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光 画笔营造的“自我空间”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shasha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记·大学》中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郭伟光便是以观物的方式实践着他的自身修行。在郭伟光的画里,有一种对物的关注,隐约还藏着一种不自觉的禅宗气质,隐喻的视野中让我们看到的却是,对物的抽离。所以,他画的是物,又不是物,他只是给出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
  对偶然性的刻意操控
  “少迈逸野携虫乐,青葱醉享案墨香。不惑而惑执果趣,无事挂心好时节。”多年前,郭伟光毅然放弃工作,重入美院,拿起久违的画笔,开始创作。
  从这几年来的画路来看,郭伟光走的是一条内向型的路。所有画面出现的东西都可以在一个菜市场找到:蔬果梨桃、海鲜鱼虫。这是一条近似于隐居式的路子,在这样一条路上,前面的榜样无数,近的有王肇民,远的有齐白石,最极端的是莫兰迪,就几个瓶子画了一辈子,却画出了另一种人格和精神,郭伟光亦然。在他简单的画面布局下,仿佛一花一叶都贯注了生命,一须一腿亦赋予了活力。而他在题材上极小的兴趣范围仿佛在告诉我们,绘画对他来说只是“一件”事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出生于广东南海的郭伟光,绘画之路是从岭南画派开始的,手法确是岭南画派的独门绝技“撞水撞粉”。所谓“撞水撞粉”就是在画好的颜色里冲入一定分量的水和粉色系颜料,等画面完全干了以后,水和颜料之间相互作用却没有调和均匀的活动状态,就被固定了下来。这种方法在岭南画派的工笔画里被广泛地使用,并成为传承下来的特点,那是对偶然性实施的一种刻意的操控,易学难精,往往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撞色撞粉,七分人为,三分天作。千万次的实验碰撞,如同织梭一般,要经过多次的交叉,多次的思考和归纳后才能产生灵感的蝴蝶效应。”岭南画派里“撞色撞粉”的艺术家很多,而郭伟光则偏好墨和矿物质、金属颜料的混搭。“矿物质、金属颜料和墨,一个融于水,一个不溶于水,已经具备两种美感,既有油画的厚重感,又有水彩的透明感。比如银箔,它的肌理很復杂,对水性颜料的敏感度很高。既要写实,又要符合肌理,唯有用‘撞’。”所谓笔墨作合生动,在于用水之妙,而“撞”是一种概率事件,如何在干、湿、浓、淡、虚、实、聚、散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节奏和韵律,这种高明不可言喻。
  居巢曾说:“予从事写生,颇尚形似。暇时体认得之,或当不谬。”绘画首先要符合客观形态,然后在形似的基础上展现其神。郭伟光塑造的花鸟、草虫、蔬果,既有松动空灵的一面,又有饱和坚实的一面。这得益于工笔大师周彦生的手把手教学和他自己的现学现卖,工写两极中间使没骨法这头“坑底牛”(左右两边通吃)达到圆融无漏,过硬的工笔画功底才能让画面在疏淡中含精匀。以形换形,因势利导,这是郭伟光式的嫁接手法。
  唐代画家张璪曾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有时候技法不单纯是一种画法,它首先是一种观察事物的特殊方式,这种方式与个人的气质、心灵对外物的独特感受以及文化修养密切相关。郭伟光的构建之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极简的禅宗式气质
  在郭伟光工作室的一个书架上摆放着他从大江南北搜集的各种“玩意儿”,而翻开他的微信朋友圈,几乎每条信息都关乎季节变化、植物生长,处处都体现着他对物的喜爱,对生活的细心。
  从技法的来源可以看出,郭伟光的绘画之路是从岭南画派开始的,但绘画气质上看,却又不完全是这样。郭伟光的画里基本上只画一个东西,有时只画半个东西。这种极简的关注方式,让极为普通的物件具有了一种神圣的陌生感。他试图通过这种对物的关注,来确立一种物的尊严。
