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定的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何况语文教学进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要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创设条件,鼓励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敢于创新,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从而优质优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教师说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如“雾里看花”,临考的题海大战、时间+汗水、日光+灯光,几乎抹杀了学生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教师需考虑这样几个问题:(一)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二)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四)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二、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教法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三、鼓励联想与想象,开阔创新视野
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的想象力尤为丰富,只要教师多给他们提供想象的空间,允许学生自由地想象,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想象,他们的创新潜能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可以说合乎情理的联想,本身就是创新。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让学生插上思想的翅膀,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怎样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勤于观察,精于思考。要经常注意观察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并认真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找出其内部规律,抓住其本质特征。这是联想的基础。其次,要引导学生善于把握事与理的联系点。事与理的联系点,是思维的凭借,联想的桥梁。
四、扩大阅读量,丰富学习生活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没有翅膀。”读书是让学生从书面语言中提取有用信息的最直接最快捷的方法,而阅读量是制约作文教学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加强阅读,扩大阅读量,可以更好地开拓学生视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在自由阅读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实际、阅读能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向学生推荐介绍一些文质兼美的课外读物,当学生进入到自觉、主动参与的轨道后,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愿选择读物。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主体地位,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去读。
五、倡导怀疑精神,提高鉴赏能力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不论是哪一本书,哪一篇文章,哪一句话,甚至哪一个标点,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目光的审视。有怀疑才有思索,才有辨别,才有创新。可以说,怀疑是创新的前提。一篇文章,怀疑可以从内容到形式,方方面面,绝不能局限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一点上。为了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可以扩大阅读面,搜集与教学有关的资料,看看他人是如何分析的,分析得好为好,分析得对不对,以加强怀疑精神的培养。
语文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鉴赏是读者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的感受、体验和认识。鉴赏是创作的继续,是艺术的再创造。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正确的审美观是我们在良莠不齐的文学世界中阅读时的航标灯。如果阅读文学作品没有正确的目的,往往忽略其思想性和艺术特色,而去追求离奇的情节,寻找感官的“刺激”,这种阅读不但没有任何价值,还会损坏学生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的形象,通过个别概括一般,蕴含隽深的社会生活的哲理。况且,文学是语言艺术,作品通过种种描写方法,去刻划形象。有了正确的审美观,学生才能准确地评论形象,评判人生,才能执着地热爱生活,勇敢地创造生活。
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给创新插上翅膀
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所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例如美学教育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另一方面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结合一些恰当的问题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例如,在《安塞腰鼓》一课中,可以让学生先读,然后提出问题:应该怎样读?你的体会是什么?最后结合教师讲评,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所体现出来生命美和力量美。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给学生的创新插上翅膀。
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这个新课题上需要广大教师付出更多的汗水甚至是泪水,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语文教学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推进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进而提高整个素质教育的水平,取得双赢。
一、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教师说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如“雾里看花”,临考的题海大战、时间+汗水、日光+灯光,几乎抹杀了学生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教师需考虑这样几个问题:(一)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二)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四)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二、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教法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三、鼓励联想与想象,开阔创新视野
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的想象力尤为丰富,只要教师多给他们提供想象的空间,允许学生自由地想象,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想象,他们的创新潜能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可以说合乎情理的联想,本身就是创新。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让学生插上思想的翅膀,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怎样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勤于观察,精于思考。要经常注意观察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并认真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找出其内部规律,抓住其本质特征。这是联想的基础。其次,要引导学生善于把握事与理的联系点。事与理的联系点,是思维的凭借,联想的桥梁。
四、扩大阅读量,丰富学习生活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没有翅膀。”读书是让学生从书面语言中提取有用信息的最直接最快捷的方法,而阅读量是制约作文教学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加强阅读,扩大阅读量,可以更好地开拓学生视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在自由阅读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实际、阅读能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向学生推荐介绍一些文质兼美的课外读物,当学生进入到自觉、主动参与的轨道后,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愿选择读物。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主体地位,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去读。
五、倡导怀疑精神,提高鉴赏能力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不论是哪一本书,哪一篇文章,哪一句话,甚至哪一个标点,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目光的审视。有怀疑才有思索,才有辨别,才有创新。可以说,怀疑是创新的前提。一篇文章,怀疑可以从内容到形式,方方面面,绝不能局限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一点上。为了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可以扩大阅读面,搜集与教学有关的资料,看看他人是如何分析的,分析得好为好,分析得对不对,以加强怀疑精神的培养。
语文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鉴赏是读者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的感受、体验和认识。鉴赏是创作的继续,是艺术的再创造。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正确的审美观是我们在良莠不齐的文学世界中阅读时的航标灯。如果阅读文学作品没有正确的目的,往往忽略其思想性和艺术特色,而去追求离奇的情节,寻找感官的“刺激”,这种阅读不但没有任何价值,还会损坏学生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的形象,通过个别概括一般,蕴含隽深的社会生活的哲理。况且,文学是语言艺术,作品通过种种描写方法,去刻划形象。有了正确的审美观,学生才能准确地评论形象,评判人生,才能执着地热爱生活,勇敢地创造生活。
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给创新插上翅膀
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所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例如美学教育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另一方面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结合一些恰当的问题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例如,在《安塞腰鼓》一课中,可以让学生先读,然后提出问题:应该怎样读?你的体会是什么?最后结合教师讲评,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所体现出来生命美和力量美。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给学生的创新插上翅膀。
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这个新课题上需要广大教师付出更多的汗水甚至是泪水,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语文教学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推进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进而提高整个素质教育的水平,取得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