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哈尔滨的深冬极冷无比,零下三十几度的气温令人颤栗。然而,今年哈尔滨的深冬又热烈如火,因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第一届哈尔滨音乐比赛在这里成功举办。半个月之间,美妙的琴音,高雅的乐声,将这座艳丽的城市烘托成为音乐的熔炉。
哈尔滨音乐比赛是由哈尔滨市政府、哈尔滨音乐学院联合举办的一流综合国际音乐赛事,今年是第一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作曲家叶小纲担任比赛组委会主席和艺术委员会主席,哈尔滨市市长宋希斌担任比赛组委会主席。
本届哈尔滨音乐比赛共有三个项目:声乐、钢琴和小提琴。经过严格的预选赛,最终共有一百零三位选手晋级正赛。经过二十七场激烈角逐,有十一名选手获得了奖项,他们分别是:钢琴组第一名潘林子,第二名亚历山大·潘菲洛夫,第三名拉斐尔·斯科尔卡,第四名弗洛里安·米特雷亚;小提琴组第一名周颖,第二名朴奎闵,第三名里奥尼德·柴勒斯尼,第四名刘芳蕾;声乐组第一名空缺,第二名斯韦特兰娜·莫斯卡连科,第三名阿历亚山大·拉斯拉维奇,第四名陈大帅。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届拥有国际一流水准的音乐比赛,选手水平之高、才能之突出超越了人们的想象,完全可以说是一次精英的集中展示。
本届哈尔滨音乐比赛声乐组参赛选手最多,共四十一位选手进入正赛。最终第一名空缺,第二名获得者是俄罗斯花腔女高音斯韦特兰娜·莫斯卡连科。
决赛时,莫斯卡连科第一个出场。开场前还遇到了一个小插曲,那天由于观众晚到,音乐厅里一直没有安静下来,指挥大师汤沐海一直默默地等待,始终未挥棒。当时我非常担心已经上台的斯莫斯卡连科,因为我知道,这种嘈杂声对于歌唱者来说特别容易分心,很可能会直接影响水平的发挥。然而只见她镇定自如,迅速调整好状态,一开口就赢得了满堂彩。莫斯卡连科是一位很有特色的花腔女高音,她音域宽、音色美、技巧娴熟,且音乐感丰富。当晚她演唱的德利布歌剧《拉克美》选段《印度少女要往哪儿去》非常精巧,抒情段落的气息控制和花腔段落的清晰感都很出色。在演唱中国作曲家叶小纲的《采桑子》时,她以深深的气息支撑着飘逸的高音,音调如同吟诗一般自如。这首作品有着很浓的印象主义色彩,需要演唱者以丰富的音色(假声控制)来“迎合”乐队的声音变化,莫斯卡连科在演唱中做到了。
第三名获得者是白俄罗斯男低音阿历亚山大·拉斯拉维奇。他的条件相当出色,音域宽,上下贯通而不失流畅。当晚他演唱的威尔第歌剧《厄尔南尼》选段、唐·席尔瓦的咏叹调很有戏剧性,虽是男低音,但声音不“压”、不“闷”,且有一种高昂的力量感。他演唱的冼星海《黄河》中的《黄河颂》声音洪亮有气势,中文吐字有模有样。男低音在世界声乐界中本就十分难得,这样的人才更是难能可贵。
第四名获得者是中国男高音陈大帅,他是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的硕士。他的音域宽且声音充实,高音尖锐、嘹亮而富有穿透力。与前两位获奖者相比,陈大帅在能力上并不逊色,只是在特点的发挥上不算突出。比赛时,他演唱普契尼《艺术家的生涯》中的《冰凉的小手》非常精彩,音乐上完整,技术上出众,最后的High C音高亢、持久而磁性十足。
另外,俄罗斯花腔女高音艾尔莎·伊斯拉莫娃是一个非常会“歌唱”的姑娘。她气息均匀,旋律委婉,乐感在决赛的所有参赛者中是最好的。在演唱冼星海的《黄河怨》时,她的声音控制、音色对比、音乐表现都十分出色,对音乐的内涵与情感了解也很透徹。
中国选手任森是一位不错的男中音,他在决赛中演唱的罗西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的《快给大忙人让路》很有“灵性”,语言的表达和声音的控制都很恰当。只是当天伴奏的乐团编制过大,他的声音无形中被压制了不少。
