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传统文化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wu9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百家讲坛》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宗旨,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大力传播传统文化,从小视角切入大主题,用小故事阐释大道理。为更好地为观众服务,《百家讲坛》坚持经典与当代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制作思路。
  关键词:《百家讲坛》 中国故事 传统文化 制作思路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中华文明绵延发展五千多年,从未中断,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古老的文明和丰富的历史也让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百家讲坛》有了取之不尽的故事、用之不竭的题材以及传之不朽的经典。《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宗旨,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换言之,就是“让专家讲好中国故事,让大众领略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形式是多样的,但核心系统是思想,即以儒家思想为主,通过融合吸收各家思想和外来思想文化,而形成的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思想体系。a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当今经济发展方兴未艾、社会进步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百家讲坛》作为一档开办了多年的文化传播类节目,如何才能更好地将丰富历史文化宝库中蕴含的道德规范、人文精神、思想观念创造性转化、发展、传播出去,这需要媒体人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一、好的故事,能够胜过千言万语
  (一)爱听故事是每一个人的天性 讲故事是每一个人的本能,听故事是每一个人的天性。这种“故事”基因深深地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里,永远挥之不去。现实中的人们,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讲好故事,但一定是每一个人都爱听故事,爱听好故事。
  人类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也有着与生俱来的表现欲,而所有这些都可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得到满足。一个好故事总是那么引人入胜,对故事情节的逐步了解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对故事主角的虚拟代入感也实现了我们的表现欲,这就是故事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从更深层次剖析,故事的实质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远古时代,故事一般都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当时人类迫切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和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于是便产生了流传至今的远古神话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故事在绘声绘色描述的外衣下,又承载了传递时代道德观的任务,例如在故事中对真善美的弘扬、对假丑恶的批判等。有些故事里虽然没有任何的评点,但对故事素材的取舍以及内容详略的剪裁等,实际上已经体现了制作者的立场。因此,听故事本身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次价值观接受以及精神满足的过程。
  《百家讲坛》多年来的节目制作,秉承的即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无论任何题材、任何主题,故事思维一直贯穿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中。同时,讲好中国故事是应对国际传播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开展国际传播和外宣工作的基本方法,是新形势下提高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水平、引领国际传播和外宣事业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b
  (二)无意识的感染更能深入人心 人类的历史上,道理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是前人无数次的成败积累,最终浓缩而成的宝贵经验。但道理的传递,如果仅仅是单纯的讲述和灌输,带来的更多是枯燥和沉闷。这就好像那些大部头的艰深著作,总是很难吸引大众主动阅读一样。大多数普通人的学习,是为了某些目的,不管是为了高尚的目标,国家民族的发展,还是为了一个普通人的小确幸。不管是想要征服还是挑战,学习都有它具体的目标。即便这样,学习对于大部人来说仍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直接宣讲道理,效果当然不容乐观。而用故事来表现,效果则完全不一样。因为故事中有人物,有情节,有高潮,有低谷。好的故事有天衣无缝的悬念设置,有不着痕迹的起承转合,它能够自始至终地吊着人的胃口,让人欲罢不能。它带来的首先是娱乐,是精神享受,其次才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心。这属于无意识的感染,它润物无声,但却能深入人心。用一句通俗的话概括:听一箩筐大道理,不如听一个小故事。《百家讲坛》即是在用这样一个个的小故事,发挥着教化人心的重要作用。
