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病因,对症下药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guo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求真”的教育思想是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奋斗目标,是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但今天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却深感求“真”的无奈,学生抄袭作文的现象越演越烈。这不仅表现在学生平常的作文练习上,而且频繁出现于每年一度的高考作文中。作文即做人,文品即人品。社会高呼诚信之风,因而对学生抄袭作文这一行为深恶痛绝,大有“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之势。然而这只“老鼠”屡打不死,这股“抄袭”之风屡禁不止,值得我们反思。
  学生抄袭作文的现象在近几年较为“流行”,细细想之,实乃事出有因,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行的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今天强调“素质教育”,但决定学生命运的何尝不是几场考试呢?当学生经历了“十二年寒窗”,在“千军万马”的战场上能有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那不是作弊,但可能在考试中得高分!),谁会不心动?再者现在各级教育部门在“教学评估”上,几乎也陷入了“惟分数论”的怪圈。受此影响,当前许多教师的作文教学目标离“素质教育”越来越远。作文考试时,押题、猜题现象盛行不止。为了探索出一条对付“应试作文”的“捷径”,一些教师把“拿来主义”变成其主要的教学行为。于是,“范文至上”成了作文教学的“法宝”,“以不变应万变”成了教师的制胜高招!
  二、作文命题的宽泛性。近几年,作文命题向扩展型题目转变。虽然这种扩展型题目,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能起到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作用,但是其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命题本身的宽泛性。“旧瓶装新酒”,使学生准备的范文有时的确可以找到一定的用武之地。学生作文中虽有语言相似的优美,结构相似的精巧,例子蕴涵义也相似的深刻,但比起一些字句凌乱、结构松散的文章,结果这类具有相似性的文章所得分数要高得多。为了能取得应试的好成绩,变样“抄袭”作文确实不失为广大学生乐此不疲的一种“捷径”。
  三、教师素质问题。当前很多语文老师不读文学作品,缺少文学修养,写不了像样的文章,文学鉴赏能力也不高,他们无法辨别和有效对待“抄袭”之作。有很多语文教师对作文的教学模式就是应试,他们缺乏作文教学改革的意识。中学语文教材一般以不同的文体划分单元,结束了一个单元的教学,教师就让学生写一篇同样体裁的作文。学生下意识地就模仿课本中的范文来写,模仿得像,就是好作文,不像就不是好作文。如此经年累月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能具备敏捷的文思和足够的自信力呢?最近几年,新概念作文对中学作文教育有所冲击,但效果不大。有些语文老师,并没有从根本上启发学生去创新,而是让学生去模仿新概念作文,走的还是应试作文教育的老路,只不过模仿的对象变了。
  四、作文软件的出现。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各种所谓“作文之星”、“作文宝典”之类的作文软件。这些软件大多具有“范文库”、“资料库”、“作文技巧大全”和“作文快速生成器”等内容。学生借助此软件,无须自己动笔,只需输入关键词,就可以自动书写作文,题材可以随意扩充,而且不会雷同。作文软件确实带来了作文学习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但这样机械的作文模式一方面会使学生形成应付心理,很多学生平常作文就去抄袭;另一方面造成学生对写作软件的依赖,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缺乏,学生的作文能力不仅不会得到提高,反而会逐步削弱。这也必定带来学生备战考试的抄袭心理,因此作文教学软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学生抄袭风气的滋长。
  当学生面临诸多困惑时,他们确实无所适从。为了少走“歪”路,为了多得考分,为了对得起老师和家长,为了自己美好的明天,今天的学生明知“山有虎”,却也偏向“虎山行”,不惜抛弃了自己的诚信!“救救孩子”的呼声,从鲁迅到刘心武,可谓振耳发聩。试想我们的学生也曾在各种写作中表达着自己的纯真感情,在平时也曾创作过奇文佳作。何以在对待作文考试时就变得如此“虚伪”和只有“他信力”了呢?所以如果要追究学生抄袭作文的过错,板子不应该打在学生身上,而应该转向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教育体制。当然,语文教师更应该“不待扬鞭自奋蹄”了:
  1.教师要具有辨别真伪的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在于教师从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经常激发他要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抄袭和仿写的界限不容易把握。教师评判失误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因而教师要慎重使用或尽量不用“抄袭”一词,但教师要有一双辨清真伪的“火眼金睛”。教师要扩大阅读面,提高文学素养,提高自己的辨“伪”能力。教师要熟悉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提高自己的鉴“真”水平。教师还要尽可能的让“抄袭”之作无处遁形。作文教学要民主,教师要倡导作文评改的开放,把作文交给学生去评。如果是抄袭的,就会很容易被辨认出来。因为,大家读的内容相互是比较熟悉的,谁也不愿意在同学面前暴露自己,抄袭现象会减少一些。
