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感言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fhvk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能获奖,十分意外!
  作别文坛二十余年,一直纠缠在经济事务中。这是两个很难兼容的行当。不要说现今营商的朋友,就是当年一同出道的文友,大概也不会认为我和文学还有什么瓜葛。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标准身份是上市公司老板、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央视年度经济人物,简言之,一个满身铜臭,毫无斯文的商人。甚至连自己也忘却了来路和少年的志向。
  前两年重新提笔为文,也不是为了创作,而是为了练字。抄经抄诗觉得无趣,便在稿纸上写下一个题目,漫无边际地写下去。一位作家朋友在案头读了,觉得还有意思,便拿去杂志发了。渐渐地,《人民文学》《当代》《十月》都发过了,这才想过要坚持写下去,于是便有了《日子疯长》这本书。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今年台湾印刻出版公司又在那边出了。张炜和白先勇先生读了稿子,分别写了序言。让我惊喜的不是这一大帮名家对这些文字的评价,而是文学竟有如此魅力,让我和这些平素敬仰的大家重续或缔结了友情,使我作为一个文学人被接纳。或许这就是文学的可爱处。无论你走得多远,离得多久,只要你一回头,它便跟在你身边。
  《我家三婶》由《人民文学》首发,后来收进了《日子疯长》里。在关于这本书的七十多篇评论中,几乎每篇都论及了这一篇。三婶是我亲近而且敬重的一位长辈,她的故事一直铭刻在我心中。我想着要写家里亲人,第一个便想到了她。三婶和三叔的故事简单,在老家乡下也不鲜见,只是在我心里,一直是伦理温情和人性醇美的一个典范。他们都不知道反叛传统礼教,也不知道挑战现代伦理,只是凭借生命的本能和为人的本分分分合合,把日子过得真真实实。我一直坚信,中国乡土滋养和庇护的人性之美,才是我人性审美的源头。或许因为这一点,白先勇先生说读我的文章,令他想起了沈从文当年书写湘西的那些篇什;王蒙先生则说我笔下的人物,只像了鲁迅的一类,是非典型的典型。
  散文的审美在叙述的调型,而不在故事的完臻。我始终致力于把一個并不完美的故事叙述好,而不是通过想象将其修补好。我不太赞成把散文当作小说写,我更期望用文字呈现一份真实朴素的美。我写的都是一个特殊时代里的平凡人物,他们身上没有经天纬地、惊天动地的大故事,好故事,我只是把自己寄寓在这故事中的情愫和思考叙述好,这便是我的散文追求。白先勇先生说这些文字替时代留下了不同版本的面目,确为知心之论。
  感谢《散文选刊》在汗牛充栋的散文中发现了《我家三婶》,感谢他们在文章中读出了我的这番心迹并予肯定。有了这种奖掖和激励,我会继续行走在文学的回归之路上,我将此称为“一个人的文艺复兴”。
  责任编辑:秀丽
其他文献
作为湘西永顺人的媳妇,逢年过节,得跟上先生回到老家探亲访友,这是很平常的。  十多年前,还没能力买上自驾车,都是坐县际间班车回老家。每次车到永顺城郊,目光总会被街道两边墙面上的城市“牛皮癣”所吸引。最为夺人眼球的,是一排排用毛笔写下的语句,或者说是介于打油诗之类的警句。作者笔力遒劲洒脱,行云流水。最关键在于,所写的那些字落款总标明为“超光语录”。认真细读间,已觉内涵极其丰富,令人匝味不已。比如,“
期刊
久阴久雨天气里的双休日,更多只能在自家居所里活动。成天追剧,也难免有倦怠的时候。于是,我这不安分的脑子,开始想着是否该调整一下某些房间的陈设。  重新摆布,就得有新的格局与意境。平常习惯了的居室空间和视觉,一旦添加或抽去某几样较大体量的家具,必须比原先更合理才对。为此,我要把博古架从落寞的后台推送到醒目的前台,并赋予客厅隔断的新功能,把还算宽敞的客厅,从形式上分成过道与客堂两个空间。虽说只是房间陈
期刊
旧屋坐落在城西一条寂静的后街上,是一座长而深的四合院,已近百年。  院子有两个门,西门是对合开的,对着后街,是出门的唯一通道。东门是独扇门,临着一条内城河。对岸参差住着些人家。河很窄,却是活水,水成日流得哗哗响,夏日的夜晚声音尤其大,冬天感觉要安静些。院子东西向,分三进,住着兄弟三户。按照从大到小的规矩由东到西各住一进。北面的正屋叫上堂屋,是全家人议事、祭祀的地方。北墙上是中堂,下面的条几上摆放着
