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乡愁都是因为馋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l1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所有的乡愁都是因为馋”,对于中国人而言,最能消解乡愁的节日就是春节。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我,虽然和许多中国人一样,家庭生活日渐富足,但最解馋的日子,也是在过年的那十几天里。
  小时候过年唱的童谣似乎仍回响在耳边:“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灌壶酒;大年三十熬一宿;正月初一扭一扭。”这首童谣里,大部分的年俗与吃有关。按照习俗,从初一到初五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更不能动用厨刀。因为“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烙”与“落”,“刀”与“盗”谐音,均属不吉利,人们祈盼在新的一年家庭和和美美、顺顺利利,于是就刻意将那些听起来谐音不和谐的事一一避开,所以在年前要做出够全家吃上半月的馒头、花卷、豆包、年糕、枣糕,这叫隔年吃。
  于是进入腊月之后,家里人便开始急匆匆地准备年货了。年货里最重要的是各种吃食,而食物里最重要的便是肉。
  农谚说:“大寒小寒,杀猪过年。”杀猪是过年的开场大戏。过了腊月二十,每天早上都有猪被杀的嘶嚎,一家杀年猪周围邻居都会来帮忙。年味也在这种撕心裂肺的嚎叫声中变得越来越浓郁。
  一大早,几个棒小伙子拿着绳子守在了猪圈的门口,猪已被绑了四蹄,侧躺着被放在了一张方桌上,或有一声尖叫,或发一声低吟,用力地扭动着脖颈,蹄子在找不到支点的空中扭搓着,肥硕的身体在桌上滑动。杀猪的刀有一尺多长,叫寝刀。很好的名字,这一寝将永远不会醒来。刀要从猪颈下最大的静脉刺进去,如果刺进了动脉,会血喷如柱,猪身上的血如果不全部流出来,猪肉就不会是白嫩可餐,而是殷红倒胃。随着一声刺耳的尖叫,白刀子进去了,红刀子出来了。一个搪瓷盆放在了猪脖子下,血流像一条小溪缓缓地淌着,盆变成深潭。
  炉子里的柴禾烧得“劈啪”直响,一大锅水烧开了,提上一桶出去,用瓢一瓢一瓢地淋在猪身上,热气带着猪粪的气味在院子里回旋,一会儿便凝结在板杖子外的树枝上,结出晶莹剔透的冰晶,映出七彩的光在干冷的空气里穿行。小伙子手里握着钝刀,在猪身上用力地刮,唰唰唰、唰唰唰,猪毛在方桌下围成了一个圈儿,流下的水结成了冰,把它们牢牢地粘在了地上。猪在几次翻转之后变成了一个热气腾腾的肉娃娃。猪头和四个蹄子先被砍下来,四个猪蹄用麻绳捆在一起。斩首去足行动过后就是开肠破肚,拉着气管把猪下水一起拽出(也叫灯笼挂),用一麻绳系在气管上,挂在屋檐下,让残留的血水滴下来。
  这头猪算是寿终正寝了,但是离端上桌的肉菜,万里长征只走了第一步。我家人爱吃猪下水(猪内脏),我仍记得爷爷在冬日的院子里清洗白花花的猪大肠。先是准备一大盆热水,放上盐和碱,把大肠泡进去。肥肠外面通常会有一层肥油,他会拿起剪刀把那层油给剪掉,不好剪的地方还要用手一点点撕下来;接着用水灌一次大肠,用筷子从肠子开口处把外皮往里推,把肠子内部翻到外部;使劲反复搓洗猪大肠,直搓到有大量胶液产生为止。这些程序要来来回回许多次,直到大肠里熏人的臭味一点点消失。一盆肠子就要洗一整个下午,那时没有戴橡胶手套的习惯,爷爷的手就在寒风中露着,冻着。
  后来,当爷爷身体变得不好,将准备年货的任务交给年轻一辈时,再也没人愿意花这么长时间在大冷天洗这一盆子猪大肠。“想吃就直接买点人家卤好的吧!洗起来太麻烦了……”这时候,爷爷也不反驳,眼睛低下去,似乎是在默认。
  现在同样被简化的环节还有蒸馒头。小时候过年奶奶会蒸各式各样的馍馍,有枣糕、花卷,还有各种形状的馍馍。喜欢吃枣糕倒不是它的口味有多好,而是因为它“枣糕”的名字跟“糟糕”谐音,所以吃枣糕就演变出了“吃掉糟糕,来年平顺”的意思。
  那时到了腊月二十六,村里家家都要发面蒸馍。春节蒸馍是“多多益善”,有些馍要做供品,有些馍要吃,有些还要用来串亲戚。年馍要蒸得够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正月初五)。来年第一次蒸馍的时间愈晚,表示愈富有。
  年馍的品种很多,除了上尖下圆、二三两重的白面馍,还有刺猬、牛、羊、鸡、鸭、鲤鱼、兔子等动物形状的馍,以及桃、李、佛手、“二龙戏珠”“丹凤朝阳”“春燕戏牡丹”“龙凤呈祥”“童子献寿桃”“富贵不断头”“金雀闹花堂”“鲤鱼跳龙门”等花样繁多的花馍,都有期盼丰衣足食、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比如刺猬馍,把刺猬头朝里放在门的两边,寓意刺猬往家中驮元宝,是富贵发财;蛇馍、龙馍,则是期盼来年丰收、粮食满仓;牛、羊、鸡等动物馍,则是盼望六畜兴旺。
