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正打败我们的, 是自以为儿童剧的创作易如反掌
七年前,我与位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 Tandarica 儿童木偶剧院联合制作了儿童剧《漫画西游》,香港版成功首演后,我们又赴当地导演了罗马尼亚版。在三个星期紧密排练的同时,剧院还分成多个演出团队,分别上演了十三个新旧不同的剧目,除周一外几乎日日有戏公演。这是因为他们不仅重视儿童剧的品质,也关注着剧的数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考虑到每个孩子的喜好有所不同,希望可以满足不同孩子的观剧需求;另一方面,孩子艺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细水长流的熏陶和滋养,如果节目不够多,也就不能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服务,便无法凸显儿童剧院的功能。这是经营儿童剧场的第一难关,既要保持制作水平及规模大小的平衡,又要合乎制作成本,在一定的成本范围内给孩子带来好的作品。
剧院管理与艺术水准同样重要,口碑是儿童剧院的关键
其实,我在20世纪90年代赴捷克考察学习时,便已了解到经营儿童艺术剧院所需的规格和要求之高,只是没有罗马尼亚的剧院如此极致。儿童戏剧其实一直都是口碑比宣传实在,内容比包装重要。东欧地区曾以剧团进驻剧场的形式开发儿童剧,在家长群体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使家长笃信只要是出自他们剧院的必属佳品。经过近70年的大浪淘沙,东欧现存的几百所儿童剧院大都是有口皆碑的名店。在这些剧院中,艺术总监会重点关注艺术作品与社会潮流、大众品味之间的联系,行政总监要负责剧院成本、经营推广等市场管理工作,并将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戏剧进行更好的结合。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东欧国家都建有较为完备的剧院管理体系,这些国家都有大量的专业剧院,俄罗斯、捷克及匈牙利等国的成绩更加辉煌。
学习回来后,我决定要先提升儿童戏剧的品质。香港已故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何紫老师在谈论“儿童文学的九个特质”时说:“作品必须拥有童真、趣味、好奇、幻想(想象力)、美感、情绪(哀乐)、经验、公义(品德)及价值等。”这其实是适用于所有从事儿童文学及戏剧工作者的创作规范。安全、舒适及专属儿童是经营儿童剧院的最低要求,作品合乎儿童的心理成长需要也只是基本规范,难的是要能长期保持较高的创作水准,并适应孩子的个性化需求及年龄段差异,这对剧院来说是一个重要挑战。我们也期望自己有一天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从而将目光更多地关注到行政、宣传、艺术对社会的责任等方面。
编导演的素养是成功要素,市场推广也不能轻松
儿童剧的受众是0~18岁的儿童及青少年,观众的年龄层与个性差异很大,加上儿童观众的反应较为直率,因此演员的每场表演都可能有所不同。剧目的受欢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导对小朋友的了解及认识,如果演员对小朋友认识不足,自然难以应对小观众的即兴反应。因此,面向儿童剧创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也尤为重要,对业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来说都是重要课题。总的来说,剧场首先要做到尊重儿童,了解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心理发展需要,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儿童的艺术素养。
同时,剧院的市场及企划部门不只承担着对戏剧的推广及发展的工作,还要根据儿童的节奏(儿童心理成长及年龄发展需要,剧目的时限、规模、大小)从多种渠道、用多种方式增进人们对儿童剧的了解。在东欧演出时,我们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电视台会积极邀请剧团上电视做直播,记者也会上门做相关访问。因此,俄罗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地的儿童剧院与传媒及学校的关系十分密切,这些新闻媒体也十分专业,他们将视角重点落在戏剧对社会及教育的贡献上,重视人们的评论与意见,不会给人营销广告、促销演出的感觉,从而深受家长和学校的信任与尊重。剧团进驻剧场的经营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剧院的创作品质和经营管理,与之不同的是,西欧普遍采用儿童剧团与剧场分开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下,剧院及剧团要保持口碑,艺术总监的欣赏及洞察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他必须对当地儿童观众的审美趣味和喜好有足够的了解,从而带来受欢迎的儿童戏剧。大家都知道欧洲人口分散,每个市镇也只有8万~10万人,要做到票房平衡,其实比亚洲大城市的难度更大。
不是易如反掌,而是很大挑战
有一些戏剧界朋友经常以为儿童戏剧只是骗骗孩子的小玩意,只需要加段歌舞、做些愚蠢动作,或是套个大面具,他们就会捧腹大笑。殊不知儿童是在耻笑成人在舞台上的荒唐及愚蠢行为罢了,他们只是因社会阶层与地位上的弱势而未能做出反抗,但终有一天他们会表达自己的态度——长大后不再走进剧场。现在经常能听到老朋友回忆20世纪50年代的儿童剧,大家对那时的儿童剧印象超棒,为何现在不比当年?我想,也许真正的原因在于业界是否认真面对儿童的需要。东、西欧儿童剧的发展经历告诉我们,儿童戏剧从来没有被影视打败,从来没有在社会中落伍,真正打败我们的是自以为儿童剧的创作易如反掌的心态。儿童剧不比成人节目容易,其实更加困难。三十年来,经营儿童戏剧都带给我如履薄冰的刺激,困苦中充满喜乐。
儿童剧的创作人才或可从幼儿园、小学教师和童书作者中挖掘
儿童剧,通常是指成人演员为儿童演出的戏剧,服务的对象一般是3~15岁的儿童及青少年。过去,在我国各省可能都有一个国营的儿童艺术剧团专门从事这一事业,但由于戏剧创作投入的成本较高,对从业人员的艺术和技术的要求也较为苛刻,这种剧团在国家撤除资助后常常难以为继。即使有些剧团通过商业运作维持了下来,也问题多多,生存艰难。面对儿童剧未来的发展,我认为首先要弄清我们剧场的运作模式是否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如何将儿童剧带给更多的孩子