期刊
炎炎的夏夜,让人奇热难耐,这也让我想起许多乘凉的往事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家茅屋草房,一栋两间不足六十平方米。我家是一个拥有九口人的大家庭,就是挤住在这样狭窄的小房子里。冬天易过,夏夜难熬。因此,家家户户都要到户外搭铺挂帐,以增加床位,好让全家人乘凉消暑度夏。我家也不例外,而这件事就落在我父亲的头上了。父亲忙里忙外,大集体收工又晚,而搭铺挂帐一事必须抢在天黑以前完成,否则蚊子肆虐让你无法工作
期刊
母亲没念过书,但她对孩子们的教育却总是让人心服口服。比如,她经常挂在嘴边的教育行话就是:“做人要三会——会鞭杆、会笔杆、会枪杆。”言下之意,就是要求她的子女们能文能武、全面发展,努力学习各个方面的生活本领。  真是这样,在家务劳动中,母亲从来不娇惯我们。每天上学前,她总是吩咐我们兄弟姐妹洗衣做饭、扫地挑水;放学后,则每人必须打一篮猪菜或者捡一堆柴火,每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趕上季节,母亲还会适时
期刊
2019年4月11日至14日,“中国·睢宁乡村振兴”全国作家笔会暨2018年度中国散文排行榜颁奖会在江苏睢宁召开,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阿成、高有鹏、龚曙光、蒋建伟、张映勤等作家参加了这次活动。会上揭晓了“2018年度中国散文排行榜”获奖作品:陕西作家冯积岐的散文《在省作协干临时工的那七年》,以“真实的力量,悲喜当中的挣扎者的人生书写”,荣登第一名。另外,周亚鹰的散文集《家门家风:52栋里的故
期刊
保安敲门,我的笔在他的签收本上龙飞凤舞,沙沙沙地签着自己的名字。  年末时节,每天都收到一小堆的明信片,全是关联单位寄来的贺卡,封面整整齐齐地用打印机打着单位的名称和我的名字,信内也是整整齐齐,客气地说着一些“感谢您这一年来对我们工作的支持,祝您新年快乐”之类的话语,千篇一律,却也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心意。  呆呆地望着窗外,风吹雨狂,冬的寒意就这样越逼越近。翻动着案台上的信件,我没有打开的欲望,当一
期刊
母亲有一把戒尺,这是一把教我做人,伴我成长的戒尺。   母親的戒尺其实是一截竹简,长约50厘米,表面光滑,竹面竖着刻了八个楷体字:“勤善之道,仁孝为德。”听母亲说,戒尺是外公在她出嫁时送的随身嫁妆。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母亲的戒尺常挂在饭桌上方的墙上。我对母亲的戒尺是敬畏的,因为从小就耳闻目染了母亲遵照戒尺对我们进行的教育与奖罚。母亲用戒尺抽打大哥、二哥手掌心的情景我至今难忘。那是1978年
期刊
1. 冯积岐 《在省作协干临时工的那七年》  2. 周亚鹰 《家门家风:52栋里的故事》 3. 龚曙光 《我家三婶》  4. 摩 罗 《司马迁的新帽子:思想家》  5. 傅剑仁 《鬼谷子与战国天下》  6. 谭仲池 《酒仙湖散曲》  7. 麦 家 《茨威格和〈陌生女人的来信〉》  7. 龚 坚 《生命之光》  8. 毕华勇 《泥土对我们的叩问》  9. 宁新路 《口音》  10. 赵培龙 《认可》
期刊
我的家鄉古蔺,是川南最边缘的一个县,位于大娄山西北的赤水河畔。离开家乡三十多年,许多人、许多事都模糊了,但一些乡村婚礼的记忆还算清晰。  看新娘子,对小孩有着非凡的魅力,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朦胧向往吧。隐约听到迎亲的唢呐声,就会从家里跑出去。路边早站满了看热闹的大人,我们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欢乐得很。远远看见红红绿绿的人影,人群便躁动起来。我们倾着身子睁大眼睛,努力搜寻新娘子的身影。待新娘子走近,大人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