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素质教育被提到议事日程,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的评价手段,考试能否适应并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针对考试过程中牵涉到的问题,本文从目标和原则、内容和要求、质量管理和保障机制方面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 考试制度改革目标和原则内容和要求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
为加强我院课程考核改革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创新性,配合并促进培养学生能力教学改革的实施,促进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我对进一步加强考试制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目标和原则
(一)坚持考核改革以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为指导思想,加强考核的导向、检查、激励、创新功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为目标,使“考核型学习”转变为“学习型考核”。
(二)考核改革要与课程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深化。通过考核了解教学的发展动态和教学效果,测量学生的能力水平,及时分析和反馈教学中的存在问题,通过考核促进因材施教。
(三)新的考核模式要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考核内容科学合理,考核方式便于组织实施,具有实践意义;考核改革要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
二、内容和要求
(一)针对课程特点,丰富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
针对不同的课程性质和特点,灵活选择考试形式,采取笔试(闭卷、开卷)、口试、操作、实验(践)能力测试、专业技能测试、撰写课程论文(包括课程大作业、小论文、学习心得等)、社会(企业)调查报告、作品设计展示等多样灵活的考核形式,鼓励几种不同考核方式相结合(如笔试与口试、理论测试与实验能力测试等),建立多元的考评体系,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1.理论性强的基础课程,考核形式以笔试(开卷、闭卷)为主,其他形式为辅,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这类课程应加强试题库建设,逐步实行“教考分离”。
2.专业课可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考核,以有利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实践和创新的能力。比如:适当选用成果性考核,如调查报告、作品展示等,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选用学生合作项目考核,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实践课(包括实验、实训、综合实践等)考核形式以实操、作品制作为主,并加强实践过程的考核,以考查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并在实践中培养和考核学生的创造、创新、创业能力。
(二)考核命题多样灵活,加强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内容的考核。
1.考核内容应坚持以发展能力为主,注重基础性、创新性和实践性考核内容的合理组合,减少客观性、记忆性考核内容,增加主观性、综合性、实践性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学生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批判、标新立异。
2.适当加强考试内容的开放性,克服以课本知识和课堂笔记为考试重点的狭隘性,使课内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与社会、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密切联系,教师要善于构建问题情境,根据培养要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综合分析,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平时注重自主拓展学习,积极获取社会、行业发展的信息,深化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应用。
3.考试题型的设计应多样灵活。少出一些只用一种方法、只有一个答案的客观题,多出一些综合性思考题、分析题、应用题,使考试既能检查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突出对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水平的考查。
(三)考核的评分标准应鼓励创新精神,重视思维、实践、创造能力的测试。
在对各类考核的成绩评定时,将独立思考和创新因素作为重要的评分标准,对学生具有创新性的、探讨性的观点给予较高分;主观题的评分标准要有弹性,允许有不同见解,评卷时关注答题的思维过程。同时,将这些考核评分标准和理念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反馈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并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自主探讨、研究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四)加强课程的过程性考核评价,规范过程考核的管理。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教师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可以通过作业、课堂讨论、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测验、期中考试等方式加强过程性考核评价,以此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引导学生的学习向能力培养方向发展。原则上,总评成绩中过程性考核占30%—40%,期末考试占60%—70%。
为保证过程考核成绩的有效性,应合理分配过程考核成绩比例,原则上应在第一次上课时告知学生过程性考核的方式和评分标准。同一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原则上要统一,减少过程考核的随意性。各系部应制定符合本单位教学特点的过程考核评定细则,并制定格式统一的过程考核成绩登记册。
(五)重视“考核后管理”,加强考核结果的分析、反馈,及时改进教学。
高度重视“考核后管理”,即要求学生对考核的结果认真自我总结、自我评价,查明学习中的薄弱点和差距,找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调整学习方法,使考核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师和管理者应及时对考核的结果及成绩的分布进行分析和评价,分析考核中反映的问题,总结教学工作中的成绩和经验,从而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质量管理和保障机制
(一)树立考核改革的观念。各系部要大力宣传考核改革的目标和意义,发动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考核改革研讨会;对教师进行命题原则、考核形式改革方面的培训,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核观念。
(二)加强考核改革研究,各系部应将考核改革纳入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研室、课程组开展教研活动的重要研究问题。
(三)各系部主任和教研室主任要加强对考核改革的质量管理和监督,在考核改革、试卷命题、考试质量分析等方面的改革坚持审核制度,确保改革的科学性、合理性,保证课程考核符合培养目标。每学期对本系教师的考核改革情况进行总结,对优秀经验进行宣传、推广。
(四)重视试卷的命题质量,完善阅卷质量标准和抽查制度,确保考试成绩的公平性和合法性。阅卷工作是考试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规范考试评卷工作,确保阅卷质量,就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评卷工作细则及要求,加强阅卷教师的责任制和试卷复核人的责任连带制,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同时,各系(部)应加大对阅卷质量的抽查、监控力度,确保阅卷程序规范化、评分标准合理化、成绩评定公开化。
