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六大阶段

来源 :智囊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en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灯阶段:失落与怀疑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仿佛生来就要抗拒变革?
  最初正是这个问题引起了我们对变革的好奇并最终促成了本书的完成。起先,我们一直试图解决因公司变革(比如兼并、认购、缩小规模,等等)而带来的压力和效率低下等问题。后来,我们发现,面对变革,人们的反应具有许多共同之处。无论是员工、经理、配偶、兄弟姐妹,还是合伙人、朋友、父母,我们在变革面前无一例外地遵循着某种固有模式。
  促使我们对变革产生浓厚兴趣的另外两个问题如下。
  是否存在一些共同的东西,我们称之为“触点”,妨碍了我们对变革的理解,干扰了我们的行动?
  有没有一种更加系统的方法,能够帮助人们应对变革中的诸多变数,并顺利地完成转型?
  研究表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在协助一些组织实施变革的过程中,我们总是能听到各阶层的员工由衷地说,但愿我们的公司一切准备就绪,希望改革进程一帆风顺。经理们则希望员工们准备好,员工们则希望管理层准备好。而底线则是,组织中的每个阶层、每个个体在面对变革时能变得更为灵活。人类,一旦掌握了方法就能进行自我调适。
  当然,所谓的自我调适只是一定范围内的。身处变革环境之中,尤其在变革之初,记忆、潜意识等我们在前文称之为“触点”的因素总在不知不觉中发挥着作用。值得庆幸的是,你越是了解这些可能会妨碍你接受和理解变革的“触点”,你就能越快地度过前两个阶段,就能为自己创造更大的自由行动空间,并顺利度过变革。
  可是,在变革之初,你可能压根儿就不想做任何尝试,也不想采取太多的行动。你可能走向甚至是奔向错误的方向。这时,你才刚刚开始处理新的信息,你的决策机制——好比是你人生航程中的罗盘、你的卫星定位系统——还没有各就各位。因此,这是“红色”阶段——就好比交通指示灯中的红灯意味着停车一样。你的职业生涯、你的生活才刚开始发生变化,别试图去闯红灯。而应减速、刹车,在十字路口停下来,左右看看。面对变革,你有两种选择模式——要么迎面而上,要么全身而退。可往往人们不想选其中的任何一个。事实上,既然前方已亮起红灯,那就停下来歇一歇,等安全了再走。
  
  第一阶段:从失落到安全
  进入第一阶段时,我们的工作已经在某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或许会失去些什么——丢了工作、失去了升职的机会、客户流失等;我们或许会碰到新问题——一个新老板、一个新项目、一个新职务等。只要出现了上述情况中的任何一种,都说明变革已经出现了。在变革的第一阶段,最主要的感觉就是失控感。不管有意还是无意,我们都会变得比较谨慎;我们会感到些许忧虑,甚至是恐惧,而我们的行动也会显得有些迟钝。
  另外,即便是你所认为的那种“好的”变革,如果变革的力度很大,你仍然会产生上述反应。也就是说,变革的第一个阶段是不太容易度过的。举例来说,在这个阶段,你就好比是在大雾迷漫的天气里开车,前面的路况不明,但为了安全起见,你不得不继续小心谨慎地前进。在这个阶段,你必须承认自己感到了失落和担忧,我们要重视这种情况,千万不要对此视而不见或者矢口否认。在这一阶段,对你来说的头等大事就是找到安全感,恢复控制力。
  此时,你迫切需要答案的问题就是:“我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最糟的情况是什么?”“我能应付这些吗?”
  第二阶段:从怀疑到现实
  进入变革的第二阶段之后,我们对未来充满怀疑,这种不确定感令人感到十分不安。这时,怀疑就是大脑给我们的信号,它让我们放慢脚步,甚至裹足不前,直到我们搜集到更多的相关信息为止。由于对一切充满怀疑,害怕失控,我们的行动更多表现出一种自我保护性。于是,我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怨愤、多疑、抵触的情绪。但是这些不良情绪往往适得其反,甚至会产生极大的危害。在这一阶段,我们容易忽视那些显而易见的情况,只会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方式看问题,坚信自己对形势的分析是最正确的。所以,我们在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迅速摆脱幻想,面对现实,积极寻找正确的应对之道。
  在组织变革中,这一阶段是极富戏剧性的。我们的情绪变得日益高涨,愤怒、指责以及不同程度的猜疑会逐渐显现出来,这些都会影响甚至误导人们之间的沟通。比较普遍的情况是,组织内的相当一部分人会指责所发生的一切改变,有些人甚至会极力抗争,设法证明“他们的方式”或“原来的方式”更好,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变革。他们争论不休、极力游说、不断抗议。但是变革就是不公平的,不管你如何苦苦哀求、如何处心积虑,它仍会继续下去。这一阶段正是组织变革中牢骚的表演舞台,现在正在上映的肥皂剧之家,如《变革与骚动》、《我的全部变革》、《当变革来临时》等都不约而同地在现实生活中上演了。
  黄灯阶段:不适与探索
  变革周期里的黄色意味着你应当小心谨慎,就像上下班或驱车前往食品店途中看到黄色交通指示灯一样。前方可能是车流、十字路口、一辆等待左转的车,既然还没有到达畅行车道,你就不要急着踩油门。不管你是那种“加大油门”型的司机还是看见黄灯亮就减速的司机(这一点你最了解自己),当身处工作中的变革时,你最好不要轻易地闯黄灯。毕竟,你加速的力量是有限的。
  当然,前方的路况仍不明朗,你还在判断自己的方向,你还有些迷茫,但你也没必要因此而把速度降到最低。因为你知道胜利就在前方,只是不知道怎么才能到达那里。
  第三阶段:从极端不适到产生动力
