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在观察与想象中拓宽创新空间,让思维插上翅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人的所言所行,所感所悟,其核心基础就是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鼓励学生想得远些,想的开些,想的与自己过去不一样些,想的与别人不一样些。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流畅性、独创性。
1.1 观察,为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孩子怎么能想的广、想得远呢?这需要思维材料的储存。思维材料的积累是以对周围世界认识为基础的,因此,指导观察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观察力往往是他们发现奥妙,激发创新动机,寻求创新思路的非常重要的品质。人对世界的认识,据统计90%通过视觉获取,因此,观察对于儿童来说,不仅是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是丰富童年生活的需要,更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
在教学中要以观察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审美,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探究。不仅在课堂中,通过实物演示、图画以及电视屏幕的再现指导学生观察,而且还要在课外引导学生进行大量观察,让他们体验、认识周围世界。在有指导的观察中,优选鲜明的感知目标,安排合理的观察程序,设计启发性导语,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表述,把现场中儿童的想象、思维、语言活动结合起来。
1.2 想象,为创新思维插上翅膀。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想象又是拓宽儿童思维空间最好的途径。孩子们是富于想象的,凭借想象,孩子们可以上天,可以入海,可以到达小鸟都到不了的地方。
其实,激起孩子的想象并不是件玄妙的事,关键是教师要为激发孩子的想象提供契机。一是要让学生获得直接印象;二是形成需要的推动。想象往往是与儿童的感受紧密相连的。在优化的情境中,因为图画、音乐、表演艺术的直观性,让学生获得鲜明的直接印象,这种“直接印象”笼罩着艺术的美,进入儿童意识,为儿童展开想象做了十分有效的心理上、情感上的准备,甚至处于一种呼之欲出的状态。
教学《冬天是魔术师》时,我在孩子们面前展示了一幅画:大雪中一只腊梅凌寒怒放。教师的语言描述把孩子们带到了一个冰雪的世界,孩子们仿佛闻到了腊梅的幽香。课文的描写伴随着学生的视觉所得,与他们在生活中曾经获得的冬天的感受很自然地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象。在一段充满幻想的音乐旋律中,在“冬天是个魔术师,他‘呼’的一吹”的提示下,他们深情地、美美地描述着:“雪姑娘把大地变白了,还领来了雪娃娃。”“把娃娃的脸吹红了。”“把家里的暖气吹热了。”“火锅店又热闹了。”这样把他们所获得的冬天的内心体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甚至到了课间,许多孩子还在我身边争先恐后地表述他们的感受。所有这些都表明,想象本身不仅是创新的前提,还是进行持续创造的驱动力。有个孩子说:“冬天,雪娃娃来了,春天它会走的,到明年冬天还来,这是《雪娃娃和小兔》那本书里说的。”我马上表扬他:“你真棒,会读书了。”这时,有许多学生说起自己看到的有关冬天的文章。有些学生没有读到,急切地向这部分学生打听这些文章在哪儿有。我顺势启发他们:“读书多好哇,可以知道那么多事情。我们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换读书,这样大家就可以看许多书了。”之后,我发现班上总有书在传阅。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独立阅读是有困难的,但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常有孩子在一起谈论书,也经常有学生向我请教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我认为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习惯,关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有了基础。
2 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创造阅读教学的最佳状态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因此包办代替。而新课程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才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而这一切如果被教师包办代替,这些能力的培养又何从谈起呢?
