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阅读一直是语文高考命题的“重头戏”,掌握这类题目的答题方法能有效地提高考试成绩。本文对历年文言文阅读的命题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针对不同题型提出了相应的应试策略。
【关键词】高考 文言文阅读 命题规律 应试策略
自从将文言文阅读纳入高考试题以来,它已成了其中一块“重头戏”,特别是近几年全国卷、各省市卷,该题的分值基本上在20分左右。面对如此厚重的考试内容,广大考生应如何做到“与古人亲密接触”,如何应对看似庞大的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呢?笔者就十多年来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谈一谈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命题规律以及复习备考策略,仅供广大同行和考生朋友参考。
一、命题特点
纵观历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较以往,稳中有变,变中呈新,传递出使人关注的诸多新信息。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命题原则看,试题严格遵守《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符合阅读规律,贴近考生实际,既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又有利于中学文言文教学。
(二)从选材趋向看,试题取材以史传散文为主,同时又有所突破。这些史传散文,一般没有生僻难解的词语,没有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也少有难解的名物典章制度方面的专门术语,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历史人物多为正面的,诸如忠臣、孝子、良吏,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但近两年,史传类材料“一枝独秀”的局面已被打破,试题选材已向多元化方面发展。全国及各省市试卷,除“二十四史”以外,选材范围扩大到寓言故事、游记、序言、小品、文言小说等。比如,2006年江西卷选题取自清代郑日奎《醉书斋记》,北京卷取自《晏子春秋》,湖北卷取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今后这种趋势将继续扩大。这表现在文本出处会更加多元化,选文的文体会更加丰富多彩,文本的内容更加丰富。
(三)从命题内容看,稳中有变。实词含义、文句翻译、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虚词用法、信息的筛选与提取、文言句式、古今异义等往往交错考查。
(四)从命题技巧看,错项设置具有相当的迷惑性,其迷惑因素因题而异。比如实词含义题,常见的迷惑因素有:(1)无中生有。如1998年全国卷第16题B项将“以金人曳出,击之败面”中“曳”释为“蜂拥”(正确义:拖,拉),2006年福建卷第5题B项“天下宗周”中“宗”释为“祭祀”(正确义:尊奉、归顺),这些纯属子虚乌有;如果考生不了解这些常见文言实词的基本义项,则极易信以为真,误入歧途。(2)以今释古。例如,1994年全国卷第12题,考查“扬州辟从事史”及“竭身运力,以给供养’’中加点实词的读音和意义。如果考生不注意文言实词古今异同的特点,以今音今义去对待古音古义,把“辟”读作pi,释为“设立”,把“给”读作gei,释为“给以”,则误入“陷阱”。正确的答案是“辟”。读作bi,释为“征召”,“给”读作ji,释为“使……丰足”。又如2005年山东卷第9题B项“益趼弛,不问生产”,把“生产”解释为“生活与财产”,正确意思应是“谋生之业”。
(五)从命题难度来看,总体下调。当然,难度下降不等于不要难度。事实上,文言文阅读题要全部答对也决非易事。
二、复习备考策略
针对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特点,我们在复习备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吃透考纲精神。《考试说明》既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我们复习备考的指南,必须吃透考点含义,把准能力要求。要特别留心《考试说明》的些微调整,密切关注考试信息,及时调整复习内容,进一步增强复习工作的针对性。
(二)夯实课本基础。高考文言文阅读尽管材料取自课外,但所考查的知识点一般在课内,能力要求也没有超越教材。因此,所有课文要熟读,该背诵的要认真去背;文言文单元基础知识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课文中的例子逐个进行重点整理消化。只有把课本这个基础夯实了,夯牢了,才能形成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三)注重课外阅读。《考试说明》对考生文言文阅读总的能力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但是,仅仅依靠教材上几十篇文言文是难以达到这一要求的。因此,一定要加强课外阅读,但要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应重点突出文学性较强的记叙体史传散文并兼顾其它形式的文体。