过去,我们只知道这种儿童剧院的运营模式是从苏联学來的,当时也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文化服务作用,使一部分孩子可以进入戏剧殿堂去欣赏艺术。但是,这是多么少之又少的孩子可以享受到的呀!20世纪80年代,我就注意到这个问题,我在上海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即使如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许许多多的孩子也从未进过剧院、看过戏,更不要说郊区、农村的孩子们了。童年、少年阶段是个体成长的重要时期,孩子的成长需要戏剧,需要在戏剧中学习、锻炼未来进入社会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目前来说,我们的孩子缺失了这一部分的体验和学习。因为进入戏院的条件和机会实在少之又少! 走进剧场看戏是孩子的天赋权益,我们不能人为地剥夺。因此,普遍开展教育性戏剧可以把进入戏剧的权利归还给孩子,让他们有机会在学校、课堂、社区参与教育戏剧工作坊,在戏剧中得到滋养和教育。为此,我们不仅提倡儿童剧,更提倡亲子剧场、儿童故事剧场、少年剧场和青年人剧场,运用故事剧场、纪录剧场、论坛剧场、环境剧场、创意(音乐舞蹈、木偶皮影、戏曲艺游)剧场等新颖形式,讓孩子和年轻人有更多机会参与戏剧活动,接受艺术的熏陶和滋养,在艺术化的氛围中激发想象和创造。
当前我国儿童剧团的创作和演出状况
随着现在出国人数的增多,带孩子去国外旅游、看戏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们也引进了许多优秀的儿童剧。眼界打开了,对比之下就能看出我们的差距。
前不久在上海举办的2020成长艺术节就明显看到了这些差距。国内的儿童剧大多布景豪华、衣饰华丽,演员众多且动作花哨,台词喋喋不休,生怕说不明白。喧嚣和热闹之下却显得内容苍白、缺少深度、哗众取宠、没有内涵。国外的优秀儿童剧常常以极简的舞台和不多的台词,以小见大地展现深刻的见解和含意,引人兴趣、发人深省。他们大多是私人小剧团,有许多甚至是夫妻档,迁移转场十分方便,巡回进校也较为便捷,因此深受欢迎。
为什么我们的戏花钱多、用力大,却抵不过人家小成本、轻巧灵便的小制作呢?我认为根本的一点在于观念:我们的戏剧观、教育观和儿童观等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的变化。现在,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大家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差距,就也为我们走向新的创作提供了可能和方向。
当然,说得轻巧,真正做起来远没有那么容易,特别是培养儿童剧的创作者更不是几句话可以解决的,这是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屡屡提出但总得不到解决的老问题。因为真正有资质成为儿童剧的创作者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真正能让一个热爱儿童剧创作、从事儿童剧表演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也需要大环境的支持和努力。
儿童剧的人才培养
西安儿童艺术剧院出品的儿童剧《二十四个奶奶》就是一个有创意的优秀现代儿童剧。这不仅仅是剧本创作的差距,也是儿童剧演员的差距,为什么人家可以有编、导、演融于一体的儿童剧创作者,而我们却鲜有这样综合能力的艺术家。这也不得不联想到我们戏剧学院的人才培养问题。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戏剧观念的问题,即我们要培养具有怎样戏剧观念的人才。如果一个戏剧学院公然宣扬自己是演艺明星的摇篮,那也就无话可说了!此外,儿童剧的创作者应从何处培养?我想也许可以从热爱、熟悉儿童的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以及童书作者中挖掘。高校不妨将这类人群集中起来开展较深入的戏剧进修和培训,或许更容易使儿童剧创作者脱颖而出。相信经过我们对戏剧的深耕和努力,今后会有更多的儿童少年戏剧工作者能开创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儿童戏剧来。
儿童戏剧的发展,高校可以做哪些努力
要探索高等院校在儿童戏剧事业发展上应发挥的作用,思考的前提和共识是要将戏剧艺术的观众群分龄化,即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群制作不同的戏剧作品。需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要窄化、矮化儿童戏剧,它不是肤浅、幼稚、搞笑和浮于表象的艺术,而是戏剧的编导和舞台表现要以儿童为中心,制作可以让儿童欣赏、理解的戏剧作品。从高等院校的专业和研究属性来说,不同类型的院校和专业在对儿童戏剧的推广上也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接下来我将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分别提出几点看法。
艺术类大学及专业
儿童及青少年戏剧相较于成人戏剧来说,最大的不同在于儿童和青少年在身心灵各方面还处于未成熟和不稳定的成长阶段,因此在戏剧艺术的表现方法上须小心斟酌,要充分考量儿童和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与发展需求。因此,在专业的艺术大学里,戏剧学系应设立青少年及儿童戏剧组,增设儿童发展心理学及教育学课程,培养未来能够专门从事戏剧艺术的工作者,让他们获得更精准的专业能力。
教育类大学及专业
在以教育为取向的高等院校,可以在学前系或初等教育系设立儿童戏剧的相关课程,除了学习戏剧艺术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可以运用戏剧所独有的综合艺术特性对不同学科领域进行整合,从而进行统整性的教育课程学习。尽管从表面上看,它似乎与推广儿童戏剧无直接关联,实际影响深远,以下分为四点列述。
第一,深耕儿童戏剧,培养未来观众。在高校设立儿童戏剧的相关课程,可以丰富学生对儿童戏剧的体验和认知,他们了解到儿童戏剧的独特性和教育性,可为未来儿童剧的发展培养潜在的观众群——这些未来的教师们不只是儿童戏剧的欣赏者,还能培育出更多对儿童戏剧感兴趣、愿意走进剧场的人,甚至立志投身儿童戏剧事业的人。
第二,让戏剧走出来,扩大儿童戏剧的范畴。儿童戏剧在高校拥有可发展的平台之后,相应地,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儿童戏剧的范围,让儿童戏剧不受限于剧场空间,而是延伸到教室等更多的场地,将教育和戏剧进行更好的结合,同时也能修正、丰富大众对儿童戏剧的认识,带动更多家长带领孩子参与到儿童戏剧的活动中。
