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你面对一位将自己完全“奉献”给所演的角色,百分百投入到角色中的艺术家时,也许你只能用普契尼歌剧《托斯卡》中的一句歌词来表达:多棒的一位演员呐(Ecco un artista)!
一月末的上海,许是这座城市最为寒冷的时日。不过,热爱艺术的朋友们想必正热血沸腾,期待着城市文化地标建筑之一的上海音乐厅新一年乐季的开幕。开启新乐季首场音乐会的艺术家,是被誉为当今乐坛“卡门第一人”的歌剧天后安娜·卡特琳娜·安冬娜琪(Anna Caterina Antonacci)。
说到卡门,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安冬娜琪来自同样自由热情的国度意大利,但她却能说一口无可挑剔的浪漫法语;她既可以完美诠释卡门之类的角色,亦可以浅吟低诉细腻到极致的艺术歌曲;她的表演可以“燃烧”整个舞台,但走下舞台,她愿意隐匿在自己的橄榄园中……就是这样一位令人着迷的歌剧天后,将会在2017年1月28日,第一次来到上海,与上海的乐迷们见面。
在此之前,她在全球众多歌剧院和音乐厅留下了她的歌声——米兰斯卡拉歌剧院、比利时国家歌剧院、巴黎歌剧院、巴黎喜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旧金山歌剧院、伦敦威格莫尔音乐厅、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日内瓦大剧院、纽约林肯中心、广州大剧院、香港文化中心等。
1961年生于意大利北部城市费拉拉(Ferrara)的安冬娜琪,成长于意大利古城博洛尼亚。她在博洛尼亚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在博洛尼亚市立歌剧院合唱团工作。不久后的1986年,她在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大区城市阿雷佐(Arezzo)完成了自己在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罗西娜一角的首演,由此开启了她作为一名“歌剧女伶”的职业生涯。接着,她连续摘得三项国际声乐大奖,在乐界初露头角。这三项大奖分别是:威尔第国际声乐比赛,费城“帕瓦罗蒂声乐大赛”,和现在已不再举办的“卡拉斯国际声乐比赛”——这场比赛在全意大利进行转播,使得更多人认识了安冬娜琪。她在比赛中演唱了贝利尼歌剧《海盗》(Il Pirata)里的伊莫姬尼和罗西尼歌剧《湖泊女郎》中的艾琳娜,摘得桂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歌剧和美声复兴的时期,尤其是在意大利,罗西尼正歌剧重新为人们所重视。当时,罗西尼有不少作品是为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科尔布兰(罗西尼的妻子,十九世纪初著名的罗西尼女高音)所作,而那时的科尔布兰高音区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她的音域确切地来说,应该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次女高音”。所以,要找到一个适合演唱科尔布兰角色的歌唱家,其实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如今许多演唱这些角色的女高音,需要在声音的深度上,尤其是中低音区特别下功夫。而安冬娜琪用了六七年时间,在意大利几乎垄断了罗西尼女高音的角色。