  “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这是郭伟光很喜欢的一句话。佛学言,依他起相,即一切现象依因缘和合而生,因缘若无则灭之性质。从复杂的工笔画构图,到极简的画风,让画面遵从了自己的内心。他大多画的是一些小虫和蔬果的局部,把微小的事物放大后,在不同尺度上观看日常之物,在被放大的观感和抽离的肌理元素之间,引领我们进入隐喻的视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他的画里,隐约藏着一种不自觉的禅宗气质。之所以说‘不自觉’,是因为这种气质隐含在里面,时隐时现,并不是扑面而来”。这是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冯峰对其作品的评价。也许这种时隐时现的气质本身是一种自觉,只是还需要时间去生长。所谓的气质,本来就是在自觉和不自觉之间慢慢生长成型的。
  以单纯、简洁的方式营造最和谐的气氛。平中见奇,以小见大,画面流溢出一种单纯、高雅、清新、令人感到亲近的真诚。当问及他的创作情况时,郭伟光说:“那种由看得见的世界,也就是形体的世界所唤起的感觉和图像,是很难,甚至根本无法用定义和词汇来描述。事实上,它与日常生活中所感受的完全不一样,因为那个视觉所及的世界是由形体、颜色、空间和光线所决定的……我相信,没有任侗东西比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更抽象,更不真实。”这句话处处都体现出画家对生活观察细致,而画面只是人心对万物的关注和表达。而这种关注让我们看到的却是,对物的抽离。所以,他画的是物,又不仅是物。
  一个“自己的世界”
  从美学聊到宗教,从量子力学聊到宇宙结构,从美食聊到哲学……每次见到郭伟光,他总是笑呵呵的,说话中气十足。根据画如其人的说法,我们也可以猜想他画的题材让人喜闻乐见,想象它们像他一样充满阳刚之气,笔法刚柔相济,色彩明快大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多少人都跳不出名利之场。作为一名职业艺术家,舍弃那一份“体制内”的工资,光靠艺术创作的收入来维持生计,个中心酸,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人们的心目中,画家应该是什么都画得出来的,而且更应该多画人们喜欢的东西。无论是在展览厅还是艺术市场,人们对“多”的兴趣总是大于对“少”,喜欢彩色多于单色。对于郭伟光来说,实践这样一种“少”比在思想上澄清它们难得多,需要抵制许多诱惑,需要艺术家不光要耐得伯寂寞,还要有很好的识别能力。
  “艺术更多追求的是一种生存价值的认同感,身处体制外,没有太多规矩,可以有多种尝试和填补不完善的位置,既然还做不到五蕴皆空,就唯求开心。”一条近似于隐居式的路子,意味着切断所有其他的欲望,只留下一条路,走得通就走得通,走不通就走不通,没有别的可能性。他只是给出了一个他的“自己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由于不以人为中心,不那么“托物寄情”,因而让我们觉得陌生。“过去、现在、未来都不可得,画画只是现在这个时刻的痕迹,希望通过痕迹能感受到意外之音。”
  三十多个秋夏,欢笑与泪水中郭伟光游历了大江南北。生长本身就是一种既短暂又漫长的修行。用郭伟光自己的话说:“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他的修行才刚刚开始。
其他文献
珐琅彩瓷堪称康、雍、乾三代帝王挚爱的“内廷秘玩”,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它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血统高贵,细如毫芒,是历代最受藏家青睐的瓷器之一,与宋汝瓷、元青花并驾齐驱。  珐琅彩瓷启始于康熙末年,全盛于雍、乾两朝。康熙十九年(1680),朝廷在紫禁城内武英殿附近设置珐琅作,由此规定,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再由宫廷画师依样
期刊
沃尔夫冈贝特莱奇(Wolfgang Beltracchi) ,这个人物一直以来在艺术界备受争议。他因伪造大师级绘画而为世人所知。这些伪作近300幅画,每幅售价高达数百万美元,其伪作逃过了无数鉴定师和专家,甚至骗过了苏富比、佳士得等知名拍卖行,轰动了整个艺术圈,可谓是将艺术界玩弄于股掌之中。有人称他是世纪骗子,二战后最猖撅的艺术伪造罪犯,无数鉴定师对他嗤之以鼻。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艺术界的同行认为他
期刊