蒙古男低音乌云其木格·呼勒巴特尔的演唱颇有戏剧性,罗西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的《造谣诽谤》,他唱得有声有色,很有情节上的真实感。然而他的演唱声音较“闷”,与拉斯拉维奇相比明显“放”不出来。而他在演唱《黄河颂》时,声部上则出现了明显失误。
声乐组总体水平颇高,几位获奖者名副其实。不过由于有的选手赴哈后患了重感冒,最后导致无法演唱,实在令人遗憾。
钢琴组的比赛可谓藏龙卧虎、人才辈出。半决赛中,第一个亮相的是最后获得第二名的俄罗斯选手亚历山大·潘菲洛夫,当天他演奏的是莫扎特《A大调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潘菲洛夫的演奏相当成熟,一上手就表现出俄罗斯学派扎实的功力——恢宏大气,流畅自然,有着“大家”般的沉稳与高雅。 瑞士钢琴家阿德姆拉·让·塞利姆当天演奏的是莫扎特《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这是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中仅有的两首小调协奏曲中的一首,非常难,音乐上的特点比大调协奏曲更特别。塞利姆的演奏很不错,除稍显拘谨外,音乐和技术完成得都非常干净。然而小伙子却没能进入决赛,我只能深深替他惋惜。
决赛中,最后獲得第四名的英国钢琴家弗洛里安·米特雷亚首先出场,他演奏的是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小伙子的演奏中规中矩,音乐上很有气势,但在细节处理上稍显粗糙。以色列钢琴家拉斐尔·斯科尔卡第二个出场,他演奏的是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这个小伙子非常有才华,功力亦很扎实,音乐表现十分细腻,但从整体看,他的演奏明显不如获得第一、第二名的选手沉稳成熟。
俄罗斯钢琴家亚历山大·潘菲洛夫决赛时演奏的也是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他的演奏明显比英国小伙米特雷亚沉稳大气,其突出的整体驾驭力令人惊叹。协奏曲第三乐章的高潮,潘菲洛夫处理得热情而又华丽。他触键的音色感觉和整体的自然放松是所有参赛选手中最突出的,最终他获得了第二名。
钢琴组决赛的第一名获得者是中国钢琴家潘林子,这个就学于美国科蒂斯音乐学院的姑娘师从世界著名钢琴教育家加里·格拉夫曼。潘林子才华过人,演技极高,她属于火热的“爆发型”选手,弹起琴来激情四射。决赛时,她演奏了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她将高超的“炫技”和感人的音乐融为一体,其表现大有翻江倒海、一泻千里之势。“柴一钢”早已是钢琴家们手中的“大众”曲目,然而潘林子的演奏却与众人大相径庭,其音乐表现与技术展示上的新鲜感着实令人大开眼界。她以她的才能,向世人证明了中国青年钢琴家的能力。
本届比赛的小提琴组选手们水平比较接近,实力均衡,但真正优秀、拔尖的还是少数,整体上呈现出“群雄逐鹿”的局面。
半决赛中,选手们都必须演奏莫扎特的协奏曲,其中俄罗斯的里奥尼德·柴勒斯尼脱颖而出,他演奏的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技术完美,风格准确,音乐自如,尽显一个成熟小提琴家的风采。哈萨克斯坦选手莫乌尔特·卡梅诺娃的演奏也很不错,她演奏的“莫三”十分规范、秀雅,声音明亮通透,遗憾的是她没能进入决赛。