  在第三阶段,你会感到极为不适,你时常感到焦虑、困惑、不知所措。你的行为变得有些迟钝。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大脑开始对各种信息进行组合、归类,重新形成对变革的看法。
  我们已经了解到大量有关变革的信息,但是,仍然没有从中理出什么头绪。工作效率降低成了普遍现象,即使那些平日有条不紊的人也会显得心不在焉、一点都不在状态。至此,员工们已经彻底明白了所要进行的变革是怎么回事了,也知道这将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而这种认识往往会使他们产生一种深深的挫折感,缺勤率居高不下。对于任何组织而言,务必要未雨绸缪,顺利度过这一“减速”期。事实会证明,这将是一笔明智的投资。
  为了能披荆斩棘大步向前,在这一阶段,你需要小心谨慎大胆决断,积极采取措施,重新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保持住这种鞭策自己前行的动力。
  那么,失去动力的人会怎样?他们可能止步不前,甚至可能出现倒退。要是这样的话,他们可能就要进入“危险区域”了。
  第四阶段:从发现到探索的艰难跋涉
  如果说前三阶段涉及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那第四阶段讨论的则是解决方法。在这一阶段,你将学会如何全面看待问题,打破思维定式。你会发现自己又能精力充沛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现在,你面临是如何抓住新的机遇,痛下决心,并做出最佳选择。更加开阔的眼界和愈益坚定的意志将使你变得乐观自信。
  在这一阶段,你将学会包容,那些不同意见不再让你感到苦恼,反而开阔了你的视野。你已经找到了最佳方案,你关注的将不只是眼前,还有更为长远的目标。
  绿灯阶段:理解与融合
  理解与融合,正是你一直为之努力的,也是你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的目的所在。理解,让你能够冷静地回顾过去,从中汲取有益于你继续前进的经验。当然,这只是本阶段的一个组成部分。到了融合阶段,你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望未来,你的工作和生活目标将变得更加清晰,更加令人振奋。
  在最后两个阶段, 你终于把最后几块拼板放到了拼图玩具里。你将豁然开朗并看到一幅完整的图案。此时,你无须犹豫,也不用左顾右盼,现在是一路绿灯,你只需大步前行。
  第五阶段:理解变革的益处
  在该阶段,由于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变革会带给我们好处,我们在思想上变得更富有洞察力,在行动上变得更务实。我们对所发生的一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认识了变革成功所必备的条件,认识了我们自己并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经验和教训。这些都将帮助我们顺利地度过今后工作和生活中的变革。通过这种强化型的“学习模式”,我们发现,自己愿意并如饥似渴地吸收工作内外的一切新信息。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工作也更加富有成效。
  为了更好地迈向下一个阶段,我们对变革的内涵及其过程进行了更深刻的反思。
  在第五阶段,我们还能体会到“幸福”感吗?可能有,也可能没有,那要取决于变革本身。和所有阶段一样,这一阶段我们也会解决一些我们原本以为不可能解决的难题。当然,不是所有的变革都能让我们称心如意地解决或者是完全接受。有时,危机、机遇或者自然因素会迫使我们不得不委曲求全,将就一些难以妥善处理的事情。
  变革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例如,那些来自工作方面的变革:失业、裁员、并购、工作调动、破产、项目失败、过度劳累等。人生实质上就像是一桩凌乱不堪、捉摸不定,但终归要完结的买卖。然而,我们必须接受并理解这样的现实,不管喜欢与否,我们都要想办法坚持到底。
  第六阶段:体验融合
  到了第六阶段,不管是在公司还是在家,变革已经完全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在情感上,我们乐于帮助那些还在变革的前几个阶段里艰难跋涉的人们,因为对于他们所承受的痛苦,我们曾经感同身受。在这一阶段中,人们谈论最多的莫过于“全新的目标”和普遍的满足感。我们恢复了以往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够自如地应付生命中的又一轮变革。这一阶段我们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如何避免过于自我和安于现状;如何让我们的理解力得到升华,成为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智慧等等。
  此时的你已经超越了“生存”阶段,开始“茁壮成长”。对于变革的结果、意义及收获,你有了最深刻的认识;现在,你能够清醒地评价变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当整个组织坚定地走到第六阶段时,它已经成功地超越了市场。它向自己的同行、客户、供应商以及利益攸关者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对于这样的组织来说,“变革”已不再是一次重大的转型,它只不过变成了一种现状而已。
  当人们坚定地走到第六阶段时,他们更肯定了自己对变革的适应性,能更加灵活地应对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性,所以,他们离工作和生活中的远大目标也越来越近。
其他文献
