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我外出写生时,必定会带上相机,有时甚至会忘了外出本来是要画画还是要拍照。每次写生归来,相片在数量上总是远远超过画作,但是这些瞬间得来的战利品绝大多数都是鸡肋,扔掉可惜,存着占地儿。
身边热衷于风景摄影的朋友,也不屑于看我写生时拍的照片,他们认为我拍得不够专注。或许他们的批评也有一定道理。我常读到,总有摄影家在极其恶劣或者艰苦的环境下等了很久,只为抓拍到最美妙的一瞬。对于此类风景摄影作品,人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用摄影诞生时所梦寐以求的词句来大加赞美——“像画一样的照片!”因为像画一样,照片就更具有艺术性、更有价值了吗?而在博物馆中,面对大幅写实油画,我也不止一次地听到的观众情不自禁地啧啧称赞:“画得像照片一样(逼真)!”
为什么人们会下意识地将风景绘画和风景摄影作比较呢?我猜想或许是因为这二者在视觉上与自然界呈现的表象相似,与我们的肉眼所见或观看经验相似。二者除了都具有拟像的功能外,它们的一些创作方法也类似。印象派画家也有过专注描绘户外特定时间的画作,比如克劳德·莫奈的系列作品《鲁昂大教堂》。为了研究光线、色彩和形体之间的关系,莫奈反复地描绘不同时刻光线下的鲁昂大教堂。比如画清晨时分,他会利用多个早上来完成一幅作品。莫奈的这种创作方法与风景摄影师的工作方法都是为了适应流逝的特定瞬间。然而,莫奈笔下的晨曦不是一个特定的时刻,而是一个广义上的清晨时分。《鲁昂大教堂》系列作品表现的瞬间其实并不短暂。绘画中描绘的瞬间与摄影中描绘的瞬间是不同的。前者重共性,后者重个性。
为什么要等待某一特定时刻呢?这是写实风景画和摄影都要考虑的美学问题,也是风景画与摄影的不同之处。大自然中光线瞬息万变,对于记录正在发生变化的事物,摄影的高效远胜于绘画媒介;从借物抒怀和表现共性方面,风景画似乎有更多的施展空间。
拍摄风景与画风景,差异是基于摄影与绘画两种媒介的不同,以及因此而导致的观看的不同。那么,风景画与风景摄影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但是,为了找出继续观看风景的新鲜感,我姑且将考察的范围或基点设定在再现型风景摄影和绘画上,对这二者做了一番比较,在繁复的思绪中大致淘拣出如下结果:
1.风景摄影需要被拍摄的对象,这个对象需客观存在。
风景画可以是摹拟现实的,也可以是主观虚构的。
2.传统风景照的一次曝光表现现实中的某一具体时刻(纪实性是基础)。
风景画不必表现现实中的某一具体时刻(可以表意或者表现动机)。
3.风景摄影可以被机械复制。
风景画(除版画外)不可机械复制。
4.风景摄影以瞬间代替恒久——凝固时间。
风景画用长时间堆砌出瞬间。
5.风景摄影以时间描述风景。
风景画以风景描述时间。
6.风景照片较接近于视网膜的信息过滤。
风景画基于大脑对视觉信号的处理,是信息的主观表达。
7.风景摄影可以转化成风景画。
风景画无法转化成风景摄影。
8.风景摄影较易上手,只需调整拍摄参数按下快门。
风景画需要通过经过训练的手才能更逼真,创作需要较长时间。
这些曾经隐匿在我意识深处、并且不断烦扰我的异同之处,终于为我打开了一扇天窗。通过上述总结不难看出,不管是二者的契合还是博弈,都和现实与经验、时间与观看、拟像与表现方式相关联。这两种媒介的相异之处,也暗示出人们对它们既有属性的依赖。简单地说,就是人们潜意识中会不自觉地认为它们就应该这样。其实,不管是风景摄影还是风景画,这二者都已是主观化的风景,是选择的结果,是现象,是先验引导的观看。我想,若要找到观看风景的新鲜点,或许应该从它们已经存在的异同之处出发。它们之间的相异之处可以转化吗?摄影是否也可以像绘画一样用长时间来表现风景?如何探寻摄影和绘画都未曾呈现过的风景影像?如何跳出经验的束缚,去看到就在眼前、却从未看到的风景呢?