从1988年开始,她在各地的首演均取得成功:1988年在意大利萨沃纳演唱《托尔瓦多和多莉斯卡》(Torvaldo E Dorliska)中的多莉斯卡,1989年在罗马演唱《采尔米拉》(Zelmira),1991年在博洛尼亚演唱《摩西在埃及》(Mosè in Egitto),同年在卡塔尼亚演唱《赛米拉米德》(Semiramide),在那不勒斯演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Elisabetta,regina d’Inghilterra),1992年在阿姆斯特丹演唱《湖泊女郎》(La donna del lago)中的艾琳娜,1988年在罗马、1994年在伦敦演唱《摩西在埃及》等。
安冬娜琪最出色的罗西尼角色要数《埃尔米翁内》(Ermione),这部作品可谓最适合她的声音和表现力。《埃尔米翁内》曾是一部存有争议的作品,在那不勒斯遭遇惨败,直到1988年在佩萨罗,才由卡巴耶重新演唱了该剧。然而,卡巴耶的准备不足和当时糟糕的嗓音状态,并未很好地呈现该作品。几年后,安冬娜琪在罗马演绎这部作品,终于让人们认识到它的精彩之处,同时也使得布宜诺斯艾利斯、旧金山、倫敦和格林德伯恩的音乐节纷纷向安冬娜琪发出了邀请。
除了罗西尼的作品以外,安冬娜琪也经常出演莫扎特的歌剧。《女人心》中的菲奥迪丽姬(Fiordiligi)正是她拿手的角色之一,她不仅多次演唱该角色,还与指挥古斯塔夫·库恩(Gustav Kuhn)完成了唱片的录制。她还和阿巴多在费拉拉合作了《唐璜》中的埃尔维拉(Donna Elvira)一角。她曾在维也纳和柏林完成格鲁克歌剧《阿尔切斯特》(Alceste)的首演,在斯卡拉歌剧院演出《阿尔米德》(Armide)。
至此,尽管安冬娜琪的歌唱事业非常顺利,但她并没有满足现状,已是一位著名歌唱家的她并未排斥进一步的学习。从2000年开始,她进行深造训练,由最初的次女高音,到如今可以在女高音和次女高音两者之间自由转换,拓宽了可演唱的作品。虽然人们也许会说她的声音并不那么明亮,声音也不容易分类,但这反而成了她的独特之处。她的保留曲目包含了美狄亚、艾丽丝福特(威尔第歌剧《法斯塔夫》)、罗密欧(贝利尼歌剧《凯普莱蒂人与蒙泰奇人》)、夏洛特(马斯内歌剧《维特》)、苏珊娜(欣德米特歌剧《圣苏姗娜》)等。她最常演的角色之一要数蒙特威尔第的波佩亚,当然,卡门和卡珊德拉(柏辽兹歌剧《特洛伊人》)仍是她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最具代表性的角色。 说到安冬娜琪的“卡门”,自然要说到她与英国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的合作。安冬娜琪首次登上皇家歌剧院的舞台,是在1994年演唱罗西尼歌剧《摩西在埃及》中的埃尔西娅(Elcia)。2006年,她回到科文特花园,演唱皇家歌剧院新版《卡门》。在这个版本中,她塑造了大胆、野性、独立的卡门,她对音色的驾驭,对舞台和肢体语言的表现,以及对整个角色的把控,惊艳了英国观众。这场由安东尼奥·帕帕诺(Antonio Pappano)指挥、安冬娜琪领衔的新版歌剧空前成功。之后,她又与指挥约翰·艾略特·加丁纳(John Eliot Gardiner)合作,在巴黎喜歌剧院演出该剧。接着,她不仅带着柏辽兹歌剧《特洛伊人》(Les Troyens)中的卡珊德拉一角再次来到科文特花园,还在音乐会中与乐团合作演出了肖松的《爱和海之诗》(Poème de l’amour et de la mer),并且参加了BBC逍遥音乐节。她与不同的指挥家和乐团合作了柏辽兹歌剧《克利奥佩特拉之死》(La Mort de Cléopatre),分别由加拿大指挥家雅尼克·涅采-西格英(Yannick Nézét-Seguin)指挥鹿特丹爱乐乐团,约翰·尼尔森(John Nelson)指挥香港爱乐乐团,雅尼克·涅采-西格英指挥伦敦爱乐乐团。