  (三)传统文化有丰富的故事源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几千年的历史跨越,无数人与事的结合,经验与教训的交替、人性善良与丑恶的拷问,文化的厚积与薄发,这些不是活在传说里,也不是考古发掘的只鳞片爪,而是存在于没有中断的文字记载中。这些文字记载积淀着中华民族孜孜进取的精神追求,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而那些存在于文字记载中的人与事,就是《百家讲坛》架构起一个个故事的思想源泉。这些故事的展现能够让人们更充分地体悟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提高大众对于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一方面是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形成深层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则是不断创新传统文化的存在形态,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原创文化类节目通过电视影像的创新建构,让文化记忆更具吸引力和现代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更能适应当代社会的传播需要 。c
  中华文化经典的无形内核便是中国精神,有形载体就是中华典籍。要重视文献典籍的力量,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典籍镌刻着中国精神、民族灵魂,是破解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发展的精神密码,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丰富典籍中的历史故事资源,使得《百家讲坛》播出多年,题材仍能常做常新,并且成长为传播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平台。因此,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和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为《百家讲坛》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故事资源。而富有创意的策划与制作,能够将这些故事以最有价值的形式进行传播。
  二、以小见大,体现深厚文化内涵
  (一)小视角切入大主题 《百家讲坛》栏目早期采用的是就熟说生的结构方式,将中国历史由远及近,由熟到生,进行全方位的梳理,足足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家讲坛》的选题模式也开始向纵深延展,但始终注重从小视角切入大主题的思路。同时试图打通朝代的界限,以某个明确的主题来统领内容,一个系列可以跨越历史上的所有朝代,只要有一以贯之的主题,这样的小视角更容易被观众们接受。虽然朝代有跨越,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众多,但仍然是形散神聚,节目所傳达的精神与价值,依旧清晰而明确。   如栏目策划的《中国史话》系列中的大国名臣部分,就是以中国历史上的名臣为主角。不同朝代名臣众多,这些人身处的时代不同,地位的高低不同,但他们都关注民生,心系天下,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他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对外交往等众多领域所迸发出的卓越的创造力和自信心,都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而这正是选题策划的核心。以此为基础,节目从中国历史上遴选出那些德才兼备、治国有方的名臣,以他们为中心,纵向打通历史,贯穿五千年,呈现了千古的名臣群像。让观众尤其是年轻的一代观众,通过节目充分领略中华民族先贤们的伟大品格,弘扬主旋律,提升正能量,从而信心满满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小故事蕴含大道理 《百家讲坛》在节目中讲故事,并不是为了故事而故事,而是以故事为载体,呈现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核。这些在节目中占了很多篇幅的故事,里面有事、有人、有情、有理。事情能说服人,人物能打动人,情怀能感染人,道理能影响人。观众听故事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信息接收过程。他们在被各类故事愉悦的同时,也被故事中传递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中华成语》系列中有一个“程门立雪”的典故,这是关于宋代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有一次,杨时去向程颐请教一个问题,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颐家时,适逢程颐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老师醒来。过了很久,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杨时此刻已经是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也已一尺多厚。
  “程门立雪”的故事很简单,但这个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什么?《中华成语》系列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故事实际只是载体,节目并不是为故事而故事。正如韩愈所说“文以载道”,《中华成语》系列节目里讲这个故事,真正想要传递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以及学子孜孜以求的刻苦学习精神。但如果不用故事的形式来表达,而是讲道理,就算是掰开揉碎一字一句地解析,也未必能起到想要的效果。因此,讲故事背后传递的是历史,是文化,是思想,是“道”。“道”贯穿于故事始终,随物赋形,润物无声。观众既听了故事,又在故事之外受到熏陶。听的是“事”,悟的是“道”。