(四)加强科学训练。复习离不开训练,但决不是多多益善,必须讲究科学,以质取胜。
1.常练习综合试题。无论是阅读材料的选择,还是试题的内容、方式以及能力要求、总体难度均须吻合高考要求。若条件允许,应多做一做各省市的一些高考题和模拟题。
2.训练解题技巧方法。掌握解题技巧方法,有利于提高解题速度,提高解题命中率。常见的解题技巧方法有:(1)整体把握文意。解答文言文阅读试题,首先应当快速浏览全文(个别语言障碍,只要不妨碍答题,就要毫不犹豫地跳读过去),整体感知文意;也就是说,要弄清材料涉及什么人,这些人是什么关系,都做了哪些事,通过这些事反映了人物什么精神品质,作品的思想倾向如何。把这些弄明白了,答题才能顺利。(2)联系语境推断。无论是词义、句意的理解,还是文意的分析概括,其正误都必须联系上下文乃至全段语意推断。(3)迁移课内知识。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与课文总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因而把课文内学过的知识灵活迁移到高考中,就能迅速准确地答好试题。(4)识别干扰因素。高考文言文阅读题错项设置的干扰因素多种多样。诸如:张冠李戴,曲解原意;随意引申,任意拔高、贬损;真真假假,正误参半;以偏概全,妄加推断;无中生有,夸大事实……考生要善于根据题型特点仔细分辨。一旦找准了干扰因素,也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5)排除法。这种方法快捷、省时,运用相当普遍,尤其适用于信息筛选题。具体做法是:先确认不属于题干指令的句子,然后对照选项,逐一进行排除,余下的便是正确答案。(6)文言文的翻译力求做到“信”“达”“雅”,既要忠实于原文意思,、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又要明白通畅地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尽量体现出词类活用、省略现象、文言特殊句式等相关知识。
3.掌握好答题时间。从历年考试情况看,总有考生因文言文阅读答题时间控制不好而影响全局的。因此,考生必须强化时间意识,一般说来,所花的答题时间数最好不要超过该题所设置的分值数,一般应控制在15—20分钟内,并争取较高的正确率。
总之,只要广大考生朋友做到了“知已知彼”,夯实了基础,在考场上能沉着应战,相信,胜利的鲜花一定会属于你们的。
作者单位:内蒙古敖汉旗新惠中学。
【关键词】高考 文言文阅读 命题规律 应试策略
自从将文言文阅读纳入高考试题以来,它已成了其中一块“重头戏”,特别是近几年全国卷、各省市卷,该题的分值基本上在20分左右。面对如此厚重的考试内容,广大考生应如何做到“与古人亲密接触”,如何应对看似庞大的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呢?笔者就十多年来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谈一谈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命题规律以及复习备考策略,仅供广大同行和考生朋友参考。
一、命题特点
纵观历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较以往,稳中有变,变中呈新,传递出使人关注的诸多新信息。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命题原则看,试题严格遵守《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符合阅读规律,贴近考生实际,既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又有利于中学文言文教学。
(二)从选材趋向看,试题取材以史传散文为主,同时又有所突破。这些史传散文,一般没有生僻难解的词语,没有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也少有难解的名物典章制度方面的专门术语,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历史人物多为正面的,诸如忠臣、孝子、良吏,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但近两年,史传类材料“一枝独秀”的局面已被打破,试题选材已向多元化方面发展。全国及各省市试卷,除“二十四史”以外,选材范围扩大到寓言故事、游记、序言、小品、文言小说等。比如,2006年江西卷选题取自清代郑日奎《醉书斋记》,北京卷取自《晏子春秋》,湖北卷取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今后这种趋势将继续扩大。这表现在文本出处会更加多元化,选文的文体会更加丰富多彩,文本的内容更加丰富。