决赛阶段首先出场的是韩国选手朴奎闵,这个文静的小伙子演奏的是肖斯塔科维奇《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对于朴奎闵的演奏,我实在挑不出什么大毛病,他拉琴非常精准,技术娴熟流畅,毫无懈怠,尤其是曲中的华彩乐段,他的演奏令人眼花缭乱,大呼过瘾。然而,朴奎闵最终只获得了第二名,原因何在?当我听了第一名获得者周颖的演奏后终于明白了。原来,朴奎闵的演奏缺乏的是一股气势,他拉琴虽然精准,但音乐的表现幅度不够,有些过于文气。
中国选手刘芳蕾决赛时演奏的是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她的演奏很完整,音色上也很有魅力,但技术上略显粗糙,作品完成得不够精细,音准上也有些“晃动”,最终获得第四名。
俄罗斯选手里奥尼德·柴勒斯尼最终获得了第三名。他原本是我最看好的选手,半决赛那天演奏的“莫三”真是精彩,完全与名家不分上下。决赛时他最后一个上台,演奏的是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结果却大失水准,第一乐章开始时的引子与主题后的音乐很快失了章法,速度越来越赶,音乐也越来越“浅”,不但没有了韵味,技术上也随之毛躁起来。我想,这可能与他的临场紧张大有关系,如此的表现,只能用艺术上还没有真正成熟来解释。
周颖是一位出生在美国的华裔姑娘。她是个令人震惊的人才,虽然只有二十五岁,但在各方面都已经是十分成熟的小提琴家了。周颖当天演奏的也是西贝柳斯协奏曲,她的演奏一气呵成,相当完美,三个乐章奏下来,不仅没有任何技术负担,反而能够将技术以音乐化的形式巧妙地表现出来,作品中的浪漫、豪迈和即兴韵味被她的琴声揭示得惟妙惟肖。她的演奏比朴奎闵更加端庄大气,比柴勒斯尼更加沉稳淡定,比刘芳蕾更加精确完美。最终,她获得了第一名,实乃实至名归。
冰城之都,音乐似火。第一届哈尔滨音乐节在一派欢腾的气氛中结束,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都深深记住了这个位于东方的“音乐冰城”。接下来,哈尔滨还将以更多、更丰富的音乐形式吸引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让我们期待第二届哈尔滨音乐比赛的到来。
哈尔滨音乐比赛是由哈尔滨市政府、哈尔滨音乐学院联合举办的一流综合国际音乐赛事,今年是第一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作曲家叶小纲担任比赛组委会主席和艺术委员会主席,哈尔滨市市长宋希斌担任比赛组委会主席。
本届哈尔滨音乐比赛共有三个项目:声乐、钢琴和小提琴。经过严格的预选赛,最终共有一百零三位选手晋级正赛。经过二十七场激烈角逐,有十一名选手获得了奖项,他们分别是:钢琴组第一名潘林子,第二名亚历山大·潘菲洛夫,第三名拉斐尔·斯科尔卡,第四名弗洛里安·米特雷亚;小提琴组第一名周颖,第二名朴奎闵,第三名里奥尼德·柴勒斯尼,第四名刘芳蕾;声乐组第一名空缺,第二名斯韦特兰娜·莫斯卡连科,第三名阿历亚山大·拉斯拉维奇,第四名陈大帅。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届拥有国际一流水准的音乐比赛,选手水平之高、才能之突出超越了人们的想象,完全可以说是一次精英的集中展示。
声乐比赛俄罗斯出彩
本届哈尔滨音乐比赛声乐组参赛选手最多,共四十一位选手进入正赛。最终第一名空缺,第二名获得者是俄罗斯花腔女高音斯韦特兰娜·莫斯卡连科。
决赛时,莫斯卡连科第一个出场。开场前还遇到了一个小插曲,那天由于观众晚到,音乐厅里一直没有安静下来,指挥大师汤沐海一直默默地等待,始终未挥棒。当时我非常担心已经上台的斯莫斯卡连科,因为我知道,这种嘈杂声对于歌唱者来说特别容易分心,很可能会直接影响水平的发挥。然而只见她镇定自如,迅速调整好状态,一开口就赢得了满堂彩。莫斯卡连科是一位很有特色的花腔女高音,她音域宽、音色美、技巧娴熟,且音乐感丰富。当晚她演唱的德利布歌剧《拉克美》选段《印度少女要往哪儿去》非常精巧,抒情段落的气息控制和花腔段落的清晰感都很出色。在演唱中国作曲家叶小纲的《采桑子》时,她以深深的气息支撑着飘逸的高音,音调如同吟诗一般自如。这首作品有着很浓的印象主义色彩,需要演唱者以丰富的音色(假声控制)来“迎合”乐队的声音变化,莫斯卡连科在演唱中做到了。
