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即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如何加强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这是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应思考的问题。下面谈谈我在学习新课标和参加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1 联系实际导入,展现现实原型,渗透应用意识
1.1 概念从实际引入。例如:八年级(第一学期)“平移”一课,在教学中就可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滑滑梯、地砖的铺设、电梯的上下运动等引出平移这一概念,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得出平移的性质,并运用它的性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1.2 公理、定理从实际需要提出。例如:在学习“线段公理”时,可以从走路时往往喜欢抄斜路直奔目的地,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为出发点让学生思考,通过这样的实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还能领悟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所不用。
1.3 公式、法则结合实例抽象提出。公式、法则结合实例抽象提出,既容易对其作出通俗易懂的解释,又容易对其自身作出本质的揭示。例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法则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某一天白天的最高气温是10℃,夜晚的最低气温是-5℃,这天的最高气温比最低气温高多少?用投影仪展示分别标注着10℃和-5℃的温度计,让学生直观地看出高多少,在让学生考虑如何列算式及怎样计算,并换例让学生验证探究出来的结论,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2 加强建模训练,促使学生“用”数学,感悟应用意识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思想、观点去观察和分析各种实际问题,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正确的运算和推理,科学合理地解释这些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3 创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联系实际探索,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应鼓励与支持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面对现实问题,学生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也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根本所在。比如,当学生在骑车走路时,就会从数学的角度来考虑路程与时间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家里倾倒垃圾、丢弃塑料袋时,就可以用统计学的观点来统计分析一个月丢弃塑料袋的个数等等。
4 搜集数学应用事例,强化应用意识
教师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感知生活中的问题。在数学教学的各个阶段,我有意给学生布置了别具一格的数学作业:从报刊杂志中、从网络及身边的实例中,搜集信息材料,并运用所学的知识编写习题。这一举动,不仅使学生把实际问题和数学知识融洽地结合在一起,而且使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迅速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自己搜集有关资料并介绍给学生,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数学知识应用的具体实例,并相互交流。这样也就达到了提高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待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5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联系实际运用,训练学生的应用技能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听到的终会忘掉、看到的才能记住,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和运用。因此,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垂线段最短”性质学完了,利用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跳远,并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等分圆周学完了,让学生制作五角星图案;统计初步知识学完了,让学生自己估算学习成绩波动情况等等。
总之,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学生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1 联系实际导入,展现现实原型,渗透应用意识
1.1 概念从实际引入。例如:八年级(第一学期)“平移”一课,在教学中就可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滑滑梯、地砖的铺设、电梯的上下运动等引出平移这一概念,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得出平移的性质,并运用它的性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1.2 公理、定理从实际需要提出。例如:在学习“线段公理”时,可以从走路时往往喜欢抄斜路直奔目的地,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为出发点让学生思考,通过这样的实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还能领悟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所不用。
1.3 公式、法则结合实例抽象提出。公式、法则结合实例抽象提出,既容易对其作出通俗易懂的解释,又容易对其自身作出本质的揭示。例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法则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某一天白天的最高气温是10℃,夜晚的最低气温是-5℃,这天的最高气温比最低气温高多少?用投影仪展示分别标注着10℃和-5℃的温度计,让学生直观地看出高多少,在让学生考虑如何列算式及怎样计算,并换例让学生验证探究出来的结论,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2 加强建模训练,促使学生“用”数学,感悟应用意识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思想、观点去观察和分析各种实际问题,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正确的运算和推理,科学合理地解释这些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3 创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联系实际探索,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应鼓励与支持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面对现实问题,学生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也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根本所在。比如,当学生在骑车走路时,就会从数学的角度来考虑路程与时间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家里倾倒垃圾、丢弃塑料袋时,就可以用统计学的观点来统计分析一个月丢弃塑料袋的个数等等。
4 搜集数学应用事例,强化应用意识
教师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感知生活中的问题。在数学教学的各个阶段,我有意给学生布置了别具一格的数学作业:从报刊杂志中、从网络及身边的实例中,搜集信息材料,并运用所学的知识编写习题。这一举动,不仅使学生把实际问题和数学知识融洽地结合在一起,而且使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迅速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自己搜集有关资料并介绍给学生,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数学知识应用的具体实例,并相互交流。这样也就达到了提高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待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5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联系实际运用,训练学生的应用技能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听到的终会忘掉、看到的才能记住,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和运用。因此,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垂线段最短”性质学完了,利用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跳远,并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等分圆周学完了,让学生制作五角星图案;统计初步知识学完了,让学生自己估算学习成绩波动情况等等。
总之,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学生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