《管理十律》 关于管理者的能力,有一种很有影响的说法,出自当时在哈佛商学院任教的罗伯特卡茨。卡茨说管理者有三大能力:技术能力、人际能力和概念能力。卡茨的这个说法也已经成为经典,一般的管理学教科书都会提到。但是,他没有具体分析这三大能力从哪里来。 这三大能力怎么来?很简单,除了天生的部分,就靠后天学习。技术能力,主要靠后天学习;概念能力,后天能够学习的成分很大;人际能力,天生的成分很大,但是后天同样
期刊
《藏锋——刘永好传》 在养殖鹌鹑期间,四兄弟各自的优点已经凸显出来。刘永好在广告和营销上经历了磨炼,有了最难得的一线操作的积累。他性格中的随和、坚韧,水滴石穿的说服能力在这段时间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和提高。特别是在为鹌鹑饲料加工采购原料的过程中,刘永好奠定了往后二十多年经商史的基本特点:不断向外寻求机会。 除了鹌鹑蛋为育新良种场带来大量财富,鹌鹑饲料也迅速成为另一个财富增长点,这是刘永好和三个哥哥没有
期刊
《非同凡“想”:乔布斯的创新启示》 翻开历史画卷,我们看到了一段充满创造性的篇章——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可以追溯到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始于14世纪,在接下来的400年间影响了整个欧洲。创意的大爆发成为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特点。画家、雕塑家、思想家和发明家遍地开花。像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这样的天才为那个时代的文化、科学和艺术的飞跃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也成为“多才多艺者”一词的最好注解。 学者们还在争论文艺复
期刊
《非同凡“想”:乔布斯的创新启示》『 悦读推荐 』 本书引导你按照乔布斯的方式学习如何重新审视你的事业,重新打造你的产品赋予你头脑中对未来成功的想象以新的生命力。    作者:卡迈恩加洛 [美]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定价:39.00元    创新是苹果的秘密武器,但是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乔布斯并不笃信创新来自一套现成的系统,苹果的员工从不参加那些旨在锻炼创新能力的研讨会   乔布斯是业界的新神话。
期刊
[美]詹姆斯P沃麦克 等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 48.00元 上榜理由:本书的成功在于它对精益生产方式做了最好的总结,为读者提供了精益的核心原则,实地考察了美国、德国、日本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大小企业推行精益的实际情况和心得,为准备跨入精益之门和实施精益的人提供了最好的指南,从而成为了精益方面的经典著作。     《质量免费》      [美]菲利浦克劳士比山西教育出版社 湛庐文化策划49.80元
期刊
《商业模式新生代》具有广泛地域及行业众多实践者参与写作和创意、亚马逊近7年来读者反馈最多、好评最多、让读者一直阅读而免遭冷落的商业模式书籍,它用完全不同于以往文字堆砌的图形化形式描述、系统性总结商业模式构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废话最少,更为神奇的是,它是一本让读者阅读后产生作画冲动的书籍    我接触商业模式的概念最早要归结到大学时期,是在选修商学院的企业营销时才了解到的。现在粗略地能够回忆起来,
期刊
近日,“Smart工作方法”系列图书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该丛书包括《别告诉我你会记笔记》、《Google时代的工作方法》、《超级快速阅读》、《快速阅读》。 《Google时代的工作方法》教你利用信息化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别告诉我你会记笔记》则教你用传统的笔记本理清工作思路。瑞士军刀式的几本小书,相得益彰,迅速提高职场战斗力!帮助你学会聪明地工作,拥有幸福的生活!    《财富的逻辑》:解读财富的逻辑
期刊
按说当当网的销售榜单着实并不罕见,网络、市面上的多类报刊媒介上时常可见其踪影,只是以TOP列示居多。《智囊悦读》与当当网合作,尝试以推荐阅读的方式跟读者见面,这还是头一次,希望能让大家的直观感受更佳。    孙子兵法曰“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就企业而言管理亦是一门
期刊
从优秀到卓越的那个卓越,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个组织的超越成长和可持续创新,需要组织能力的集体提升和变革    以往我们精心架构起来的组织在日益变化的时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之前的企业组织只要强化“管控的力度”和“效力的升级”,让组织稳定生产,就是一个好组织。但如今,在不创新、不“蓝海”就毋宁死的全球新环境下,组织能力是否能够支撑组织的变革,已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组织能力
期刊
管理人与人之间的张力,并让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原本就是领导者应当掌握的平衡术中的一部分;但驾驭这类冲突,使企业因此走向成功则是一个常常被人们忽略的问题    “ 点评人简介―”  傅强:智囊传媒总裁,《新智囊》杂志、《智囊悦读》杂志、中国管理传播网出品人和总编辑,传媒与管理咨询专家。2006年被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咨询委员会评为2005年具有影响力“中国管理咨询专家500名”。机械工业出版社经管领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