时间和观看是视觉影像存在的前提,因此,这一系列现象学的疑惑,催生出了我的长时间曝光风景摄影系列作品。我也期待这些影像以及所延伸出的视觉经验,会为我的风景画创作带来更多的契机。
我的此类风景摄影作品中,《自然诗画》系列呈现的是欣赏自然之美的更多可能性,展示我们经历而无法看到的景观,将惯常经验转化为非比寻常的自然诗画。例如,《自然诗画 壹》的曝光时间为10小时,经历了由日出到日落的过程。画面中的白色弧线是太阳运行的轨迹。由于拍摄时相机机位固定,镜头视角范围有限,画面中未能记录下最后的日落过程。在生活中看似平淡寻常的一天,通过时间与摄影耐心平静的合作,展示给我们非凡美妙的视觉体验和信息。
我曾经乐此不疲地混入展览我作品的画廊,站在观众背后聆听他们的评论。“嘿,这道亮光是什么呀?”“可能是火箭?”“是节日的烟花吧。”“我认为是消防栓向外喷射的水柱。”所有这些具有创意的猜测,都丰富了这张风景照的外延,同时也体现出人们相关视觉经验的缺乏。
有时,我会冒昧地插一句:“这是太阳十小时运行的轨迹。”“哈哈,你真会开玩笑。你是说这是用Photoshop做的吧!”这幅作品每次展出时,我总会听到类似的分析。数码影像编辑技术已经深深地植入许多人的惯性思维,这种惯性容易将不同媒介(比如传统胶片摄影和数码摄影)进行不对称的比较,从而忽视了某一媒介的特点或优势。
我的长时间曝光风景摄影系列作品之《房子的诞生》,记录的是盖房子的全过程,它的曝光时间是四个月。在这个建筑项目开工伊始,我将相机安装在施工现场旁的一栋建筑上。将快门打开后,底片就成为了这个工地日夜不眠的守卫者。
四个月后,房子完工,我将相机拆下。冲印出的照片见证了这栋房子诞生的过程。作为目击者,这张照片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是一般快速曝光的摄影影像所无法企及的。有人说这栋建筑似幽灵一般,因为整栋房子是透明的,内部的结构都能够看到。正是这种不同程度的透明,暗示了盖房子的过程。由于地基最早盖好,在盖房子的过程中曝光最充分,所以在画面里的整个房子中是最清楚的;而房顶最透明,正说明了它是最后盖上去的。
在《房子的诞生》中,人为的对地貌的改造和自然本身对地貌的改造在同时进行着。例如,经历了四个月的夏季,远处的山峦也在发生变化——由于树冠在不断生长,所以山似乎也在长高。照片中丰富的影像细节,为观者提供了不同于短时曝光的视觉体验,可以引发对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思考,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做了一次尝试。画面左上明亮的蓝色线条,是太阳在这4个月中的部分移动轨迹。如果亮蓝色的线条是完整的,说明这天的这个时段天空晴朗;如果亮蓝色的线条断断续续甚至呈现为亮点,说明那段时间是晴间多云;亮蓝色线条之间的深色线条,则说明当时在阴云密布或正在下雨。这些美丽的线条,都是太阳在画面中留下的笔触。宾州州立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格瑞姆·苏利文教授曾形象地把太阳的这些运行轨迹比喻为自然天空之条码。也就是说,这些线条同时具有并传递着审美和科学的信息。
我的长时间曝光风景项目仍在进行着,每一幅成功的作品都会给我带来惊喜。发现风景更加丰富的内容,让我对自然、对身边发生的一切有了不同以往的认识。随着这一摄影实验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关于风景摄影和风景绘画的问题又隐隐闪现,如同旧友未辞而新朋又至。或许,这其中并没有答案,但我却体悟出一个道理:经验需要质疑,知识也需要质疑!