第三名获得者是白俄罗斯男低音阿历亚山大·拉斯拉维奇。他的条件相当出色,音域宽,上下贯通而不失流畅。当晚他演唱的威尔第歌剧《厄尔南尼》选段、唐·席尔瓦的咏叹调很有戏剧性,虽是男低音,但声音不“压”、不“闷”,且有一种高昂的力量感。他演唱的冼星海《黄河》中的《黄河颂》声音洪亮有气势,中文吐字有模有样。男低音在世界声乐界中本就十分难得,这样的人才更是难能可贵。
第四名获得者是中国男高音陈大帅,他是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的硕士。他的音域宽且声音充实,高音尖锐、嘹亮而富有穿透力。与前两位获奖者相比,陈大帅在能力上并不逊色,只是在特点的发挥上不算突出。比赛时,他演唱普契尼《艺术家的生涯》中的《冰凉的小手》非常精彩,音乐上完整,技术上出众,最后的High C音高亢、持久而磁性十足。
另外,俄罗斯花腔女高音艾尔莎·伊斯拉莫娃是一个非常会“歌唱”的姑娘。她气息均匀,旋律委婉,乐感在决赛的所有参赛者中是最好的。在演唱冼星海的《黄河怨》时,她的声音控制、音色对比、音乐表现都十分出色,对音乐的内涵与情感了解也很透徹。
中国选手任森是一位不错的男中音,他在决赛中演唱的罗西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的《快给大忙人让路》很有“灵性”,语言的表达和声音的控制都很恰当。只是当天伴奏的乐团编制过大,他的声音无形中被压制了不少。
蒙古男低音乌云其木格·呼勒巴特尔的演唱颇有戏剧性,罗西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的《造谣诽谤》,他唱得有声有色,很有情节上的真实感。然而他的演唱声音较“闷”,与拉斯拉维奇相比明显“放”不出来。而他在演唱《黄河颂》时,声部上则出现了明显失误。
声乐组总体水平颇高,几位获奖者名副其实。不过由于有的选手赴哈后患了重感冒,最后导致无法演唱,实在令人遗憾。
钢琴比赛中国折桂
钢琴组的比赛可谓藏龙卧虎、人才辈出。半决赛中,第一个亮相的是最后获得第二名的俄罗斯选手亚历山大·潘菲洛夫,当天他演奏的是莫扎特《A大调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潘菲洛夫的演奏相当成熟,一上手就表现出俄罗斯学派扎实的功力——恢宏大气,流畅自然,有着“大家”般的沉稳与高雅。 瑞士钢琴家阿德姆拉·让·塞利姆当天演奏的是莫扎特《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这是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中仅有的两首小调协奏曲中的一首,非常难,音乐上的特点比大调协奏曲更特别。塞利姆的演奏很不错,除稍显拘谨外,音乐和技术完成得都非常干净。然而小伙子却没能进入决赛,我只能深深替他惋惜。
决赛中,最后獲得第四名的英国钢琴家弗洛里安·米特雷亚首先出场,他演奏的是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小伙子的演奏中规中矩,音乐上很有气势,但在细节处理上稍显粗糙。以色列钢琴家拉斐尔·斯科尔卡第二个出场,他演奏的是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这个小伙子非常有才华,功力亦很扎实,音乐表现十分细腻,但从整体看,他的演奏明显不如获得第一、第二名的选手沉稳成熟。
