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探讨了
如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完善工艺过程,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
于生产实践中。
【关键词】氧化塔 换热面积 停留时间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世界各国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种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知识创新的竞争。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将决定该国在国际竞争和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因此,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是教育领域刻不容缓的新课题。在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只强调知识的积累,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职业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只掌握了理论知识,不能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而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正确地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解决生产中的一些难题,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指导实践的认识,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生产服务。
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渠道。人的一生所掌握的知识毕竟有限,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所掌握的知识更为有限,现代教育教给学生的应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学到知识。我们必须认清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当然教师仍然应该起主导作用。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教师占据整个课堂,满堂灌。要转变教学模式,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引导学生去理解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考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既不是接受现成的结论,也不是死记硬背这些结论。在课堂上教师要少讲、精讲,多给学生一些自由空间,要以启发式教学为基本方式。
我们在本溪市化学厂实习期间,根据氧化塔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改进意见,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氧化塔的结构及存在的问题
1.1 氧化塔是蒽醌法生产双氧水的关键设备之一,由三节等高塔组成,每节塔的有效高度为5.7m,全塔总有效高度为17.1m,各塔节之间互不相通。
1.2 氧化塔内所进行的反应是氧化反应,该反应是一个放热过程,反应所放出的热量被冷却水带走
由于氧化反应速度进行得很快,使得大部分反应都在上节塔内完成,而中节塔和下节塔得不到充分利用。经测试各节塔内物料反应的比例如下:上节塔完成总反应的73%,中节塔完成总反应的22%,下节塔完成总反应的5%,物料在全塔内总的停留时间为54分钟,存在的问题如下:
a.上节塔反应量大,放出热量多,反应热移出困难,造成上节塔内温度过高(工艺要求40~50℃、而实际高达70~75℃),使双氧水分解几率增大,导致产品收率下降。
b.上节塔内温度过高,造成塔内的有机溶剂大量蒸发,增加了原料消耗,提高了产品的成本。
c.双氧水分解,溶剂蒸发,极大地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同时也污染了环境。
2.改进意见
根据氧化塔的结构及存在的问题,决定保证物料在塔内的总停留时间不变,调整物料在各节塔内的停留时间,即缩短物料在上节塔及中节塔内的停留时间,延长物料在下节塔内的停留时间。使部分反应下移,减轻上节塔负荷从而降低上节塔的温度。为此,采取在塔的总高度及直径不变的情况下,将原三节等高塔改造成由上至下逐渐加长的氧化塔,以便充分发挥中、下塔的作用。改造后的氧化塔各塔节中的反应温度都保持在40~50℃,从而避免了上节塔温度过高的现象,使工艺条件更加优化。
3.计算结果
3.1 基本数据:
a.氧化塔直径1.0m;
b.年生产双氧水2000吨;
c.氢化液流量10. 80m3/h;
d.氢化液密度924.30kg/m3;
e.氢化液比热0. 695kcal/kg.k;
f.氧化液流量10. 93m3/h;
g,氧化液密度965. 2kg/m3;
h.氧化液比热0. 692kcal/kg.k;
i.物料进、出塔温度均为40℃;
j.冷却水入口温度为15℃,其出口温度为20℃。
3.2 上节塔高的计算
上节塔内反应量按总反应的35%计算。
所需换热面积:A1=8.9m2
求得上节塔高:L1=2.83m,取L1=3.0m
3.3 中节塔高的计算
中节塔内反应量按总反应的40%计算。所需换热面积:A=9.98m2
求得中节塔高:L2=3.2m,取L2=3.5m.