安冬娜琪并不局限于演唱歌剧作品,在她众多的音乐会中,她选取了跨度很大的曲目,从意大利巴洛克作品到意大利艺术歌曲,从瓦格纳到肖斯塔科维奇,还有一些法语歌曲。她的曲目包括了罗西尼的《圣母悼歌》、《颂主弥撒》(Messa di Gloria,与阿卡多合作录制唱片)、《小庄严弥撒曲》(Petite Messe Solennelle),斯特拉文斯基的《普尔钦奈拉》(Pulcinella,与沙伊合作录制唱片),以及佩尔戈莱西的《圣母悼歌》(与穆蒂合作录制唱片)。
2013年,安冬娜琪在伦敦威格莫尔音乐厅举办独唱音乐会,其中德彪西的《三首比利第斯之歌》也会在此次上海音乐厅上演。这是安冬娜琪的保留曲目之一。在伦敦演出的钢琴伴奏,同样是此次来沪的钢琴家唐纳德·苏赞(Donald Sulzen)。这是一部情绪极为细腻的作品,安冬娜琪温暖且略带沙哑的独特音质,以及她在处理歌词时的用心,将会非常令人期待。她与钢琴家苏赞的合作已很默契,苏赞的钢琴恰到好处,清晰敏感的触键与安冬娜琪的音色,将会呈现出德彪西艺术歌曲中歌词节奏、重音和诗意、乐思的融合与贯通。
安冬娜琪在2006年出版了个人的第一張独唱专辑,与指挥家雅尼克·涅采-西格英(Yannick Nézét-Seguin)及鹿特丹爱乐乐团合作,其中收录了她演唱的威尔第歌剧《奥塞罗》第二幕选段《这是晚上》(Era la notte)——这也是专辑的名称。之后,她和钢琴家苏赞在伦敦威格莫尔音乐厅的现场演出也被录制成唱片,其中收录了托斯蒂的《黎明破晓》(L’alba separa dalla luce l’ombra)以及作曲家契莱亚、哈恩等人的声乐作品。
不得不说,安冬娜琪是一位为舞台、为艺术而生的歌唱家。她在舞台上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魅力,她的表演总能让你投入其中,让你不得不佩服她在表演方面的天赋。她的卡门,她的埃尔米翁内,都是最具说服力的。即使可能偶尔有几个高音不那么的完美,但是当你在舞台下看到她的演出时,这些都可以被忽略。当你面对一位将自己完全“奉献”给所演的角色,百分百投入到角色中的艺术家时,也许你只能用普契尼歌剧《托斯卡》中的一句歌词来表达:多棒的一位演员呐(Ecco un artista)!
一月末的上海,许是这座城市最为寒冷的时日。不过,热爱艺术的朋友们想必正热血沸腾,期待着城市文化地标建筑之一的上海音乐厅新一年乐季的开幕。开启新乐季首场音乐会的艺术家,是被誉为当今乐坛“卡门第一人”的歌剧天后安娜·卡特琳娜·安冬娜琪(Anna Caterina Antonacci)。
说到卡门,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安冬娜琪来自同样自由热情的国度意大利,但她却能说一口无可挑剔的浪漫法语;她既可以完美诠释卡门之类的角色,亦可以浅吟低诉细腻到极致的艺术歌曲;她的表演可以“燃烧”整个舞台,但走下舞台,她愿意隐匿在自己的橄榄园中……就是这样一位令人着迷的歌剧天后,将会在2017年1月28日,第一次来到上海,与上海的乐迷们见面。
在此之前,她在全球众多歌剧院和音乐厅留下了她的歌声——米兰斯卡拉歌剧院、比利时国家歌剧院、巴黎歌剧院、巴黎喜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旧金山歌剧院、伦敦威格莫尔音乐厅、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日内瓦大剧院、纽约林肯中心、广州大剧院、香港文化中心等。