缘起近期『台北故宫』一场关于『苏州片』的特辰,让藏界得以把目光投向长期彼忽视的一类藏品——伪好物。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有着悠久的造假传统,而『伪』一直是藏界之大忌,人们常常谈『伪』色变,也以『伪』为耻。但凡事总有两面性,又或者说是与非不总是那么界限分明。伪好物似乎自身就是这样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矛盾体。既然是『伪』就意味着『贬』,而『好物』則又是相对的『褒』,说明其艺术水平极高。  所以,此番应该
期刊
鉴于《故宫清钱谱》在钱币学上的重要地位,自1937年初版以来,已陆续翻印多次。主要有1966年香港龙门书店版,1971年台湾新光邮钞杂志社版,1984年台湾文海出版社版,198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版(此版为《故宫清钱谱》《大钱图录》合刊发行),1994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版。可见发行时间跨度久远且版本丰富。时至今日,一些早期版本已十分少见,特别是1937年珂罗印刷初版更是可遇不可求,以致长期以来,对
期刊
曾国编钟  (一)考古视野下的曾国  西周初年的叶家山墓地、东周时期的义地岗墓群和擂鼓墩墓地等考古发现构建起的曾国历史表明,曾国的政治中心在今湖北随州一带。在这一方土地上,曾国通过战争、联姻、盟会等方式与周、楚、黄、邓、唐等国,保持着复杂且密切的关系。曾国位于随州、枣阳一带的随枣走廊上,是铜料由南往北运至周王朝政治中心的重要通道。在周代,青铜器是重要的政治资源,而铜料又是制作青铜器的必要材料,铜料
期刊
微拍堂2017年交易额为120亿元人民币,保利拍卖2017年交易额也刚突破100亿元人民币,艺术电商微拍堂已经超过传统艺术拍卖巨头老大哥保利,成为中国第一大艺术品公司。成立3年的微拍堂,超过了成立13年的保利拍卖,是否代表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经进人了一个新的时代艺术电商时代?  保利拍卖成立于2005年,一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老大。微拍堂成立于2015年,但按其发展速度,几年后,微拍堂的交易额或将超过
期刊
中国书画作伪历史十分悠久,始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已蔚然成风,宋时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作伪高潮,元代稍有衰落,尤至明代达到顶峰,出现了“太史之字与画,毋论真鼎,即其厮养赝为者,人争重值购之”的景象。作伪者一般都具有绘画、书法功力,专以做假书画为生意,一般都隐姓埋名,“托名以传”,难以留下姓名。但也有些是书画名家,或其后人和传人,知名的有米芾、仇英、唐寅、王沫、王彪、葆光、高简、袁孔璋等人,就连近代
期刊
伪好物从来不限于绘画,回眸中国艺术史,尚有许多形式不一、名目繁多的伪好物,“苏州片”佳作常伴着让人啼笑皆非的有趣情节;一些流人海外馆藏的伪好物因出处成谜而饱受争议;古代帝王甚至为求所好古物,不惜以皇家力量制作伪好物,以微观视角切人,可以细细观赏个中精彩。  融入苏州风格的汴京胜景  传宋 张择端 清明易简图  易简图即为平易简单之意,旨在通过通俗易懂的画面,让观者对宋朝都城汴梁的繁华胜景一目了然。
期刊
截至目前,国人对伪好物的研究仍旧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学术探讨还是相关论述,都极为罕见。而伪好物中的典型“苏州片”如今被台北“故宫博物院”所关注,以一场精心策划的特展探讨其中蕴含的历史密码和特殊价值。  勇于面对一个“伪”字  近期,台北“故宫博物院”以“伪好物”为题,由该院助理研究员邱士华、台湾师范大学艺史所教授林丽江、“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赖毓芝策划,推出了“伪好物——16-18世纪‘苏州
期刊
尺短情长的笺纸,因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而备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近些年伴随着“文房热”,那些名画、名店、名刻、名印“四绝”的笺纸、笺谱也开始在拍卖市场上崭露头角。在京、津等地古玩市场、古旧书店和纸店文具店里,搜集笺纸、笺谱者也大有人在。  与一般意义上的收藏品不同,笺纸是一种消耗品。那么这种既可收藏,又可观赏,更可再次使用的笺纸,还有多大的市场空间?  文人雅士的案头清玩  笺纸是旧时文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