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现代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对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积极参与、主动交流,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6-0094-01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积极参与、主动交流,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仅对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质疑的习惯
1.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独立性,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究活动。如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A版数学(必修1)第34页例3,我们可将问题情境改变为:将“菊花”烟火放在冲天炮中,通过一个定时装置来发射。制造时希望烟火在冲天炮达到飞行轨迹的最高点处爆裂,绽放出美丽的烟花。若该装置放在一个距地面8米高的发射台上,计划发射角为75度,冲天炮在竖直方向上的速度为42米/秒。在实验中发现,针对这一情境,学生面临了更多的有趣问题:①冲天炮飞行的高度与时间具有什么样的函数关系式?②冲天炮在何时到达最高点?最高点距地面的高度是多少?考虑到冲天炮落地时有可能伤害周围观看烟火表演的群众,应在燃放点划出一片安全区。为此,还可提出的问题:③冲天炮飞行的水平距离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④冲天炮落地时距发射点的最远距离是多少?当学生们解决完一些问题后,还可能产生疑问。如当计算出冲天炮到达最高点时约需4.3秒时,针对课本上的答案1.5秒,学生们感到“4.3秒,太慢了!”那么,应怎样修改发射条件才能让冲天炮在更短的时间到达最高点呢?显然,这一问题相对于先前提出的问题更具挑战性。
2.启发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寻找疑点,培养质疑习惯。如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就有学生发现了教材中抛物线定义存在的问题,并举出反例:到点和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直线,而不是抛物线。类似的问题在新教材中出现过多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一旦学生有了一定的提出问题的经验,就应给予学生机会,让他们能从给定的情境或已解决的问题中提出不同的新的问题,这不仅有利于洞察问题全过程,发挥个人的创造力,而且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有时比教科书上的问题更能激发其进行创造的愿望。因此,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去思索、去探讨,要指导学生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要简单将答案告诉学生,要给学生更多的思索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习惯。
二 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数学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或实验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理性的升华。如在圆锥曲线“椭圆的习题课”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利用计算机几何画板知识设计椭圆画法”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利用微机课,应用所学的椭圆和几何画板知识独立操作、实践,并形成书面材料,在课堂教学中交流。又如在立体几何“折叠问题”专题教学中事先给学生题目,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制作模型,观察探讨折叠前后图形的区别与联系,寻找折叠过程中的不变量与变化量,总结折叠问题的一般解法,然后引导学生将折叠后的图形展开,认识到立体几何问题与平面几何问题的联系,最终让学生领悟并掌握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数学思想“化归思想”。类似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养成手脑结合,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三 发展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习惯
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为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习惯,教师可以尝试以下途径: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良好的想象力依赖于学生的好奇心和知识面。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构思新颖、思维巧妙、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一节的教学中可设计“猴子分桃问题”(五只猴子分一堆桃子,怎么也不能均分成五份,大家约定先去睡觉,明天再说。夜里,猴甲偷偷起来,吃掉一个,这时,它发现正好可以分成五份,便分好五份,把自己的一份藏起来,又去躺下了;接着,猴乙起来,也偷偷吃了一个,发现余桃也正好可分为五份,便分好五份,并藏起自己的一份;猴丙、丁、戊照样炮制一番:吃掉一个,均分成五份,藏起自己的一份。问:总桃数最少为多少个?)作引;又如在立体几何“空间距离和角”一节中可以设计“蚂蚁爬墙问题”(正方形的地面与正方形的墙互相垂直,在正方形的中心处有一块肉,一只蚂蚁欲从a点出发,爬到b点,求蚂蚁可走的最短距离。)作引。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培养善于合作学习的习惯
新课程大力倡导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在创造性学习模式下,教师成为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合作者,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乐于与学生合作,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成长,在合作中进步。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课题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对待,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评判,学会接受。
