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把知识变成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1 采取多样形式,增强学习兴趣
1.1 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利用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方法,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推动力。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我设计了一首儿歌引入:“嘀嗒,嘀嗒,铛,铛,铛;滴答,滴答,铛,铛,铛,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同学们猜谜语的兴致很高,通过这样的引入,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
1.2 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例如教学《连减应用题》,学生要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理解不同的解题方法。比如给学生三个条件:“姐姐有50元,买衣服用去15元,买裙子用去30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情境一:姐姐有50元,第一天买了衣服用去15元,这时姐姐还剩多少钱?第二天姐姐又用剩下的钱买了一条30元的裙子,姐姐现在还剩多少钱?学生很快地说出;50-15=35(元),35-30=5(元)。从而明白了第一种解法是用连减。情境二:姐姐到商店买衣服用去15元,买裙子用去30元,一共用了多少钱?给售货员50元,应找回多少钱?列式是:15+30=45(元),50-45=5(元)。学生直观地理解了第二种解法的特点是先求两个部分数的和,再用总数减去两部分之和。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 开展竞赛,提高学习热情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
3 激发兴趣,促进主动学习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数学来源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课堂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质量。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4 树立信心,让学生“愉悦”学习
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自己概括出定义、规律、法则等,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自己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其学习也就越积极。因此,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该由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
例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先让学生明确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长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教师提问: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呢?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直观图,自己去探索。为了便于观察,教师可把相对的面涂上相同的颜色,暗示学生两个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学生很快得出: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即六个面的总面积,只要把这六个面的面积相加就可以了,从而得出:长方体表面积=长×高×2+宽×高×2+长×宽×2=(长×高+宽×高+长×宽)×2。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而获得的知识,理解必然是深刻的。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果后,将会更加努力,更加主动地学习。
1 采取多样形式,增强学习兴趣
1.1 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利用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方法,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推动力。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我设计了一首儿歌引入:“嘀嗒,嘀嗒,铛,铛,铛;滴答,滴答,铛,铛,铛,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同学们猜谜语的兴致很高,通过这样的引入,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
1.2 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例如教学《连减应用题》,学生要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理解不同的解题方法。比如给学生三个条件:“姐姐有50元,买衣服用去15元,买裙子用去30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情境一:姐姐有50元,第一天买了衣服用去15元,这时姐姐还剩多少钱?第二天姐姐又用剩下的钱买了一条30元的裙子,姐姐现在还剩多少钱?学生很快地说出;50-15=35(元),35-30=5(元)。从而明白了第一种解法是用连减。情境二:姐姐到商店买衣服用去15元,买裙子用去30元,一共用了多少钱?给售货员50元,应找回多少钱?列式是:15+30=45(元),50-45=5(元)。学生直观地理解了第二种解法的特点是先求两个部分数的和,再用总数减去两部分之和。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 开展竞赛,提高学习热情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
3 激发兴趣,促进主动学习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数学来源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课堂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质量。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4 树立信心,让学生“愉悦”学习
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自己概括出定义、规律、法则等,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自己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其学习也就越积极。因此,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该由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
例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先让学生明确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长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教师提问: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呢?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直观图,自己去探索。为了便于观察,教师可把相对的面涂上相同的颜色,暗示学生两个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学生很快得出: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即六个面的总面积,只要把这六个面的面积相加就可以了,从而得出:长方体表面积=长×高×2+宽×高×2+长×宽×2=(长×高+宽×高+长×宽)×2。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而获得的知识,理解必然是深刻的。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果后,将会更加努力,更加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