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从“目的”的角度去观照语文教学的作文训练,我们认为有“三种境界”可谈。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
写作如同做人,要学生求“真”乃为第一要务!
其一,态度要真诚。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开头便指出:“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曹丕则把写作提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之高度。写作,从本质上讲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需求,心浮气躁、草率孟浪、急功近利要不得,不可有“为写作而写作,视写作为文字游戏的态度”(张志公语)。这点首先须让学生务必铭记。
其二,文字要真切。日本教育家小砂丘先生在谈到为文之“真切”时,把其界定为两层含义,即内在的真实(作者自身的想法、感情等)和外在的真实(自然、社会的定义、规律等),并且指出,每个人的作文应是他的修身、他的历史、他的“个我”的发现。我们说,现实的真切也好,艺术的真切(即并非完全是客观的真人真事,但须是主观的真情实意)亦罢,培养学生能讲自己“个我”的话、能抒自己“个我”的情,就作文训练而言,是个智育问题,而就学生人格发展而言,更是个德育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文之“真”的丢失,假话、空话、套话的充斥,是当今学生写作存在的一个可悲现实,其缘由多半是“无米下锅”所致。如何解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必须找到这“源头”。笔者以为,源头有三:“读”、“思”、“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猎取众多素材,还可习得写作技艺。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写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必须要“硬性”规定学生每学期的阅读数量。这里需指出的是,不能光是让学生“死”读书,还要促使他们勤于思考,即不仅要求他们做一般形式的读书摘记,还应要求他们做较为深入的读书札记。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原始素材能有选择的被纳入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能动加工,这些“死”的原始素材方能变“活”,融入学生自己的观点、态度、情感等后,才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我”素材。“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走进生活、观察世界是让学生向自然、社会、人生直接汲取活生生的第一手资料的极佳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就把其确认为作文训练的核心因素。但就当下中学生实际情况而言,压根儿就“无心”观察、缺乏观察的意识,因此,培养学生观察的心向、兴趣及习惯,乃为关键之举、迫切之举。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求“善”
张志公先生曾指出:“凡是有价值的作品,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科学著作,都是为了解决一定的问题,写给一定的对象的,也就是说写作从来是有实用目的。”这便是作文训练“善”(即“合目的性”)之境界了。
就学校作文的范围和类型来看,西方及日本等国把作文分为两类,即表现自己的文章与传达社会信息的文章。我们说,无论是“为自己写作”或是“为不同读者写作”,都是学生一种自主意识的表现,是自己对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解读。从实质上说,写作教学就是通过写作训练,使学生学习写作基础知识,掌握写作能力,在此基础上,让自己思想情感的“内存”通过恰当的表达方式外显出来,从而达到表情达意、与人沟通之目的。
考察当今学生作文训练,就这方面而言,须协调好以下两组关系。
其一,文艺文写作与实用文写作。重视文艺文写作(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一直是西方国家语文教学的重要传统。“文学即人学”,作为最具“独抒性灵”之文学创作,正迎合了西方“张扬个性”之文化特质。而我国正相反,实用文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一直被认为是作文教学的“主菜单”。笔者认为,这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且没有必要厚此薄彼。虽然我们的作文教学目的并不是要把全部学生都培养成文学家,但文艺文写作好的学生,实践证明其实用文写作是不会差的。更重要的是,文学创作(特别像诗歌、小说)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创新素质等方面,比实用文写作往往还存在着较多优势。“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世界人权宣言》语)。写作,特别是文艺文写作,是特别能显现作者个性之所在的。学生写什么样式的文章,只要反映的是自己真切的人生经历、生活体验、观点态度等,我们都应鼓励(当然我们要做好价值引导工作)。而“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我们则更应提倡。
其二,自由写作与非自由写作。非自由写作会在两种状态下产生,一是考场应试之下:另一是平时课堂内统一的作文训练。非自由写作常存在着时间限制与一定的作文要求的束缚。自由写作,相对非自由写作而言,它是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在没有任何外在压力的状态下所进行的写作,诸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随感偶得等,它常常不限时空,也没有特别的要求。传统作文训练,比较重视的是非自由写作。诚然,非自由写作目的指向鲜明、在一定的压力下成文也较迅速,但作为“功利”色彩较淡、且多是于具体情境下真正的因“情”而文的自由写作,却是真正合乎为文写作之内在规律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学生自由写作,正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写周(日)记是学生自由写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写周(日)记,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观察、感受、思考、表达几方面的能力,而且也是学生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宣泄、自我创造的最佳方式和主要途径。为了更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他们往往会打破以往作文文体的束缚并自发地寻找最恰当的语句,这使得语言的锤炼也成为了学生的自觉行为。因此,在笔者看来,加强自由写作实应至少占据作文训练之“半壁江山”,相信“千日养兵”定能很好地“用兵一时”。
