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迪什”:一首独特的挽歌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gr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艾伦·金斯堡是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垮掉派著名诗人。《卡迪什》是金斯堡为悼念他母亲而写的一首挽歌,是他的又一首代表作。本文从内容简介、特点分析、作品主题三个方面加以探讨,有助于加深读者对《卡迪什》一诗的理解。
  关键词:艾伦·金斯堡;卡迪什;赏析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8-0209-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3.054
  艾伦·金斯堡(A l l e n G i n s b e r g, 1926~1997)是美国“垮掉派”的代表诗人。他的代表作有两大长诗——《嚎叫》和《卡迪什》。此前,笔者曾写过一篇题为《垮掉派诗人艾伦·金斯堡在嚎叫》的文章对他的代表作长诗《嚎叫》进行过相关探讨(高金和,2013)。现在,笔者打算撰文对他的又一代表作长诗《卡迪什》加以探讨。
   1 . 内容简介
  《卡迪什》(Kaddish,希伯来语,诗名有挽歌、安魂曲或祈祷文的意思)是金斯堡为悼念他母亲娜阿米(Naomi)而写的一首挽歌,由于这首诗在内容和写作风格上和传统的挽歌大相径庭,被誉为金斯堡仅次于《嚎叫》的又一长诗代表作。
  《卡迪什》全诗分为五个部分,即序曲(Proem)、叙述(Narrative)和赞歌(Hymn)、挽歌之一(Lament I)、挽歌之二(Lament II)、祷文及赋格曲(Litany and fugue)。
  第一部分是序曲。诗人讲述了母亲的死以及由此引出儿子对母亲和其他亲人的怀念,进而产生了人在现实世界承受苦难,在死亡中可以得到完全解脱的这一人生哲理问题的冥想。
  第二部分是叙述和赞歌。诗人讲述了母亲一生经历的种种痛苦与磨难,并用赞歌的形式赞美上帝给人生命和苦难,又通过死亡使人从苦难中得到解脱,对于受尽苦难的人来说即使是令人害怕的死亡也是值得赞颂的。
  第三部分是挽歌之一。诗人抒发了他对母亲生前的回忆,尤其是对母亲在临终前仍念念不忘给儿子留下钥匙的深爱的感念,时光仍在继续向前,而母亲却永远去了。
  第四部分是挽歌之二。诗人写下了他对母亲死后留下的回忆,母亲告别了她苦难的一生,儿子永别了母亲所有的一切,甚至是最后的目光。
  第五部分是祷文及赋格曲。赋格曲(fugue)是一种乐曲和诗歌的译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音乐性。诗人以赋格曲的形式来悼念母亲,其强烈的思想感情可见一斑,诗人以赋格曲的诗歌格调抒发了他最后的祝愿:万能的上帝给了母亲生命,也给了母亲苦难;上帝给了母亲死亡,也给了母亲解脱;愿上帝与母亲的灵魂同在,愿母亲在上帝的阳光照耀下安息!
   2 . 特点分析
  《卡迪什》这首诗全诗由五个部分组成,在写作风格上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工整的形式、呼吸的节奏、亦诗亦文的诗歌。
  第一,工整的形式。金斯堡继承了惠特曼的自由体诗歌那种粗犷豪放、铿锵有力的风格。他抛开了传统的形式,采用的是一种自发性的写作形式。诗中大量使用了重叠、反复、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感情和气势。在诗的第二部分,诗人一连用了33个“blessed”(赐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使诗歌读来朗朗上口。在诗的第四部分,诗人一口气用了5个“farewell”(永别了)、28个“with your eyes”(你心目中),在增强诗歌节奏感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在诗的第五部分,诗人又连续以17个“Lord”(上帝)、21个乌鸦的“caw”(呱呱)声的象声词结尾,这种重叠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因而也就更加富有感染力(Allen Ginsberg, 2009)。
  第二,呼吸的节奏。金斯堡认为写诗就应该自由自在地表达诗人的感情,诗歌的节奏应该像呼吸一样自由。他承认自己是犹太人,说话时呼吸特别长,于是那长长的诗句便如滔滔江水喷涌而来。他认为无论什么语言,无论什么词语都可以入诗,他的诗歌和口语是完全相符的,听他的诗歌就好像听朋友之间谈话的声音和节奏。