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三自”,即自己做主、自觉主动、自悟行动。首先是根据统一的教学目标,自由选择相应的书刊阅读。在学习《大海》一文时,可以询问孩子们:“大海里有什么?”这时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书刊阅读,查找资料。有些同学看童话书,有的同学阅读的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最后展现在教师面前的阅读情况各不相同。其次,是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阅读态度,关键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这时我提出了三个鼓励:一是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看法;三是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权威的结论。最后,就是在阅读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进而获取知识,升华为思想。陶行知先生提出“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著名论断。从“行动”到“自悟”再到“行动”这一良性循环是创新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创新素养的开展过程,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在动手中增长智慧,培养阅读兴趣。
总之,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只要老师引导有方,学生配合得力,就一定会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人的所言所行,所感所悟,其核心基础就是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鼓励学生想得远些,想的开些,想的与自己过去不一样些,想的与别人不一样些。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流畅性、独创性。
1.1 观察,为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孩子怎么能想的广、想得远呢?这需要思维材料的储存。思维材料的积累是以对周围世界认识为基础的,因此,指导观察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观察力往往是他们发现奥妙,激发创新动机,寻求创新思路的非常重要的品质。人对世界的认识,据统计90%通过视觉获取,因此,观察对于儿童来说,不仅是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是丰富童年生活的需要,更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
在教学中要以观察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审美,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探究。不仅在课堂中,通过实物演示、图画以及电视屏幕的再现指导学生观察,而且还要在课外引导学生进行大量观察,让他们体验、认识周围世界。在有指导的观察中,优选鲜明的感知目标,安排合理的观察程序,设计启发性导语,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表述,把现场中儿童的想象、思维、语言活动结合起来。
1.2 想象,为创新思维插上翅膀。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想象又是拓宽儿童思维空间最好的途径。孩子们是富于想象的,凭借想象,孩子们可以上天,可以入海,可以到达小鸟都到不了的地方。
其实,激起孩子的想象并不是件玄妙的事,关键是教师要为激发孩子的想象提供契机。一是要让学生获得直接印象;二是形成需要的推动。想象往往是与儿童的感受紧密相连的。在优化的情境中,因为图画、音乐、表演艺术的直观性,让学生获得鲜明的直接印象,这种“直接印象”笼罩着艺术的美,进入儿童意识,为儿童展开想象做了十分有效的心理上、情感上的准备,甚至处于一种呼之欲出的状态。
教学《冬天是魔术师》时,我在孩子们面前展示了一幅画:大雪中一只腊梅凌寒怒放。教师的语言描述把孩子们带到了一个冰雪的世界,孩子们仿佛闻到了腊梅的幽香。课文的描写伴随着学生的视觉所得,与他们在生活中曾经获得的冬天的感受很自然地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象。在一段充满幻想的音乐旋律中,在“冬天是个魔术师,他‘呼’的一吹”的提示下,他们深情地、美美地描述着:“雪姑娘把大地变白了,还领来了雪娃娃。”“把娃娃的脸吹红了。”“把家里的暖气吹热了。”“火锅店又热闹了。”这样把他们所获得的冬天的内心体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甚至到了课间,许多孩子还在我身边争先恐后地表述他们的感受。所有这些都表明,想象本身不仅是创新的前提,还是进行持续创造的驱动力。有个孩子说:“冬天,雪娃娃来了,春天它会走的,到明年冬天还来,这是《雪娃娃和小兔》那本书里说的。”我马上表扬他:“你真棒,会读书了。”这时,有许多学生说起自己看到的有关冬天的文章。有些学生没有读到,急切地向这部分学生打听这些文章在哪儿有。我顺势启发他们:“读书多好哇,可以知道那么多事情。我们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换读书,这样大家就可以看许多书了。”之后,我发现班上总有书在传阅。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独立阅读是有困难的,但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常有孩子在一起谈论书,也经常有学生向我请教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我认为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习惯,关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有了基础。
2 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创造阅读教学的最佳状态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因此包办代替。而新课程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才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而这一切如果被教师包办代替,这些能力的培养又何从谈起呢?
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三自”,即自己做主、自觉主动、自悟行动。首先是根据统一的教学目标,自由选择相应的书刊阅读。在学习《大海》一文时,可以询问孩子们:“大海里有什么?”这时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书刊阅读,查找资料。有些同学看童话书,有的同学阅读的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最后展现在教师面前的阅读情况各不相同。其次,是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阅读态度,关键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这时我提出了三个鼓励:一是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看法;三是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权威的结论。最后,就是在阅读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进而获取知识,升华为思想。陶行知先生提出“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著名论断。从“行动”到“自悟”再到“行动”这一良性循环是创新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创新素养的开展过程,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在动手中增长智慧,培养阅读兴趣。
总之,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只要老师引导有方,学生配合得力,就一定会打下一个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