俄罗斯钢琴家亚历山大·潘菲洛夫决赛时演奏的也是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他的演奏明显比英国小伙米特雷亚沉稳大气,其突出的整体驾驭力令人惊叹。协奏曲第三乐章的高潮,潘菲洛夫处理得热情而又华丽。他触键的音色感觉和整体的自然放松是所有参赛选手中最突出的,最终他获得了第二名。
钢琴组决赛的第一名获得者是中国钢琴家潘林子,这个就学于美国科蒂斯音乐学院的姑娘师从世界著名钢琴教育家加里·格拉夫曼。潘林子才华过人,演技极高,她属于火热的“爆发型”选手,弹起琴来激情四射。决赛时,她演奏了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她将高超的“炫技”和感人的音乐融为一体,其表现大有翻江倒海、一泻千里之势。“柴一钢”早已是钢琴家们手中的“大众”曲目,然而潘林子的演奏却与众人大相径庭,其音乐表现与技术展示上的新鲜感着实令人大开眼界。她以她的才能,向世人证明了中国青年钢琴家的能力。
小提琴比赛“群雄逐鹿”
本届比赛的小提琴组选手们水平比较接近,实力均衡,但真正优秀、拔尖的还是少数,整体上呈现出“群雄逐鹿”的局面。
半决赛中,选手们都必须演奏莫扎特的协奏曲,其中俄罗斯的里奥尼德·柴勒斯尼脱颖而出,他演奏的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技术完美,风格准确,音乐自如,尽显一个成熟小提琴家的风采。哈萨克斯坦选手莫乌尔特·卡梅诺娃的演奏也很不错,她演奏的“莫三”十分规范、秀雅,声音明亮通透,遗憾的是她没能进入决赛。
决赛阶段首先出场的是韩国选手朴奎闵,这个文静的小伙子演奏的是肖斯塔科维奇《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对于朴奎闵的演奏,我实在挑不出什么大毛病,他拉琴非常精准,技术娴熟流畅,毫无懈怠,尤其是曲中的华彩乐段,他的演奏令人眼花缭乱,大呼过瘾。然而,朴奎闵最终只获得了第二名,原因何在?当我听了第一名获得者周颖的演奏后终于明白了。原来,朴奎闵的演奏缺乏的是一股气势,他拉琴虽然精准,但音乐的表现幅度不够,有些过于文气。
中国选手刘芳蕾决赛时演奏的是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她的演奏很完整,音色上也很有魅力,但技术上略显粗糙,作品完成得不够精细,音准上也有些“晃动”,最终获得第四名。
俄罗斯选手里奥尼德·柴勒斯尼最终获得了第三名。他原本是我最看好的选手,半决赛那天演奏的“莫三”真是精彩,完全与名家不分上下。决赛时他最后一个上台,演奏的是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结果却大失水准,第一乐章开始时的引子与主题后的音乐很快失了章法,速度越来越赶,音乐也越来越“浅”,不但没有了韵味,技术上也随之毛躁起来。我想,这可能与他的临场紧张大有关系,如此的表现,只能用艺术上还没有真正成熟来解释。
周颖是一位出生在美国的华裔姑娘。她是个令人震惊的人才,虽然只有二十五岁,但在各方面都已经是十分成熟的小提琴家了。周颖当天演奏的也是西贝柳斯协奏曲,她的演奏一气呵成,相当完美,三个乐章奏下来,不仅没有任何技术负担,反而能够将技术以音乐化的形式巧妙地表现出来,作品中的浪漫、豪迈和即兴韵味被她的琴声揭示得惟妙惟肖。她的演奏比朴奎闵更加端庄大气,比柴勒斯尼更加沉稳淡定,比刘芳蕾更加精确完美。最终,她获得了第一名,实乃实至名归。
冰城之都,音乐似火。第一届哈尔滨音乐节在一派欢腾的气氛中结束,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都深深记住了这个位于东方的“音乐冰城”。接下来,哈尔滨还将以更多、更丰富的音乐形式吸引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让我们期待第二届哈尔滨音乐比赛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