第三,普及儿童戏剧,培养儿童戏剧的爱好者。现有的儿童剧场大多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且收费较为昂贵,很少能惠及更多的孩子。在教育大学开展儿童戏剧的相关课程,可以将儿童剧的理念、研究和实践普及和辐射到周边地区,在展现作品时也可融入当地的文化风俗等,让作品走进社区,走到人们的生活中,让偏乡或社区的孩子都有机会实际接触、欣赏到儿童戏剧。同时,也可以培养这些未来在幼教或初等教育领域工作的老师们对戏剧的爱好,播下儿童戏剧的种子,成为儿童艺术的传播者。
其他高等院校及专业
在其他高等院校中,可以将儿童戏剧欣赏或是应用类的戏剧课程列入通识教育课程,建议以欣赏和美感教育为主,尤其需加大对现代儿童戏剧的媒介与表现的介绍,因为这部分内容不论是在主题上,还是在舞台的表现创意和创造力的展现上,都非常惊艳,值得带给更多的学生去欣赏。 最后,我建议不论是哪一属性的高等院校,都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或渠道去帮助、支持儿童戏剧的发展,将儿童戏剧带给更多的人:
1.由高等院校主导,定期举行与儿童戏剧相关的专业研讨会。
2.引进有特色的儿童剧团,开拓儿童戏剧的艺术视野。
3.发掘国内或当地有潜力的剧团,加大学校和社团的合作,让高校和剧团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扩大儿童剧的影響力,增加儿童剧得以展现和曝光的机会。
4.举办戏剧工作坊,为优秀的编、导、演人才提供展现能力的舞台,促进交流并传承经验。
5.透过学术研讨,建立、累积并提升儿童戏剧的理论建构。
6.以学术界的超然地位及中立态度,打造儿童戏剧的学习平台,打破校际界线,全方位凝聚儿童戏剧的同好一起合作向前,共筑儿童戏剧的美好未来。
儿童剧场如何与城市发展共进退
摘自微信公众号“教育戏剧咖啡吧”
虽然我们都有过童年,但这个时代的孩子和我们小时候非常不同,除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大众对幼儿的理解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新加坡政府给青少年儿童剧场(Theater for young audience,以下简称TYA )提供了很多资助,这也让我们不禁发问:政府为什么现在如此关注TYA?新加坡近30年以来发生了哪些改变?这就要从新加坡的历史说起。
新加坡曾是一个各民族聚居的日本殖民渔村,在1965年独立之后,社会问题开始显现:受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可饮用的水资源匮乏,没有足够的生存资源。除了这些客观因素外,新加坡还是一个汇集多个国家移民的、没有统一语言的国家,很难形成国家的团结意识与集体凝聚力。所以,政府在国家建设初期就非常注重对人民的教育,在政策的导向上也较为明显。
1980-1990年末,为了让社会有较为统一的语言,政府开始注重民众英语技能的培养,例如举办英语大赛等活动。1990年以后,政府开始实行双语政策,即每个学生必须学习两种语言:英语和母语。1992年新加坡成立国家艺术部门,1994年开启了戏剧教育项目。到了21世纪,TYA开始在新加坡盛行,英语、中文等剧场公司开始迸发,不同类型的青年剧场也开始兴起。
The Artground(儿童艺术中心)是新加坡为营造更好的艺术氛围所做的改变之一,它是一个“将仓库变成演出空间”的计划。由于社会对青少年儿童剧场的高度关注,一时间新加坡涌现出很多艺术类公司,高峰时期曾出现多达41个演出团体共同参加艺术节。虽然艺术节的内容和形式大同小异,但戏剧井喷式的发展对观众而言就意味着有大量可供选择的剧目,这让戏剧得到很好的普及和推广。然而,这对剧场的制作团队而言却是严峻的考验,面对如此众多的青少年剧场,如何从中脱颖而出,吸引到更多的观众并稳定观众群,这就需要很强的竞争力。
2018年,新加坡的艺术节再次升级,很多国外的戏剧公司也参与其中,几乎每周末都有TYA的艺术节,Baby Space(婴儿空间,为0~12月的婴儿提供多感官的艺术体验)、舞蹈剧、感官剧、音乐剧的演出层出不穷。除了艺术节出现数量和形式上的喷涌,另一个趋势也逐步展现——新加坡开始关注到多元文化,这便催生了采用不同艺术形式、使用不同语言以及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剧场,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对新加坡人民关注自己的文化和促进民众的身份认同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此外,新加坡还建立了五石剧场,五石是一种简单而传统的游戏,因为他们希望能把过去在游戏中体验到的单纯快乐带给现代的孩子。这是一个由许多艺术家参与开展的丰富而多元的项目,不仅展现了各种形式的儿童剧,还关注戏剧与儿童研究、儿童文学等不同领域的融合。他们希望借助这个项目不仅引进西方的好剧,也要让西方看到新加坡在戏剧领域所做的努力和成就,让青少年儿童剧场给年幼的孩子带来最好的感受。
尴尬而窘迫:儿童剧创作者的现实境遇
儿童剧有着其他艺术媒介无法替代的魅力,当孩子和演员沉浸在剧场,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时,可以让孩子打开感官,充分去体验角色的成长和故事的发展历程。我们需要有热爱儿童剧的人真正静下心来做这件事情。
然而在当下,儿童剧在国内的发展举步维艰。首要原因是一直以来,人们都没有走进剧场看戏的习惯。儿童剧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儿童,但儿童不具有购买力,真正买单的群体是家长。很多家长没有接触过儿童剧,更不要说能认识到儿童剧对孩子身心发展的价值了。因此,目前儿童剧的市场需求不像电影、话剧那么大,有时候收回成本都很难。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启动剧场,解决制作舞美、服装、道具和演员的日常开销问题,儿童剧又该怎么维持下去?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成本无人买账,这就让儿童剧的发展陷入困境。所以,想要儿童剧取得长足的发展,仅怀有热爱、想法,没有后备力量的支撑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想法和创意也难以实现,或者说很难达到我们心中想要的高度。
