是作文训练“善”(即“合目的性”)之境界了。
  就学校作文的范围和类型来看,西方及日本等国把作文分为两类,即表现自己的文章与传达社会信息的文章。我们说,无论是“为自己写作”或是“为不同读者写作”,都是学生一种自主意识的表现,是自己对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解读。从实质上说,写作教学就是通过写作训练,使学生学习写作基础知识,掌握写作能力,在此基础上,让自己思想情感的“内存”通过恰当的表达方式外显出来,从而达到表情达意、与人沟通之目的。
  考察当今学生作文训练,就这方面而言,须协调好以下两组关系。
  其一,文艺文写作与实用文写作。重视文艺文写作(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一直是西方国家语文教学的重要传统。“文学即人学”,作为最具“独抒性灵”之文学创作,正迎合了西方“张扬个性”之文化特质。而我国正相反,实用文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一直被认为是作文教学的“主菜单”。笔者认为,这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且没有必要厚此薄彼。虽然我们的作文教学目的并不是要把全部学生都培养成文学家,但文艺文写作好的学生,实践证明其实用文写作是不会差的。更重要的是,文学创作(特别像诗歌、小说)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创新素质等方面,比实用文写作往往还存在着较多优势。“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世界人权宣言》语)。写作,特别是文艺文写作,是特别能显现作者个性之所在的。学生写什么样式的文章,只要反映的是自己真切的人生经历、生活体验、观点态度等,我们都应鼓励(当然我们要做好价值引导工作)。而“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我们则更应提倡。
  其二,自由写作与非自由写作。非自由写作会在两种状态下产生,一是考场应试之下:另一是平时课堂内统一的作文训练。非自由写作常存在着时间限制与一定的作文要求的束缚。自由写作,相对非自由写作而言,它是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在没有任何外在压力的状态下所进行的写作,诸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随感偶得等,它常常不限时空,也没有特别的要求。传统作文训练,比较重视的是非自由写作。诚然,非自由写作目的指向鲜明、在一定的压力下成文也较迅速,但作为“功利”色彩较淡、且多是于具体情境下真正的因“情”而文的自由写作,却是真正合乎为文写作之内在规律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学生自由写作,正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写周(日)记是学生自由写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写周(日)记,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观察、感受、思考、表达几方面的能力,而且也是学生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宣泄、自我创造的最佳方式和主要途径。为了更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他们往往会打破以往作文文体的束缚并自发地寻找最恰当的语句,这使得语言的锤炼也成为了学生的自觉行为。因此,在笔者看来,加强自由写作实应至少占据作文训练之“半壁江山”,相信“千日养兵”定能很好地“用兵一时”。
  “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彩为肌肤,宫商为声气。”——求“美”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文训练要求学生做到“辞达”是基本,但“言之无文(文采)”,终不是一篇美文。一篇美文应该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良好融合的综合结晶。
  考察当今学生习练作文,在内容陈述与艺术表现方面往往存在这样一个现实,即虽能道出个子丑寅卯,但往往平铺直叙、干瘪乏味,此现象很为普遍。这里我们对症下药谈四种策略。
  其一,五项基本功勤加操练。不论是实用文,抑或是文艺文,无非是动用“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五种笔法而成。倘能做到这五项基本功的娴熟运用,笔下生花便是不必愁得。平时作文训练,不妨就这五项基本功多多加以单项操练,不必总是求大求全,相信“磨刀不误砍材工。”
  其二,美文佳作常予熏陶。“模仿是人的天性”。青少年心理上更是表现出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平时经常提供一些经典美文,让学生多接触这些文质俱佳之作,会刺激其“见贤思齐”,以致在自己习作为文之际每每会竭力摹效。这里向特别强调的是,让学生读后试着写一些鉴赏评论性文字(从语言形式和内容上或择其一)是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从而在能动赏析中不断提升其艺术涵养。
  其三,文学创作多以鼓励。文艺文写作较实用文写作,对学生艺术表现能力的磨练有其“近水楼台”之优势。为激起创作的热情与兴趣,教师可经常收集学生中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打印出来,装订成册,拟以诸如《芳草地》、《原创家园》等名,让其在班里流传赏阅,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发表”出来,自然会兴趣盎然。此外,还可以鼓励他们试着向一些正式报刊杂志投稿。
  其四,文学理论适当补给。文学理论研究的范畴基本上是关于“作品、世界、作家、读者”这四个方面的相互关系。适时补充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在宏观上把握与文学写作密切相关的一些基本规范,从当代认知,凸理学角度来看,这些便是一些“元认知知识”,它们可以很好地发挥其监控与导向作用。当然,我们在提供补充这些知识之际,万不可动辄搬用一些玄乎玄乎的理论术语,把这些知识衍化到具体事例中方为上策。
  求“真”、求“善”、求“美”,人之夙愿,作文训练应追求其和谐的统一。在此,笔者且作这番愚论,就正于同行诸君!
  (屠锦红 顾 芳,江苏扬州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接感知、领悟和把握.语文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境.在语感培养中,朗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就是这个
“首届中国作文教育高峰论坛”于2004年10月16~17日在北京召开,论坛上,许多专家、学者对当前作文教学进行了回顾与反思。中国写作学会青少年写作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张伯华在列举了1998年高考作文——“战胜脆弱”的一篇“范文”后谈到,该作文完全是考生胡编乱造的耸人听闻的故事,尤其让人惊讶的是,时间、地点、故事情节与这位考生几乎雷同的作文,同一考场上就能发现好几篇。  在日常的作文课堂教学中,两
通过阐述固体绝缘材料的静电产生危害的机理,讨论其在有爆炸性气体环境中是否存在危险的判定方法,最后介绍了在实验室检验的方法和实际使用中如何有效地避免这一危险。
介绍了有别于传统的酸洗样品截面参数测定方法——计算机软件测定法,包括酸洗样品图像预处理程序模块的设计,内外焊缝宽度、深度、余高、熔宽比、熔深比软件测量方法,内外焊缝侧
汉语文化学告诉我们,汉语重意义、虚实、具象,汉语的用词组句偏重心理,略于形式,其语义语调的因素远远大于西方语言的“句法”因素。汉语由此充满着感受和体验的精神,故王力先生说,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其次,我们民族的思维重整体与过程,尚直觉,所以面对文本阅读时,注重整体与过程,反对割裂与肢解,是我们传统中深得语文三昧的阅读策略。《易·系辞》讲“言不尽意”,《庄子·达生》曰“意中之言,而口不能言”,司空
0引言国家标准GB3836.1—2010《爆炸性环境第1部分:设备通用要求》规定,在某些防爆型式的电气设备中,小元件的表面温度可能会超过相应的温度组别的温度值,但是,经过点燃试验未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