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艾伦·金斯堡是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垮掉派著名诗人。《卡迪什》是金斯堡为悼念他母亲而写的一首挽歌,是他的又一首代表作。本文从内容简介、特点分析、作品主题三个方面加以探讨,有助于加深读者对《卡迪什》一诗的理解。
关键词:艾伦·金斯堡;卡迪什;赏析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8-0209-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3.054
艾伦·金斯堡(A l l e n G i n s b e r g, 1926~1997)是美国“垮掉派”的代表诗人。他的代表作有两大长诗——《嚎叫》和《卡迪什》。此前,笔者曾写过一篇题为《垮掉派诗人艾伦·金斯堡在嚎叫》的文章对他的代表作长诗《嚎叫》进行过相关探讨(高金和,2013)。现在,笔者打算撰文对他的又一代表作长诗《卡迪什》加以探讨。
1 . 内容简介
《卡迪什》(Kaddish,希伯来语,诗名有挽歌、安魂曲或祈祷文的意思)是金斯堡为悼念他母亲娜阿米(Naomi)而写的一首挽歌,由于这首诗在内容和写作风格上和传统的挽歌大相径庭,被誉为金斯堡仅次于《嚎叫》的又一长诗代表作。
《卡迪什》全诗分为五个部分,即序曲(Proem)、叙述(Narrative)和赞歌(Hymn)、挽歌之一(Lament I)、挽歌之二(Lament II)、祷文及赋格曲(Litany and fugue)。
第一部分是序曲。诗人讲述了母亲的死以及由此引出儿子对母亲和其他亲人的怀念,进而产生了人在现实世界承受苦难,在死亡中可以得到完全解脱的这一人生哲理问题的冥想。
第二部分是叙述和赞歌。诗人讲述了母亲一生经历的种种痛苦与磨难,并用赞歌的形式赞美上帝给人生命和苦难,又通过死亡使人从苦难中得到解脱,对于受尽苦难的人来说即使是令人害怕的死亡也是值得赞颂的。
第三部分是挽歌之一。诗人抒发了他对母亲生前的回忆,尤其是对母亲在临终前仍念念不忘给儿子留下钥匙的深爱的感念,时光仍在继续向前,而母亲却永远去了。
第四部分是挽歌之二。诗人写下了他对母亲死后留下的回忆,母亲告别了她苦难的一生,儿子永别了母亲所有的一切,甚至是最后的目光。
第五部分是祷文及赋格曲。赋格曲(fugue)是一种乐曲和诗歌的译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音乐性。诗人以赋格曲的形式来悼念母亲,其强烈的思想感情可见一斑,诗人以赋格曲的诗歌格调抒发了他最后的祝愿:万能的上帝给了母亲生命,也给了母亲苦难;上帝给了母亲死亡,也给了母亲解脱;愿上帝与母亲的灵魂同在,愿母亲在上帝的阳光照耀下安息!
2 . 特点分析
《卡迪什》这首诗全诗由五个部分组成,在写作风格上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工整的形式、呼吸的节奏、亦诗亦文的诗歌。
第一,工整的形式。金斯堡继承了惠特曼的自由体诗歌那种粗犷豪放、铿锵有力的风格。他抛开了传统的形式,采用的是一种自发性的写作形式。诗中大量使用了重叠、反复、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感情和气势。在诗的第二部分,诗人一连用了33个“blessed”(赐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使诗歌读来朗朗上口。在诗的第四部分,诗人一口气用了5个“farewell”(永别了)、28个“with your eyes”(你心目中),在增强诗歌节奏感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在诗的第五部分,诗人又连续以17个“Lord”(上帝)、21个乌鸦的“caw”(呱呱)声的象声词结尾,这种重叠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因而也就更加富有感染力(Allen Ginsberg, 2009)。
第二,呼吸的节奏。金斯堡认为写诗就应该自由自在地表达诗人的感情,诗歌的节奏应该像呼吸一样自由。他承认自己是犹太人,说话时呼吸特别长,于是那长长的诗句便如滔滔江水喷涌而来。他认为无论什么语言,无论什么词语都可以入诗,他的诗歌和口语是完全相符的,听他的诗歌就好像听朋友之间谈话的声音和节奏。
第三,亦诗亦文的诗歌。金斯堡力求突破各种文学体裁的限制,取消诗歌的格调和韵律,打破诗歌和散文之间的界限,把诗歌写成“亦诗亦文”的样式(向兰,2008)。他竭力废除“知识分子”的语言,直接用社会底层人的口语,不受传统的语法、修辞规则的束缚。他在创作中广泛运用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把自己的思想、欲望、情感等直接向读者和盘托出;用内心独白、旁白和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有极大的随意性和跳跃性;给人以突兀多变、捉摸不定、难以理解的艺术感。此外,他还把神秘主义、象征主义等创作手法引入到他的创作中。