其次,要创作一部好的儿童剧不仅需要优秀的团队,也要有好的故事和专业的演员。就当前情况而言,儿童剧演员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严重不足。儿童剧需要演员们运用更加丰富多元的表现形式表演,这对演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近些年,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有在合作定向培养儿童剧演员,但现实情况是很多演员经过科班的训练和学习后,没有好的环境和舞台去支持他们的表演事业,也没有足够的收入维持生活。我曾看到我的同学在毕业以后去学校的露天讲台演出,在简陋的水泥地上扮演一棵树或者一块石头,他们曾花费很多精力和汗水投入儿童剧的学习和表演,但缺少足够的舞台去展现自己,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的职业持较为怀疑的态度。
尽管政府对儿童剧有一定的扶持,比如设立国家艺术基金会,每年举办一些活动给予创作者展现自己的机会,如果入围评选还会获得一部分的启动资金,也会给我们的艺术创作者一些鼓励和关怀,但仍然杯水车薪,无法促进儿童剧整个行业的繁荣。如果从商业的角度考虑,有些人确实会带着自己的情怀去投资儿童剧的项目,但如果没有让投资人盈利,甚至还会亏损,这也不是我们创作团队想要的结果,所以目前经营、创作儿童剧处于比较尴尬而窘迫的局面。 儿童剧事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土壤和环境
戏剧跟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关联,发达国家一直以来很重视儿童剧,基本上每学期给孩子看三到四场,平均一个月看一场。学校也会举办与戏剧相关的活动,孩子们从中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并充分参与其中,比如有的负责编排故事、有的负责音乐表演、有的负责视觉创作、有的负责角色表演。戏剧将每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丰富了孩子对戏剧和艺术的理解。因为它将文学、视觉、听觉、肢体等形式综合,能够从多感官渠道带给孩子丰富的体验,因此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和喜爱。可是,现如今国内的很多孩子还没有接触和了解儿童剧的途径,在他们人生的重要成长阶段,对儿童剧的认知和体验大多是空白的。儿童剧是他们成长中所缺失的一部分,这也反映出过去在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不足,我们需要补上这一课。
总体而言,我认为国内儿童剧的发展还处于初级时期,没有摸索出一条明确的发展路线。尽管政府设置了一些发展儿童剧事业的单位和机构,比如国家的儿童剧院或较为专业的儿童剧团,但目前还是偏重专业性培养,这让人们觉得只有专业的人才能去了解戏剧。其实这是错误的,欣赏戏剧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如今,儿童剧还没有进入大众主流的视野,我们对儿童剧本身的作用、价值以及所扮演的角色(作为文化事业还是文化市场消费)也没有达成共识,仅这一点就需要很长的发展时间。从民间力量来看,无论是在内容创作还是表演形式等方面,儿童剧远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儿童剧的市场没有完全被开发,社会公共文化对儿童剧事业的支持也较为匮乏。综合来说,儿童剧的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儿童剧尤其要贴合儿童本身的发展需求,继而发展出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剧目或品牌。
结合当前儿童剧发展的现实境遇,我认为儿童剧的发展需要国家层面的重视,从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角度,将戏剧作为建设公共文化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建立一个促进儿童剧良性发展的健康体系,从而保障有源源不断的优秀剧目产生,然后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拉近孩子和儿童剧的距离,比如让戏剧走进校园或者组织孩子到剧场观演,让孩子和家长更多地接触到儿童剧,从而逐渐培养大家观剧的兴趣和爱好。教育也应关注戏剧所独有的价值及影响,政策作为教育的指挥棒,很大程度上起着教育导向的作用。很多国家在其教育标准中都强调了戏剧教育,但我们目前还没有关注到这一领域。在我们国家,校内和校外举办或开展的戏剧活动都非常少见。因此,我们可以从教育的板块设置方面增强对艺术教育(戏剧)的重视,明确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如果从国家层面对戏剧有所重视,那么我相信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更多的孩子和家长走进剧场,让家长认识到这方面的消费是必要的。在教育需求的驱动下,客观上营造出有利于儿童剧发展的环境,就会鼓励、支持更多热爱儿童剧事业的人参与其中,发展、壮大儿童剧的事业。
兒童剧实际上和我国的动漫、电影甚至绘本的发展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或挑战——是否能创作出好的故事,其实这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学创作的根基和土壤,就不会出现好的作品。就像电影中,场景和特效等技术性的东西其实是次要的,关键是能不能创作、表现出真正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故事。戏剧也是如此,尤其是儿童剧,更应该传递出对儿童的关切和关怀。因为儿童剧兼具教育性和娱乐性,我们不仅要满足孩子的兴趣,更要带给孩子好的作品。一般来说,好的作品一定会有市场。
东方娃娃作为文化出版单位,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做出更好的幼儿读物,如果我们能做出好故事,创作出好剧本,实际上也是为儿童剧在内容创作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撑和帮助。我们也希望能够起到文化传播、整合资源的作用,从目前能做的做起。我们也借此平台发起呼吁,号召大批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们共同努力,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推动儿童剧的发展,在儿童、学校和剧场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连接,丰富、改变人们对戏剧教育的认识,在彼此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做真正本土的、有影响力的平台,通过实际行动推动儿童剧行业的发展。