  第三,亦诗亦文的诗歌。金斯堡力求突破各种文学体裁的限制,取消诗歌的格调和韵律,打破诗歌和散文之间的界限,把诗歌写成“亦诗亦文”的样式(向兰,2008)。他竭力废除“知识分子”的语言,直接用社会底层人的口语,不受传统的语法、修辞规则的束缚。他在创作中广泛运用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把自己的思想、欲望、情感等直接向读者和盘托出;用内心独白、旁白和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有极大的随意性和跳跃性;给人以突兀多变、捉摸不定、难以理解的艺术感。此外,他还把神秘主义、象征主义等创作手法引入到他的创作中。
   3 . 作品主题
  《卡迪什》这首诗具有多个主题,这几个主题又同时交织。这首诗中分别揭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主题:
  第一,《卡迪什》中揭示的第一个主题是母子之爱。诗人写这首诗时,距离他的母亲去世已经三年,诗人非常怀念她。他充满深情地回顾了母亲的一生,既写到她五十年前刚从俄国来到美国时的情形,也写到了她结婚时的美丽和欢乐。金斯堡描写最多的还是母亲精神失常时的情形,金斯堡在诗中如实地写下了他母亲精神失常时的情形,其中最为惊世骇俗的莫过于描写她在迷幻中赤身裸体面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似乎正对他进行性挑逗。所有这些描写似乎都脱离了传统挽歌的写作风格,但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表明了金斯堡对母亲的理解、同情和爱。尽管母亲在精神失常时显得很可怕,但她在精神正常时却显得很富有爱心。尤其是母亲在临终前仍不忘给儿子留下钥匙这一细节,可谓感人至深。在回顾了母亲的一生之后,金斯堡在诗的“赞歌”部分以一种无法遏制的激情表达了他对母亲的祝福,从而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第二,《卡迪什》中揭示的第二个主题是展示并批判了现代社会和美国生活中的种种罪恶。金斯堡一方面在诗中描写母亲的生命历程,另一方面却又在愤怒地声讨现代社会里存在的种种罪恶。母亲是来自俄国的一个犹太移民,当时以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主义在欧洲猖獗一时,对她的心理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也成为她多年后发疯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她移居美国后,内心并没有摆脱这些阴影,美国的反犹右翼分子、麦卡锡主义信徒、联邦调查局密探、西班牙的佛朗哥、以赫斯特为代表的资本家等都给了她更大的压力。正是由于这些罪恶势力不断使她感到恐惧,最终导致了她精神崩溃。诗人在诗中用“三根大柱”的意象生动地隐喻了母亲及其同时代人的共同的生活境遇。这“三根大柱”是对现代社会中一切罪恶势力的总称,它们随意摆布普通人的命运,就像在摆布一群木偶,普通人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是根本找不到自由和幸福的(王卫东,2002)。金斯堡在诗中的描写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和批判。
  第三,《卡迪什》中揭示的第三个主题是对生与死的沉思。在金斯堡看来,死亡并不可怕。联想到母亲痛苦的一生,金斯堡不仅没有为母亲的死而伤心,反而感到庆幸。但是,金斯堡没法弄清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于是他开始陷入对人死后的不确定性的沉思。一方面他相信死亡是苦难人生的解脱,另一方面又对人死后的一切感到困惑。金斯堡对现世予以否定,却又对人死后的情形感到捉摸不透。那么一个人应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呢?生命的支撑又是什么呢?金斯堡最终没有给出答案,只是隐隐指出了一些可能性:一是艺术;二是爱;三是对上帝的信仰,就是那种不顾一切的信仰。
  总之,艾伦·金斯堡在长诗《卡迪什》中揭示了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母子之爱。第二个主题是对现代社会和美国生活中的种种罪恶的批判。第三个主题是对生与死的沉思。这三个主题相互交织,不分彼此。他对普通的人和事、现代社会和美国人的生活、普世的人类生死问题都进行了清晰的展示和深入的探讨。尽管诗中有些段落和句子多少显得有些混乱,但在总体上他对诗中几个主题的处理却显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也充分表现了金斯堡驾驭诗歌的杰出才能和不同凡响的思想深度。此外,由于这首诗在内容和写作风格上和传统的挽歌大相径庭,《卡迪什》也成为继《嚎叫》之后金斯堡创作的又一长诗代表作。
  参考文献
  Allen Ginsberg. Howl, Kaddish and Other Poems[M]. London: Penguin Books, 2009: 57-61.
  高金和.垮掉派诗人艾伦·金斯堡在嚎叫[J].海外英语,2013(17):180-181.
