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學是党校的核心职能之一,是党校教师经常要研究的问题,提高授课质量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把握。
关键词:党课;课堂教学;授课质量
课堂教学是党校教学、科研、资政的三大核心职能之一,所以如何上好党课,提高授课质量是教师经常要研究的问题。
一、严守政治纪律。政治纪律在这里更深层次的是指政治正确,切忌有较多的负面信息,更不能有违背中央大政方针的偏激观点,尤其是青年人一定要有政治远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一定要坚持用学术讲政治,用学术讲政治是破解这个问题的法宝。所以政治纪律、观点、内容的正确性要贯彻到党课的全过程中,在备课时一定要始终牢记这条高压线,触碰不得。
二、框架结构合理。党课的框架宏观上一般是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但根据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不同,三者的比重会有不同(一般以2:3:5较为合适,即发展路径与对策应占较大的份量);微观上一般是四部分:问题导入——问题转换——学理框架——解决路径,全流程环环相扣,关键在于找准实践问题与学术问题的接口。
三、材料运用。一个选材有针对性,提高匹配度。论点与论据要咬合紧密,论据要能充分证明论点。另一个尽量使用新材料,提高鲜活度,避免内容陈旧,很多材料已经被反复引用,虽然内容正确但缺少了新意,难以再引起大家的兴趣,所以一定要多用新材料。
四、学理支撑。学理支撑包括:理论逻辑、国际视野和历史参照、提供有效的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工具和方法。
首先看理论逻辑。为了通过授课帮助学员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增强认知、解析相关问题的能力,必须在叙述结构中嵌入理论逻辑。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各类纷繁复杂的问题都可以找到相应的理论逻辑。那么这个理论逻辑怎么找?从哪找?一个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中找,再一个就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中找,将纷繁复杂、碎片化、多层次的现实问题转换到清晰的学术框架中。
其次是有国际视野和历史参照。在做理论研究时一定要有国际视野和历史的维度,不能将思维局限在一时一地一枝一叶上。一定要有横向的和纵向的对比思维。
再一个是否提供有效的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工具和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堂好的党课不仅要告诉你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还要告诉你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也就是方法论,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和认识,那思考和认识从哪来?就是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比如前几天我看到一个课题,《从猪肉涨价看如何提升政府治理效能》,作者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象看问题,从猪肉涨价谈起,将市场与价格、供给侧与需求侧、国际与国内、政府与养殖场、上游市场与下游市场、决策与机制等等条分缕析形成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这就是分析问题的方法。
五、课件制作。关于课件制作,首先要认识到课件制作的目的是什么?制作PPT的目的就是帮助授课者进行讲授的,PPT代替不了讲课,所以不要喧宾夺主、哗众不取宠,PPT要为我所用。其次,PPT制作的视角是什么?PPT视角就是学员视角的听众的视角,PPT主要是给学员看的,首先要站在听众理解的角度,要有助于听众理解、明了你的授课内容,然后才是考虑便利教师自身的授课。再次PPT的直观表达功能要充分发挥好,对讲授中涉及的复杂、立体、交互关系,要一图一表,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再一个就是PPT要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PPT要做得清楚、干净、醒目,符合大多受众的审美情趣和习惯;字数能少不多、字体宁大不小;不杂乱不模糊;颜色配比和谐柔和,不刺眼,不障眼。