七年前,我与位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 Tandarica 儿童木偶剧院联合制作了儿童剧《漫画西游》,香港版成功首演后,我们又赴当地导演了罗马尼亚版。在三个星期紧密排练的同时,剧院还分成多个演出团队,分别上演了十三个新旧不同的剧目,除周一外几乎日日有戏公演。这是因为他们不仅重视儿童剧的品质,也关注着剧的数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考虑到每个孩子的喜好有所不同,希望可以满足不同孩子的观剧需求;另一方面,孩子艺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细水长流的熏陶和滋养,如果节目不够多,也就不能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服务,便无法凸显儿童剧院的功能。这是经营儿童剧场的第一难关,既要保持制作水平及规模大小的平衡,又要合乎制作成本,在一定的成本范围内给孩子带来好的作品。
剧院管理与艺术水准同样重要,口碑是儿童剧院的关键
其实,我在20世纪90年代赴捷克考察学习时,便已了解到经营儿童艺术剧院所需的规格和要求之高,只是没有罗马尼亚的剧院如此极致。儿童戏剧其实一直都是口碑比宣传实在,内容比包装重要。东欧地区曾以剧团进驻剧场的形式开发儿童剧,在家长群体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使家长笃信只要是出自他们剧院的必属佳品。经过近70年的大浪淘沙,东欧现存的几百所儿童剧院大都是有口皆碑的名店。在这些剧院中,艺术总监会重点关注艺术作品与社会潮流、大众品味之间的联系,行政总监要负责剧院成本、经营推广等市场管理工作,并将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戏剧进行更好的结合。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东欧国家都建有较为完备的剧院管理体系,这些国家都有大量的专业剧院,俄罗斯、捷克及匈牙利等国的成绩更加辉煌。
学习回来后,我决定要先提升儿童戏剧的品质。香港已故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何紫老师在谈论“儿童文学的九个特质”时说:“作品必须拥有童真、趣味、好奇、幻想(想象力)、美感、情绪(哀乐)、经验、公义(品德)及价值等。”这其实是适用于所有从事儿童文学及戏剧工作者的创作规范。安全、舒适及专属儿童是经营儿童剧院的最低要求,作品合乎儿童的心理成长需要也只是基本规范,难的是要能长期保持较高的创作水准,并适应孩子的个性化需求及年龄段差异,这对剧院来说是一个重要挑战。我们也期望自己有一天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从而将目光更多地关注到行政、宣传、艺术对社会的责任等方面。
编导演的素养是成功要素,市场推广也不能轻松
儿童剧的受众是0~18岁的儿童及青少年,观众的年龄层与个性差异很大,加上儿童观众的反应较为直率,因此演员的每场表演都可能有所不同。剧目的受欢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导对小朋友的了解及认识,如果演员对小朋友认识不足,自然难以应对小观众的即兴反应。因此,面向儿童剧创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也尤为重要,对业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来说都是重要课题。总的来说,剧场首先要做到尊重儿童,了解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心理发展需要,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儿童的艺术素养。
同时,剧院的市场及企划部门不只承担着对戏剧的推广及发展的工作,还要根据儿童的节奏(儿童心理成长及年龄发展需要,剧目的时限、规模、大小)从多种渠道、用多种方式增进人们对儿童剧的了解。在东欧演出时,我们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电视台会积极邀请剧团上电视做直播,记者也会上门做相关访问。因此,俄罗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地的儿童剧院与传媒及学校的关系十分密切,这些新闻媒体也十分专业,他们将视角重点落在戏剧对社会及教育的贡献上,重视人们的评论与意见,不会给人营销广告、促销演出的感觉,从而深受家长和学校的信任与尊重。剧团进驻剧场的经营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剧院的创作品质和经营管理,与之不同的是,西欧普遍采用儿童剧团与剧场分开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下,剧院及剧团要保持口碑,艺术总监的欣赏及洞察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他必须对当地儿童观众的审美趣味和喜好有足够的了解,从而带来受欢迎的儿童戏剧。大家都知道欧洲人口分散,每个市镇也只有8万~10万人,要做到票房平衡,其实比亚洲大城市的难度更大。
不是易如反掌,而是很大挑战
有一些戏剧界朋友经常以为儿童戏剧只是骗骗孩子的小玩意,只需要加段歌舞、做些愚蠢动作,或是套个大面具,他们就会捧腹大笑。殊不知儿童是在耻笑成人在舞台上的荒唐及愚蠢行为罢了,他们只是因社会阶层与地位上的弱势而未能做出反抗,但终有一天他们会表达自己的态度——长大后不再走进剧场。现在经常能听到老朋友回忆20世纪50年代的儿童剧,大家对那时的儿童剧印象超棒,为何现在不比当年?我想,也许真正的原因在于业界是否认真面对儿童的需要。东、西欧儿童剧的发展经历告诉我们,儿童戏剧从来没有被影视打败,从来没有在社会中落伍,真正打败我们的是自以为儿童剧的创作易如反掌的心态。儿童剧不比成人节目容易,其实更加困难。三十年来,经营儿童戏剧都带给我如履薄冰的刺激,困苦中充满喜乐。
儿童剧的创作人才或可从幼儿园、小学教师和童书作者中挖掘
儿童剧,通常是指成人演员为儿童演出的戏剧,服务的对象一般是3~15岁的儿童及青少年。过去,在我国各省可能都有一个国营的儿童艺术剧团专门从事这一事业,但由于戏剧创作投入的成本较高,对从业人员的艺术和技术的要求也较为苛刻,这种剧团在国家撤除资助后常常难以为继。即使有些剧团通过商业运作维持了下来,也问题多多,生存艰难。面对儿童剧未来的发展,我认为首先要弄清我们剧场的运作模式是否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如何将儿童剧带给更多的孩子