身边热衷于风景摄影的朋友,也不屑于看我写生时拍的照片,他们认为我拍得不够专注。或许他们的批评也有一定道理。我常读到,总有摄影家在极其恶劣或者艰苦的环境下等了很久,只为抓拍到最美妙的一瞬。对于此类风景摄影作品,人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用摄影诞生时所梦寐以求的词句来大加赞美——“像画一样的照片!”因为像画一样,照片就更具有艺术性、更有价值了吗?而在博物馆中,面对大幅写实油画,我也不止一次地听到的观众情不自禁地啧啧称赞:“画得像照片一样(逼真)!”
为什么人们会下意识地将风景绘画和风景摄影作比较呢?我猜想或许是因为这二者在视觉上与自然界呈现的表象相似,与我们的肉眼所见或观看经验相似。二者除了都具有拟像的功能外,它们的一些创作方法也类似。印象派画家也有过专注描绘户外特定时间的画作,比如克劳德·莫奈的系列作品《鲁昂大教堂》。为了研究光线、色彩和形体之间的关系,莫奈反复地描绘不同时刻光线下的鲁昂大教堂。比如画清晨时分,他会利用多个早上来完成一幅作品。莫奈的这种创作方法与风景摄影师的工作方法都是为了适应流逝的特定瞬间。然而,莫奈笔下的晨曦不是一个特定的时刻,而是一个广义上的清晨时分。《鲁昂大教堂》系列作品表现的瞬间其实并不短暂。绘画中描绘的瞬间与摄影中描绘的瞬间是不同的。前者重共性,后者重个性。
为什么要等待某一特定时刻呢?这是写实风景画和摄影都要考虑的美学问题,也是风景画与摄影的不同之处。大自然中光线瞬息万变,对于记录正在发生变化的事物,摄影的高效远胜于绘画媒介;从借物抒怀和表现共性方面,风景画似乎有更多的施展空间。
拍摄风景与画风景,差异是基于摄影与绘画两种媒介的不同,以及因此而导致的观看的不同。那么,风景画与风景摄影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但是,为了找出继续观看风景的新鲜感,我姑且将考察的范围或基点设定在再现型风景摄影和绘画上,对这二者做了一番比较,在繁复的思绪中大致淘拣出如下结果:
1.风景摄影需要被拍摄的对象,这个对象需客观存在。
风景画可以是摹拟现实的,也可以是主观虚构的。
2.传统风景照的一次曝光表现现实中的某一具体时刻(纪实性是基础)。
风景画不必表现现实中的某一具体时刻(可以表意或者表现动机)。
3.风景摄影可以被机械复制。
风景画(除版画外)不可机械复制。
4.风景摄影以瞬间代替恒久——凝固时间。
风景画用长时间堆砌出瞬间。
5.风景摄影以时间描述风景。
风景画以风景描述时间。
6.风景照片较接近于视网膜的信息过滤。
风景画基于大脑对视觉信号的处理,是信息的主观表达。
7.风景摄影可以转化成风景画。
风景画无法转化成风景摄影。
8.风景摄影较易上手,只需调整拍摄参数按下快门。
风景画需要通过经过训练的手才能更逼真,创作需要较长时间。
这些曾经隐匿在我意识深处、并且不断烦扰我的异同之处,终于为我打开了一扇天窗。通过上述总结不难看出,不管是二者的契合还是博弈,都和现实与经验、时间与观看、拟像与表现方式相关联。这两种媒介的相异之处,也暗示出人们对它们既有属性的依赖。简单地说,就是人们潜意识中会不自觉地认为它们就应该这样。其实,不管是风景摄影还是风景画,这二者都已是主观化的风景,是选择的结果,是现象,是先验引导的观看。我想,若要找到观看风景的新鲜点,或许应该从它们已经存在的异同之处出发。它们之间的相异之处可以转化吗?摄影是否也可以像绘画一样用长时间来表现风景?如何探寻摄影和绘画都未曾呈现过的风景影像?如何跳出经验的束缚,去看到就在眼前、却从未看到的风景呢?