“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彩为肌肤,宫商为声气。”——求“美”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文训练要求学生做到“辞达”是基本,但“言之无文(文采)”,终不是一篇美文。一篇美文应该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良好融合的综合结晶。
考察当今学生习练作文,在内容陈述与艺术表现方面往往存在这样一个现实,即虽能道出个子丑寅卯,但往往平铺直叙、干瘪乏味,此现象很为普遍。这里我们对症下药谈四种策略。
其一,五项基本功勤加操练。不论是实用文,抑或是文艺文,无非是动用“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五种笔法而成。倘能做到这五项基本功的娴熟运用,笔下生花便是不必愁得。平时作文训练,不妨就这五项基本功多多加以单项操练,不必总是求大求全,相信“磨刀不误砍材工。”
其二,美文佳作常予熏陶。“模仿是人的天性”。青少年心理上更是表现出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平时经常提供一些经典美文,让学生多接触这些文质俱佳之作,会刺激其“见贤思齐”,以致在自己习作为文之际每每会竭力摹效。这里向特别强调的是,让学生读后试着写一些鉴赏评论性文字(从语言形式和内容上或择其一)是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从而在能动赏析中不断提升其艺术涵养。
其三,文学创作多以鼓励。文艺文写作较实用文写作,对学生艺术表现能力的磨练有其“近水楼台”之优势。为激起创作的热情与兴趣,教师可经常收集学生中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打印出来,装订成册,拟以诸如《芳草地》、《原创家园》等名,让其在班里流传赏阅,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发表”出来,自然会兴趣盎然。此外,还可以鼓励他们试着向一些正式报刊杂志投稿。
其四,文学理论适当补给。文学理论研究的范畴基本上是关于“作品、世界、作家、读者”这四个方面的相互关系。适时补充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在宏观上把握与文学写作密切相关的一些基本规范,从当代认知,凸理学角度来看,这些便是一些“元认知知识”,它们可以很好地发挥其监控与导向作用。当然,我们在提供补充这些知识之际,万不可动辄搬用一些玄乎玄乎的理论术语,把这些知识衍化到具体事例中方为上策。
求“真”、求“善”、求“美”,人之夙愿,作文训练应追求其和谐的统一。在此,笔者且作这番愚论,就正于同行诸君!
(屠锦红 顾 芳,江苏扬州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
写作如同做人,要学生求“真”乃为第一要务!
其一,态度要真诚。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开头便指出:“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曹丕则把写作提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之高度。写作,从本质上讲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需求,心浮气躁、草率孟浪、急功近利要不得,不可有“为写作而写作,视写作为文字游戏的态度”(张志公语)。这点首先须让学生务必铭记。
其二,文字要真切。日本教育家小砂丘先生在谈到为文之“真切”时,把其界定为两层含义,即内在的真实(作者自身的想法、感情等)和外在的真实(自然、社会的定义、规律等),并且指出,每个人的作文应是他的修身、他的历史、他的“个我”的发现。我们说,现实的真切也好,艺术的真切(即并非完全是客观的真人真事,但须是主观的真情实意)亦罢,培养学生能讲自己“个我”的话、能抒自己“个我”的情,就作文训练而言,是个智育问题,而就学生人格发展而言,更是个德育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文之“真”的丢失,假话、空话、套话的充斥,是当今学生写作存在的一个可悲现实,其缘由多半是“无米下锅”所致。如何解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必须找到这“源头”。笔者以为,源头有三:“读”、“思”、“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猎取众多素材,还可习得写作技艺。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写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必须要“硬性”规定学生每学期的阅读数量。这里需指出的是,不能光是让学生“死”读书,还要促使他们勤于思考,即不仅要求他们做一般形式的读书摘记,还应要求他们做较为深入的读书札记。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原始素材能有选择的被纳入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能动加工,这些“死”的原始素材方能变“活”,融入学生自己的观点、态度、情感等后,才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我”素材。“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走进生活、观察世界是让学生向自然、社会、人生直接汲取活生生的第一手资料的极佳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就把其确认为作文训练的核心因素。但就当下中学生实际情况而言,压根儿就“无心”观察、缺乏观察的意识,因此,培养学生观察的心向、兴趣及习惯,乃为关键之举、迫切之举。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求“善”