过去,我们只知道这种儿童剧院的运营模式是从苏联学來的,当时也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文化服务作用,使一部分孩子可以进入戏剧殿堂去欣赏艺术。但是,这是多么少之又少的孩子可以享受到的呀!20世纪80年代,我就注意到这个问题,我在上海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即使如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许许多多的孩子也从未进过剧院、看过戏,更不要说郊区、农村的孩子们了。童年、少年阶段是个体成长的重要时期,孩子的成长需要戏剧,需要在戏剧中学习、锻炼未来进入社会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目前来说,我们的孩子缺失了这一部分的体验和学习。因为进入戏院的条件和机会实在少之又少! 走进剧场看戏是孩子的天赋权益,我们不能人为地剥夺。因此,普遍开展教育性戏剧可以把进入戏剧的权利归还给孩子,让他们有机会在学校、课堂、社区参与教育戏剧工作坊,在戏剧中得到滋养和教育。为此,我们不仅提倡儿童剧,更提倡亲子剧场、儿童故事剧场、少年剧场和青年人剧场,运用故事剧场、纪录剧场、论坛剧场、环境剧场、创意(音乐舞蹈、木偶皮影、戏曲艺游)剧场等新颖形式,讓孩子和年轻人有更多机会参与戏剧活动,接受艺术的熏陶和滋养,在艺术化的氛围中激发想象和创造。
当前我国儿童剧团的创作和演出状况
随着现在出国人数的增多,带孩子去国外旅游、看戏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们也引进了许多优秀的儿童剧。眼界打开了,对比之下就能看出我们的差距。
前不久在上海举办的2020成长艺术节就明显看到了这些差距。国内的儿童剧大多布景豪华、衣饰华丽,演员众多且动作花哨,台词喋喋不休,生怕说不明白。喧嚣和热闹之下却显得内容苍白、缺少深度、哗众取宠、没有内涵。国外的优秀儿童剧常常以极简的舞台和不多的台词,以小见大地展现深刻的见解和含意,引人兴趣、发人深省。他们大多是私人小剧团,有许多甚至是夫妻档,迁移转场十分方便,巡回进校也较为便捷,因此深受欢迎。
为什么我们的戏花钱多、用力大,却抵不过人家小成本、轻巧灵便的小制作呢?我认为根本的一点在于观念:我们的戏剧观、教育观和儿童观等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的变化。现在,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大家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差距,就也为我们走向新的创作提供了可能和方向。
当然,说得轻巧,真正做起来远没有那么容易,特别是培养儿童剧的创作者更不是几句话可以解决的,这是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屡屡提出但总得不到解决的老问题。因为真正有资质成为儿童剧的创作者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真正能让一个热爱儿童剧创作、从事儿童剧表演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也需要大环境的支持和努力。
儿童剧的人才培养
西安儿童艺术剧院出品的儿童剧《二十四个奶奶》就是一个有创意的优秀现代儿童剧。这不仅仅是剧本创作的差距,也是儿童剧演员的差距,为什么人家可以有编、导、演融于一体的儿童剧创作者,而我们却鲜有这样综合能力的艺术家。这也不得不联想到我们戏剧学院的人才培养问题。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戏剧观念的问题,即我们要培养具有怎样戏剧观念的人才。如果一个戏剧学院公然宣扬自己是演艺明星的摇篮,那也就无话可说了!此外,儿童剧的创作者应从何处培养?我想也许可以从热爱、熟悉儿童的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以及童书作者中挖掘。高校不妨将这类人群集中起来开展较深入的戏剧进修和培训,或许更容易使儿童剧创作者脱颖而出。相信经过我们对戏剧的深耕和努力,今后会有更多的儿童少年戏剧工作者能开创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儿童戏剧来。
儿童戏剧的发展,高校可以做哪些努力
要探索高等院校在儿童戏剧事业发展上应发挥的作用,思考的前提和共识是要将戏剧艺术的观众群分龄化,即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群制作不同的戏剧作品。需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要窄化、矮化儿童戏剧,它不是肤浅、幼稚、搞笑和浮于表象的艺术,而是戏剧的编导和舞台表现要以儿童为中心,制作可以让儿童欣赏、理解的戏剧作品。从高等院校的专业和研究属性来说,不同类型的院校和专业在对儿童戏剧的推广上也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接下来我将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分别提出几点看法。
艺术类大学及专业
儿童及青少年戏剧相较于成人戏剧来说,最大的不同在于儿童和青少年在身心灵各方面还处于未成熟和不稳定的成长阶段,因此在戏剧艺术的表现方法上须小心斟酌,要充分考量儿童和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与发展需求。因此,在专业的艺术大学里,戏剧学系应设立青少年及儿童戏剧组,增设儿童发展心理学及教育学课程,培养未来能够专门从事戏剧艺术的工作者,让他们获得更精准的专业能力。
教育类大学及专业
在以教育为取向的高等院校,可以在学前系或初等教育系设立儿童戏剧的相关课程,除了学习戏剧艺术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可以运用戏剧所独有的综合艺术特性对不同学科领域进行整合,从而进行统整性的教育课程学习。尽管从表面上看,它似乎与推广儿童戏剧无直接关联,实际影响深远,以下分为四点列述。
第一,深耕儿童戏剧,培养未来观众。在高校设立儿童戏剧的相关课程,可以丰富学生对儿童戏剧的体验和认知,他们了解到儿童戏剧的独特性和教育性,可为未来儿童剧的发展培养潜在的观众群——这些未来的教师们不只是儿童戏剧的欣赏者,还能培育出更多对儿童戏剧感兴趣、愿意走进剧场的人,甚至立志投身儿童戏剧事业的人。
第二,让戏剧走出来,扩大儿童戏剧的范畴。儿童戏剧在高校拥有可发展的平台之后,相应地,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儿童戏剧的范围,让儿童戏剧不受限于剧场空间,而是延伸到教室等更多的场地,将教育和戏剧进行更好的结合,同时也能修正、丰富大众对儿童戏剧的认识,带动更多家长带领孩子参与到儿童戏剧的活动中。