六、博览群书,深入实践。讲课,教师是主导。课堂是教师的舞台,教师是统帅、是指挥。所以讲课一定要游刃有余。怎么才能游刃有余?就是居高临下!教人一碗,要有一缸;讲一个专题,要懂一个专题系列;讲一门课,要熟悉很多门课。“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所处的位置高,声音传的自然就远,并不是秋风刮的结果。学富五车,思如泉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要提高讲课水平,就一定要认真看书学习,如饥似渴,永不满足。分析有些老师讲课不好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视野太窄,信息量不大,知识面不宽。原因在哪里?读书少,到实践当中去研究少!所以,要想讲好党课,就要践行八个字:“博览群书,深入实践”。
七、内容要实,思想要新。这里的实主要体现为少说废话。什么是废话?一是不该说的话;二是与主题无关的话。偏题、跑题扯远了。三是没有信息量的话。没有信息量的话就是废话。没有新意、没有新观点、新思想,听你的课就像没听一样,整个就是一堂废话。我们讲课要少说废话。再一个思想要新,这个新就是创新,授课是一门艺术,艺术要求创造,要求创新,不是掌握规律之后就自然而然能授好课的,要在掌握规律基础上进行创新,要有创新性思维。选题要独到,观点要鲜明,内容要新颖。思想上的创新表现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讲课形式上的创新体现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游戏竞赛法等。讲授方法的创新有对比法、渗透法、反证法、引证法等。
八、不同课型存在问题。
首先基本理论课,聚焦核心问题不够。那如何聚焦核心问题呢?就要紧跟最新的理论发展、政策演进、国际形势、社会发展,谈新思想新问题。
其次,党性教育课,泛泛而论,讲不出新意,存在“新瓶旧酒”问题。党性教育课一般分为党章和党内法规条例解读,党史、党建两种类型。党章和党内法规条例这类课程必须讲解条文,最容易出现干巴、死板地照本宣科的问题,引不起学员的兴趣与关注。提高讲授质量,应当开拓视野,立体呈现。着力讲清楚这些章程、法条产生的背景、沿革、修改完善的缘由和重点,史论结合、旁征博引,对比甄别、总结提炼。努力挖掘出条文背后的故事,以使原本干瘪的文本丰满、立体起来,从而达到使学员深化认识、深刻领悟的功效。党史、党建课,这类课程重点围绕初心使命、理想信念、奋斗历程、群众路线、党性修养等内容展开。教学中的最大困惑:一是学员熟习、难出新意;二是文件语言、难以深入。针对第一种困惑,破解之招就是讲好故事。但这里要注意,讲故事不是简单为了热闹,要避免热闹代替门道。讲课既要热闹,又要有门道。热闹就是生动、活泼,有例子、有故事、有噱头;门道就是有观点、有思想、有理论、有启迪。授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门道不是热闹,热闹是为传授门道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热闹和门道两者要处理好,只讲门道显得枯燥,只求热闹什么也没留下。我们经常碰到,某位老师讲课很生动,但给你留下什么呢?好像什么也没讲。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学员对我们来说,要把他们当作内行,因为他们是来学习的,尽管他们对这门课不是内行,但是他们一定是想成为内行的,他要学好这门课。所以我们一定要在门道上下功夫,不能本末倒置,通过热闹来更好地表达你的门道。
破解第二种困惑,路径只能是“用学术讲政治”。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及其中国化成果,从中寻求合适的范畴、原理及其相互关联,作为学理支撑。但这里要避免说教代替说理。说理就是说理论、说思想、说观点,但是忌讳说教。说教是什么?说教首当其冲是“假”、“大”、“空”,假话、大话、空话,没有实际意义不管用;然后是照搬照抄剪贴过来的,缺少教师的改造制作,再就是生搬硬套没有消化理解。结果一定是语言生硬、面目可狰,所以人家说你是说教。那说理就不一样了,说理有实践性,有亲切感,就在听众身边,就是听众遇到的问题,而且用鲜活的语言、用非常可以接受的表述,把它讲出来,以情说理,寓理于情,把道理附着在案例当中,这就是说理。我们上课要说理,上课忌讳说教。
再次市情乡情课。上好市情乡情课必须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既要讲好普通话,又要讲好方言。两大要领:一是如何吃透市情乡情完整准确地把握历史、当下和趋势,尤其要关注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创造;二是如何更符合学员需求、更加管用地向学员呈现,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正确、新款的视角和有用的分析方法和工具,使学员在思考中受启发、得提高。完善与提高市情乡情课教学,要练就调查研究的内功。从教师主观方面看,一定要克服调查前“不愿”、调查中“不会”的问题;还要克服“为调查而调查”、“只调查不分析、研究”的毛病,不仅掌握表象和现状,而且通过深入的分析研究了解历史,把握来龙去脉,把握发展演进的内在规律。
总之,这几点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要做到各方兼顾、紧密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
