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误译现象研究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hzjhzjh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翻译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它所体现的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碰撞。然而由于語言和文化的差异性的客观存在,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各种主观性因素,译作中的“误译”似乎无法避免,其中包括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两种情况。以莫言《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通过对译文中误译现象的研究,剖析其产生的具体原因和表现形式,可对译者的翻译方法,如增译、减译、漏译、意译等有所借鉴。
  关键词:误译 生死疲劳 英译本 翻译方法
  翻译不仅是不同的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更是相异的文化体系之间的沟通。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集中体现本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学翻译也由此而更加意义重大,且较之其他类型的文本的翻译更加复杂和艰难。许渊冲教授在其著作《文学与翻译》中提到“文学翻译是艺术的高级形式”“文学翻译是综合性的艺术”“文学翻译家要像画家一样使人如临其境,像音乐家一样使人如闻其声,像演员一样使观众如见其人”,如此看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克服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正确理解原文的内涵,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原文信息通过另一种语言符号表达出来,使译作达到与原文一样的效果。而事实上,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从阅读原文、理解原文,到翻译原文,由于语言差异、文化差异、译者能力等因素的客观存在,两种文本的完全对等是不可能实现的,其中的“误译”也在所难免。
  一、“误译”的概念及成因
  何为“误译”?在中国传统译论中,“信、达、雅”一直是翻译工作者所奉行的翻译原则,其中第一原则“信”指的是对原文的忠实;而在西方传统译论中,著名翻译家奈达在其著作《翻译理论与实践》中提出“动态对等”的概念,“对等”也一直成为西方译者的翻译原则和评论者评判译作的核心标准,其指的也是译文需在语言、风格、思想等方面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因此,从中西方传统译论出发,译文中所有与原文不符的“不忠实”“不对等”之处,均可算作“误译”,只是根据其误译的成因不同,可分为“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前者指译者出于某方面的特殊考虑有意为之,看似“误译”,实为“改写”或“创作”,是否为“误”见仁见智;后者则是由于译者疏忽或理解有误等原因而造成的明显的行文“错误”,译者应该无可辩驳。通过对误译的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可对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及文化体系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对翻译工作有所借鉴。
  二、莫言《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的“误译”现象分析
  莫言为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其作品之所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根本原因当然在于其作品本身非凡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但作品的译者葛浩文先生(Howard Goldblatt)在其海外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毋庸置疑。然而笔者在对原作和译作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发现,文中“误译”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其中既有“有意误译”之处,可供商榷;也有“无意误译”之处,有待指出与更正。
  “误译”现象之多词
  例1 原文:爹……找到毁了我家黑驴的陈县长,要求单干的权力。
  译文:Dad… went to see County Chief Chen, the man who had indirectly destroyed our donkey, and asked the right to remain an independent farmer.
  例2 原文:我用手中的半截缰绳抽打着他们。
  译文:I hit out with the rope in my hand, not caring who it landed on.
  例1译文中译者添加了indirectly一词,明显为有意为之。Indirectly一词增加了原文此处虽未表述但却从前文中能够推断出的信息,译者在其译文中补充说明,可谓为读者提供便利,实际上为帮助读者回顾和总结了前文,强化了某些信息。例2译文中not caring who it landed on亦为译者的补充信息,将原句中“抽打”的状态更加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表面形式上与原文的“不对等”,实则在意义上做到了更加“忠实”。这种“增译”的翻译方法往往是译者的“有意误译”,能够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误译”现象之少词
  例1 原文:有的骑到我家墙头,举着铁皮喇叭筒子,把我家当成一个反动堡垒,发起攻心战役。
  译文:Some jumped up onto the wall and shouted through megaphones as if our house was a counterrevolutionary bastion and they were signaling the charge.
  例2 原文:我这哥,惯常闷着头不吭声,但没想到讲起大话来竟是“博山的瓷盆——成套成套的”。
  译文:He was normally not much of a talker, so everyone was taken by surprise.
  例1原文中的“铁皮”“攻心”等词在译文中均未体现,虽非关键信息,但词汇的缺失势必造成原文语义或意象的部分缺失,如“铁皮”显示了喇叭的简陋笨重,这与当时的年代紧密相关,“攻心”实为战术的一种,而非译文中所指的似乎是真正发动一场战役。
  例2中原句的歇后语“博山的瓷盆——成套成套的”在译语中丢失,取而代之的是译者补充的so everyone was taken by surprise,虽然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但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信息却未能得到传递。这样的少词现象也属于译者的“有意误译”,这种“减译”的翻译方法虽未对原文产生较大的影响,但与原文信息多少有些出入,而且实际上是可以通过其他翻译方法而得到避免的。   “误译”现象之删减
  例1 单干是座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摇到桥下淹没了。
  人民公社通天道,社会主义是金桥,拔掉穷苗栽富苗。
  例2 蓝脸大,蓝脸小,蓝脸好不好?——好!