第三,普及儿童戏剧,培养儿童戏剧的爱好者。现有的儿童剧场大多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且收费较为昂贵,很少能惠及更多的孩子。在教育大学开展儿童戏剧的相关课程,可以将儿童剧的理念、研究和实践普及和辐射到周边地区,在展现作品时也可融入当地的文化风俗等,让作品走进社区,走到人们的生活中,让偏乡或社区的孩子都有机会实际接触、欣赏到儿童戏剧。同时,也可以培养这些未来在幼教或初等教育领域工作的老师们对戏剧的爱好,播下儿童戏剧的种子,成为儿童艺术的传播者。
其他高等院校及专业
在其他高等院校中,可以将儿童戏剧欣赏或是应用类的戏剧课程列入通识教育课程,建议以欣赏和美感教育为主,尤其需加大对现代儿童戏剧的媒介与表现的介绍,因为这部分内容不论是在主题上,还是在舞台的表现创意和创造力的展现上,都非常惊艳,值得带给更多的学生去欣赏。 最后,我建议不论是哪一属性的高等院校,都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或渠道去帮助、支持儿童戏剧的发展,将儿童戏剧带给更多的人:
1.由高等院校主导,定期举行与儿童戏剧相关的专业研讨会。
2.引进有特色的儿童剧团,开拓儿童戏剧的艺术视野。
3.发掘国内或当地有潜力的剧团,加大学校和社团的合作,让高校和剧团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扩大儿童剧的影響力,增加儿童剧得以展现和曝光的机会。
4.举办戏剧工作坊,为优秀的编、导、演人才提供展现能力的舞台,促进交流并传承经验。
5.透过学术研讨,建立、累积并提升儿童戏剧的理论建构。
6.以学术界的超然地位及中立态度,打造儿童戏剧的学习平台,打破校际界线,全方位凝聚儿童戏剧的同好一起合作向前,共筑儿童戏剧的美好未来。
儿童剧场如何与城市发展共进退
摘自微信公众号“教育戏剧咖啡吧”
虽然我们都有过童年,但这个时代的孩子和我们小时候非常不同,除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大众对幼儿的理解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新加坡政府给青少年儿童剧场(Theater for young audience,以下简称TYA )提供了很多资助,这也让我们不禁发问:政府为什么现在如此关注TYA?新加坡近30年以来发生了哪些改变?这就要从新加坡的历史说起。
新加坡曾是一个各民族聚居的日本殖民渔村,在1965年独立之后,社会问题开始显现:受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可饮用的水资源匮乏,没有足够的生存资源。除了这些客观因素外,新加坡还是一个汇集多个国家移民的、没有统一语言的国家,很难形成国家的团结意识与集体凝聚力。所以,政府在国家建设初期就非常注重对人民的教育,在政策的导向上也较为明显。
1980-1990年末,为了让社会有较为统一的语言,政府开始注重民众英语技能的培养,例如举办英语大赛等活动。1990年以后,政府开始实行双语政策,即每个学生必须学习两种语言:英语和母语。1992年新加坡成立国家艺术部门,1994年开启了戏剧教育项目。到了21世纪,TYA开始在新加坡盛行,英语、中文等剧场公司开始迸发,不同类型的青年剧场也开始兴起。
The Artground(儿童艺术中心)是新加坡为营造更好的艺术氛围所做的改变之一,它是一个“将仓库变成演出空间”的计划。由于社会对青少年儿童剧场的高度关注,一时间新加坡涌现出很多艺术类公司,高峰时期曾出现多达41个演出团体共同参加艺术节。虽然艺术节的内容和形式大同小异,但戏剧井喷式的发展对观众而言就意味着有大量可供选择的剧目,这让戏剧得到很好的普及和推广。然而,这对剧场的制作团队而言却是严峻的考验,面对如此众多的青少年剧场,如何从中脱颖而出,吸引到更多的观众并稳定观众群,这就需要很强的竞争力。
2018年,新加坡的艺术节再次升级,很多国外的戏剧公司也参与其中,几乎每周末都有TYA的艺术节,Baby Space(婴儿空间,为0~12月的婴儿提供多感官的艺术体验)、舞蹈剧、感官剧、音乐剧的演出层出不穷。除了艺术节出现数量和形式上的喷涌,另一个趋势也逐步展现——新加坡开始关注到多元文化,这便催生了采用不同艺术形式、使用不同语言以及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剧场,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对新加坡人民关注自己的文化和促进民众的身份认同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此外,新加坡还建立了五石剧场,五石是一种简单而传统的游戏,因为他们希望能把过去在游戏中体验到的单纯快乐带给现代的孩子。这是一个由许多艺术家参与开展的丰富而多元的项目,不仅展现了各种形式的儿童剧,还关注戏剧与儿童研究、儿童文学等不同领域的融合。他们希望借助这个项目不仅引进西方的好剧,也要让西方看到新加坡在戏剧领域所做的努力和成就,让青少年儿童剧场给年幼的孩子带来最好的感受。
尴尬而窘迫:儿童剧创作者的现实境遇
儿童剧有着其他艺术媒介无法替代的魅力,当孩子和演员沉浸在剧场,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时,可以让孩子打开感官,充分去体验角色的成长和故事的发展历程。我们需要有热爱儿童剧的人真正静下心来做这件事情。
然而在当下,儿童剧在国内的发展举步维艰。首要原因是一直以来,人们都没有走进剧场看戏的习惯。儿童剧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儿童,但儿童不具有购买力,真正买单的群体是家长。很多家长没有接触过儿童剧,更不要说能认识到儿童剧对孩子身心发展的价值了。因此,目前儿童剧的市场需求不像电影、话剧那么大,有时候收回成本都很难。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启动剧场,解决制作舞美、服装、道具和演员的日常开销问题,儿童剧又该怎么维持下去?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成本无人买账,这就让儿童剧的发展陷入困境。所以,想要儿童剧取得长足的发展,仅怀有热爱、想法,没有后备力量的支撑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想法和创意也难以实现,或者说很难达到我们心中想要的高度。