  王卫东.卡迪什:多主题“协奏”[J].名作欣赏,2002(4):51-53.
  向兰.从“卡迪什”看艾伦·金斯伯格诗歌的创新精神[J].外国文学,2008(5):106-108.
其他文献
摘 要: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作品具有独一无二的风格。他在代表作《乌鸦》一诗中成功地塑造了一只令人印象深刻的乌鸦。本文从内容简介、爱伦·坡的诗歌美学、创作灵感的由来、特点分析等四个方面加以探讨,有助于加深读者对《乌鸦》一诗的理解。  关键词:爱伦·坡;《乌鸦》;赏析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
期刊
摘 要:文章借助Talmy的动力意象图式理论以力的作用原理对“愤怒”、“悲伤”和“恐惧”隐喻的映射机制进行了认知分析。研究表明,情感隐喻是情感动力体(即理性自我)和情感对抗体(即情感)间相互影响和映射的结果。动力意象图式的力学运动模式可以对情感隐喻的认知机制作出较为细致、合理的解释,是情感隐喻认知研究的新视角。  关键词:动力意象图式;情感隐喻;动力体;对抗体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乔治·艾略特是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作家。研究她的女性意识对于深入了解作家在女性创作上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同时期作家不同的是她更多地关注女性在现实社会的普遍生存状态。她作品中的女性在男权话语的社会下呈现出各自的挣扎姿态,但都摆脱不了男权社会机制的束缚。跟作家本身的愿望一样,呼唤理解和同情成为作家笔下女性形象的强烈需要。作家通过人物在不同情境不同状态下的选择折射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命运,在冷
期刊
摘 要:众所周知,英语学习在当今社会上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近年来,在我国外语教学界中,各种形式的英语赛事频繁进行,其主办单位上至中央电视台、国家级出版社,下至各高等学校和中、小学,但是参与赛事的学习与培训对于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如何未作完整全面的调查研究。因此,笔者拟对新疆四所高校参与英语竞赛的学生以及未参与竞赛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英语演讲比赛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通过反映出的问题,进而针对大学
期刊
摘 要: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合作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至关重要。本文采用师生视角,通过四个案例分析师生间的沟通及情感交流对大学英语合作学习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四个有效教学策略:(1)师生互动,共同设计教与学;(2)导学促学,激发学习效能感;(3)培养乐观心态,优化归因方式;(4)关注学困生,个性化指导。  关键词:师生沟通;情感交流;大学英语;合作学习;师生视角;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3
期刊
摘 要:在《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和《温莎的风流娘们》中,莎士比亚刻画了一个胖乎乎的喜剧形象,福斯塔夫。他自命不凡却身无分文,他机智幽默却遭人嘲讽,他只求自保却凄凉离世。在现实中,他是个失败者,而在想象的精神世界里,为获得虚妄的胜利,他试图通过泯灭意志来适应这痛苦的现实。莎士比亚将痛苦转化为笑声,笑声之后,观众获得了沉思与启迪。  关键词:《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福斯塔夫;双面性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动机是决定语言学习有效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对广州三所军事院校进行学员英语学习动机的现状调查研究,比较分析了不同院校以及不同类型学员的英语学习动机,为军事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深入进行提供了真实准确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军校;英语学习动机;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8-0107-3 doi: 10.3969
期刊
摘 要:模因论指出语言就是模因,语言模因为语言的进化、演变引入了语言信息复制传播的观点;英语口语、写作教学应切合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经历的“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阶段,重视“基因型”“表现型”两种语言模因的表现形式,强化模仿与背诵练习,逐步提升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不断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关键词:模因论;英语口语教学;英语写作;模仿;背诵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浮生六记》的英译(林语堂翻译)中出现了大量蕴含深厚中国文化的翻译,其翻译成功的因素值得研究。从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翻译目的论为出发点,来探讨英译《浮生六记》中部分有中国文化特色语句的翻译策略。主要论述以下几类富含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文具用品,食物,特殊地名等。  关键词:浮生六记;文化与翻译;翻译目的论;归化和异化;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文章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叶芝的作品《当你老去》为语料个案,研究文学作品的语境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问题。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该作品中语言选择关照了交际语境的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并且发生于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因此印证了顺应理论的一个重要立场:顺应是必须的,一旦使用语言,就面临语言结构、语言策略的选择,并适应语境。  关键词:顺应论;语境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当你老去  [中图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