邓祖亮,男,历史学硕士,中共安徽省界首市委党校,助理讲师。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界首市委党校
关键词:党课;课堂教学;授课质量
课堂教学是党校教学、科研、资政的三大核心职能之一,所以如何上好党课,提高授课质量是教师经常要研究的问题。
一、严守政治纪律。政治纪律在这里更深层次的是指政治正确,切忌有较多的负面信息,更不能有违背中央大政方针的偏激观点,尤其是青年人一定要有政治远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一定要坚持用学术讲政治,用学术讲政治是破解这个问题的法宝。所以政治纪律、观点、内容的正确性要贯彻到党课的全过程中,在备课时一定要始终牢记这条高压线,触碰不得。
二、框架结构合理。党课的框架宏观上一般是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但根据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不同,三者的比重会有不同(一般以2:3:5较为合适,即发展路径与对策应占较大的份量);微观上一般是四部分:问题导入——问题转换——学理框架——解决路径,全流程环环相扣,关键在于找准实践问题与学术问题的接口。
三、材料运用。一个选材有针对性,提高匹配度。论点与论据要咬合紧密,论据要能充分证明论点。另一个尽量使用新材料,提高鲜活度,避免内容陈旧,很多材料已经被反复引用,虽然内容正确但缺少了新意,难以再引起大家的兴趣,所以一定要多用新材料。
四、学理支撑。学理支撑包括:理论逻辑、国际视野和历史参照、提供有效的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工具和方法。
首先看理论逻辑。为了通过授课帮助学员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增强认知、解析相关问题的能力,必须在叙述结构中嵌入理论逻辑。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各类纷繁复杂的问题都可以找到相应的理论逻辑。那么这个理论逻辑怎么找?从哪找?一个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中找,再一个就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中找,将纷繁复杂、碎片化、多层次的现实问题转换到清晰的学术框架中。
其次是有国际视野和历史参照。在做理论研究时一定要有国际视野和历史的维度,不能将思维局限在一时一地一枝一叶上。一定要有横向的和纵向的对比思维。
再一个是否提供有效的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工具和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堂好的党课不仅要告诉你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还要告诉你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也就是方法论,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和认识,那思考和认识从哪来?就是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比如前几天我看到一个课题,《从猪肉涨价看如何提升政府治理效能》,作者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象看问题,从猪肉涨价谈起,将市场与价格、供给侧与需求侧、国际与国内、政府与养殖场、上游市场与下游市场、决策与机制等等条分缕析形成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这就是分析问题的方法。
五、课件制作。关于课件制作,首先要认识到课件制作的目的是什么?制作PPT的目的就是帮助授课者进行讲授的,PPT代替不了讲课,所以不要喧宾夺主、哗众不取宠,PPT要为我所用。其次,PPT制作的视角是什么?PPT视角就是学员视角的听众的视角,PPT主要是给学员看的,首先要站在听众理解的角度,要有助于听众理解、明了你的授课内容,然后才是考虑便利教师自身的授课。再次PPT的直观表达功能要充分发挥好,对讲授中涉及的复杂、立体、交互关系,要一图一表,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再一个就是PPT要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PPT要做得清楚、干净、醒目,符合大多受众的审美情趣和习惯;字数能少不多、字体宁大不小;不杂乱不模糊;颜色配比和谐柔和,不刺眼,不障眼。
六、博览群书,深入实践。讲课,教师是主导。课堂是教师的舞台,教师是统帅、是指挥。所以讲课一定要游刃有余。怎么才能游刃有余?就是居高临下!教人一碗,要有一缸;讲一个专题,要懂一个专题系列;讲一门课,要熟悉很多门课。“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所处的位置高,声音传的自然就远,并不是秋风刮的结果。学富五车,思如泉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要提高讲课水平,就一定要认真看书学习,如饥似渴,永不满足。分析有些老师讲课不好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视野太窄,信息量不大,知识面不宽。原因在哪里?读书少,到实践当中去研究少!所以,要想讲好党课,就要践行八个字:“博览群书,深入实践”。