  蓝脸好,篮脸好,蓝脸家的粮食吃不了,跟着他单干好不好?——好!
  例3 清明过后,东风渐起,阳光和暖,阳气上升,向阳处的积雪融化殆尽,道路翻浆,遍地泥泞……我哥的处境,孤独而可怜。
  例4 金龙从大门西侧那个用玉米秆子做屏障的临时公共厕所出来……失去了大部分重量,犹如两根干瘪的大丝瓜……
  以上所举4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均未进行翻译而直接进行了删减,这实际上是一种“漏译”现象,且这种现象在此译本中颇为普遍。具体而言,例1和例2均为打油诗的形式,且涉及到了“单干”“人民公社”“社会主义”等反映中国社会形态的特色词汇,翻译时也很难保留原文的形式和风格,恐怕这是译者选择“漏译”的原因之一;而例3的段落约有近三百字,主要为描述当时的自然情景,虽原文刻画细致入微,明显体现了原作者的写作风格,译者却未进行翻译;例4则为一段近千字的叙述,其中不乏故事情节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等,译者同样全部进行了删减。这种译者有意为之的大范围的“漏译”现象和翻译手法是否可取?译者是否有权根据自身的喜恶对原文进行任意删改?译者尽管可能出于诸多考虑,但是否真得有必要采取这样的大范围的删减?这些问题值得每个译者深思,而笔者也认为译者应慎重采取如此“漏译”的翻译方法。
  “误译”现象之改写
  例1 原文:女人们盘腿打坐在我家炕上,像一群厚颜无耻、远道而来的瓜蔓亲戚。
  译文:Women sat cross-legged on our sleeping platform like nosy relatives from some distant village.
  例2 原文:这爷儿俩,带着记号,生怕被别人认了去呢。
  譯文:Father and son, both branded with birth-
  marks on their faces, seemingly afraid that people wouldn’t know they were related.
  例3 原文:你要敢揍我一下,我就让你死无葬身之地!
  译文:“ Hah, try it! I’ll beat you so badly there won’t be enough of you left to bury.”
  例4 原文:妙龄女思春芳心动。
  译文:A Young Woman’s Heart Is Moved as She Dreams of Spring.
  以上4例中译者都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手法对原文进行了灵活翻译,如例1中的“瓜蔓亲戚”译作nosy relatives from some distant village,nosy和distant两词很好地传递了原文的深层意义;例2译文中的seemingly afraid that people wouldn’t know they were related意指“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是父子关系”,和原文的“生怕被别人认了去呢”倒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例3和例4则与原文意思有所出入,属于译者对原文理解有误而造成的“无意误译”。“死无葬身之地”实为there is nowhere to bury your body, “思春”实为long for a lover 或want to fall in love,原译文均按字面意思进行了翻译,说明“译者对原文的语言内涵或文化背景缺乏足够的了解”。这样的误译也提醒译者要时刻注意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避免造成读者的误解。
  三、结语
  对于文学翻译来说,“误译有时有着非同一般的研究价值,因为误译反映了译者对另一种文化的误解与误释,是文化或文学交流中的阻滞点。误译特别鲜明、突出地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扭曲和变形”。无论是“有意误译”,还是“无意误译”,都可明显地体现出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和译者在其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许渊冲先生在《文学与翻译》一书中曾引用一位日本翻译家的话说:“我倒愿更加重视具有独创性的误译,使原作者发现译者把他的作品翻译得完全出乎他的意料,而对译者的独创性表示赞叹不已。”从葛浩文先生对莫言小说《生死疲劳》的英译本来看,“有意误译”之例随处可见,充分体现了译者的“独创性”,虽亦有部分“无意误译”之处,但瑕不掩瑜,译者的双语能力和文化素养值得所有译者的肯定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邱晨.奈达“动态对等理论”述评[J].科技创新导报,2011(1):253-254.
  [3] 谢天振.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J].外国语,1992(1):30-37.
  [4] 莫言.生死疲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5] Howard Goldblatt.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M].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2008.
