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寻找。”强调了数学学科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建构主义数学观认为:数学是一个活的、动态的、开放的数学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促进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而建构知识智慧的重要基础,是人们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我进行了一些尝试:①联系生活实际,学现实的数学;②利用生活经验,学有意义的数学;③应用生活现实,学有用的数学。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但需要注意的是,向生活学数学并非在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学数学,而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的作用,并重在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生活化;课堂化;主动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071-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寻找。”[1]这里强调了数学学科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建构主交数学观认为:数学是一个活的、动态的、开放的数学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促进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而建构知识、智慧的重要基础,是人们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2]为此,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教师认真研究数学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就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怎样使课堂成为真正生活化的课堂昵?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1 联系生活实际,学现实的数学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紧密联系生活的“源头性”的数学问题设计课程内容,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让学生把准备好的9个鲜红的“苹果”分放在盘子(纸模型)里,每盘放几个,由儿童各自决定,但每个盘子里放的苹果都要一样多。学生兴致勃勃地根据自己的想法各自分苹果,最后有趣地发现,有的9个苹果正好分完,有的还有多余,这多余的苹果又不够再分一盘……余数的概念就这样逐渐建立起来。从多余的苹果不能再分一盘的现实问题情境中,学生对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也有隐约的理解。至此,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现实背景中引发问题的过程,而真切地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
2 利用生活经验,学有意义的数学
有学者认为: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3]进行数学教学时,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地利用其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促其主动建构是我常用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我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购物会款时“付整找零”的经验,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情境题:“六·一”节,小明、的妈妈带了136元钱去新华书店买了99元一套精装本的《十万个为什么》,作为送给小明的节日礼物、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讨论该题时,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而首选的方法便是“先付100元,再用36元加上找回的1元钱”,而这恰恰就是“凑整简算”的思想,原先不易被同学们所理解的“思想”由于其生活经验的支撑得以主动建构。又如,“年、月、日”的教学,教学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年、月、目的许多“经验”,以此为起点,教学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个人观察自己手中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然后组内交流,自己发现问题,等小组交流汇报时,一年有12个月,月又分为31天的大月和30天的小月以及二月的天数等知识都已被同学们所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我又出示了1990年至2000年来2月份的天数让学生作再次的研究和探索,四年一闰,以及判断平、闰年的方法又被同学们所发现。
学习是经验的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而利用学生先前生活经验的学习则显得更积极、更主动,也更富有意义。
3 应用生活现实,学有用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应用于现实。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尤其是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所以,我们应该及时提供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应用中更深刻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并通过应用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数学。
如一年级认识了元、角、分后,我让学生用人民币去买东西,在模拟买东西的各种情境中付钱、找钱,这样就把人民币知识学活了;又如中年级,教师用100元钱,让学生购买奖品:练习本和笔。要求:①练习本和笔要成套;②价钱尽可能便宜;③质量尽可能好。有三家商店可供选择,价钱是:甲店练习本每本3.2元,笔每支1.5元;乙店每套本子和笔共4.5元;丙店练习本每本2.8元,笔每支2.1元。让学生选择商店和决定怎样买。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向生活这位老师学数学既使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向生活学数学并非在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学数学,而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的作用,并重在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唯有这样,才能将《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落到实处,更好地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
[2] 教育原理
[3] 福建教育
[4] 数学课程标准
【关键词】 生活化;课堂化;主动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071-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寻找。”[1]这里强调了数学学科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建构主交数学观认为:数学是一个活的、动态的、开放的数学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促进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而建构知识、智慧的重要基础,是人们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2]为此,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教师认真研究数学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就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怎样使课堂成为真正生活化的课堂昵?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1 联系生活实际,学现实的数学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紧密联系生活的“源头性”的数学问题设计课程内容,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让学生把准备好的9个鲜红的“苹果”分放在盘子(纸模型)里,每盘放几个,由儿童各自决定,但每个盘子里放的苹果都要一样多。学生兴致勃勃地根据自己的想法各自分苹果,最后有趣地发现,有的9个苹果正好分完,有的还有多余,这多余的苹果又不够再分一盘……余数的概念就这样逐渐建立起来。从多余的苹果不能再分一盘的现实问题情境中,学生对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也有隐约的理解。至此,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现实背景中引发问题的过程,而真切地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
2 利用生活经验,学有意义的数学
有学者认为: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3]进行数学教学时,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地利用其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促其主动建构是我常用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我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购物会款时“付整找零”的经验,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情境题:“六·一”节,小明、的妈妈带了136元钱去新华书店买了99元一套精装本的《十万个为什么》,作为送给小明的节日礼物、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讨论该题时,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而首选的方法便是“先付100元,再用36元加上找回的1元钱”,而这恰恰就是“凑整简算”的思想,原先不易被同学们所理解的“思想”由于其生活经验的支撑得以主动建构。又如,“年、月、日”的教学,教学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年、月、目的许多“经验”,以此为起点,教学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个人观察自己手中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然后组内交流,自己发现问题,等小组交流汇报时,一年有12个月,月又分为31天的大月和30天的小月以及二月的天数等知识都已被同学们所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我又出示了1990年至2000年来2月份的天数让学生作再次的研究和探索,四年一闰,以及判断平、闰年的方法又被同学们所发现。
学习是经验的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而利用学生先前生活经验的学习则显得更积极、更主动,也更富有意义。
3 应用生活现实,学有用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应用于现实。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尤其是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所以,我们应该及时提供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应用中更深刻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并通过应用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数学。
如一年级认识了元、角、分后,我让学生用人民币去买东西,在模拟买东西的各种情境中付钱、找钱,这样就把人民币知识学活了;又如中年级,教师用100元钱,让学生购买奖品:练习本和笔。要求:①练习本和笔要成套;②价钱尽可能便宜;③质量尽可能好。有三家商店可供选择,价钱是:甲店练习本每本3.2元,笔每支1.5元;乙店每套本子和笔共4.5元;丙店练习本每本2.8元,笔每支2.1元。让学生选择商店和决定怎样买。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向生活这位老师学数学既使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向生活学数学并非在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学数学,而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的作用,并重在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唯有这样,才能将《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落到实处,更好地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
[2] 教育原理
[3] 福建教育
[4] 数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