3.4 下节塔高的计算
下节塔高=全塔总有效高-(上节塔高+中节塔高)
=17.1-(3.0+3.5)
=10.6m
3.5 物料在各節塔内的停留时间
根据各节塔的高度,求得物料在各节塔内的停留时间为:上节塔内物料的停留时间为8分钟,中节塔内物料的停留时间为11分钟,下节塔内物料的停留时间为35分钟。
学生通过实习中发现的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在课程设计中进行改进。从化学反应动力学及热量衡算入手,对传统的设备进行改造,在设备现有规格及造价不变的前提下,基本上解决了生产上所存在的问题,降低产品的成本,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们指导教师感到在课程设计中教师正确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尽快地进入角色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汤金石 赵锦全,化工过程及设备。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 赵杰民,基本有机化工工厂装备.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
如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完善工艺过程,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
于生产实践中。
【关键词】氧化塔 换热面积 停留时间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世界各国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种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知识创新的竞争。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将决定该国在国际竞争和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因此,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是教育领域刻不容缓的新课题。在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只强调知识的积累,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职业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只掌握了理论知识,不能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而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正确地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解决生产中的一些难题,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指导实践的认识,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生产服务。
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渠道。人的一生所掌握的知识毕竟有限,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所掌握的知识更为有限,现代教育教给学生的应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学到知识。我们必须认清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当然教师仍然应该起主导作用。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教师占据整个课堂,满堂灌。要转变教学模式,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引导学生去理解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考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既不是接受现成的结论,也不是死记硬背这些结论。在课堂上教师要少讲、精讲,多给学生一些自由空间,要以启发式教学为基本方式。
我们在本溪市化学厂实习期间,根据氧化塔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改进意见,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氧化塔的结构及存在的问题
1.1 氧化塔是蒽醌法生产双氧水的关键设备之一,由三节等高塔组成,每节塔的有效高度为5.7m,全塔总有效高度为17.1m,各塔节之间互不相通。
1.2 氧化塔内所进行的反应是氧化反应,该反应是一个放热过程,反应所放出的热量被冷却水带走
由于氧化反应速度进行得很快,使得大部分反应都在上节塔内完成,而中节塔和下节塔得不到充分利用。经测试各节塔内物料反应的比例如下:上节塔完成总反应的73%,中节塔完成总反应的22%,下节塔完成总反应的5%,物料在全塔内总的停留时间为54分钟,存在的问题如下:
a.上节塔反应量大,放出热量多,反应热移出困难,造成上节塔内温度过高(工艺要求40~50℃、而实际高达70~75℃),使双氧水分解几率增大,导致产品收率下降。
b.上节塔内温度过高,造成塔内的有机溶剂大量蒸发,增加了原料消耗,提高了产品的成本。
c.双氧水分解,溶剂蒸发,极大地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同时也污染了环境。
2.改进意见
根据氧化塔的结构及存在的问题,决定保证物料在塔内的总停留时间不变,调整物料在各节塔内的停留时间,即缩短物料在上节塔及中节塔内的停留时间,延长物料在下节塔内的停留时间。使部分反应下移,减轻上节塔负荷从而降低上节塔的温度。为此,采取在塔的总高度及直径不变的情况下,将原三节等高塔改造成由上至下逐渐加长的氧化塔,以便充分发挥中、下塔的作用。改造后的氧化塔各塔节中的反应温度都保持在40~50℃,从而避免了上节塔温度过高的现象,使工艺条件更加优化。
3.计算结果
3.1 基本数据:
a.氧化塔直径1.0m;
b.年生产双氧水2000吨;
c.氢化液流量10. 80m3/h;
d.氢化液密度924.30kg/m3;
e.氢化液比热0. 695kcal/kg.k;
f.氧化液流量10. 93m3/h;
g,氧化液密度965. 2kg/m3;
h.氧化液比热0. 692kcal/kg.k;
i.物料进、出塔温度均为40℃;
j.冷却水入口温度为15℃,其出口温度为20℃。
3.2 上节塔高的计算
上节塔内反应量按总反应的35%计算。
所需换热面积:A1=8.9m2
求得上节塔高:L1=2.83m,取L1=3.0m
3.3 中节塔高的计算
中节塔内反应量按总反应的40%计算。所需换热面积:A=9.98m2
求得中节塔高:L2=3.2m,取L2=3.5m.
3.4 下节塔高的计算
下节塔高=全塔总有效高-(上节塔高+中节塔高)
=17.1-(3.0+3.5)
=10.6m
3.5 物料在各節塔内的停留时间
根据各节塔的高度,求得物料在各节塔内的停留时间为:上节塔内物料的停留时间为8分钟,中节塔内物料的停留时间为11分钟,下节塔内物料的停留时间为35分钟。
学生通过实习中发现的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在课程设计中进行改进。从化学反应动力学及热量衡算入手,对传统的设备进行改造,在设备现有规格及造价不变的前提下,基本上解决了生产上所存在的问题,降低产品的成本,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们指导教师感到在课程设计中教师正确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尽快地进入角色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汤金石 赵锦全,化工过程及设备。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 赵杰民,基本有机化工工厂装备.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