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作为小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语文能力,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古诗文语言精练,富有意境,读来朗朗上口,是训练学生语感的好资源。因此,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要找准教学的着力点,引导学生诵读、揣摩、想象、迁移、领悟诗的内涵,训练学生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在诵读中培养语感
“读”是欣赏古诗的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是基础。诵读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提高。“诵”是感悟古诗音乐美、古诗优美的意境的金钥匙,所以,“诵”应贯穿始终,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走进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用心灵和诗人对话,想诗人所想、思诗人所思。这样,学生的情感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当然,要学生做到入情入境,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是南宋诗人陆游所作。在教学之前,就要让学生做足准备——查阅当时的背景资料。通过查阅,学生知道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爱国诗人陆游在哪?他正在山阴乡下孤苦愁闷,恨国家支离破碎,恨自己无能为力,盼中原早日统一,盼人民早日团圆。在这样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感悟“遗民泪尽胡尘里”这一句时,我借助课件,边播放音乐边引导学生想象:“一个‘胡尘’,令多少国人泣不成声!看,金人挥鞭策马,长驱直入!听,马蹄声声,惨叫连连!此时你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音乐声中,学生展开想象:战马嘶鸣、铁蹄肆虐,铁蹄之下老百姓惨死,金兵部队所到之处一片狼藉……此时再引领学生反复吟诵“南望王师又一年”,师问:“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23 739个日日夜夜呀!十年过去了——(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五十年过去了,黑发人都已经熬成了白发人了,但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一百年过去了,一百五十年过去了……直到南宋小朝廷被元朝灭亡的那一天,北宋的遗民们依然是——(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样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朗读,使学生达到了和作者同思同感同悲的境界。学生在感悟诗歌内涵的同时,情感受到了熏陶,感情得到了升华,也有效地训练了语感。
二、在揣摩中体悟语感
古诗文语句凝练,每个字的锤炼都是诗人智慧的结晶。可通过“换、改、调”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理解句子含义,进而训练语感。如古诗《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用得极其巧妙。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八)记载,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那么,这个“绿”字究竟好在哪呢?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品味欣赏。让学生明白,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再如,《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描写了江南农村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将美景再现于读者的眼前。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了在水田插秧的农民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绿遍山原白满川”这句诗色彩明丽,让人眼前一亮。“遍”字更是将江南的生机勃勃展露无遗。教学中,我是这样引领学生反复吟诵的:在村野里漫步,“绿”随处可见,诗中仅用一字写出,那就是——(“遍!”)来到田野里,你发现——(草嫩绿嫩绿的,秧苗翠绿翠绿的……)这就是——(“绿遍山原”),来到山坡上,你会发现——(树木绿的发亮,藤蔓也是绿的……)这就是——(“绿遍山原”)来到——(菜地、路边等),你又会发现——(……)这就是——(“绿遍山原”!)在诵读中,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诗句化为生动的画面,在揣摩“遍”中体悟了语感、训练了语感。
三、在意境中深化语感
想象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学生形成语感的重要途径。学习古诗离不开想象,想象能穿越时空,将学生与诗人相连;想象能拓展空间,将文字诠释成画面;想象能触及心弦,让学生触及诗人内心深处。在古诗文教学中启发学生想象,能深化语感的培养。例如教学《游园不值》,当学生读了“春色满园关不住”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站在园门外,他仿佛看到了什么?(请学生描述园内春景)教师借助想象,引导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即赞美春天的美好,进而也能体会到诗人此时内心的情感由扫兴、遗憾转为欣慰的心情。另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些古诗文可让他们将其编演成一个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深化语感。例如,学生表演《寻隐者不遇》一诗中诗人询问童子师傅的去处时,他们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童子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焦急无奈,举目远眺的;有故作神秘,睨视微笑的……一句话,学生在表演古诗中深化了语感,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培养,同时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得到提高。
四、在迁移中强化语感
古诗文的学习,要把课本中出现的古诗文当作是学习网络中的一个可以向任何方向发展的点。背了“离离原上草”,就可让学生吟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带学生春游时来句“绿遍山原白满川”;扫墓遇雨吟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交谈中,不时冒出一句诗来加以概括,是一种较自然的引导;来了新同学“笑问客从何处来”。让诗走进生活,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诗”,从而启发学生把诗写进文章里。当教材文本的语言恰好与古诗词的情景相合时,教师如能借鉴古诗的意境与诗人的独特感受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人教版第五册《风筝》,课前让学生复习两首写风筝的古诗《村居》《山塘棹歌》;上课中,在学生感受作者放风筝情感变化那段话时,让学生说说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生活让你想起来哪句诗?然后,教师巧用诗句说道:“在‘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情景中无忧无虑地放风筝,是件多开心的事!可是,忽然吹来了一阵风,线断了。小伙伴们的心情如何?”而后,让学生说说刚才复习的诗句中,哪一句写出了孩子们着急的心情,并让学生带上自己的情感读一读,说一说。这样,巧妙结合诗句的复习与运用,促进对课文的阅读感悟,强化了语感,同时提高了语文文字的运用能力,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形成古诗文教学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师范附属小学)