  而如今,家里过年馒头只蒸一种,不分那么多种类,一下子蒸上一大锅。而在有些人的家里,过年没有时间蒸馒头,直接就买馒头来吃。“那馍吃着一点馍味儿都没有,平时偶尔买着吃也就罢了,过年咋能吃那呢?”奶奶有时候会抱怨一下。在他们的眼里,在再普通不过的馒头里,也暗藏着年味儿。
  《舌尖上的中国》记录片的制片人陈晓卿曾说过:“春节是中国人心里的一个结,而食物是他们表达的通道。”
  春节期间的美味,外形上几乎都要显示出对更大、更高、更饱满的追求,这种追求无一不寄托着人们吉祥、美好、富足的愿景。在食物中,他们还表达着对自然的敬畏、对神明的虔诚、对祖先的感恩。他们还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了新年的各种食物中。食物,永远是凡尘众生与天地神灵沟通的最朴素、最直接的通道。
  在甘肃环县,由黄米、绿豆、红豆、羊肉、萝卜、土豆等熬制成的羊肉腊八粥,食用前要先献给“各路神灵”——喂给门神:“我给你喂腊八,你给我挡怕怕。”喂给土地:“我给你喂腊八,你给我长庄稼。”喂给果树:“我给你喂腊八,你给我结疙瘩(果子)。”潮汕人在年夜饭上吃下来的蚶壳不能马上丢弃,要收集起来堆到房门后或床底下,贝壳在古代是货币,潮汕人相信这样可以“旺财”;浙江龙游的发糕,用糯米和粳米制作的米粉发酵制成,预示着来年一年的好运,“发起咯!发起咯!”;厦门人过年用红曲米染红的糯米粉,包上花生仁和黑芝麻,用特制的龟印压出寿龟的图纹,象征着吉祥、长寿;苏帮菜的顶级配置“七件子”:麻鸭、草鸡、鸽子、鹌鹑、鸽蛋、火踵、蹄髈,一起在特大号砂锅中慢火焖炖十多个小时,意味着“金银满钵”……
  北方人虽不如南方人那么爱吃、会吃,但是小时候过年家里的各种吃食也都有名头和说法。只是这些背后的故事,也被年轻人渐渐淡忘了。
  而在爷爷奶奶过世之后,我们全家再没在老家过年的机会了,不知为何,竟感到年味有些疏淡。直到有天,看到冯骥才的一段话,我才豁然开朗。“年的感情,从哪里来的呢?我们几千年的农耕社会,农耕社会的时候,人们生产和生活是融为一体的,农耕社会的时候,生产又和大自然的节气和大自然的时间是融为一体的。所以,在过年的时候,我们一年里的收获里面,是以春夏秋冬大自然的季节,这个季节正好是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不同时间。春天播种,夏天耕耘,秋天收获,冬天收藏,这是一轮。到了过年的时候,我们辞去旧的一年,又迎来新的一年的时候,总是对新的一年充满着很大的一种期盼和一种梦想。但城市人渐渐离开了农村,也就离开了农耕的生活……”
  如今的我不那么馋了,也不那么爱吃嘴了。在超市里,你可以买到各种肉和菜,哪怕在三伏天都可以享受这份大工业提供的便利。你不需要用舌头分辨皮与馅的层次,也没时间让味觉唤起视觉和触觉的双重记忆,更不必承担被等待提升的期望值。
  大概这样也好。
其他文献
嵩山历史文化厚重,源远流长。世人皆知嵩山有少林寺,但世人却不知嵩山有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的登封窑,漫说外地人,就是登封人也知之甚少,这是历史的遗憾。  莹润恬淡的瓷中珍品  登封窑陶瓷文化耀眼夺目,是嵩山历史文化苑中的一枝奇葩,往上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就有双庙沟遗址红陶的发现,仰韶、龙山文化时期,分别在八方、夏洼和王城岗遗址有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的发现。尤其是龙山文化时期君召南洼遗址
期刊
各位编辑老师好:  我与《时代报告》杂志的邂逅,是在2014年的年末。那一次的邂逅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相见恨晚……  因为工作的需求平日里都是在外奔波,很少能有时间像别人一样坐在电视机前、电脑旁娱乐休闲。而我又是一个特别关心国家大事的人,总想看看我们国家又有什么新政策出台了、军事上又有哪些新的国防战略、生活中又有哪些人物不凡的经历改变了百姓的生活。而此时,《时代报告》的出现满足了我对于外界认知的向
期刊
年越来越近,心越来越被揪起来。从《时代报告》本期特别报道定下“消失的年味”,我就开始在所有闲下来的零星时间搜肠刮肚。这样一个无论从体量上还是操作难度上都不算大的选题,即便是一个普通人,也可以坐下来滔滔不绝讲上大半天,可这对于我来说,想从自己的经历中抽取出丝丝缕缕引人共鸣的情绪实属不易。  我的同事游磊在拿到这个选题后,激动不已。作为一名70后,他的心中还留有太多对遥远年味的念想。在豫东太康他们家那