  寓深刻道理于生动的故事,寓生动故事于朴实大众化的语言表达,这是《百家讲坛》在传播过程的一个重要追求。有些主讲人虽然满腹经纶,但缺少道理与故事的转化能力,那他就不能在学者与文化传播者两种身份之间自由切换。只有那些在专业与大众、高雅与普通、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这些看似对立实则相通的命题中巧妙保持平衡的人,才是《百家讲坛》最需要的嘉宾,这也是《百家讲坛》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這也有赖于编导和主讲人之间互相磨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努力在彼此的沟通中了解对方的诉求,共同打磨一个适合电视的文本,然后再通过专家的讲述呈现在电视荧屏上。
  为了让《百家讲坛》能够顺应时代潮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传统文化,我们在节目制作中坚持两个结合的原则。
  三、两个结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经典与当代相结合 许多人的心目中,经典只是故纸堆,能够记住其中的零星语句,应付考试足矣。因此,当走出校门后,经典就和他们没有了牵连,和生活完全无涉。这是因为经典的思想内涵没有被吸收,不能浸润其身,没有内化于心,当然不能外化于行。另一方面,这是一个被高速发展的科技裹挟着前进的时代,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信息吸收的碎片化,也渐渐成为一种时代的标志。花费大量的时间阅读经典原著,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百家讲坛》作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日播栏目,一直在适应着这种变化,从最初直接的经典释义,转变为在讲述释义的基础上,针对每一个关于经典的选题,努力提炼出经典的当代价值。比如面对《资治通鉴》的选题,策划如何传播这部史学经典的时候,栏目就和主讲人确立了选题方向,讲述不是单纯的读史,而是要用今人的立场去思考和辨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皇皇巨著如《资治通鉴》,也因时代不同而需要不断的反思和解读。今天的重读,不只是为了重温那些生动的故事,更是要从中汲取历史智慧的滋养,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因此选题最终定名为《评说资治通鉴》。通过主讲人的评说,借鉴得失,总结规律,这对今天各类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的管理,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对我们个人来说,节目中体现的人性的美丑真善,也能让观众在自我理解中反求诸己。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的传播形态都势必会发生改变。不过,尽管每当一种传媒新技术出现就拥有大批拥趸,但新媒介仍旧要经历较长的探索发展的阶段。因此,对于已经历经近百年发展的历程,积淀了也深厚的传播经验和拥有无数受众的传统媒体来说,该如何在横向融合的媒介大环境中再续辉煌,是非常严肃也非常紧迫的问题 。 d
  (二)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脉,五千年的薪火相传,是我们的底蕴、底色和底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百家讲坛》作为传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媒介品牌,它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展示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在节目中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以大气的胸怀进行策划选题,要跳出一人一事的限制,有横贯古今,打通历史的格局视野。其次,要用朴实大众的语言,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具有永恒魅力的中华文化精神。
  在轻率浮躁的影像时代,依然坚守文化品位、深厚内涵的阵地,坚持策划制作高品位、高素质的纪实类和人文类节目,似乎是某种程度上“反其道而行之”的冒险。然而,如果拨开浮躁轻率的表面泡沫,深入思考电视节目制作的长效发展,再结合近年涌现的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电视节目,可以看出,即使电视节目传播被定位于“大众文化”,观众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思考和鉴赏能力的被动接受者,主创者真正用心、用力去策划、制作的优秀节目,一样可以脱颖而出,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e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灯下有故事,故事里有百家。百家的故事,有情有理,有担当有道义,因此它是载着“道”而来的。《百家讲坛》的主创者们一直在用心用力地策划制作每一期节目,努力做到以小视角切入大主题,用小故事蕴含大道理,经典与当代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只有这样,《百家讲坛》才能真正持久地打开观众的心扉,才能传递到千家万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传统文化。
  a 曹德本: 《中国传统文化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b 张天培:《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策略与重要意义》,《传媒评论》2021年第2期,第67页。
  c 张爱凤:《原创文化类节目对中国“文化记忆”的媒介重构与价值传播》,《现代传播》2017年第5期,第88页。
  d 曾军辉:《电视媒体与微博融合传播研究 ——以中央电视台和新浪微博为例》,《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第136页。
  e 王源:《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化传播:原创性电视节目发展的新路径》,《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第147页。
  参考文献:
  [1] 陆洋,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2] 徐国源:《电视传播与学术法则的改写[J].南京社会科学,2015(12).