一、在诵读中培养语感
“读”是欣赏古诗的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是基础。诵读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提高。“诵”是感悟古诗音乐美、古诗优美的意境的金钥匙,所以,“诵”应贯穿始终,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走进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用心灵和诗人对话,想诗人所想、思诗人所思。这样,学生的情感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当然,要学生做到入情入境,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是南宋诗人陆游所作。在教学之前,就要让学生做足准备——查阅当时的背景资料。通过查阅,学生知道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爱国诗人陆游在哪?他正在山阴乡下孤苦愁闷,恨国家支离破碎,恨自己无能为力,盼中原早日统一,盼人民早日团圆。在这样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感悟“遗民泪尽胡尘里”这一句时,我借助课件,边播放音乐边引导学生想象:“一个‘胡尘’,令多少国人泣不成声!看,金人挥鞭策马,长驱直入!听,马蹄声声,惨叫连连!此时你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音乐声中,学生展开想象:战马嘶鸣、铁蹄肆虐,铁蹄之下老百姓惨死,金兵部队所到之处一片狼藉……此时再引领学生反复吟诵“南望王师又一年”,师问:“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23 739个日日夜夜呀!十年过去了——(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五十年过去了,黑发人都已经熬成了白发人了,但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一百年过去了,一百五十年过去了……直到南宋小朝廷被元朝灭亡的那一天,北宋的遗民们依然是——(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样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朗读,使学生达到了和作者同思同感同悲的境界。学生在感悟诗歌内涵的同时,情感受到了熏陶,感情得到了升华,也有效地训练了语感。
二、在揣摩中体悟语感
古诗文语句凝练,每个字的锤炼都是诗人智慧的结晶。可通过“换、改、调”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理解句子含义,进而训练语感。如古诗《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用得极其巧妙。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八)记载,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那么,这个“绿”字究竟好在哪呢?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品味欣赏。让学生明白,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再如,《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描写了江南农村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将美景再现于读者的眼前。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了在水田插秧的农民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绿遍山原白满川”这句诗色彩明丽,让人眼前一亮。“遍”字更是将江南的生机勃勃展露无遗。教学中,我是这样引领学生反复吟诵的:在村野里漫步,“绿”随处可见,诗中仅用一字写出,那就是——(“遍!”)来到田野里,你发现——(草嫩绿嫩绿的,秧苗翠绿翠绿的……)这就是——(“绿遍山原”),来到山坡上,你会发现——(树木绿的发亮,藤蔓也是绿的……)这就是——(“绿遍山原”)来到——(菜地、路边等),你又会发现——(……)这就是——(“绿遍山原”!)在诵读中,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诗句化为生动的画面,在揣摩“遍”中体悟了语感、训练了语感。
三、在意境中深化语感
想象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学生形成语感的重要途径。学习古诗离不开想象,想象能穿越时空,将学生与诗人相连;想象能拓展空间,将文字诠释成画面;想象能触及心弦,让学生触及诗人内心深处。在古诗文教学中启发学生想象,能深化语感的培养。例如教学《游园不值》,当学生读了“春色满园关不住”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站在园门外,他仿佛看到了什么?(请学生描述园内春景)教师借助想象,引导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即赞美春天的美好,进而也能体会到诗人此时内心的情感由扫兴、遗憾转为欣慰的心情。另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些古诗文可让他们将其编演成一个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深化语感。例如,学生表演《寻隐者不遇》一诗中诗人询问童子师傅的去处时,他们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童子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焦急无奈,举目远眺的;有故作神秘,睨视微笑的……一句话,学生在表演古诗中深化了语感,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培养,同时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得到提高。
四、在迁移中强化语感
古诗文的学习,要把课本中出现的古诗文当作是学习网络中的一个可以向任何方向发展的点。背了“离离原上草”,就可让学生吟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带学生春游时来句“绿遍山原白满川”;扫墓遇雨吟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交谈中,不时冒出一句诗来加以概括,是一种较自然的引导;来了新同学“笑问客从何处来”。让诗走进生活,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诗”,从而启发学生把诗写进文章里。当教材文本的语言恰好与古诗词的情景相合时,教师如能借鉴古诗的意境与诗人的独特感受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人教版第五册《风筝》,课前让学生复习两首写风筝的古诗《村居》《山塘棹歌》;上课中,在学生感受作者放风筝情感变化那段话时,让学生说说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生活让你想起来哪句诗?然后,教师巧用诗句说道:“在‘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情景中无忧无虑地放风筝,是件多开心的事!可是,忽然吹来了一阵风,线断了。小伙伴们的心情如何?”而后,让学生说说刚才复习的诗句中,哪一句写出了孩子们着急的心情,并让学生带上自己的情感读一读,说一说。这样,巧妙结合诗句的复习与运用,促进对课文的阅读感悟,强化了语感,同时提高了语文文字的运用能力,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形成古诗文教学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师范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