笔者在“立体几何初步”这一章的起始课中,就尝试让学生合作设计本章的学习方案。学生热情非常高,主动分成四个合作小组:摄影组、图片组、模型制作组、课件制作组,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整理各种图片、实物、模型,然后归纳总结出棱柱、棱锥、棱台的性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收到很好的效果。总之,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不断研究学生学习的特点,从培养习惯入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较好的完成自己的光荣使命。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6-0094-01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积极参与、主动交流,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仅对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质疑的习惯
1.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独立性,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究活动。如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A版数学(必修1)第34页例3,我们可将问题情境改变为:将“菊花”烟火放在冲天炮中,通过一个定时装置来发射。制造时希望烟火在冲天炮达到飞行轨迹的最高点处爆裂,绽放出美丽的烟花。若该装置放在一个距地面8米高的发射台上,计划发射角为75度,冲天炮在竖直方向上的速度为42米/秒。在实验中发现,针对这一情境,学生面临了更多的有趣问题:①冲天炮飞行的高度与时间具有什么样的函数关系式?②冲天炮在何时到达最高点?最高点距地面的高度是多少?考虑到冲天炮落地时有可能伤害周围观看烟火表演的群众,应在燃放点划出一片安全区。为此,还可提出的问题:③冲天炮飞行的水平距离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④冲天炮落地时距发射点的最远距离是多少?当学生们解决完一些问题后,还可能产生疑问。如当计算出冲天炮到达最高点时约需4.3秒时,针对课本上的答案1.5秒,学生们感到“4.3秒,太慢了!”那么,应怎样修改发射条件才能让冲天炮在更短的时间到达最高点呢?显然,这一问题相对于先前提出的问题更具挑战性。
2.启发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寻找疑点,培养质疑习惯。如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就有学生发现了教材中抛物线定义存在的问题,并举出反例:到点和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直线,而不是抛物线。类似的问题在新教材中出现过多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一旦学生有了一定的提出问题的经验,就应给予学生机会,让他们能从给定的情境或已解决的问题中提出不同的新的问题,这不仅有利于洞察问题全过程,发挥个人的创造力,而且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有时比教科书上的问题更能激发其进行创造的愿望。因此,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去思索、去探讨,要指导学生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要简单将答案告诉学生,要给学生更多的思索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习惯。
二 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数学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或实验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理性的升华。如在圆锥曲线“椭圆的习题课”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利用计算机几何画板知识设计椭圆画法”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利用微机课,应用所学的椭圆和几何画板知识独立操作、实践,并形成书面材料,在课堂教学中交流。又如在立体几何“折叠问题”专题教学中事先给学生题目,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制作模型,观察探讨折叠前后图形的区别与联系,寻找折叠过程中的不变量与变化量,总结折叠问题的一般解法,然后引导学生将折叠后的图形展开,认识到立体几何问题与平面几何问题的联系,最终让学生领悟并掌握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数学思想“化归思想”。类似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养成手脑结合,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三 发展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习惯
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为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习惯,教师可以尝试以下途径: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良好的想象力依赖于学生的好奇心和知识面。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构思新颖、思维巧妙、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一节的教学中可设计“猴子分桃问题”(五只猴子分一堆桃子,怎么也不能均分成五份,大家约定先去睡觉,明天再说。夜里,猴甲偷偷起来,吃掉一个,这时,它发现正好可以分成五份,便分好五份,把自己的一份藏起来,又去躺下了;接着,猴乙起来,也偷偷吃了一个,发现余桃也正好可分为五份,便分好五份,并藏起自己的一份;猴丙、丁、戊照样炮制一番:吃掉一个,均分成五份,藏起自己的一份。问:总桃数最少为多少个?)作引;又如在立体几何“空间距离和角”一节中可以设计“蚂蚁爬墙问题”(正方形的地面与正方形的墙互相垂直,在正方形的中心处有一块肉,一只蚂蚁欲从a点出发,爬到b点,求蚂蚁可走的最短距离。)作引。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培养善于合作学习的习惯
新课程大力倡导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在创造性学习模式下,教师成为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合作者,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乐于与学生合作,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成长,在合作中进步。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课题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对待,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评判,学会接受。
笔者在“立体几何初步”这一章的起始课中,就尝试让学生合作设计本章的学习方案。学生热情非常高,主动分成四个合作小组:摄影组、图片组、模型制作组、课件制作组,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整理各种图片、实物、模型,然后归纳总结出棱柱、棱锥、棱台的性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收到很好的效果。总之,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不断研究学生学习的特点,从培养习惯入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较好的完成自己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