期刊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短短28个字的一首儿童歌曲,却传唱了近半个世纪,成为漫长岁月中成长起来的几代人共有的童年记忆。但在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背后,却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歌词作者金果临当年只是一个13岁的小学生,曲作者金月苓也不过是一位19岁的青年女工,巧合的是,他们还是一对堂姐弟兼表姐弟,而在创作之前,两人都还没有见过真正的北京天安门……  灵光闪现 
期刊
编者: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拓宽史志内容,用根亲文化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用孝文化记述追慕先贤功德,反映一个时代孝文化的历史足迹,传承祖辈先贤的良好家风,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时代报告杂志社、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联合编撰《百姓史志》大型系列丛书。  《百姓史志》主要记载两方面人物:为有成就的已故老人树碑立传,便于子孙后代了解、追念先辈;为60岁以上有成就的老人立传,以彰显其一生功德、业绩。 
期刊
在中国,无论男女老少,没有不知道天安门的。小学课本上有天安门的图片,连几岁的小孩子都会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在中国人心里,天安门一直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来北京参观的游客,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天安门广场合影,然后登上天安门城楼感受一下。如今,对于普通的民众来说,登上天安门城楼,这个愿望很容易实现,但是在1988年之前,这却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  新中国成立以后,故宫、北海、景山公园等昔日的皇家宫殿和园
期刊
早些年,在我的老家豫东太康,只要一进入腊月,人们就已经认为新年就要来到了。每到这个时候老家都有个与其说是风俗不如说是规矩的习惯,那就是天天可以看县道情剧团演大戏。  春节期间,太康无处不以唱戏为事,演戏规模又大,“一村演戏,众村皆至,各招亲厚者,酒食款待,流连宴乐。移他村,亦如此……”“要请出嫁闺女回家听戏,要请邻近庄上亲朋好友,戏不散,乡村狂欢就不算完。”道情剧团老艺人王永田对记者说。如今,随着
期刊
亲爱的校长、附中的老师和同学们:  自九月来到美国康州的 Taft(塔夫特中学)已经快3个月了。这学期我选满了六门课,几乎没有一个11年级的学生会选择那么紧的日程表。而我作为交流学生,却总想在短短的9个月里多多体验这里的全部东西。两门AP的理科是这里最难的理科了,在我看来十分容易,物理至今在所有的大小测验上都一分未扣。学得那么轻松当然是附中两年理科班的训练有关。但是,这里理科教学的体系化给我留下了
期刊
1949年10月1日,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那振奋人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伟大声音,就随着国旗的高高飘起,传遍了世界每一个角落。  从毛主席亲手第一次升起五星红旗至今,先后有400多人担任过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护卫国旗神圣而又崇高的使命。  2006年12月,我们带着对国旗卫士的敬意,先后数次
期刊
在作家申赋渔的记忆里,故乡申村这个苏北的普通村庄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瓦匠、篾匠、修锅匠、扎灯匠……身怀各种手艺的匠人们构成了乡村社会重要而鲜活的元素,使得“人与人的距离很近”。  “今天的农村已经看不到手艺人的身影,他们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8月的一天,再次回到故乡的作家感慨,“他们是从古至今代代延续的一环,而今,这个环断了,我的故乡也就真正没有了。”他觉得,这些背离时代远去的手艺人的故事,就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