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文字史料的运用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k1987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历史教学应该重视对史料的运用,这不单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掀起一场转变教学理念的教学新革命。为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有创新思维的特色课堂,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文章在分析当前历史教学困境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有效利用文字史料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历史教学;史料运用;创新思维
  中图分類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一、文字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目前文字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进行贴标签式教学,并非真正的“论从史出”,仍囿于“知识本位”,使用文献资料只是为了更好地证明教科书的知识或自己的论断的“正确性”,更好地“推销”结论,以论带史,实际上是“论从书出”,并没有真正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第二,打着“探究”的旗号,师生互动频繁,你问我答,看似在讨论,实则是在利用文字史料进行变相的解题训练,为考试服务,学生“探究”的答案基本上是教师预设的答案,师生配合默契,高度一致,一节课你问我答,其乐融融。这种主要是把历史的学习放在了高考之上,应对考试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还把历史当作过去知识背诵型学科,那就背离了新大纲改革的初衷。第三,运用文字史料无视学情,不求实效、不加选择,不是过多就是过难,成效很低。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对历史学科没有进行深度把握,没有将其真正建立在教学基础之上。

二、文字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通过史料研读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传统历史考试多重视记忆,但随着近年来考试风向的转变,历史教学课堂也应随之改变——正所谓顶层设计者通过考试来推动教学改革。我们把目光转向近五年的全国高考卷,以有着“改革试验田”之称的江苏省为例。2017年历史第一题就是“《国语》讲‘祀,国之大节’”,这题比较简单,虽然学生可能不能对古文作出深度解读,但问题是青铜器主要的作用,学生可以背诵出是礼器。可到了第六题“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如果只是背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学生很难答对这题,因为这题不像第一题,鸦片战争原因确实有很多种,如果只是以“填鸭式”教学的模式进行简单记忆,很难理解耆英当时所在立场所讲之话之意境。更不要说其后的综合简答题,全是引用各种文献史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来回答。笔者也对这几年的江苏卷进行了统计,发现对历史“史料化考查”的倾向已经超越了“知识化考查”。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教学还按照传统的知识化授课模式进行,那么学生考试会一塌糊涂。这一情形启示教育工作者在引导学生阅读史料的过程中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阅读模式,提升其史料分析技巧。在对史料的研读过程中,第一步理应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一般表现为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关键思想。第二步应根据关键信息推测其大的背景,如具体为何时发生?该时期的重要历史特点等。这需要学生对整体的历史背景架构有一定程度的把握。第三步是结合问题与历史背景信息进行比对筛选进而得出准确的答案。
  2.通过问题导向的设置指引学生解读历史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历史学科自身的优势,应用好文字史料这一重要介质,架起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将教材的知识情境化,把“死”的知识变为“动态”的学习主题,让学生“沐浴”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感受历史的魅力,从而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进而激发学生学“史”的兴趣,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我们以戊戌变法中的史料为例:
  传统观点认为袁世凯将维新派“逼宫”之事告知慈禧太后,慈禧遂和保守派对维新派进行反扑和绞杀,史称“戊戌政变”。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变法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时可适时拿出些史料。
  材料: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通过对材料的阅读、解析,学生会对《戊戌政变记》与《戊戌变法史事考》中表述不一产生疑惑,袁世凯到底有没有告密?守旧派难道真的是和气一团?袁世凯在这件事情的立场和其后来逼宣统帝退位以及自己称帝有没有关联?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什么要夸大一些史实?这些疑问的导向性有助于学生发挥批判性思维,有自己的主见,同时加深巩固自己掌握的知识,使这个知识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方便记忆、便于理解,进而帮助学生对史料隐藏的重要信息进行较为准确的把握。
  3.通过史料的综合利用丰富历史背景知识
  长期以来,由于教师的“教教科书”法成为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典型方法,导致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常常学到空洞、不完整的描述,总感觉有些历史“犹抱琵琶半遮面”。学生很难感知、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随之而来的也就是并不太强的求知欲。这也导致了长期以来历史课堂总是枯燥与沉闷。而文字史料恰恰可以作为教科书的重要补充,让史实生动起来,让课堂上充满活力。例如,在讲到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成立时,我们常说“民主和共和深入人心”,但又学到“辛亥革命不彻底”,深入人心在哪里?不彻底在哪里?记住很容易,但理解起来就需要史实。
  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材料摘自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不久,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出的一部宪法性质的文件。而在此之前无论是《大清律例》还是《大明律》,即使是《唐律疏议》也没有提到过如此先进的概念——主权在民。学生可以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国之前的法律进行纵向比较,也可以和民主共和国比如美国1787年的宪法,法国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横向比较,其思维辨识能力也可以得到充分的提升。
  学习历史并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昨天的故事,而是要依托历史史料这一平台,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其逻辑分析能力,增加其历史知识的储备。对史料的科学使用应当成为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当然,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思考和创新。

参考文献:


  [1]仲伟伟.如何利用史料教学推进高中历史有效课堂[J].学园(教育科研版),2012(23):112-113.
  [2]叶文平.高中历史如何有效利用史料[J].考试周刊,2016(52):144.
  [3]邬岩姣.高中历史教学要关注史料教学[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3(2):86.
其他文献
摘 要:创新理论和创新实践都证明,创新能力都来自于人的潜能,并且这种潜能是能通过学习和训练得以激发和提升的。创新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隐藏于人类在解决各类工程技术问题的过程中,通过长久的观察与累计,规律能够被发现,被记录下来。在这些方法理论中,TRIZ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随着理论的不断补充和演变,TRIZ理论已经被解决发明创造问题所成熟利用,作用也越发明显。  关键词:创新;TRIZ;解决方法
摘 要:当今社会是一个急需具有实际操作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社会,所以技工学校要紧跟时代潮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创业实训基地按照真实的企业运营模式来运作,让学生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创业实践,零距离的接触电子商务,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开发新的工作岗位,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率。  关键词:电子商务;校企合作;创业实训基地  一、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其环境对学生成长有着特殊而又重要的影响。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父母离异或者丧偶使原本完整的家庭单元破裂,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导致行为变化,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学生教育中,如何帮助单亲家庭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成为现代社会研究的课题。一、单亲家庭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和影响因素  有学者对2004—2015年间单亲家庭的学生做了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学业和在校表现
我校结合学情特点和专业建设内涵,凝练出以“琢玉”为主旨的校园文化,巧妙地将玉文化与中职教育有机结合,寓意深刻。  玉原本就是一块天然石头,只有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才能变成纯美的玉器。“育人”与“琢玉”有异曲同工之妙。初入校门的中职生就像一块未经打磨、尚未雕琢的“顽石”。老师要担负起“琢玉工艺师”的重担,用爱和精湛的技艺,通过谆谆教导、品性教化、技能传授等方式,用心雕琢出具有健全心智、良好职业道德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给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帮助。文章结合培智学校语文教学实际,对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策略进行分析,希望给相关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智障学生学习兴趣  培智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智力的成长是课堂教学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1]。在培智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