  2.教师要用爱心对待“抄袭”之作。前面我们分析了产生“抄袭”之作的诸多原因。教师要能去理解学生,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逐渐地引导他们远离“抄袭”之作。如果“怒目相向”,加以讥讽,那么就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或者今后“乔装打扮”自己的“抄袭”之作。记得有一次我布置一个关于“文学与生存”的话题作文,一个星期后交上来的文章很多是“抄袭”之作。当时我很生气,但后来细心想想,我觉得有点儿错怪学生。因为这个话题本身难度就比较大,繁重的学习压力使得学生很难静下心来自己写作。所以我决定以这次作文为契机,在学生中就“抄袭”作文的行为做一次引导。我有选择地把学生的文章分为两类。一类是部分参考别人文章,但主体属于自己构思的文章;一类属于完全把别人的文章或摘抄或拼凑而成的文章。然后我就分别请这些学生讲讲自己创作的经历和收获。学生在宽容的气氛中知道了抄袭和仿写的区别,认识到了抄袭的难堪和不道德,同时也感觉到了自己真情之作的可贵和乐趣。
  3.教师要细心对待“仿写”之作。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创作“仿写”之作对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指导学生写好“仿写”之作,但一定要细心对待仿写之作。教师一方面要肯定仿写之作,另一方面也要说明“仿写”之作毕竟是模仿,缺少创新。写作应该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没有创造,写作就没有活力。 “仿写”之作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同样一片蓝天,同样一个话题,同样一份情感,每个人的观察和感悟不同,文章自然也是大相径庭。写作的关键还在于自己的真情体验和自我创造。
  4.教师要精心呵护“真情”之作。作文本应该是写作者个性的体现,真情的流露;它是写作者思想的反映,灵魂的展示;它是健康情感的培育,精神世界的丰盈,人格魅力的成熟。 华丽是美,朴素也是美;明朗是美,含蓄也是美。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精心呵护“真情”之作,让学生明白作文的本质,激发写作的热情。记得笔者曾在母亲节的时候指导学生写《我的母亲》。班上有一位男生的母亲在多年之前因一些小事想不开轻生了,所以文章中该生真实表达了对母亲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以及自己的一些心理障碍。但行文语言琐碎,也较多语法问题。我找该生交流,指出文章的优缺点,并征询他是否可以让全班同学一同来修改该文。后来该生的《我的母亲》在全班展示,同学们都为他的真挚情感所打动,不但帮他修改文章,而且给他鼓舞,化解了他心中郁积的情感。该生很受感动,不但写作热情高涨,而且心中也明朗起来。该文后来也发表了,这对激发其他同学抒写“真情”之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5.教师要用心通过多种形式来进行开放性的写作教学。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进行的是借助纸张的文本书写,这是单一的,而现在的作文教育则应该是开放的,现代的,多样的。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活动表现创作:如表演、讨论、办手抄报、创作剧本等。学生也可以展示文本的不同状态:如有声的配乐朗读,赋画的诗情欣赏,或者是集声音、图象和动画于一体的电子文本。开放性的写作行为让学生在全方位的艺术运用中进一步的感知文学、热爱文学和创作文学。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考核可以进行采分制,结合学生多方面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态度来确定。这样既避免了一场作文考试决定成绩的偶然性和侥幸性,又肯定了学生平常写作的积极性和真实性。
  6.作文软件的慎用。在作文教学改革的今天,教师对作文软件既不应当排斥,也不应该依赖。要科学指导学生运用作文软件,让学生明确写作软件只是工具,即便运用得再熟练,也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写作水平。写作的基本功在于多读多写,写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
  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善于辨别“抄袭”之作,努力做个有“心”人,并能科学指导学生运用作文软件,那么学生的写作真情肯定会多一点,学生的抄袭之文和抄袭之心则会少一点。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能为作文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少一些应试写作的功利性,多一些真情写作和诚信写作的人文性。例如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是否能完善一些,让学生不再把明天押在几场考试上;作文的命题是否能既有效又科学,让学生在写作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和倾诉心中的情感;社会是否能为学生提供一方诚信的净土,以诚信为荣,以“抄袭”为耻……
  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抄袭”之文会“山穷水尽”,我们的作文教学会“柳暗花明”!