时间和观看是视觉影像存在的前提,因此,这一系列现象学的疑惑,催生出了我的长时间曝光风景摄影系列作品。我也期待这些影像以及所延伸出的视觉经验,会为我的风景画创作带来更多的契机。
我的此类风景摄影作品中,《自然诗画》系列呈现的是欣赏自然之美的更多可能性,展示我们经历而无法看到的景观,将惯常经验转化为非比寻常的自然诗画。例如,《自然诗画 壹》的曝光时间为10小时,经历了由日出到日落的过程。画面中的白色弧线是太阳运行的轨迹。由于拍摄时相机机位固定,镜头视角范围有限,画面中未能记录下最后的日落过程。在生活中看似平淡寻常的一天,通过时间与摄影耐心平静的合作,展示给我们非凡美妙的视觉体验和信息。
我曾经乐此不疲地混入展览我作品的画廊,站在观众背后聆听他们的评论。“嘿,这道亮光是什么呀?”“可能是火箭?”“是节日的烟花吧。”“我认为是消防栓向外喷射的水柱。”所有这些具有创意的猜测,都丰富了这张风景照的外延,同时也体现出人们相关视觉经验的缺乏。
有时,我会冒昧地插一句:“这是太阳十小时运行的轨迹。”“哈哈,你真会开玩笑。你是说这是用Photoshop做的吧!”这幅作品每次展出时,我总会听到类似的分析。数码影像编辑技术已经深深地植入许多人的惯性思维,这种惯性容易将不同媒介(比如传统胶片摄影和数码摄影)进行不对称的比较,从而忽视了某一媒介的特点或优势。
我的长时间曝光风景摄影系列作品之《房子的诞生》,记录的是盖房子的全过程,它的曝光时间是四个月。在这个建筑项目开工伊始,我将相机安装在施工现场旁的一栋建筑上。将快门打开后,底片就成为了这个工地日夜不眠的守卫者。
四个月后,房子完工,我将相机拆下。冲印出的照片见证了这栋房子诞生的过程。作为目击者,这张照片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是一般快速曝光的摄影影像所无法企及的。有人说这栋建筑似幽灵一般,因为整栋房子是透明的,内部的结构都能够看到。正是这种不同程度的透明,暗示了盖房子的过程。由于地基最早盖好,在盖房子的过程中曝光最充分,所以在画面里的整个房子中是最清楚的;而房顶最透明,正说明了它是最后盖上去的。
在《房子的诞生》中,人为的对地貌的改造和自然本身对地貌的改造在同时进行着。例如,经历了四个月的夏季,远处的山峦也在发生变化——由于树冠在不断生长,所以山似乎也在长高。照片中丰富的影像细节,为观者提供了不同于短时曝光的视觉体验,可以引发对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思考,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做了一次尝试。画面左上明亮的蓝色线条,是太阳在这4个月中的部分移动轨迹。如果亮蓝色的线条是完整的,说明这天的这个时段天空晴朗;如果亮蓝色的线条断断续续甚至呈现为亮点,说明那段时间是晴间多云;亮蓝色线条之间的深色线条,则说明当时在阴云密布或正在下雨。这些美丽的线条,都是太阳在画面中留下的笔触。宾州州立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格瑞姆·苏利文教授曾形象地把太阳的这些运行轨迹比喻为自然天空之条码。也就是说,这些线条同时具有并传递着审美和科学的信息。
我的长时间曝光风景项目仍在进行着,每一幅成功的作品都会给我带来惊喜。发现风景更加丰富的内容,让我对自然、对身边发生的一切有了不同以往的认识。随着这一摄影实验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关于风景摄影和风景绘画的问题又隐隐闪现,如同旧友未辞而新朋又至。或许,这其中并没有答案,但我却体悟出一个道理:经验需要质疑,知识也需要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