七、内容要实,思想要新。这里的实主要体现为少说废话。什么是废话?一是不该说的话;二是与主题无关的话。偏题、跑题扯远了。三是没有信息量的话。没有信息量的话就是废话。没有新意、没有新观点、新思想,听你的课就像没听一样,整个就是一堂废话。我们讲课要少说废话。再一个思想要新,这个新就是创新,授课是一门艺术,艺术要求创造,要求创新,不是掌握规律之后就自然而然能授好课的,要在掌握规律基础上进行创新,要有创新性思维。选题要独到,观点要鲜明,内容要新颖。思想上的创新表现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讲课形式上的创新体现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游戏竞赛法等。讲授方法的创新有对比法、渗透法、反证法、引证法等。
八、不同课型存在问题。
首先基本理论课,聚焦核心问题不够。那如何聚焦核心问题呢?就要紧跟最新的理论发展、政策演进、国际形势、社会发展,谈新思想新问题。
其次,党性教育课,泛泛而论,讲不出新意,存在“新瓶旧酒”问题。党性教育课一般分为党章和党内法规条例解读,党史、党建两种类型。党章和党内法规条例这类课程必须讲解条文,最容易出现干巴、死板地照本宣科的问题,引不起学员的兴趣与关注。提高讲授质量,应当开拓视野,立体呈现。着力讲清楚这些章程、法条产生的背景、沿革、修改完善的缘由和重点,史论结合、旁征博引,对比甄别、总结提炼。努力挖掘出条文背后的故事,以使原本干瘪的文本丰满、立体起来,从而达到使学员深化认识、深刻领悟的功效。党史、党建课,这类课程重点围绕初心使命、理想信念、奋斗历程、群众路线、党性修养等内容展开。教学中的最大困惑:一是学员熟习、难出新意;二是文件语言、难以深入。针对第一种困惑,破解之招就是讲好故事。但这里要注意,讲故事不是简单为了热闹,要避免热闹代替门道。讲课既要热闹,又要有门道。热闹就是生动、活泼,有例子、有故事、有噱头;门道就是有观点、有思想、有理论、有启迪。授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门道不是热闹,热闹是为传授门道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热闹和门道两者要处理好,只讲门道显得枯燥,只求热闹什么也没留下。我们经常碰到,某位老师讲课很生动,但给你留下什么呢?好像什么也没讲。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学员对我们来说,要把他们当作内行,因为他们是来学习的,尽管他们对这门课不是内行,但是他们一定是想成为内行的,他要学好这门课。所以我们一定要在门道上下功夫,不能本末倒置,通过热闹来更好地表达你的门道。
破解第二种困惑,路径只能是“用学术讲政治”。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及其中国化成果,从中寻求合适的范畴、原理及其相互关联,作为学理支撑。但这里要避免说教代替说理。说理就是说理论、说思想、说观点,但是忌讳说教。说教是什么?说教首当其冲是“假”、“大”、“空”,假话、大话、空话,没有实际意义不管用;然后是照搬照抄剪贴过来的,缺少教师的改造制作,再就是生搬硬套没有消化理解。结果一定是语言生硬、面目可狰,所以人家说你是说教。那说理就不一样了,说理有实践性,有亲切感,就在听众身边,就是听众遇到的问题,而且用鲜活的语言、用非常可以接受的表述,把它讲出来,以情说理,寓理于情,把道理附着在案例当中,这就是说理。我们上课要说理,上课忌讳说教。
再次市情乡情课。上好市情乡情课必须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既要讲好普通话,又要讲好方言。两大要领:一是如何吃透市情乡情完整准确地把握历史、当下和趋势,尤其要关注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创造;二是如何更符合学员需求、更加管用地向学员呈现,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正确、新款的视角和有用的分析方法和工具,使学员在思考中受启发、得提高。完善与提高市情乡情课教学,要练就调查研究的内功。从教师主观方面看,一定要克服调查前“不愿”、调查中“不会”的问题;还要克服“为调查而调查”、“只调查不分析、研究”的毛病,不仅掌握表象和现状,而且通过深入的分析研究了解历史,把握来龙去脉,把握发展演进的内在规律。
总之,这几点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要做到各方兼顾、紧密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
邓祖亮,男,历史学硕士,中共安徽省界首市委党校,助理讲师。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界首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