张志公先生曾指出:“凡是有价值的作品,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科学著作,都是为了解决一定的问题,写给一定的对象的,也就是说写作从来是有实用目的。”这便是作文训练“善”(即“合目的性”)之境界了。
就学校作文的范围和类型来看,西方及日本等国把作文分为两类,即表现自己的文章与传达社会信息的文章。我们说,无论是“为自己写作”或是“为不同读者写作”,都是学生一种自主意识的表现,是自己对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解读。从实质上说,写作教学就是通过写作训练,使学生学习写作基础知识,掌握写作能力,在此基础上,让自己思想情感的“内存”通过恰当的表达方式外显出来,从而达到表情达意、与人沟通之目的。
考察当今学生作文训练,就这方面而言,须协调好以下两组关系。
其一,文艺文写作与实用文写作。重视文艺文写作(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一直是西方国家语文教学的重要传统。“文学即人学”,作为最具“独抒性灵”之文学创作,正迎合了西方“张扬个性”之文化特质。而我国正相反,实用文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一直被认为是作文教学的“主菜单”。笔者认为,这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且没有必要厚此薄彼。虽然我们的作文教学目的并不是要把全部学生都培养成文学家,但文艺文写作好的学生,实践证明其实用文写作是不会差的。更重要的是,文学创作(特别像诗歌、小说)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创新素质等方面,比实用文写作往往还存在着较多优势。“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世界人权宣言》语)。写作,特别是文艺文写作,是特别能显现作者个性之所在的。学生写什么样式的文章,只要反映的是自己真切的人生经历、生活体验、观点态度等,我们都应鼓励(当然我们要做好价值引导工作)。而“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我们则更应提倡。
其二,自由写作与非自由写作。非自由写作会在两种状态下产生,一是考场应试之下:另一是平时课堂内统一的作文训练。非自由写作常存在着时间限制与一定的作文要求的束缚。自由写作,相对非自由写作而言,它是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在没有任何外在压力的状态下所进行的写作,诸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随感偶得等,它常常不限时空,也没有特别的要求。传统作文训练,比较重视的是非自由写作。诚然,非自由写作目的指向鲜明、在一定的压力下成文也较迅速,但作为“功利”色彩较淡、且多是于具体情境下真正的因“情”而文的自由写作,却是真正合乎为文写作之内在规律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学生自由写作,正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写周(日)记是学生自由写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写周(日)记,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观察、感受、思考、表达几方面的能力,而且也是学生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宣泄、自我创造的最佳方式和主要途径。为了更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他们往往会打破以往作文文体的束缚并自发地寻找最恰当的语句,这使得语言的锤炼也成为了学生的自觉行为。因此,在笔者看来,加强自由写作实应至少占据作文训练之“半壁江山”,相信“千日养兵”定能很好地“用兵一时”。
“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彩为肌肤,宫商为声气。”——求“美”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文训练要求学生做到“辞达”是基本,但“言之无文(文采)”,终不是一篇美文。一篇美文应该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良好融合的综合结晶。
考察当今学生习练作文,在内容陈述与艺术表现方面往往存在这样一个现实,即虽能道出个子丑寅卯,但往往平铺直叙、干瘪乏味,此现象很为普遍。这里我们对症下药谈四种策略。
其一,五项基本功勤加操练。不论是实用文,抑或是文艺文,无非是动用“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五种笔法而成。倘能做到这五项基本功的娴熟运用,笔下生花便是不必愁得。平时作文训练,不妨就这五项基本功多多加以单项操练,不必总是求大求全,相信“磨刀不误砍材工。”
其二,美文佳作常予熏陶。“模仿是人的天性”。青少年心理上更是表现出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平时经常提供一些经典美文,让学生多接触这些文质俱佳之作,会刺激其“见贤思齐”,以致在自己习作为文之际每每会竭力摹效。这里向特别强调的是,让学生读后试着写一些鉴赏评论性文字(从语言形式和内容上或择其一)是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从而在能动赏析中不断提升其艺术涵养。
其三,文学创作多以鼓励。文艺文写作较实用文写作,对学生艺术表现能力的磨练有其“近水楼台”之优势。为激起创作的热情与兴趣,教师可经常收集学生中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打印出来,装订成册,拟以诸如《芳草地》、《原创家园》等名,让其在班里流传赏阅,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发表”出来,自然会兴趣盎然。此外,还可以鼓励他们试着向一些正式报刊杂志投稿。
其四,文学理论适当补给。文学理论研究的范畴基本上是关于“作品、世界、作家、读者”这四个方面的相互关系。适时补充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在宏观上把握与文学写作密切相关的一些基本规范,从当代认知,凸理学角度来看,这些便是一些“元认知知识”,它们可以很好地发挥其监控与导向作用。当然,我们在提供补充这些知识之际,万不可动辄搬用一些玄乎玄乎的理论术语,把这些知识衍化到具体事例中方为上策。
求“真”、求“善”、求“美”,人之夙愿,作文训练应追求其和谐的统一。在此,笔者且作这番愚论,就正于同行诸君!
(屠锦红 顾 芳,江苏扬州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