  (吴春风,江苏镇江高专丹阳校区人文科学系)
其他文献
可怕的岁月结束了,封闭的时代走远了,中国艺术界也随之唱出了新的歌声,“朦胧诗”诞生了。  “朦胧诗”的出现打破了文坛的平静。这些诗让人觉得陌生,让人觉得惊诧,让人觉得古怪。许多“朦胧诗”失去了传统的明朗基调,蒙上了一层朦胧的氛围。诗变得费解或不可解了。它不再明白如话,虽然意蕴甚深;它不再是政治行动的配角鼓手号角,却更多的书写人的追求、人的痛苦和人的复杂意识。  理想的破灭,现实的残酷,这些都促使“
期刊
2001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表明我们已经将对话教育的理念引入了语文教学领域。这对传统的独自式语文教学是一种冲击、突破与超越。对话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  一、对话在阅读教学中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有关作文教学的阐述,突出和强调了作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特点,体现了作文教学新的理念和新的精神,指出了作文教学的改革发展方向。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倡写个性化作文。  所谓个性化作文,就是学生自主作文,自由表达,写真事,抒真情,有创意。可见,“‘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  那么,在作文写作中如何使作文个性化呢?    一、思
期刊
清儒章学诚在概括战国文章的写作特色时说:战国文章“深于比兴,深于取象”(《文史通义》)。又说:“未尝离事而言理”。前者是说战国文章善用譬喻,善于比事连类,阐明道理;后者是说战国文章说理富于形象性。这个说法,衡之于《战国策》,包括《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内,是很有见地的。但引喻设譬,形象地说明某个道理,并非只是由于“比兴之尚,讽谕之义,固行人(策士)之所肄”(章学诚《文史通义》),主要还是为达到讽谕的目
期刊
苏轼(1037~1101)堪称中国文学史上一座无可争议的高峰。“如果没有苏轼,宋代文学将会平淡得多。”对于苏轼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苏学”。中国文学史的长河群星璀璨,而苏轼之不同于李白、杜甫、曹雪芹等文学大家的独特魅力,就在于他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表现出了超逸的人格风范,并将其种种人生感受和哲思无不尽意地付诸文学创作。他能够把自己从时代氛围、自身经历中所获得的人生感悟融注于具体形象和日常
期刊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选入了曹禺的名作《雷雨》(节选),分析周朴园形象是讲授这课的重要内容。在大多数的语文课堂上,以及较通用的权威教学参考书中,对周朴园的形象特征概括不外乎“虚伪、自私、冷酷”。这不能说不对,但可以说是无效的。因为这几个词可以用来描述许多文学人物,周朴园这一经典形象的美学特质远未能以之涵盖。下面,作者尝试分析周朴园这一形象的复杂内涵。  根据教材中课后作业的提示,我们从周朴园对侍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历来学者研究贾谊(前200~前168)的《旱云赋》,主要是赏析其中写气图貌、刻镂精工、形象生动、姿态横生的艺术匠心,褒扬作者重农、悯农、以民为本、谴责人主的高超思想境界,指出该赋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如此,固然是解读《旱云赋》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文学创作的实践告诉我们,作品与创作主体的学养、阅历、思想和个性特征往往是一个完整自足的系统。随着创作主体特征的多样性展开,作品内涵也呈现出多
期刊
语文是为人的终生成长提供营养的学科,语文教我们尊重生命、贴近自然、融入生活;语文教我们同情与宽容,唤起想象,启迪心灵,提升精神品质与人生境界;语文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浸润着人文色彩,流溢着生命的动感,承载着智慧的传递。语文课堂必须凸现人文光彩,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精神交流的园地。反思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提问、分析、讲解成为课堂主旋律。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忽视了情感态度
期刊
人文教育是新课改一个鲜明的亮点和基本特色。这次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之一便是旗帜鲜明地倡导人文精神教育。诚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规定的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明确列出要使学生具有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关注人文精神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语文学科是最具代表性的人文学科。可见,在语文学科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是何等的重要与紧迫。  一、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  人文精神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期刊
《现代语文》2005年第5期发表广东省高中老师石和平教学戴望舒《雨巷》的教案和课堂记录,同时配合发表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特级教师王土荣的点评。  我觉得他们对“油纸伞”的理解都具有一定的教条主义和牵强附会的特点,只是一味地强调“油纸伞”怎么好,怎么不可替代。一个学生问:油纸伞根本不能挡住雨,诗人为什么撑一把油纸伞而不是布伞?学生不知道不同时期的伞的特点,而且以为油纸伞是直接用纸做的不能挡住雨。有的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