1961年生于意大利北部城市费拉拉(Ferrara)的安冬娜琪,成长于意大利古城博洛尼亚。她在博洛尼亚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在博洛尼亚市立歌剧院合唱团工作。不久后的1986年,她在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大区城市阿雷佐(Arezzo)完成了自己在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罗西娜一角的首演,由此开启了她作为一名“歌剧女伶”的职业生涯。接着,她连续摘得三项国际声乐大奖,在乐界初露头角。这三项大奖分别是:威尔第国际声乐比赛,费城“帕瓦罗蒂声乐大赛”,和现在已不再举办的“卡拉斯国际声乐比赛”——这场比赛在全意大利进行转播,使得更多人认识了安冬娜琪。她在比赛中演唱了贝利尼歌剧《海盗》(Il Pirata)里的伊莫姬尼和罗西尼歌剧《湖泊女郎》中的艾琳娜,摘得桂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歌剧和美声复兴的时期,尤其是在意大利,罗西尼正歌剧重新为人们所重视。当时,罗西尼有不少作品是为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科尔布兰(罗西尼的妻子,十九世纪初著名的罗西尼女高音)所作,而那时的科尔布兰高音区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她的音域确切地来说,应该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次女高音”。所以,要找到一个适合演唱科尔布兰角色的歌唱家,其实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如今许多演唱这些角色的女高音,需要在声音的深度上,尤其是中低音区特别下功夫。而安冬娜琪用了六七年时间,在意大利几乎垄断了罗西尼女高音的角色。从1988年开始,她在各地的首演均取得成功:1988年在意大利萨沃纳演唱《托尔瓦多和多莉斯卡》(Torvaldo E Dorliska)中的多莉斯卡,1989年在罗马演唱《采尔米拉》(Zelmira),1991年在博洛尼亚演唱《摩西在埃及》(Mosè in Egitto),同年在卡塔尼亚演唱《赛米拉米德》(Semiramide),在那不勒斯演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Elisabetta,regina d’Inghilterra),1992年在阿姆斯特丹演唱《湖泊女郎》(La donna del lago)中的艾琳娜,1988年在罗马、1994年在伦敦演唱《摩西在埃及》等。
安冬娜琪最出色的罗西尼角色要数《埃尔米翁内》(Ermione),这部作品可谓最适合她的声音和表现力。《埃尔米翁内》曾是一部存有争议的作品,在那不勒斯遭遇惨败,直到1988年在佩萨罗,才由卡巴耶重新演唱了该剧。然而,卡巴耶的准备不足和当时糟糕的嗓音状态,并未很好地呈现该作品。几年后,安冬娜琪在罗马演绎这部作品,终于让人们认识到它的精彩之处,同时也使得布宜诺斯艾利斯、旧金山、倫敦和格林德伯恩的音乐节纷纷向安冬娜琪发出了邀请。
除了罗西尼的作品以外,安冬娜琪也经常出演莫扎特的歌剧。《女人心》中的菲奥迪丽姬(Fiordiligi)正是她拿手的角色之一,她不仅多次演唱该角色,还与指挥古斯塔夫·库恩(Gustav Kuhn)完成了唱片的录制。她还和阿巴多在费拉拉合作了《唐璜》中的埃尔维拉(Donna Elvira)一角。她曾在维也纳和柏林完成格鲁克歌剧《阿尔切斯特》(Alceste)的首演,在斯卡拉歌剧院演出《阿尔米德》(Armide)。
至此,尽管安冬娜琪的歌唱事业非常顺利,但她并没有满足现状,已是一位著名歌唱家的她并未排斥进一步的学习。从2000年开始,她进行深造训练,由最初的次女高音,到如今可以在女高音和次女高音两者之间自由转换,拓宽了可演唱的作品。虽然人们也许会说她的声音并不那么明亮,声音也不容易分类,但这反而成了她的独特之处。她的保留曲目包含了美狄亚、艾丽丝福特(威尔第歌剧《法斯塔夫》)、罗密欧(贝利尼歌剧《凯普莱蒂人与蒙泰奇人》)、夏洛特(马斯内歌剧《维特》)、苏珊娜(欣德米特歌剧《圣苏姗娜》)等。