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交流最主要的手段,是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然而,在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设计的问题指向不明,缺乏梯度,空间把握不到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如何让提问更有效,笔者认为要做到“三个精心”。
一、精心设计,指向明确
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一个指向不明的问题,会使学生的思考漫无边际,影响问题的解决与知识的建构。有些教师喜欢问:“你们觉得怎样?”“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这样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的问题。如果学生不懂得回应,教师就赶紧重新提出问题。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向性。
李鹏老师在执教《重复》一课时,设计了小动物参加运动会的情境(如下面表格),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种动物参加运动会?许多学生不假思索地喊出“17种”,而后通过观察才发现有些小动物是重复的。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质上引发了学生对“怎么多了”这个核心问题的深入思考。我想这样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思考问题的主动性,也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毕明芳老师执教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创设了一个“你们小组选谁去当奥运志愿者”的情境,并为各组学生(各小组人数5、6、7人不等)准备了硬币、色子、转盘等。
师:想一想,选什么工具,只要操作一次就能公平地选出谁去?
6人小组通过讨论选了六等分的转盘和色子。
师:6人小组还有选择其他工具吗?为什么不选择五等分和七等分的转盘?
生:6个人必须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六分之一。五等分的转盘少了一个颜色,转一次五等分的转盘,每色被转到的可能是五分之一,其中一个人没颜色选。七等分的转盘,也公平,但不一定转一次就能就选出谁。
指向明确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便于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抓住要点,直奔主题。
二、精心设计,体现梯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师的“引导”作用之一,是能否通过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因此,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体现梯度,做好铺垫、循序渐进,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备课时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读教材,掌握学情,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既要立足于学生的整体水平,又要兼顾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弱势群体,使各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发展。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分3个层次进行教学,每个层次的教学均设计了3个问题。
第一层次,让学生体会100比20多得多。设计3个问题:①估一估,一群羊有几只?②又来了一群,现在几只?③又来了很多羊,现在大约几只?3个问题让学生既复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又感受到了100比以前学过的20多得多,渗透了十个十个数的方法。
第二层次,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设计了3个问题:①上学期我们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你能数出20根小棒,并且让人一眼看出吗?②你能接着数到30根、40根、50根吗?③同桌合作快速数出100根小棒,并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第三层次,学习接近整十数数和数的组成。设计了3个问题:①快速准确地拿出35根小棒,思考怎样摆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35根。②3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③从35数到42,39后面的数是多少?为什么是40?
这一系列问题串的设计,完全依据一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他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特点。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利用动态的课堂逐步深入,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提高,从而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三、精心设计,把握空间
课堂提问就是要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其进行创造性地思考,这就要求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答案封闭、思路单一的“标准化”问题,导致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只能循着教师的思路去想,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同意吗”之类的问题过于直白、琐碎,?摇会直接抑制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参与回答的热情。教学中要做到封闭问题和开放问题相结合。美国教育学家加里.D.鲍里奇认为: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性较低时,?摇封闭型问题和开放型问题的最佳比例是?摇7∶3;而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较高时,?摇二者的最佳比例以?摇6∶4?摇为宜。
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笔者利用一副三角板在黑板上描出两个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说出每个角的度数,并借此让其认识“内角”和“内角和”两个概念,在学生算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后,笔者又出示了一副学生用的学具三角形,问:“这两个三角形比黑板上的三角形小,它们的内角和是不是也是180度?”得到明确答案后,笔者让学生各自画出一个任意三角形,然后提出问题:“想办法进行研究,你画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适度的封闭与开放的问题,找到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增长点”处布设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这样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转变为“已知区”。
教师要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多下功夫,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真正体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理念,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成就精彩课堂。
(作者单位:厦门市集美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王彬)
一、精心设计,指向明确
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一个指向不明的问题,会使学生的思考漫无边际,影响问题的解决与知识的建构。有些教师喜欢问:“你们觉得怎样?”“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这样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的问题。如果学生不懂得回应,教师就赶紧重新提出问题。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向性。
李鹏老师在执教《重复》一课时,设计了小动物参加运动会的情境(如下面表格),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种动物参加运动会?许多学生不假思索地喊出“17种”,而后通过观察才发现有些小动物是重复的。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质上引发了学生对“怎么多了”这个核心问题的深入思考。我想这样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思考问题的主动性,也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毕明芳老师执教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创设了一个“你们小组选谁去当奥运志愿者”的情境,并为各组学生(各小组人数5、6、7人不等)准备了硬币、色子、转盘等。
师:想一想,选什么工具,只要操作一次就能公平地选出谁去?
6人小组通过讨论选了六等分的转盘和色子。
师:6人小组还有选择其他工具吗?为什么不选择五等分和七等分的转盘?
生:6个人必须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六分之一。五等分的转盘少了一个颜色,转一次五等分的转盘,每色被转到的可能是五分之一,其中一个人没颜色选。七等分的转盘,也公平,但不一定转一次就能就选出谁。
指向明确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便于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抓住要点,直奔主题。
二、精心设计,体现梯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师的“引导”作用之一,是能否通过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因此,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体现梯度,做好铺垫、循序渐进,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备课时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读教材,掌握学情,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既要立足于学生的整体水平,又要兼顾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弱势群体,使各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发展。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分3个层次进行教学,每个层次的教学均设计了3个问题。
第一层次,让学生体会100比20多得多。设计3个问题:①估一估,一群羊有几只?②又来了一群,现在几只?③又来了很多羊,现在大约几只?3个问题让学生既复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又感受到了100比以前学过的20多得多,渗透了十个十个数的方法。
第二层次,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设计了3个问题:①上学期我们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你能数出20根小棒,并且让人一眼看出吗?②你能接着数到30根、40根、50根吗?③同桌合作快速数出100根小棒,并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第三层次,学习接近整十数数和数的组成。设计了3个问题:①快速准确地拿出35根小棒,思考怎样摆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35根。②3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③从35数到42,39后面的数是多少?为什么是40?
这一系列问题串的设计,完全依据一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他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特点。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利用动态的课堂逐步深入,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提高,从而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三、精心设计,把握空间
课堂提问就是要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其进行创造性地思考,这就要求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答案封闭、思路单一的“标准化”问题,导致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只能循着教师的思路去想,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同意吗”之类的问题过于直白、琐碎,?摇会直接抑制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参与回答的热情。教学中要做到封闭问题和开放问题相结合。美国教育学家加里.D.鲍里奇认为: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性较低时,?摇封闭型问题和开放型问题的最佳比例是?摇7∶3;而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较高时,?摇二者的最佳比例以?摇6∶4?摇为宜。
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笔者利用一副三角板在黑板上描出两个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说出每个角的度数,并借此让其认识“内角”和“内角和”两个概念,在学生算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后,笔者又出示了一副学生用的学具三角形,问:“这两个三角形比黑板上的三角形小,它们的内角和是不是也是180度?”得到明确答案后,笔者让学生各自画出一个任意三角形,然后提出问题:“想办法进行研究,你画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适度的封闭与开放的问题,找到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增长点”处布设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这样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转变为“已知区”。
教师要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多下功夫,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真正体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理念,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成就精彩课堂。
(作者单位:厦门市集美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