3 . 作品主题
《卡迪什》这首诗具有多个主题,这几个主题又同时交织。这首诗中分别揭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主题:
第一,《卡迪什》中揭示的第一个主题是母子之爱。诗人写这首诗时,距离他的母亲去世已经三年,诗人非常怀念她。他充满深情地回顾了母亲的一生,既写到她五十年前刚从俄国来到美国时的情形,也写到了她结婚时的美丽和欢乐。金斯堡描写最多的还是母亲精神失常时的情形,金斯堡在诗中如实地写下了他母亲精神失常时的情形,其中最为惊世骇俗的莫过于描写她在迷幻中赤身裸体面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似乎正对他进行性挑逗。所有这些描写似乎都脱离了传统挽歌的写作风格,但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表明了金斯堡对母亲的理解、同情和爱。尽管母亲在精神失常时显得很可怕,但她在精神正常时却显得很富有爱心。尤其是母亲在临终前仍不忘给儿子留下钥匙这一细节,可谓感人至深。在回顾了母亲的一生之后,金斯堡在诗的“赞歌”部分以一种无法遏制的激情表达了他对母亲的祝福,从而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第二,《卡迪什》中揭示的第二个主题是展示并批判了现代社会和美国生活中的种种罪恶。金斯堡一方面在诗中描写母亲的生命历程,另一方面却又在愤怒地声讨现代社会里存在的种种罪恶。母亲是来自俄国的一个犹太移民,当时以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主义在欧洲猖獗一时,对她的心理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也成为她多年后发疯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她移居美国后,内心并没有摆脱这些阴影,美国的反犹右翼分子、麦卡锡主义信徒、联邦调查局密探、西班牙的佛朗哥、以赫斯特为代表的资本家等都给了她更大的压力。正是由于这些罪恶势力不断使她感到恐惧,最终导致了她精神崩溃。诗人在诗中用“三根大柱”的意象生动地隐喻了母亲及其同时代人的共同的生活境遇。这“三根大柱”是对现代社会中一切罪恶势力的总称,它们随意摆布普通人的命运,就像在摆布一群木偶,普通人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是根本找不到自由和幸福的(王卫东,2002)。金斯堡在诗中的描写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和批判。
第三,《卡迪什》中揭示的第三个主题是对生与死的沉思。在金斯堡看来,死亡并不可怕。联想到母亲痛苦的一生,金斯堡不仅没有为母亲的死而伤心,反而感到庆幸。但是,金斯堡没法弄清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于是他开始陷入对人死后的不确定性的沉思。一方面他相信死亡是苦难人生的解脱,另一方面又对人死后的一切感到困惑。金斯堡对现世予以否定,却又对人死后的情形感到捉摸不透。那么一个人应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呢?生命的支撑又是什么呢?金斯堡最终没有给出答案,只是隐隐指出了一些可能性:一是艺术;二是爱;三是对上帝的信仰,就是那种不顾一切的信仰。
总之,艾伦·金斯堡在长诗《卡迪什》中揭示了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母子之爱。第二个主题是对现代社会和美国生活中的种种罪恶的批判。第三个主题是对生与死的沉思。这三个主题相互交织,不分彼此。他对普通的人和事、现代社会和美国人的生活、普世的人类生死问题都进行了清晰的展示和深入的探讨。尽管诗中有些段落和句子多少显得有些混乱,但在总体上他对诗中几个主题的处理却显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也充分表现了金斯堡驾驭诗歌的杰出才能和不同凡响的思想深度。此外,由于这首诗在内容和写作风格上和传统的挽歌大相径庭,《卡迪什》也成为继《嚎叫》之后金斯堡创作的又一长诗代表作。
参考文献
Allen Ginsberg. Howl, Kaddish and Other Poems[M]. London: Penguin Books, 2009: 57-61.
高金和.垮掉派诗人艾伦·金斯堡在嚎叫[J].海外英语,2013(17):180-181.
王卫东.卡迪什:多主题“协奏”[J].名作欣赏,2002(4):51-53.
