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高校课堂教学是联结教师专业素养与大学生培养质量的纽带,教学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更好履行人才培养职责,高校教师除了应该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完善的知识结构、卓越的科研创新能力,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还应该具备掌控教学环节的艺术,包括在思辨课前、课中和课后各教学环节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课前应具备良好的教学态度、课中应该理论功底与教学方法并重、课后应该拥有顺畅的沟通与反馈渠道。
【关键词】专业素养;教学水平;培养质量;高校教师
一、课堂教学是联结高校教师专业素养与大学生培养质量的纽带与桥梁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才需求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我国高校都提出更高的要求。与之相适应,我国高校也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高校硬件条件不断提升,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素养不断增强,许多高校新增专业教师大多具有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甚至很多高校不惜重金引入海归博士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教学方式不断突破,多媒体等电子教学方式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培养方式不断从以高校教室课堂教学为主向实验室以及校外实训基地延伸等等。然而,遗憾的是,我国大学生培养质量并没有因此而获得等比提升。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教师科研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应该服务于提升大学生培养质量的需要,尽管大学生培养空间有所延伸和放大,但作为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课堂教学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仍然是大学生整个培养过程的核心环节,专业课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仍然是决定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最关健的因素之一。而高校硬件条件不断提升、专业教师学历水平与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手段不断丰富并不能必然促进教学水平的大幅提升,如果缺乏教学环节掌控的艺术就会切断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对大学生培养质量影响的因果链条。
在高校发展激烈竞争的今天,高校无论是人才引进还是在校师资考核均过分注重专业课教师科研能力,而对教学水平高低等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是对高校教书育人、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最基本职责的严重悖背。因为专业教师深厚的理论功底、完善的知识结构、卓越的科研创新能力、先进的教学手段只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仅表明教师具备从事教学任务必备素养,能否将其多年的知识储备与科研成果融入其教学之中,还取决于是否具备全面有效掌控整个教学环节能力。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样的场景:假定教师学历都是名校的博士、科研能力极强,但教学水平普遍低下,按现行用人机制与考评体系很可能的评价结果是师资阵容非常强大,遗憾的是大学生培养质量并不总是与教师专业素养成正比。高校教师专业素养是因,学生培养质量是果,教师只有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又具备良好的教学水平才能使这种因果关系成立。显然,教学水平是联结高校教师专业素养与大学生培养质量的纽带与桥梁。因此,高校为了守住大学生培养质量这条生命底线,不断探索培养模式创新的今天,专业课教师如何掌控教学环节、提升教学水平,如何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进而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仍然是我国各高校亟需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之一。
二、思辨教学环节的内在关系:提升教学水平的逻辑起点
教学环节总体上可以分为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环节,基本关系图1所示:
在图1中,课前环节主要是根据即定的授课对象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并充分备课;课中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法都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要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选择应该有助于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每一节的课后都要与学生保持顺畅有沟通,使用学生的迷惑与疑问能够得到及时的解答,同时课后环节也是教学效果反馈的重要机制。也就是说在批改作业或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可以及时捕获教学效果的评价信息。如果没有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就要重新思考是不是教学目标设定过高或过低?如果教学目标是合理的,那是不是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安排存在问题?如果教学内容没有问题,是不是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选择存在问题?层层深入探寻教学环节的各各结点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重新设定教学目标或重新设计教学内容、策略与教学方法,为下一轮授课提供经验借鉴。因此,课前、课中与课后教学三环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高教学能力应该全面把握三者内在逻辑关系。
三、全面掌控教学环节提升教学水平的具体策略
(一)课前: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
课前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课前教学态度的认知对整个教学环节的掌控起到指引的作用。在课前教学环节掌控方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分析授课对象,设定教学目标: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专业课教师在接受授课任务以后,首先要认真分析授课对象。不同的授课对象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存在较大差异。同样一门课授课对象是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目标是截然不同的,而且不管是哪一类授课对象,教学理念都不应仅局限于教学大纲要求知识点的讲解、答疑与解惑,应该秉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理念,在设定教学目标的同时,应该对特定授课对象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进行整体性思考。例如,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的教学,如果授课对象是本科生,设定的教学目标应该使学生掌握我国现行税制中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具体构成、各税种应纳税额计算以及各税种、税系关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纳税人权利意识、纳税遵从与解读最新税政的能力,为将来从事财务工作持续为企业创造价值打下扎实的税法专业基础;如果授课对象是研究生,那么教学目标应该在本科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使用学生不仅是精通税法,同时对于现行税制设计对企业的政策效应、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应该有更深入的思考。