其他文献
摘 要:新批评派鼻祖艾略特提出“非个人化”的文学史观,要求作家创作中摒弃个人情感的介入,归附更有价值的传统,不断地牺牲自己,消灭个性,使个人意图融入宏大的历史传统语境之中。《荒原》为“非个人化”和文学传统提供了重要证据,表现在《荒原》所揭示的主题思想普遍存在于西方整个社会,这是诗人放弃自我情感宣泄的“非个人化”表达;《荒原》通过使用多种艺术手法,尤其借鉴17世纪玄学派诗歌技巧,实现对传统诗歌特色的
期刊
摘 要:汪曾祺的《大淖记事》在歌颂“风情美”和“人性美”之余,其意更着重要表现出一种于生活悲苦之中而生出来的坚强、达观的生活态度。在作品中,汪曾祺描绘出的理想世界不是没有悲苦与艰辛,只是在他的笔下,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都被作品中营造出的温情给冲淡了。理解生活的艰辛,并且用一种积极、达观的态度去生活,这才是作品真正要表现的。  关键词:汪曾祺 《大淖记事》 悲苦 生活  汪曾祺称自己是一个“中国式的抒
期刊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是古代诗人杨万里眼中的夏,有着含苞欲放的荷花;“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是诗人眼里夏天清新的风、调皮的雨。我家乡的夏天是丰收且快乐的,火辣又清爽的。  想把夏季的麦穗瓜果装进自己的口袋。经历了万物复苏的春天,迎来了满是收获的夏天。夏季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麦浪在田间翻滚,树上长满了水果。农民伯伯戴着草帽起早
期刊
Q开学了,孩子的学习状态不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睡大觉,我想这可能是“开学综合征”。我该如何帮助孩子快速适应新学期呢?  A漫长的暑假终于过去,孩子们迎来了新一学年的学习生活。每年开学,总会有学生出现一定的不适应,甚至出现厌学情绪。为了帮助孩子顺利适应开学季,我建议家长们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激发新学期期待  家长可以跟孩子促膝长谈一次,多和孩子聊聊新学期会有什么开心的事情,以减少孩子的焦虑。比
期刊
傍晚时分,为了不影响在客厅看书的儿子,我走到阳台接电话。结束通话后,我一转身,发现了身后多了一把椅子。一问,原来是儿子放在我身后的。  晚上睡前,再次向儿子表达了感谢,我抱抱他说:“今天你看到妈妈站着打电话,给我搬来椅子,妈妈心里好暖。你会主动照顾人,你很棒!”  当晚,我也把这件事记录在孩子当日的闪光点中。  坚持记录儿子的闪光点已经两年了,身边有些爸爸妈妈问起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在我看来,记录
期刊
上周六晚饭后散步,路过工业区一处路段时,机警的小丫听出了异常。她提醒我,我站定了仔细听,果真听到“嗞嗞”的声音,那声音好像是从高压线那里传出来的。  那种声音,如果是喧嚣的白天,应该是听不到的。就这相对寂静的夜晚,我也是仔细听了好一会儿才分辨清楚来自何处。  “这不正常。”小丫说。  “谁知道呢。”我应付。  “有没有危险?应该通知有关部门。”  “也不知道属谁管,明天让爸爸问问再说吧。”我敷衍她
期刊
作者一家三口  “儿子医学博士毕业,现在是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医生。”虽然每次回答我都很低调,但同事们每每竖起大拇指,说我是成功人士。我哪里是什么成功人士,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充其量只是儿子梦想的引导者。男孩当自强  从小,儿子身上就有种不服输的劲头。6岁时,他眼馋邻家小哥的自行车,多次缠着我给他也买一辆,我觉得他还小,没给他买。  有一天,儿子看到奶奶家院子里一辆成人自行车,倔强地练了起
期刊
1  姑姑从老家过来玩。晚上她和小孙女英子视频,刚上幼儿园中班的英子听说奶奶回去要给带礼物,高兴得跳起来,说要一个大礼包。  一个晚上我都惦记着大礼包。第二天去零食铺子,挑小女孩喜欢的各样拿了一些,满满一大包,末了还在包里放了两本绘本。英子拿到这个大礼包,会很开心吧。  我喜欢给孩子带礼物,喜欢看他们收到礼物时眼里发的光。我对礼物单纯热切的渴望,来自童年的记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收到礼物是多么
期刊
摘 要:刘士聪先生散文翻译的“韵味”说,把作者、译者和读者联系起来,统一到同一审美层次上,既有理论依据,也符合文学翻译的实践,丰富了我国译论的美学思想。文章从声响与节奏、意境和氛围、个性化的话语方式三个方面对散文《胡二茄子》英译文进行赏析,展现“韵味”的精髓。  关键词:韵味 《胡二茄子》 声响节奏 意境氛围 话语方式  何谓好的翻译,何谓翻译的最高境界,如何译出原文的“味”?这一问题涉及翻译标准
期刊
孩子们都想写出好作文,可是好作文都藏在哪里呢?  我所带班的孩子们,作文本的封面除了自己的大名外,还有两行手写的大字——  “自己的,永远是独一无二的!”  “真诚的,永远是最走心的!”好作文藏在你自己的经历中,藏在你的真情实感里。  那些好作文,它们不调皮不捣蛋,更不会东躲西藏,就在你的心底,正眼巴巴地等着你发现它们,再用文字把它们带到大家面前。  我讲个故事给你们听。  有位语文老师请假了,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