向兰.从“卡迪什”看艾伦·金斯伯格诗歌的创新精神[J].外国文学,2008(5):106-108.
关键词:艾伦·金斯堡;卡迪什;赏析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8-0209-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3.054
艾伦·金斯堡(A l l e n G i n s b e r g, 1926~1997)是美国“垮掉派”的代表诗人。他的代表作有两大长诗——《嚎叫》和《卡迪什》。此前,笔者曾写过一篇题为《垮掉派诗人艾伦·金斯堡在嚎叫》的文章对他的代表作长诗《嚎叫》进行过相关探讨(高金和,2013)。现在,笔者打算撰文对他的又一代表作长诗《卡迪什》加以探讨。
1 . 内容简介
《卡迪什》(Kaddish,希伯来语,诗名有挽歌、安魂曲或祈祷文的意思)是金斯堡为悼念他母亲娜阿米(Naomi)而写的一首挽歌,由于这首诗在内容和写作风格上和传统的挽歌大相径庭,被誉为金斯堡仅次于《嚎叫》的又一长诗代表作。
《卡迪什》全诗分为五个部分,即序曲(Proem)、叙述(Narrative)和赞歌(Hymn)、挽歌之一(Lament I)、挽歌之二(Lament II)、祷文及赋格曲(Litany and fugue)。
第一部分是序曲。诗人讲述了母亲的死以及由此引出儿子对母亲和其他亲人的怀念,进而产生了人在现实世界承受苦难,在死亡中可以得到完全解脱的这一人生哲理问题的冥想。
第二部分是叙述和赞歌。诗人讲述了母亲一生经历的种种痛苦与磨难,并用赞歌的形式赞美上帝给人生命和苦难,又通过死亡使人从苦难中得到解脱,对于受尽苦难的人来说即使是令人害怕的死亡也是值得赞颂的。
第三部分是挽歌之一。诗人抒发了他对母亲生前的回忆,尤其是对母亲在临终前仍念念不忘给儿子留下钥匙的深爱的感念,时光仍在继续向前,而母亲却永远去了。
第四部分是挽歌之二。诗人写下了他对母亲死后留下的回忆,母亲告别了她苦难的一生,儿子永别了母亲所有的一切,甚至是最后的目光。
第五部分是祷文及赋格曲。赋格曲(fugue)是一种乐曲和诗歌的译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音乐性。诗人以赋格曲的形式来悼念母亲,其强烈的思想感情可见一斑,诗人以赋格曲的诗歌格调抒发了他最后的祝愿:万能的上帝给了母亲生命,也给了母亲苦难;上帝给了母亲死亡,也给了母亲解脱;愿上帝与母亲的灵魂同在,愿母亲在上帝的阳光照耀下安息!
2 . 特点分析
《卡迪什》这首诗全诗由五个部分组成,在写作风格上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工整的形式、呼吸的节奏、亦诗亦文的诗歌。
第一,工整的形式。金斯堡继承了惠特曼的自由体诗歌那种粗犷豪放、铿锵有力的风格。他抛开了传统的形式,采用的是一种自发性的写作形式。诗中大量使用了重叠、反复、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感情和气势。在诗的第二部分,诗人一连用了33个“blessed”(赐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使诗歌读来朗朗上口。在诗的第四部分,诗人一口气用了5个“farewell”(永别了)、28个“with your eyes”(你心目中),在增强诗歌节奏感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在诗的第五部分,诗人又连续以17个“Lord”(上帝)、21个乌鸦的“caw”(呱呱)声的象声词结尾,这种重叠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因而也就更加富有感染力(Allen Ginsberg, 2009)。
第二,呼吸的节奏。金斯堡认为写诗就应该自由自在地表达诗人的感情,诗歌的节奏应该像呼吸一样自由。他承认自己是犹太人,说话时呼吸特别长,于是那长长的诗句便如滔滔江水喷涌而来。他认为无论什么语言,无论什么词语都可以入诗,他的诗歌和口语是完全相符的,听他的诗歌就好像听朋友之间谈话的声音和节奏。
第三,亦诗亦文的诗歌。金斯堡力求突破各种文学体裁的限制,取消诗歌的格调和韵律,打破诗歌和散文之间的界限,把诗歌写成“亦诗亦文”的样式(向兰,2008)。他竭力废除“知识分子”的语言,直接用社会底层人的口语,不受传统的语法、修辞规则的束缚。他在创作中广泛运用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把自己的思想、欲望、情感等直接向读者和盘托出;用内心独白、旁白和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有极大的随意性和跳跃性;给人以突兀多变、捉摸不定、难以理解的艺术感。此外,他还把神秘主义、象征主义等创作手法引入到他的创作中。
3 . 作品主题
