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诵读、迁移到领悟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158901937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作为小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语文能力,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古诗文语言精练,富有意境,读来朗朗上口,是训练学生语感的好资源。因此,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要找准教学的着力点,引导学生诵读、揣摩、想象、迁移、领悟诗的内涵,训练学生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在诵读中培养语感
  “读”是欣赏古诗的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是基础。诵读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提高。“诵”是感悟古诗音乐美、古诗优美的意境的金钥匙,所以,“诵”应贯穿始终,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走进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用心灵和诗人对话,想诗人所想、思诗人所思。这样,学生的情感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当然,要学生做到入情入境,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是南宋诗人陆游所作。在教学之前,就要让学生做足准备——查阅当时的背景资料。通过查阅,学生知道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爱国诗人陆游在哪?他正在山阴乡下孤苦愁闷,恨国家支离破碎,恨自己无能为力,盼中原早日统一,盼人民早日团圆。在这样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感悟“遗民泪尽胡尘里”这一句时,我借助课件,边播放音乐边引导学生想象:“一个‘胡尘’,令多少国人泣不成声!看,金人挥鞭策马,长驱直入!听,马蹄声声,惨叫连连!此时你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音乐声中,学生展开想象:战马嘶鸣、铁蹄肆虐,铁蹄之下老百姓惨死,金兵部队所到之处一片狼藉……此时再引领学生反复吟诵“南望王师又一年”,师问:“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23 739个日日夜夜呀!十年过去了——(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五十年过去了,黑发人都已经熬成了白发人了,但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一百年过去了,一百五十年过去了……直到南宋小朝廷被元朝灭亡的那一天,北宋的遗民们依然是——(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样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朗读,使学生达到了和作者同思同感同悲的境界。学生在感悟诗歌内涵的同时,情感受到了熏陶,感情得到了升华,也有效地训练了语感。
  二、在揣摩中体悟语感
  古诗文语句凝练,每个字的锤炼都是诗人智慧的结晶。可通过“换、改、调”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理解句子含义,进而训练语感。如古诗《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用得极其巧妙。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八)记载,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那么,这个“绿”字究竟好在哪呢?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品味欣赏。让学生明白,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再如,《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描写了江南农村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将美景再现于读者的眼前。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了在水田插秧的农民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绿遍山原白满川”这句诗色彩明丽,让人眼前一亮。“遍”字更是将江南的生机勃勃展露无遗。教学中,我是这样引领学生反复吟诵的:在村野里漫步,“绿”随处可见,诗中仅用一字写出,那就是——(“遍!”)来到田野里,你发现——(草嫩绿嫩绿的,秧苗翠绿翠绿的……)这就是——(“绿遍山原”),来到山坡上,你会发现——(树木绿的发亮,藤蔓也是绿的……)这就是——(“绿遍山原”)来到——(菜地、路边等),你又会发现——(……)这就是——(“绿遍山原”!)在诵读中,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诗句化为生动的画面,在揣摩“遍”中体悟了语感、训练了语感。
  三、在意境中深化语感
  想象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学生形成语感的重要途径。学习古诗离不开想象,想象能穿越时空,将学生与诗人相连;想象能拓展空间,将文字诠释成画面;想象能触及心弦,让学生触及诗人内心深处。在古诗文教学中启发学生想象,能深化语感的培养。例如教学《游园不值》,当学生读了“春色满园关不住”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站在园门外,他仿佛看到了什么?(请学生描述园内春景)教师借助想象,引导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即赞美春天的美好,进而也能体会到诗人此时内心的情感由扫兴、遗憾转为欣慰的心情。另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些古诗文可让他们将其编演成一个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深化语感。例如,学生表演《寻隐者不遇》一诗中诗人询问童子师傅的去处时,他们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童子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焦急无奈,举目远眺的;有故作神秘,睨视微笑的……一句话,学生在表演古诗中深化了语感,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培养,同时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得到提高。
  四、在迁移中强化语感