(三)从命题内容看,稳中有变。实词含义、文句翻译、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虚词用法、信息的筛选与提取、文言句式、古今异义等往往交错考查。
(四)从命题技巧看,错项设置具有相当的迷惑性,其迷惑因素因题而异。比如实词含义题,常见的迷惑因素有:(1)无中生有。如1998年全国卷第16题B项将“以金人曳出,击之败面”中“曳”释为“蜂拥”(正确义:拖,拉),2006年福建卷第5题B项“天下宗周”中“宗”释为“祭祀”(正确义:尊奉、归顺),这些纯属子虚乌有;如果考生不了解这些常见文言实词的基本义项,则极易信以为真,误入歧途。(2)以今释古。例如,1994年全国卷第12题,考查“扬州辟从事史”及“竭身运力,以给供养’’中加点实词的读音和意义。如果考生不注意文言实词古今异同的特点,以今音今义去对待古音古义,把“辟”读作pi,释为“设立”,把“给”读作gei,释为“给以”,则误入“陷阱”。正确的答案是“辟”。读作bi,释为“征召”,“给”读作ji,释为“使……丰足”。又如2005年山东卷第9题B项“益趼弛,不问生产”,把“生产”解释为“生活与财产”,正确意思应是“谋生之业”。
(五)从命题难度来看,总体下调。当然,难度下降不等于不要难度。事实上,文言文阅读题要全部答对也决非易事。
二、复习备考策略
针对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特点,我们在复习备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吃透考纲精神。《考试说明》既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我们复习备考的指南,必须吃透考点含义,把准能力要求。要特别留心《考试说明》的些微调整,密切关注考试信息,及时调整复习内容,进一步增强复习工作的针对性。
(二)夯实课本基础。高考文言文阅读尽管材料取自课外,但所考查的知识点一般在课内,能力要求也没有超越教材。因此,所有课文要熟读,该背诵的要认真去背;文言文单元基础知识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课文中的例子逐个进行重点整理消化。只有把课本这个基础夯实了,夯牢了,才能形成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三)注重课外阅读。《考试说明》对考生文言文阅读总的能力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但是,仅仅依靠教材上几十篇文言文是难以达到这一要求的。因此,一定要加强课外阅读,但要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应重点突出文学性较强的记叙体史传散文并兼顾其它形式的文体。
(四)加强科学训练。复习离不开训练,但决不是多多益善,必须讲究科学,以质取胜。
1.常练习综合试题。无论是阅读材料的选择,还是试题的内容、方式以及能力要求、总体难度均须吻合高考要求。若条件允许,应多做一做各省市的一些高考题和模拟题。
2.训练解题技巧方法。掌握解题技巧方法,有利于提高解题速度,提高解题命中率。常见的解题技巧方法有:(1)整体把握文意。解答文言文阅读试题,首先应当快速浏览全文(个别语言障碍,只要不妨碍答题,就要毫不犹豫地跳读过去),整体感知文意;也就是说,要弄清材料涉及什么人,这些人是什么关系,都做了哪些事,通过这些事反映了人物什么精神品质,作品的思想倾向如何。把这些弄明白了,答题才能顺利。(2)联系语境推断。无论是词义、句意的理解,还是文意的分析概括,其正误都必须联系上下文乃至全段语意推断。(3)迁移课内知识。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与课文总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因而把课文内学过的知识灵活迁移到高考中,就能迅速准确地答好试题。(4)识别干扰因素。高考文言文阅读题错项设置的干扰因素多种多样。诸如:张冠李戴,曲解原意;随意引申,任意拔高、贬损;真真假假,正误参半;以偏概全,妄加推断;无中生有,夸大事实……考生要善于根据题型特点仔细分辨。一旦找准了干扰因素,也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5)排除法。这种方法快捷、省时,运用相当普遍,尤其适用于信息筛选题。具体做法是:先确认不属于题干指令的句子,然后对照选项,逐一进行排除,余下的便是正确答案。(6)文言文的翻译力求做到“信”“达”“雅”,既要忠实于原文意思,、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又要明白通畅地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尽量体现出词类活用、省略现象、文言特殊句式等相关知识。
3.掌握好答题时间。从历年考试情况看,总有考生因文言文阅读答题时间控制不好而影响全局的。因此,考生必须强化时间意识,一般说来,所花的答题时间数最好不要超过该题所设置的分值数,一般应控制在15—20分钟内,并争取较高的正确率。
总之,只要广大考生朋友做到了“知已知彼”,夯实了基础,在考场上能沉着应战,相信,胜利的鲜花一定会属于你们的。
作者单位:内蒙古敖汉旗新惠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