《卡迪什》这首诗具有多个主题,这几个主题又同时交织。这首诗中分别揭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主题:
第一,《卡迪什》中揭示的第一个主题是母子之爱。诗人写这首诗时,距离他的母亲去世已经三年,诗人非常怀念她。他充满深情地回顾了母亲的一生,既写到她五十年前刚从俄国来到美国时的情形,也写到了她结婚时的美丽和欢乐。金斯堡描写最多的还是母亲精神失常时的情形,金斯堡在诗中如实地写下了他母亲精神失常时的情形,其中最为惊世骇俗的莫过于描写她在迷幻中赤身裸体面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似乎正对他进行性挑逗。所有这些描写似乎都脱离了传统挽歌的写作风格,但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表明了金斯堡对母亲的理解、同情和爱。尽管母亲在精神失常时显得很可怕,但她在精神正常时却显得很富有爱心。尤其是母亲在临终前仍不忘给儿子留下钥匙这一细节,可谓感人至深。在回顾了母亲的一生之后,金斯堡在诗的“赞歌”部分以一种无法遏制的激情表达了他对母亲的祝福,从而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第二,《卡迪什》中揭示的第二个主题是展示并批判了现代社会和美国生活中的种种罪恶。金斯堡一方面在诗中描写母亲的生命历程,另一方面却又在愤怒地声讨现代社会里存在的种种罪恶。母亲是来自俄国的一个犹太移民,当时以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主义在欧洲猖獗一时,对她的心理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也成为她多年后发疯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她移居美国后,内心并没有摆脱这些阴影,美国的反犹右翼分子、麦卡锡主义信徒、联邦调查局密探、西班牙的佛朗哥、以赫斯特为代表的资本家等都给了她更大的压力。正是由于这些罪恶势力不断使她感到恐惧,最终导致了她精神崩溃。诗人在诗中用“三根大柱”的意象生动地隐喻了母亲及其同时代人的共同的生活境遇。这“三根大柱”是对现代社会中一切罪恶势力的总称,它们随意摆布普通人的命运,就像在摆布一群木偶,普通人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是根本找不到自由和幸福的(王卫东,2002)。金斯堡在诗中的描写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和批判。
第三,《卡迪什》中揭示的第三个主题是对生与死的沉思。在金斯堡看来,死亡并不可怕。联想到母亲痛苦的一生,金斯堡不仅没有为母亲的死而伤心,反而感到庆幸。但是,金斯堡没法弄清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于是他开始陷入对人死后的不确定性的沉思。一方面他相信死亡是苦难人生的解脱,另一方面又对人死后的一切感到困惑。金斯堡对现世予以否定,却又对人死后的情形感到捉摸不透。那么一个人应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呢?生命的支撑又是什么呢?金斯堡最终没有给出答案,只是隐隐指出了一些可能性:一是艺术;二是爱;三是对上帝的信仰,就是那种不顾一切的信仰。
总之,艾伦·金斯堡在长诗《卡迪什》中揭示了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母子之爱。第二个主题是对现代社会和美国生活中的种种罪恶的批判。第三个主题是对生与死的沉思。这三个主题相互交织,不分彼此。他对普通的人和事、现代社会和美国人的生活、普世的人类生死问题都进行了清晰的展示和深入的探讨。尽管诗中有些段落和句子多少显得有些混乱,但在总体上他对诗中几个主题的处理却显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也充分表现了金斯堡驾驭诗歌的杰出才能和不同凡响的思想深度。此外,由于这首诗在内容和写作风格上和传统的挽歌大相径庭,《卡迪什》也成为继《嚎叫》之后金斯堡创作的又一长诗代表作。
参考文献
Allen Ginsberg. Howl, Kaddish and Other Poems[M]. London: Penguin Books, 2009: 57-61.
高金和.垮掉派诗人艾伦·金斯堡在嚎叫[J].海外英语,2013(17):180-181.
王卫东.卡迪什:多主题“协奏”[J].名作欣赏,2002(4):51-53.
向兰.从“卡迪什”看艾伦·金斯伯格诗歌的创新精神[J].外国文学,2008(5):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