第二,教材选择:选择经典教材,但不局限于某一本教材。一本好的教材可以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起到关健作用。因此,在教学任务实施之前应该认真搜集与研读相关各种教材,为特定的授课对象选择难易适中的教材。笔者认为如果可能的话,应该为学生选择公认的权威的经典教材,注意知识的时效性。但教学时不应仅局限于某一本教材。因为任何一本教材都有其优势与不足,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材知识整合取长补短。
第三,认真备课:对教学内容进行准确与精通把握。授课之前应该首先对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准确与精通把握,但这只是备课的第一步。对于授课内容应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让书本上的文字成为自己可以掌控的知识。
第四,梳理重点与难点。课堂教学的每一章、第一节甚至每一堂课都不是平均分配时间而是会有所侧重。因此,教师在课前应该对整门课的重点与难点认真梳理,将授课过程整理出清晰的脉络,并对有限的课时进行合理分配,对授课的节奏做到心中有数。惟有课前的充分准备才能在让自己在课堂上为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负责。
(二)课中:理论功底与教学方法并重
深厚的理论功底与完善的知识结构是做好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教学来说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掌握教学方法的艺术。
第一,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第一堂课的问题导入非常重要。笔者认为,教师在某一门课开始授课之前首先要向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这门课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这门课在整个专业知识结构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如何学好这门课等一系列问题,而不是直接进入授课内容的传授。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充分阐释就会使学生明白学习这门课的目的与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如果学生的每门课学习之前教师都能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详细解释,那么学生最后一门课学习结束就会对自己整个知识结构非常清晰。
第二,授课过程中重点突出,难点分散。任何一门课都存在授课内容丰富与课时有限性的矛盾。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将课前梳理出的重点与难点讲通讲透,次要问题点到为止,点破为止。因为大学生独立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学过程需要关注的重点,通过课堂传授重点与难点,将简单的次要问题留到课堂之外可以通过删繁就简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思考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整门课程知识传授的完整性。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三,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讲授每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注重条理性和逻辑性,教师清晰的思路会使学生很容易说出每堂课的收获。同时,语言表述要充满自信、富有激情。讲课重在表达,语言尽可能准确、简练和生动,并努力做到深刻与幽默,使教学的严肃性与艺术性并举。平时注重案例的搜集与储备,通过案例的引入可以深入浅出地表达抽象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单位课时的知识容量饱满,注重与学生的教学互动。教师授课时应该随时捕捉学生听课状态的反馈信息,知识容量饱满的前提是注意授课质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知识容量与速度。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造和掌控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场”,保证教学效率与效果。
第五,体现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适时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保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例如,在《税法》课程在讲授增值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问题时可以问学生我国现行增值税转型到位了吗?如果没有,为什么?个人所得税中工资薪金所得免征额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是强化了个税的收入分配调控吗?如果没有,为什么?然后就相关问题和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懂得每门课的课堂教学只是开启学习的起点,而不是终点。过去,我们常说如果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面对知识更新换代如此频繁,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拥有一条流动的河水,是活水,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为这条河水保鲜。应该说教学是每一位教师的根本,科研可以为教学工作锦上添花。
(三)课后:顺畅的沟通与反馈渠道
课后教学环节是某一单位课时教学的终点,又是下一单位课时教学的起点。掌控课后教学环节可以及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疑问的同时,为教学效果的评判提供反馈信息。
第一,及时消除学生的疑问,增进教学效果。在回答学生问题时,应该对问题进行梳理和分类,对于书本上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经过简单思考可以得到答案以及与同学讨论可以解决的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解决,也就是说答疑不能剥夺学生思考的过程。但是,对于因课堂教学内容所引发的学生深入思考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应该引导学生探导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设定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可以获取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为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依据。现在信息技术非常发达,不仅可以课间休息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设定公共邮箱或即时通讯软件与学生保持充分交流。通过交流便可以较易发现重点问题学生是否掌握,难点问题学生是否真正明白。如果在授课过程中重点讲解的内容,课后许多学生都存在疑惑,则表明教学设计是存在问题的,应思考如何补救、并为下一轮授课时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策略设计与教学方法选择提供依据。
四、结语
总之,教学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无定法,没有也不应该有一种普适的教学模式,正如每一位成功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学风格与特色一样。然而,笔者认为所有的成功范式中教学环节的掌控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因此,全面掌控教学环节可以搭建教师自身素养与大学生培养质量之间的一座桥梁,有助于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更加从容、淡定,实现自我价值。
参 考 文 献
[1]王成瑞.以教学运行机制改革推进教学方法大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0(9),86~87
[2]刘小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新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89~91