  古诗文的学习,要把课本中出现的古诗文当作是学习网络中的一个可以向任何方向发展的点。背了“离离原上草”,就可让学生吟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带学生春游时来句“绿遍山原白满川”;扫墓遇雨吟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交谈中,不时冒出一句诗来加以概括,是一种较自然的引导;来了新同学“笑问客从何处来”。让诗走进生活,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诗”,从而启发学生把诗写进文章里。当教材文本的语言恰好与古诗词的情景相合时,教师如能借鉴古诗的意境与诗人的独特感受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人教版第五册《风筝》,课前让学生复习两首写风筝的古诗《村居》《山塘棹歌》;上课中,在学生感受作者放风筝情感变化那段话时,让学生说说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生活让你想起来哪句诗?然后,教师巧用诗句说道:“在‘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情景中无忧无虑地放风筝,是件多开心的事!可是,忽然吹来了一阵风,线断了。小伙伴们的心情如何?”而后,让学生说说刚才复习的诗句中,哪一句写出了孩子们着急的心情,并让学生带上自己的情感读一读,说一说。这样,巧妙结合诗句的复习与运用,促进对课文的阅读感悟,强化了语感,同时提高了语文文字的运用能力,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形成古诗文教学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师范附属小学)
其他文献
一次无意的机会,我听到这样的评价:“你的教学用语对于孩子来说太过深奥,有的太书面化了,有的太沉闷了,会影响孩子上课的效率。”那是导师修改我的转正课教案时这样说的,她将教案中我写的“同学们”修改为“小朋友”“孩子们”。就这样一个简单的称呼的变化,可我在执教过程中,却感到孩子们有了不同的反应。由此,我开始思索:低学段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如何用上“童言童语”。  一、口令童谣化  常教低学段的老师都知道,一
期刊
2013年3月29日上午,厦门市钟宅民族小学200多位师生在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开展“学特区精神·做四好少年”大队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主题会上,傣族舞蹈《小卜少》、葫芦丝演奏《打跳欢歌》和《荷塘月色》、诗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越剧《十谢共产党》等表演,展示了钟宅民族小学特色教育的建设成果,体现了钟宅民族小学的少先队员在特色课程中幸福成长。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9课《古诗两首》之《嫦娥》。  【教学过程】  吟诵品诗韵  师:同学们,我们这一组课文的主题是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七巧》讲的就是牛郎织女的传说,请你读读这句话,你知道它讲的是哪个民间传说吗?  (课件出示句子)  “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南子·冥训》  师:谁给大家讲讲这个传说呢?(指名讲)  师:奔到月球上的嫦娥生活得好吗?今天
期刊
去年,我参加区骨干教师巡回送课下乡活动,执教人教版第七册习作七《成长的故事》习作指导课。因送教下乡这一活动的特殊性,对学生的情况不得而知,所以在备课时几易其稿。每一次备课磨课,都使我的教学预设与习作教学目标更接近,与学生实际更契合,也使我对习作指导的本质有了更准确、更深刻的认识。  一磨——拓宽习作思路,鼓励自由表达  我指导的习作是人教版第七册习作七的第一个话题“成长的故事”。在初次备课时,我把
期刊
精神是相对于物质而言,物质乃精神之基础,但精神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巨大能动作用。精神是一种深刻而稳定的动力特征,其核心是表现个人主体能动性的独立人格。作为专业人员,必须具有与其专业相关的“精神”,就教师而言,就是“教育专业精神”。新时代的教师应具备这样三种专业精神:敬业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其中敬业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相辅相成的两翼。  一、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一个职业观或职业态度问
期刊
每年“两会”召开时节,相关的教育提案层出不穷;每年中高考季节,对教育考试的质疑屡见不鲜,似乎人人都成了教育专家,从各自的立场与角度激扬文字、指点教育,教育几乎成了社会转型期人们发泄不满的主要对象之一。但细究起来却有诸多矛盾困扰着基础教育工作者,主要有以下几对矛盾,它们相互纠结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  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与对国家负责的教育之间的矛盾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期刊
在质数和合数的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以下错误:一是不能正确迅速判断一个数到底是质数还是合数;二是对自然数的分类标准理解模糊,易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例如,有的学生会认为自然数分为质数、偶数和1。究其原因,一是小学生逻辑思维仍具有较多的具体形象性,仅凭教师告知,没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概念的生成过程,必然造成学生对质数与合数的理解比较肤浅。二是教师没有及时组织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进行必要的对比辨析,导致学生对自
期刊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交流最主要的手段,是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然而,在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设计的问题指向不明,缺乏梯度,空间把握不到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如何让提问更有效,笔者认为要做到“三个精心”。  一、精心设计,指向明确  小学生的想
期刊
为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扎实推进高效课堂教学,促进校际间的教学教研交流,福建省福州市鼓楼第五中心小学于2014年11月18日精心组织了以“多元信息传递课堂之美”为主题的市级教学开放日暨学区共同体现场活动。活动中,片区内五所小学的名教师、骨干教师与香港名师、中国合唱协会专家、省市名师同台献课,共同探讨多元信息环境下如何展示课堂之美,引领学生推开知识之窗,提高自身素质。  “以孩童之心传达艺术之美”为
期刊
今年5月,天津的陈自鹏老师发来了他的著作《教师幸福追求之道——从大山深处走来的一位特级教师的专业成长叙事》,希望我能为他的书写个序言。  说句实在话,近年来浪得虚名,求序者日众,不得不通过“拖延”的战术拒绝许多约稿与求序。况且当时我的确正全力以赴准备“新教育”年会的主报告。  这一搁,就是三个月的时间。  但是,陈自鹏老师总是说:不急,我等。  等到我自己也不好意思了。7月“新教育”年会结束以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