关键词: 考试制度改革目标和原则内容和要求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
为加强我院课程考核改革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创新性,配合并促进培养学生能力教学改革的实施,促进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我对进一步加强考试制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目标和原则
(一)坚持考核改革以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为指导思想,加强考核的导向、检查、激励、创新功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为目标,使“考核型学习”转变为“学习型考核”。
(二)考核改革要与课程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深化。通过考核了解教学的发展动态和教学效果,测量学生的能力水平,及时分析和反馈教学中的存在问题,通过考核促进因材施教。
(三)新的考核模式要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考核内容科学合理,考核方式便于组织实施,具有实践意义;考核改革要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
二、内容和要求
(一)针对课程特点,丰富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
针对不同的课程性质和特点,灵活选择考试形式,采取笔试(闭卷、开卷)、口试、操作、实验(践)能力测试、专业技能测试、撰写课程论文(包括课程大作业、小论文、学习心得等)、社会(企业)调查报告、作品设计展示等多样灵活的考核形式,鼓励几种不同考核方式相结合(如笔试与口试、理论测试与实验能力测试等),建立多元的考评体系,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1.理论性强的基础课程,考核形式以笔试(开卷、闭卷)为主,其他形式为辅,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这类课程应加强试题库建设,逐步实行“教考分离”。
2.专业课可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考核,以有利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实践和创新的能力。比如:适当选用成果性考核,如调查报告、作品展示等,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选用学生合作项目考核,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实践课(包括实验、实训、综合实践等)考核形式以实操、作品制作为主,并加强实践过程的考核,以考查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并在实践中培养和考核学生的创造、创新、创业能力。
(二)考核命题多样灵活,加强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内容的考核。
1.考核内容应坚持以发展能力为主,注重基础性、创新性和实践性考核内容的合理组合,减少客观性、记忆性考核内容,增加主观性、综合性、实践性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学生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批判、标新立异。
2.适当加强考试内容的开放性,克服以课本知识和课堂笔记为考试重点的狭隘性,使课内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与社会、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密切联系,教师要善于构建问题情境,根据培养要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综合分析,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平时注重自主拓展学习,积极获取社会、行业发展的信息,深化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应用。
3.考试题型的设计应多样灵活。少出一些只用一种方法、只有一个答案的客观题,多出一些综合性思考题、分析题、应用题,使考试既能检查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突出对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水平的考查。
(三)考核的评分标准应鼓励创新精神,重视思维、实践、创造能力的测试。
在对各类考核的成绩评定时,将独立思考和创新因素作为重要的评分标准,对学生具有创新性的、探讨性的观点给予较高分;主观题的评分标准要有弹性,允许有不同见解,评卷时关注答题的思维过程。同时,将这些考核评分标准和理念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反馈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并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自主探讨、研究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四)加强课程的过程性考核评价,规范过程考核的管理。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教师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可以通过作业、课堂讨论、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测验、期中考试等方式加强过程性考核评价,以此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引导学生的学习向能力培养方向发展。原则上,总评成绩中过程性考核占30%—40%,期末考试占60%—70%。
为保证过程考核成绩的有效性,应合理分配过程考核成绩比例,原则上应在第一次上课时告知学生过程性考核的方式和评分标准。同一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原则上要统一,减少过程考核的随意性。各系部应制定符合本单位教学特点的过程考核评定细则,并制定格式统一的过程考核成绩登记册。
(五)重视“考核后管理”,加强考核结果的分析、反馈,及时改进教学。
高度重视“考核后管理”,即要求学生对考核的结果认真自我总结、自我评价,查明学习中的薄弱点和差距,找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调整学习方法,使考核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师和管理者应及时对考核的结果及成绩的分布进行分析和评价,分析考核中反映的问题,总结教学工作中的成绩和经验,从而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质量管理和保障机制
(一)树立考核改革的观念。各系部要大力宣传考核改革的目标和意义,发动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考核改革研讨会;对教师进行命题原则、考核形式改革方面的培训,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核观念。
(二)加强考核改革研究,各系部应将考核改革纳入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研室、课程组开展教研活动的重要研究问题。
(三)各系部主任和教研室主任要加强对考核改革的质量管理和监督,在考核改革、试卷命题、考试质量分析等方面的改革坚持审核制度,确保改革的科学性、合理性,保证课程考核符合培养目标。每学期对本系教师的考核改革情况进行总结,对优秀经验进行宣传、推广。
(四)重视试卷的命题质量,完善阅卷质量标准和抽查制度,确保考试成绩的公平性和合法性。阅卷工作是考试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规范考试评卷工作,确保阅卷质量,就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评卷工作细则及要求,加强阅卷教师的责任制和试卷复核人的责任连带制,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同时,各系(部)应加大对阅卷质量的抽查、监控力度,确保阅卷程序规范化、评分标准合理化、成绩评定公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