[3]张大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0(9),4~6
项目基金: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2010年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号ZC2010025)。
【关键词】专业素养;教学水平;培养质量;高校教师
一、课堂教学是联结高校教师专业素养与大学生培养质量的纽带与桥梁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才需求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我国高校都提出更高的要求。与之相适应,我国高校也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高校硬件条件不断提升,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素养不断增强,许多高校新增专业教师大多具有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甚至很多高校不惜重金引入海归博士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教学方式不断突破,多媒体等电子教学方式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培养方式不断从以高校教室课堂教学为主向实验室以及校外实训基地延伸等等。然而,遗憾的是,我国大学生培养质量并没有因此而获得等比提升。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教师科研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应该服务于提升大学生培养质量的需要,尽管大学生培养空间有所延伸和放大,但作为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课堂教学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仍然是大学生整个培养过程的核心环节,专业课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仍然是决定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最关健的因素之一。而高校硬件条件不断提升、专业教师学历水平与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手段不断丰富并不能必然促进教学水平的大幅提升,如果缺乏教学环节掌控的艺术就会切断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对大学生培养质量影响的因果链条。
在高校发展激烈竞争的今天,高校无论是人才引进还是在校师资考核均过分注重专业课教师科研能力,而对教学水平高低等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是对高校教书育人、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最基本职责的严重悖背。因为专业教师深厚的理论功底、完善的知识结构、卓越的科研创新能力、先进的教学手段只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仅表明教师具备从事教学任务必备素养,能否将其多年的知识储备与科研成果融入其教学之中,还取决于是否具备全面有效掌控整个教学环节能力。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样的场景:假定教师学历都是名校的博士、科研能力极强,但教学水平普遍低下,按现行用人机制与考评体系很可能的评价结果是师资阵容非常强大,遗憾的是大学生培养质量并不总是与教师专业素养成正比。高校教师专业素养是因,学生培养质量是果,教师只有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又具备良好的教学水平才能使这种因果关系成立。显然,教学水平是联结高校教师专业素养与大学生培养质量的纽带与桥梁。因此,高校为了守住大学生培养质量这条生命底线,不断探索培养模式创新的今天,专业课教师如何掌控教学环节、提升教学水平,如何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进而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仍然是我国各高校亟需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之一。
二、思辨教学环节的内在关系:提升教学水平的逻辑起点
教学环节总体上可以分为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环节,基本关系图1所示:
在图1中,课前环节主要是根据即定的授课对象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并充分备课;课中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法都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要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选择应该有助于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每一节的课后都要与学生保持顺畅有沟通,使用学生的迷惑与疑问能够得到及时的解答,同时课后环节也是教学效果反馈的重要机制。也就是说在批改作业或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可以及时捕获教学效果的评价信息。如果没有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就要重新思考是不是教学目标设定过高或过低?如果教学目标是合理的,那是不是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安排存在问题?如果教学内容没有问题,是不是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选择存在问题?层层深入探寻教学环节的各各结点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重新设定教学目标或重新设计教学内容、策略与教学方法,为下一轮授课提供经验借鉴。因此,课前、课中与课后教学三环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高教学能力应该全面把握三者内在逻辑关系。
三、全面掌控教学环节提升教学水平的具体策略
(一)课前: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
课前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课前教学态度的认知对整个教学环节的掌控起到指引的作用。在课前教学环节掌控方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分析授课对象,设定教学目标: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专业课教师在接受授课任务以后,首先要认真分析授课对象。不同的授课对象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存在较大差异。同样一门课授课对象是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目标是截然不同的,而且不管是哪一类授课对象,教学理念都不应仅局限于教学大纲要求知识点的讲解、答疑与解惑,应该秉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理念,在设定教学目标的同时,应该对特定授课对象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进行整体性思考。例如,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的教学,如果授课对象是本科生,设定的教学目标应该使学生掌握我国现行税制中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具体构成、各税种应纳税额计算以及各税种、税系关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纳税人权利意识、纳税遵从与解读最新税政的能力,为将来从事财务工作持续为企业创造价值打下扎实的税法专业基础;如果授课对象是研究生,那么教学目标应该在本科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使用学生不仅是精通税法,同时对于现行税制设计对企业的政策效应、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应该有更深入的思考。
第二,教材选择:选择经典教材,但不局限于某一本教材。一本好的教材可以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起到关健作用。因此,在教学任务实施之前应该认真搜集与研读相关各种教材,为特定的授课对象选择难易适中的教材。笔者认为如果可能的话,应该为学生选择公认的权威的经典教材,注意知识的时效性。但教学时不应仅局限于某一本教材。因为任何一本教材都有其优势与不足,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材知识整合取长补短。