其次,要创作一部好的儿童剧不仅需要优秀的团队,也要有好的故事和专业的演员。就当前情况而言,儿童剧演员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严重不足。儿童剧需要演员们运用更加丰富多元的表现形式表演,这对演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近些年,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有在合作定向培养儿童剧演员,但现实情况是很多演员经过科班的训练和学习后,没有好的环境和舞台去支持他们的表演事业,也没有足够的收入维持生活。我曾看到我的同学在毕业以后去学校的露天讲台演出,在简陋的水泥地上扮演一棵树或者一块石头,他们曾花费很多精力和汗水投入儿童剧的学习和表演,但缺少足够的舞台去展现自己,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的职业持较为怀疑的态度。
尽管政府对儿童剧有一定的扶持,比如设立国家艺术基金会,每年举办一些活动给予创作者展现自己的机会,如果入围评选还会获得一部分的启动资金,也会给我们的艺术创作者一些鼓励和关怀,但仍然杯水车薪,无法促进儿童剧整个行业的繁荣。如果从商业的角度考虑,有些人确实会带着自己的情怀去投资儿童剧的项目,但如果没有让投资人盈利,甚至还会亏损,这也不是我们创作团队想要的结果,所以目前经营、创作儿童剧处于比较尴尬而窘迫的局面。 儿童剧事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土壤和环境
戏剧跟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关联,发达国家一直以来很重视儿童剧,基本上每学期给孩子看三到四场,平均一个月看一场。学校也会举办与戏剧相关的活动,孩子们从中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并充分参与其中,比如有的负责编排故事、有的负责音乐表演、有的负责视觉创作、有的负责角色表演。戏剧将每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丰富了孩子对戏剧和艺术的理解。因为它将文学、视觉、听觉、肢体等形式综合,能够从多感官渠道带给孩子丰富的体验,因此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和喜爱。可是,现如今国内的很多孩子还没有接触和了解儿童剧的途径,在他们人生的重要成长阶段,对儿童剧的认知和体验大多是空白的。儿童剧是他们成长中所缺失的一部分,这也反映出过去在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不足,我们需要补上这一课。
总体而言,我认为国内儿童剧的发展还处于初级时期,没有摸索出一条明确的发展路线。尽管政府设置了一些发展儿童剧事业的单位和机构,比如国家的儿童剧院或较为专业的儿童剧团,但目前还是偏重专业性培养,这让人们觉得只有专业的人才能去了解戏剧。其实这是错误的,欣赏戏剧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如今,儿童剧还没有进入大众主流的视野,我们对儿童剧本身的作用、价值以及所扮演的角色(作为文化事业还是文化市场消费)也没有达成共识,仅这一点就需要很长的发展时间。从民间力量来看,无论是在内容创作还是表演形式等方面,儿童剧远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儿童剧的市场没有完全被开发,社会公共文化对儿童剧事业的支持也较为匮乏。综合来说,儿童剧的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儿童剧尤其要贴合儿童本身的发展需求,继而发展出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剧目或品牌。
结合当前儿童剧发展的现实境遇,我认为儿童剧的发展需要国家层面的重视,从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角度,将戏剧作为建设公共文化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建立一个促进儿童剧良性发展的健康体系,从而保障有源源不断的优秀剧目产生,然后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拉近孩子和儿童剧的距离,比如让戏剧走进校园或者组织孩子到剧场观演,让孩子和家长更多地接触到儿童剧,从而逐渐培养大家观剧的兴趣和爱好。教育也应关注戏剧所独有的价值及影响,政策作为教育的指挥棒,很大程度上起着教育导向的作用。很多国家在其教育标准中都强调了戏剧教育,但我们目前还没有关注到这一领域。在我们国家,校内和校外举办或开展的戏剧活动都非常少见。因此,我们可以从教育的板块设置方面增强对艺术教育(戏剧)的重视,明确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如果从国家层面对戏剧有所重视,那么我相信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更多的孩子和家长走进剧场,让家长认识到这方面的消费是必要的。在教育需求的驱动下,客观上营造出有利于儿童剧发展的环境,就会鼓励、支持更多热爱儿童剧事业的人参与其中,发展、壮大儿童剧的事业。
兒童剧实际上和我国的动漫、电影甚至绘本的发展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或挑战——是否能创作出好的故事,其实这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学创作的根基和土壤,就不会出现好的作品。就像电影中,场景和特效等技术性的东西其实是次要的,关键是能不能创作、表现出真正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故事。戏剧也是如此,尤其是儿童剧,更应该传递出对儿童的关切和关怀。因为儿童剧兼具教育性和娱乐性,我们不仅要满足孩子的兴趣,更要带给孩子好的作品。一般来说,好的作品一定会有市场。
东方娃娃作为文化出版单位,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做出更好的幼儿读物,如果我们能做出好故事,创作出好剧本,实际上也是为儿童剧在内容创作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撑和帮助。我们也希望能够起到文化传播、整合资源的作用,从目前能做的做起。我们也借此平台发起呼吁,号召大批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们共同努力,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推动儿童剧的发展,在儿童、学校和剧场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连接,丰富、改变人们对戏剧教育的认识,在彼此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做真正本土的、有影响力的平台,通过实际行动推动儿童剧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