她最常演的角色之一要数蒙特威尔第的波佩亚,当然,卡门和卡珊德拉(柏辽兹歌剧《特洛伊人》)仍是她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最具代表性的角色。 说到安冬娜琪的“卡门”,自然要说到她与英国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的合作。安冬娜琪首次登上皇家歌剧院的舞台,是在1994年演唱罗西尼歌剧《摩西在埃及》中的埃尔西娅(Elcia)。2006年,她回到科文特花园,演唱皇家歌剧院新版《卡门》。在这个版本中,她塑造了大胆、野性、独立的卡门,她对音色的驾驭,对舞台和肢体语言的表现,以及对整个角色的把控,惊艳了英国观众。这场由安东尼奥·帕帕诺(Antonio Pappano)指挥、安冬娜琪领衔的新版歌剧空前成功。之后,她又与指挥约翰·艾略特·加丁纳(John Eliot Gardiner)合作,在巴黎喜歌剧院演出该剧。接着,她不仅带着柏辽兹歌剧《特洛伊人》(Les Troyens)中的卡珊德拉一角再次来到科文特花园,还在音乐会中与乐团合作演出了肖松的《爱和海之诗》(Poème de l’amour et de la mer),并且参加了BBC逍遥音乐节。她与不同的指挥家和乐团合作了柏辽兹歌剧《克利奥佩特拉之死》(La Mort de Cléopatre),分别由加拿大指挥家雅尼克·涅采-西格英(Yannick Nézét-Seguin)指挥鹿特丹爱乐乐团,约翰·尼尔森(John Nelson)指挥香港爱乐乐团,雅尼克·涅采-西格英指挥伦敦爱乐乐团。
安冬娜琪并不局限于演唱歌剧作品,在她众多的音乐会中,她选取了跨度很大的曲目,从意大利巴洛克作品到意大利艺术歌曲,从瓦格纳到肖斯塔科维奇,还有一些法语歌曲。她的曲目包括了罗西尼的《圣母悼歌》、《颂主弥撒》(Messa di Gloria,与阿卡多合作录制唱片)、《小庄严弥撒曲》(Petite Messe Solennelle),斯特拉文斯基的《普尔钦奈拉》(Pulcinella,与沙伊合作录制唱片),以及佩尔戈莱西的《圣母悼歌》(与穆蒂合作录制唱片)。
2013年,安冬娜琪在伦敦威格莫尔音乐厅举办独唱音乐会,其中德彪西的《三首比利第斯之歌》也会在此次上海音乐厅上演。这是安冬娜琪的保留曲目之一。在伦敦演出的钢琴伴奏,同样是此次来沪的钢琴家唐纳德·苏赞(Donald Sulzen)。这是一部情绪极为细腻的作品,安冬娜琪温暖且略带沙哑的独特音质,以及她在处理歌词时的用心,将会非常令人期待。她与钢琴家苏赞的合作已很默契,苏赞的钢琴恰到好处,清晰敏感的触键与安冬娜琪的音色,将会呈现出德彪西艺术歌曲中歌词节奏、重音和诗意、乐思的融合与贯通。
安冬娜琪在2006年出版了个人的第一張独唱专辑,与指挥家雅尼克·涅采-西格英(Yannick Nézét-Seguin)及鹿特丹爱乐乐团合作,其中收录了她演唱的威尔第歌剧《奥塞罗》第二幕选段《这是晚上》(Era la notte)——这也是专辑的名称。之后,她和钢琴家苏赞在伦敦威格莫尔音乐厅的现场演出也被录制成唱片,其中收录了托斯蒂的《黎明破晓》(L’alba separa dalla luce l’ombra)以及作曲家契莱亚、哈恩等人的声乐作品。
不得不说,安冬娜琪是一位为舞台、为艺术而生的歌唱家。她在舞台上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魅力,她的表演总能让你投入其中,让你不得不佩服她在表演方面的天赋。她的卡门,她的埃尔米翁内,都是最具说服力的。即使可能偶尔有几个高音不那么的完美,但是当你在舞台下看到她的演出时,这些都可以被忽略。当你面对一位将自己完全“奉献”给所演的角色,百分百投入到角色中的艺术家时,也许你只能用普契尼歌剧《托斯卡》中的一句歌词来表达:多棒的一位演员呐(Ecco un artis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