第三,认真备课:对教学内容进行准确与精通把握。授课之前应该首先对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准确与精通把握,但这只是备课的第一步。对于授课内容应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让书本上的文字成为自己可以掌控的知识。
第四,梳理重点与难点。课堂教学的每一章、第一节甚至每一堂课都不是平均分配时间而是会有所侧重。因此,教师在课前应该对整门课的重点与难点认真梳理,将授课过程整理出清晰的脉络,并对有限的课时进行合理分配,对授课的节奏做到心中有数。惟有课前的充分准备才能在让自己在课堂上为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负责。
(二)课中:理论功底与教学方法并重
深厚的理论功底与完善的知识结构是做好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教学来说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掌握教学方法的艺术。
第一,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第一堂课的问题导入非常重要。笔者认为,教师在某一门课开始授课之前首先要向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这门课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这门课在整个专业知识结构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如何学好这门课等一系列问题,而不是直接进入授课内容的传授。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充分阐释就会使学生明白学习这门课的目的与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如果学生的每门课学习之前教师都能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详细解释,那么学生最后一门课学习结束就会对自己整个知识结构非常清晰。
第二,授课过程中重点突出,难点分散。任何一门课都存在授课内容丰富与课时有限性的矛盾。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将课前梳理出的重点与难点讲通讲透,次要问题点到为止,点破为止。因为大学生独立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学过程需要关注的重点,通过课堂传授重点与难点,将简单的次要问题留到课堂之外可以通过删繁就简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思考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整门课程知识传授的完整性。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三,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讲授每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注重条理性和逻辑性,教师清晰的思路会使学生很容易说出每堂课的收获。同时,语言表述要充满自信、富有激情。讲课重在表达,语言尽可能准确、简练和生动,并努力做到深刻与幽默,使教学的严肃性与艺术性并举。平时注重案例的搜集与储备,通过案例的引入可以深入浅出地表达抽象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单位课时的知识容量饱满,注重与学生的教学互动。教师授课时应该随时捕捉学生听课状态的反馈信息,知识容量饱满的前提是注意授课质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知识容量与速度。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造和掌控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场”,保证教学效率与效果。
第五,体现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适时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保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例如,在《税法》课程在讲授增值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问题时可以问学生我国现行增值税转型到位了吗?如果没有,为什么?个人所得税中工资薪金所得免征额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是强化了个税的收入分配调控吗?如果没有,为什么?然后就相关问题和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懂得每门课的课堂教学只是开启学习的起点,而不是终点。过去,我们常说如果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面对知识更新换代如此频繁,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拥有一条流动的河水,是活水,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为这条河水保鲜。应该说教学是每一位教师的根本,科研可以为教学工作锦上添花。
(三)课后:顺畅的沟通与反馈渠道
课后教学环节是某一单位课时教学的终点,又是下一单位课时教学的起点。掌控课后教学环节可以及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疑问的同时,为教学效果的评判提供反馈信息。
第一,及时消除学生的疑问,增进教学效果。在回答学生问题时,应该对问题进行梳理和分类,对于书本上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经过简单思考可以得到答案以及与同学讨论可以解决的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解决,也就是说答疑不能剥夺学生思考的过程。但是,对于因课堂教学内容所引发的学生深入思考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应该引导学生探导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设定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可以获取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为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依据。现在信息技术非常发达,不仅可以课间休息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设定公共邮箱或即时通讯软件与学生保持充分交流。通过交流便可以较易发现重点问题学生是否掌握,难点问题学生是否真正明白。如果在授课过程中重点讲解的内容,课后许多学生都存在疑惑,则表明教学设计是存在问题的,应思考如何补救、并为下一轮授课时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策略设计与教学方法选择提供依据。
四、结语
总之,教学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无定法,没有也不应该有一种普适的教学模式,正如每一位成功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学风格与特色一样。然而,笔者认为所有的成功范式中教学环节的掌控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因此,全面掌控教学环节可以搭建教师自身素养与大学生培养质量之间的一座桥梁,有助于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更加从容、淡定,实现自我价值。
参 考 文 献
[1]王成瑞.以教学运行机制改革推进教学方法大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0(9),86~87
[2]刘小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新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89~91
[3]张大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0(9),4~6
项目基金: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2010年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号ZC201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