  作 者: 兰培胜,本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栏目编导。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要:高建群小说《白房子》中富有审美性的植物、动物和行为类意象出现频密,这源于作家地理写作的生命自觉诉求,并凝聚着其呼喊生命、对话狂放热血的骑士精神的创作意图。本文将从生命景观、生命体验、生命形式三个方面来试图论证小说中生命意识书写的意义。  关键词:意象 生命意识 生命景观  高建群小说《白房子》由三部分构成:《遥远的白房子》是作者1987年创作的轰动文坛的中篇小说;《重返白房子》是作者2000
摘 要: “立志”是王阳明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在心学体系建立后,王阳明不但在“致良知”学说的基础上展开对“立志”的艺术性阐述,更在“立志诗”中极言“立志”的实践性品格,并结合具体的实践情境强调“立志”需“知行合一”;同时,其“立志诗”追求精神人格的超越之境,以求达到心理圆融,乃至天人合一的境界。  关键词:王阳明 “立志诗” 实践性品格 超越之境  王阳明的诗歌不但是其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更记录了
摘 要: “立志”是王阳明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在心学体系建立后,王阳明不但在“致良知”学说的基础上展开对“立志”的艺术性阐述,更在“立志诗”中极言“立志”的实践性品格,并结合具体的实践情境强调“立志”需“知行合一”;同时,其“立志诗”追求精神人格的超越之境,以求达到心理圆融,乃至天人合一的境界。  关键词:王阳明 “立志诗” 实践性品格 超越之境  王阳明的诗歌不但是其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更记录了
摘 要:本文从“地坛”这一意象出发,分析史铁生在地坛中关于生命的思考,母爱的思念、自我命运的救赎和人类根本困境的拯救。对史铁生来说,地坛是生命永恒的见证,是母爱深邃的见证,是精神成长的见证。  关键词:《我与地坛》 地坛 生命 精神救赎  《我与地坛》是一篇抒情、叙事、哲理融为一体的散文。全文通过史铁生在地坛的所见所思所感展开脉络,自从残疾的史铁生与荒芜的地坛宿命般的相遇,他的心魂便再也没长久地离
摘 要: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在生动展现农村传统文化的同时,更为我们刻画了诸多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本文着重通过对《白鹿原》主人公白嘉轩的形象分析,从白嘉轩的父子观、女性观,以及人生观入手,通过这三方面的论述,揭示出白嘉轩这一小说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客观而又具体地展示了这一人物所折射出的深厚而凝重的文化意蕴与内涵。  关键词:白嘉轩 父子观 女性观
摘 要: 《文心雕龙》 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空前绝后的巨著,其中所包含的创作理论,对如今的高中作文教学仍具有十分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因此,笔者将深入挖掘《文心雕龙》 创作理论,从中寻找出可以指導高中作文教学的方法,以求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文心雕龙 高中作文 教学启示  一直以来,高中作文教学都深受应试教育束缚。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作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但
摘 要:工匠,是技艺精湛的人,具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价值观。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是指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合作,尤其是政府、企业和学校。高职院校是培育工匠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培养大批富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使命所在。  关键词:高职院校 工匠精神培育 制度体系 建议  培养大批富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使命所在。实现我
摘要:《茅盾研究年鉴( 2014-2015)》是浙江传媒学院茅盾研究中心与浙江省桐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编撰的“茅盾研究丛书”之一,是继《茅盾研究年鉴( 2012-2013)》之后的又一部重要文献。《茅盾研究年鉴(2014-20,15)》共分为五编,即茅盾研究大事记;重要论文;论著评价;茅盾文学奖研究以及论文索引,对2014年到2015年间关于茅盾研究的重要文献的全面梳理,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非常
摘 要: 《哪吒闹海》与《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两部国产动漫电影都源于古代神话《封神榜》故事,但是处于不同时代的文本改写,有着深层的差异性。本文从文本结构、主体重构、文本改编的意识形态三个方面进行差异性比较分析,意识到不同时代的意识形态、文化转向、隐形社会问题对文本改编存在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哪吒 文本 差异性  一、引言  當今“国漫崛起”已成为国产动画电影追求高票房背后的隐形目标,近期崛起的产
摘 要:《高加索俘虏》是俄罗斯作家马卡宁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的经典短篇小说。作家通过一名普通士兵的精神历程反思高加索战争的现代困境,表现出独特而精湛的叙事艺术。小说主题设置双向互文情节布局多元呼应,多重视角交叉融合,隐喻和意象规律再现,为读者的审美期待和文本阐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高加索俘虏》 战争 叙事  弗·谢·马卡宁(В.С. Макани,1937—2017)是俄罗斯后现实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